楊璞 朱群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國學(xué)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yī)院辭世,享年98歲。中國社會出版社的牟潔是季羨林先生生前最后見到的一位責(zé)編。她回憶說,談到養(yǎng)生之道時,季老說自己年輕時從不鍛煉,每天寫作研究一坐就是一天,飲食上也沒有刻意去調(diào)理,什么都吃。對于心情的調(diào)理方式,季老說了四個字:寧靜致遠。
縱觀季老的一生,無論從修身養(yǎng)性的角度還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寧靜致遠”這四個字的確是對其本人最簡明的概括。季老之所以能得此高壽也的確與這四個字是分不開的。那么,這四個字里面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養(yǎng)生之道呢?
“寧靜致遠”出自于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xué)家諸葛亮的《戒子篇》,文中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簿褪钦f,君子的風(fēng)范,應(yīng)該以恬淡清靜的心態(tài)修養(yǎng)自身,以儉樸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如果生活不能淡泊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如果心緒不能寧靜就不會有遠大的理想。后世常將此作為勵志的名言,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其中寶貴的養(yǎng)生哲學(xué)思想。
“寧靜致遠”也體現(xiàn)了養(yǎng)生理念中的精神操守。季老一生淡泊名利、心系蒼生,處事泰然,德高望重。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币簿褪钦f,不講究品德修養(yǎng),即便服用靈丹瓊漿,對延年益壽也無濟于事。
“寧靜致遠”還體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健康。一個內(nèi)心恬淡清靜的人,必定是一個對社會和生活充滿愛心、與人相處關(guān)系融洽、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的人。諸多事例告訴我們,像季老這樣善良、光明磊落、廉潔清正、樂于助人、人際關(guān)系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寧靜致遠,在從容與寬容中享受健康;寧靜致遠,在淡然與清凈里品味長壽。
寧靜致遠
淡泊而明志 寧靜以致遠
——題記
世界是紛雜的,人們對于其,賦與了一個字:鬧。鬧市萬千,人心似海,有這股鬧的狂風(fēng),心海就會翻起千層波浪。鬧,如夏夜蟬鳴,那聒噪,惹得人心動蕩,煩躁不堪。武漢地區(qū)有一句俗語:天熱火氣大。怎樣消暑呢?于是智者就告訴我們“心靜自然涼?!比绱丝磥恚o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于是,人們的尋靜之旅就開始了。
魯迅先生“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只能借美好的事物尋求安慰,排解苦悶。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字里行間中我們不難感悟到魯迅先生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也許,面對現(xiàn)實中的種種,只有百草園中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能夠給他些許安慰;也許只有那“樹葉間長吟的鳴蟬,低吟的油蛉,會彈琴的蟋蟀”會給他些許快樂。那種安詳與快樂,建立與“神秘的美女蛇傳說”中,存在與“冬日里雪地捕鳥”的樂趣中。
但是尋求寧靜只能靠回憶嗎?韓國的電視連續(xù)劇《我叫金三順》中的女主人公說過“回憶不具有任何力量。”它并不能夠改變現(xiàn)實。靜,這個看似簡單的東西,卻是求之不易的,靜,早以不是落個耳根清凈罷了!
前些天在拜讀《論語;雍也》篇時,我尋求到了一絲關(guān)于靜的脈絡(lu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依然不改愛學(xué)樂善的快樂,這才是好品德呀。顏回告訴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一直都在尋靜,并樂之不疲,孰不知,靜就在我們心底,即使我們身處鬧市之中,靜仍在我們身旁,只不過抓不到它罷了。李白的詩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贝嗽姴浑y讀出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源于自己的做法。有人實在無法忍受這份喧鬧與浮華,選擇了主動避開,于是就有了隱。古人云:“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碧諟Y明心中所希望的現(xiàn)實社會就應(yīng)該如《桃花源記》中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與世無爭之景。可世間怎會有如此之景呢?而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也告訴人們?nèi)§o真理,詩曰: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其實,靜,就源于我們心境。
曾經(jīng)讀過一篇關(guān)于漩渦漂流的文章,該文章作者也困擾于該如何尋靜,一次漂流給了她諸多啟示,文章的最后一段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其實人生就如同在漩渦中漂流,不是去避開漩渦,而是去尋找安全的地方。是啊,人生的紛雜喧鬧我不必在意,倒不如從心底拾起一片寧靜,好好的走下去。
淡泊而明志,寧靜以致遠。尋理得福,尋靜得樂,心中的那份靜才是最美好的!
1.關(guān)于老年的詩句一、《書懷寄王秘書》 (唐)張籍 白發(fā)如今欲滿頭,從來百事盡應(yīng)休。
只于觸目須防病,不擬將心更養(yǎng)愁。下藥遠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樓。
賴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獨游。品讀:這首詩中講的是養(yǎng)生之道,前兩句提出要超脫,百事休問,第二個兩句是“無病早防”,第三個兩句是“有病早治”,最后兩句是不要自我封閉,脫離社會,要加強人際交往。
二、《短歌行》 (魏)曹操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品讀:人生的足跡中,充滿酸甜苦辣,人生道路,猶如夢幻一般,醉酒解憂,可以暫時忘記一切,但詩人還是有更高的追求,期望通過建功立業(yè),來安慰自己。三、神釋 (東晉 )陶淵明 大鈞無私力, 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 豈不以我故!與君雖異物, 生而相依附。
結(jié)托既喜同, 安得不相語?三皇大圣人, 今復(fù)在何處?彭祖愛永年, 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 賢愚無復(fù)數(shù)。日醉或能忘, 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 誰當(dāng)為汝譽?甚念傷吾生, 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 無復(fù)獨多慮。解釋:“鈞”,敬詞,對尊長用。
“森著”,眾多、顯著。品讀:這是陶淵明所著《形影神》三首詩中的一首,詩前寫到:“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辯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甚念傷吾身,正宜委運去?!?/p>
一個人多思多慮,過分地追求計較名利得失,肯定會傷身傷神,因此要會超脫。放下不適當(dāng)?shù)淖非螅m應(yīng)事務(wù)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從煩惱中得到解脫。
這首詩,深為季羨林大師所喜愛,在他的《八十述懷》等文章中,多次提及,特別是最后的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鄙婕暗缴烙^,有一種淡泊人生,返璞歸真的感受,我們不妨仔細玩味。
四、《飲酒》 (東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品讀;這是一種多么好的心態(tài)?即使在車馬喧囂的地方,也充耳不聞,因為心態(tài)平靜,放的遠了,好像居處也偏離了鬧市。
與世無爭,和大自然和平共處,達到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這種悠然心會,難以言說。只能自己去品味。
五、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品讀:詩人描述了一幅居住在鄉(xiāng)村的美麗畫卷,以及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特別突出了他超脫塵世,淡泊人生的精神境界。人老了,不要精神不振,要尋求生活中的樂趣,讓身心健康,不必再一味追求身外之物。
六、《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品讀:全詩分為四節(jié),前五句為第一節(jié),描述秋風(fēng)怒號;接下來的五句,講詩人年老體衰,受到欺辱而無可奈何;第三個八句寫到遭遇連夜雨的悲慘情景;最后六句從自己處境聯(lián)想到天下寒士的同樣遭遇,發(fā)出了為天下寒士改變困苦環(huán)境的強烈呼聲,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七、《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 憑軒涕泗流。
品讀:公元768年,57歲的杜甫,離開四川東下,到了岳陽,在贊美洞庭湖浩瀚之余,也感嘆自己老病纏身,不禁涕淚橫流,但內(nèi)心仍然憂國憂民,一年多以后,詩人就離開了人世。八、《江漢》 (唐)杜甫 江漢思歸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運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 秋風(fēng)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 不必取長途。 品讀:這是詩人去世前兩年寫的一首抒情詩,表白了自己壯志未酬的心情,即使年歲增長,疾病纏身,也打消不了他的雄心。
白居易與劉禹錫對詩(一) 說明:以下兩首詩是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著名詩人的著作。 白居易與劉禹錫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均不便,兩人用詩對答,頗為有趣,充分表達了老年心態(tài)。
九、《詠老贈夢得》 (唐)白居易 與君均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余。解釋:“澀”,不滑潤,呆滯。
“慵”,困倦。品讀:在這首詩的前八句中,詩人對自己的。
2.有關(guān)形容老年人生活的詩詞及成語有哪些1、白發(fā)紅顏 成語典故: 頭發(fā)斑白而臉色紅潤。
形容老年人容光煥發(fā)的樣子。 成語出處: 宋·佚名《宣和畫譜·道釋四》:“(徐知常)舊嘗有痼疾, 遇異人得修煉之術(shù),卻藥謝醫(yī),以至引年,白發(fā)紅顏,真有所得?!?/p>
2、白首相知 成語典故: 白首:白頭發(fā),引申為時間長。意謂老年知己。
成語出處: 明·孫仁儒《東郭記·頑夫廉》:“君家朋友何須道, 翻騰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發(fā)相知,按劍同袍。” 3、白首之心 成語典故: 老年時的壯志。
成語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序》:“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逼渌悍道线€童皓首蒼顏鶴發(fā)童顏黃發(fā)垂髫老蚌生珠老馬戀棧遲暮之年垂暮之年風(fēng)前殘燭風(fēng)中之燭老天拔地老嫗?zāi)芙馔侜Q發(fā)。
3.有關(guān)老年人的詩句1、《登樂游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2、《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3、《龜雖壽》
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shù)膲勖词故珠L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jié)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fā)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diào)養(yǎng)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志向。
4、《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ㄋ酪嘧?一作:死意足)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fēng)大聲吼叫,狂風(fēng)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dāng)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后風(fēng)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布質(zhì)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后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fēng)雨也不為所動安穩(wěn)得像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xiàn)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fēng)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5、《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一只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么奢求呢?
4.描寫老年人的詩句1、醉中真·不信芳春厭老人
宋代: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譯文:
我不相信春天會討厭老年人,老年人還能送走幾個殘春?盡情地惜春行樂吧。且不要嫌沉溺行樂太多太頻。美麗的笑容,艷情的歌曲,都特別符合我的情味。我愛花愛酒簡直要愛得發(fā)狂,也不怕你嗔怪責(zé)備。因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純真實惠。
2、戲問花門酒家翁
唐代: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譯文:
老人七十了還在賣酒,無數(shù)個酒壺和酒甕擺放在在花門樓口。路旁的榆莢好似那成串的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3、戲題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里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譯文:
一位老人獨坐磯頭上垂釣,湖面的桃花隨著溪水緩緩流去。竹竿隨風(fēng)輕輕擺動,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不知道哪一條魚會上鉤?
4、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fā)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jīng)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fā)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jīng)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jīng)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5、清平樂·朱顏漸老
元代:白樸
朱顏漸老,白發(fā)添多少?桃李春風(fēng)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江南地迥無塵,老夫一片閑云。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譯文:
青春的容顏逐漸衰老,鬢角又增添了多少白發(fā)?桃李、春風(fēng)就這么全都過去了,只剩下夕陽的余暉映出桑榆長長的影子。
再次來到江南,無一絲煙火之氣,自己就像是一片飄逸的閑云。我留戀這青山,不想離開,青山卻不一定能永遠留在欣賞的人。
5.形容老年人的詩詞“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p>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寫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逼鋵崳@滿頭稀疏的白發(fā)是詩人憂愁勞心所 致。
杜甫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偉大理想,然而卻眼睜睜看著摯愛的國家一步步沉淪,這無疑是對他最沉痛、最殘忍的打擊。春來,祖國的大好河山依 舊,只是戰(zhàn)亂之火卻無情地蔓延,國破家亡,哀鴻遍野,連花鳥都讓人觸目驚心。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家里的親人境況如何,不得而知。當(dāng)時杜甫年僅46歲,本不應(yīng)該有太多的白發(fā),因為憂愁而生白發(fā),因為憂慮而致白發(fā)脫落,以至越來越稀疏了,幾乎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詩人由國破家亡、戰(zhàn)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通過 “搔”這一個動作,把內(nèi)心的焦慮彷徨和痛苦之情,極其有力地表達出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白發(fā)蒼蒼,憂愁郁悶的老人形象。“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在寫《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時,不過四十歲,卻已經(jīng)“塵滿面,鬢如霜”了。
“塵滿面,鬢如霜”,簡單質(zhì)樸的六個字,把作者飽經(jīng) 風(fēng)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來。詩人陳師道也是如此,他在《除夜對酒贈少章》一詩中感慨道:“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p>
說自己備受無情的現(xiàn)實之摧 殘,以至頭發(fā)脫落斑白,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顯現(xiàn)紅光。這里說“發(fā)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實寫,“顏衰酒借紅”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詩人此時不過三十出 頭,本不應(yīng)該有白發(fā)衰顏,只不過是借此表達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艱辛罷了。據(jù)記載,陳師道早年受業(yè)于曾鞏,得到器重。
曾鞏推薦他作為自己的助手參與修 史,但朝廷以陳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絕。曾鞏去世后,陳師道雖先后又結(jié)識了蘇軾、張耒等人,但生活一直無著,甚至貧窮得無力養(yǎng)家,以至孤苦伶仃。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蘇軾薦任徐州教授。在這樣的人生遭際中,詩人怎不“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呢。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詩,詩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進行細致的描寫,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安閑的老翁形象?!皼隼淙镆埂笔抢衔趟?處的背景,他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顯得十分“安閑”。
“安閑”二字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芭P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兩句,寫老翁就寢的 情景,也是“安閑”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
“臥遲”是老年人的特性,正因為睡得晚,他才能在秋雨聲中“睡美”。燈滅之后,聞著窗外淅瀝的秋雨聲入眠,他的心中是 靜美的,連夢都是美的。
睡醒之后,他仍是安閑的——“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烘瓶里的燃料經(jīng)夜已化為灰燼,按理說老翁應(yīng)該起床了,可他還要添香,打算 繼續(xù)躺著,生動地描繪出體衰閑散的老翁形象。末兩句“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以景作結(jié),寫出老翁淡泊清凈的內(nèi)心。
此時,詩人白居易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wù)清閑,儼然“安閑一老翁”,再加上親密的詩友元稹已經(jīng)謝世,心情自然特別淡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寫《步出夏門行·龜雖壽》這首詩時,剛擊敗袁紹父子,平定了北方烏桓,正躊躇滿志,充滿樂觀自信的情調(diào)。此時,曹操已經(jīng)五十三歲 了,想到自己的人生歷程,不由得感慨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p>
作者認(rèn)為神龜雖然可以活幾千年,最終仍難免一死,騰蛇雖能乘云駕 霧,最終仍不免成為土灰。人生也是如此,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詩人卻唱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高歌。他說,千里馬雖然形老體 衰,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
那些有志干一番事業(yè)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仍有一顆勃勃雄心,他對宏偉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詩人以千里馬自比,表 達自己不應(yīng)因年暮而意志消沉,而要樂觀奮發(fā),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活力。
這四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氣勢豪邁,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dāng)益 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罢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p>
蘇軾在《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中則高唱道:“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边@兩句,以反詰領(lǐng)起,并作回答。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來,正是“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然而,在蘇軾看來,人的青春雖然不可再現(xiàn),但人可以老當(dāng)益壯,可以有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往往使人煥發(fā)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樣。
這兩句振奮人心的議論,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靶輰装l(fā)唱黃雞”,再次唱出催人奮進之曲。
人們慣用“白發(fā)”、“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而作者卻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悲嘆白發(fā),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 體現(xiàn)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1. 熱愛生命的四字詞語 螻蟻貪生
人命關(guān)天
茍全性命
養(yǎng)生之道
忍垢偷生 忍恥偷生 忍辱偷生
死中求生 死里求生 死里逃生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Z貝爾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R 梭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仔?
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愛默生
生如夏花螻蟻貪生
人命關(guān)天
茍全性命
養(yǎng)生之道
忍垢偷生 忍恥偷生 忍辱偷生
死中求生 死里求生 死里逃生
2. 熱愛的四字詞語 熱愛讀書的四字詞語:
閉門讀書 不知老之將至 不知寢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得其三昧 篤學(xué)不倦 篤學(xué)好古 篤志好學(xué) 砥志研思
廢寢忘餐 廢寢忘食 鴻鵠將至 花花太歲 皓首窮經(jīng)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敬業(yè)樂群 目不別視 目不窺園 埋頭苦干
潛精積思 潛精研思 潛神嘿規(guī) 潛心滌慮 潛心篤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摶心壹志
摶心揖志 忘餐廢寢 忘寢廢食 洗耳恭聽 洗耳拱聽
心無二用 心無旁騖 研精畢智 研精殫力 研精殫思
研精竭慮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窺堂 枕籍經(jīng)史
專心致志,一心一意,
聚精會神 專心致志 心無旁騖 一絲不茍 全神貫注 廢寢忘食 一心一意
不敢旁鶩 不知肉味 目不窺園 傾耳而聽 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氣凝神 全神貫注 專心致志
不敢旁鶩 不知肉味 目不窺園 傾耳而聽 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氣凝神 全神貫注 專心致志 聚精會神
閉門讀書 不知老之將至 不知寢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得其三昧 篤學(xué)不倦 篤學(xué)好古 篤志好學(xué) 砥志研思
廢寢忘餐 廢寢忘食 鴻鵠將至 花花太歲 皓首窮經(jīng)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敬業(yè)樂群 目不別視 目不窺園 埋頭苦干
潛精積思 潛精研思 潛神嘿規(guī) 潛心滌慮 潛心篤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摶心壹志
摶心揖志 忘餐廢寢 忘寢廢食 洗耳恭聽 洗耳拱聽
心無二用 心無旁騖 研精畢智 研精殫力 研精殫思
研精竭慮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窺堂
3. 形容生命的四字成語 愛才如命 才:賢才,人才。
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樣重要。 出處:語出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yán),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p>
愛財如命 把錢財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形容極端吝嗇。
出處: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來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愛財如命,何況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這更沒錢不行了?!?愛財舍命 指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而追求錢財 愛錢如命 某些人貪愛錢財就像吝嗇生命一樣。
形容十分貪婪、刻薄。 出處:明·謝讜《四喜記·大宋畢姻》“既稱月老,又號冰人,愛錢如命,說謊能神,自家高媒婆是也?!?/p>
白駒過隙 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
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p>
百代過客 指時間永遠流逝。 出處: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直逆旅也;光陰者,百代直過客也。”
百死一生 形容生命極其危險,處于死亡的邊緣。 出處:《北齊書·杜弼傳》:“諸勛人身觸鋒刃,百死一生,縱其貪鄙,所取處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p>
柴毀滅性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
出處: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cè),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長生不死 生命長存,永不死亡。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辨問》:“長生不死,以此責(zé)圣人,何其多乎?” 朝朝暮暮 每天的早晨和黃昏,指短暫的時間。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
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朝氣蓬勃 朝氣:早上的空氣,引伸為新生向上,努力進取的氣象;蓬勃:旺盛的樣子。
形容充滿了生命和活力。 朝生暮死 ①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
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 出處:《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草下之上》:“朝生幕落花……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
朝生夕死 ①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
出處:《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君子國]有薰華草,朝生夕死。” 成仁取義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
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p>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酬功給效 效,呈獻,獻出(生命者)。
指賞賜有功勞者。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隨帝部卒入城,檢納干戈,酬功給效。”
出生入死 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垂死掙扎 垂:將近。
臨死前的掙扎,妄想延長生命。比喻行將滅亡之時的孤注一擲。
出處: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七章:“不料,炸成重傷的蔣子金,垂死掙扎地用手里的小剜刀去刺好的腿?!?春去秋來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
形容時光流逝。 出處: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fù)年,生歌死哭長相守?!?/p>
寸陰尺璧 陰:日影,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徑尺的璧玉還要珍貴。
極言時間可貴。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xùn)》:“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p>
彈指之間 彈指:按佛經(jīng)說法,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比喻時間極短暫。
出處:唐·司空圖《偶書之四》:“平生多少事,彈指一時休。” 東兔西烏 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里有玉兔,太陽里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
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出處:宋·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zhǔn)。
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 毒蛇猛獸 泛指對人類生命有威脅的動物。
比喻貪暴者。 出處:孫中山《民權(quán)主義》第一講:“在人同獸爭的時代,因為不知道何時有毒蛇猛獸來犯,所以人類時時刻刻不知生死。”
恩若再生 恩惠極大如同給了第二次生命。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囚于吾國……今吾復(fù)其社稷,恩若再生?!?/p>
粉骨捐軀 指粉身碎骨,獻出生命。 出處:唐·杜牧《又謝賜批答表》:“勢當(dāng)戮力盡瘁,粉骨捐軀,知無不為,見死寧避!” 粉骨碎身 指身軀粉碎,犧牲生命。
出處: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泵鳌ち铦鞒酢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十:“蘭孫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雖粉骨碎身,無可報答。
’” 粉身灰骨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險而喪失生命。
同“粉身碎骨”。 出處:唐·張鷟《游仙窟》:“玉饌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謝?!?/p>
粉身碎骨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險而喪失生命。
出處: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zhì)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86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疲勞可以自我評價
下一篇: 減肥:看顏色下菜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