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分析法是利用藥物某些化學成分在日光或紫外光下產生熒光的性質,快速鑒別其真?zhèn)蝺?yōu)劣的方法。不同的藥物,其化學成分不同,產生熒光的顏色亦有不同,據此可用于藥物真?zhèn)蔚蔫b別;同一藥物有效化學成分的多少會引起產生熒光的強弱不同,據此可用于藥物優(yōu)劣的鑒別。熒光分析法常用熒光燈的波長為365微米。根據中藥材對熒光反應的性質,結合具體品種,可采取不同方法予以鑒別。
直接觀察法適用于對熒光反應敏感者。有些中藥材可直接置于熒光燈下觀察,如川牛膝顯淡綠黃色熒光,其偽品紅牛膝顯紅棕色熒光;巴戟天顯橙紅色至棕紅色熒光,其偽品香巴戟顯污黃綠色熒光;黃連顯金黃色熒光,其偽品土黃連顯黃綠色熒光;北沙參顯淡灰色熒光,其偽品迷果芹顯碧藍色熒光等。有些藥材可取其粉末置熒光燈下觀察,如三七粉末顯亮黃綠色熒光,其偽品菊三七顯土白色熒光;川貝粉末呈亮藍紫色熒光,其易混品安徽貝母顯淡黃色熒光,其偽品草貝母呈粉黃色熒光;熊膽顯黃白色熒光。有些藥材需取其新鮮切面觀察熒光,如大黃新鮮切面顯棕色熒光,其偽品河套大黃、華北大黃、藏邊大黃和天山大黃皆顯紫色熒光;太子參新鮮切面顯黃白色熒光,其偽品白花紫萼女婁菜顯亮藍色熒光。有些藥材切面的不同部位熒光顏色有區(qū)別,需注意。如秦艽皮部顯亮黃色,中心顯金黃色熒光;當歸皮部顯藍色、木部顯此紫藍色熒光,而其易混品歐當歸皮部顯灰橙色,木部顯藍色熒光等。
間接觀察法可用于觀察無熒光反應的藥材。一般先將藥材用水或乙醇等溶液浸漬后,進行觀察。如秦皮的熱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目光或熒光燈下顯亮碧藍色熒光;板藍根水煎液在日光或熒光燈下顯藍色熒光;天麻的乙醇浸出液在紫外燈下顯碧綠色熒光;香加皮的水或乙醇浸出液顯紫色熒光;黃芩粉末,加適量濃硫酸顯黃綠色熒光等。有些藥物經適當溶劑提取后,熒光仍不明顯,將其點于濾紙上或噴霧某些化學試劑后,即可產生熒光。如黃芪的乙醇提取液,點于濾紙上,顯綠色熒光;高良姜的乙醇提取液,點于濾紙上,氨熏后,噴霧10%三氯化鋁試液顯黃綠色熒光,。而其易混品大高良姜則不顯熒光;丹參的乙醇提取液,點于濾紙上,顯亮藍色熒光,氨熏后,則顯淡藍綠色熒光等。
對于粉末顯微特征相似、不易區(qū)別的藥材,可采用熒光顯微鏡觀察法,將藥材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以達到區(qū)別真?zhèn)蔚哪康?。如沉香粉末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國產沉香部分顆粒顯海藍色,部分顆粒顯灰綠色熒光;進口沉香部分顆粒顯竹篁綠色,部分顆粒顯橘綠色熒光。又如百部粉末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直立百部顯竹黃綠色熒光,蔓生百部顯玉簪綠色熒光,對葉百部顯清水藍色熒光,因而易于區(qū)別。
上述方法仍不理想時,可采用色譜熒光觀察法,即將藥物的浸出液點于層析濾紙或薄層色譜板上,用一定的展開劑展開后,置熒光燈下觀察,如大黃和土大黃的鑒別。此法受環(huán)境溫度及試劑影啊較天,需嚴格操作,方可達到預期目的。
摘自:《中國醫(yī)藥報》文/陳從根
中藥飲片是中國中藥產業(yè)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醫(yī)臨床辨證施治必需的傳統(tǒng)武器,也是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其獨特的炮制理論和方法,無不體現著古老中醫(yī)的精深智慧。隨其炮制理論的不斷完善和成熟,目前它已成為中醫(yī)臨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經過按中醫(yī)藥理論、中藥炮制方法,經過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這個概念表明,中藥材、中藥飲片并沒有絕對的界限,中藥飲片包括了部分經產地加工的中藥切片(包括切段、塊、瓣),原形藥材飲片以及經過切制(在產地加工的基礎上)、炮炙的飲片。對于前兩類,管理上應視為中藥材,只是根據中醫(yī)藥理論在配方、制劑時作飲片理解。而管理意義上的飲片概念應理解為:“根據調配或制劑的需要,對經產地加工的凈藥材進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稱為中藥飲片”。
水試法鑒別中藥材,主要是根據中藥材經過水浸泡后產生各種特殊的變化,如顏色改變、產生泡沫、粘性、滑膩、膨脹及其它現象等等,用以確定中藥材的真?zhèn)蝺?yōu)劣。此乃筆者十幾年藥檢工作的經驗總結,現介紹如下:
1.紅花(菊科植物紅花的干燥花):用水浸泡后,水變成金黃色,花不褪色。
2.番紅花(鳶尾科植物番紅花的干燥柱頭):浸泡于水中后,柱頭膨脹呈長喇叭狀,水面應有油狀物漂浮,水被染成黃色,不顯紅色,無沉淀,用棒攪動,不易碎斷,否則是偽品。
3.秦皮:少許浸入水中,因其含有熒光物質七葉樹甙和七葉樹素,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藍色熒光。
4.香加皮: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下顯紫色熒光,加稀鹽酸熒光不變(與含杠柳總甙有關),加氫氧化鈉溶液,產生黃綠色熒光(4-甲氧基水楊酸反應)。而五加皮無此反應。
5.蘇木:投入熱水中,浸液呈鮮艷的桃紅色透明液體,加酸(或醋)液體變?yōu)辄S色,加堿(或石灰水)液體又變紅色。
6.姜黃:用熱水或乙醇浸泡,呈鮮艷的橙黃色透明液體,加堿(或蘇打水)液體變桃紅色。
7.熊膽:其粉末投入水杯中,可逐漸溶解而盤旋,有黃線下垂至杯底且不擴散。
8.小通草:水泡后手摸有粘滑感;干品嚼之亦有粘滑感。
9.南天仙子(水蓑衣):水浸時,毛膨脹豎立,蓬松散開,粘性甚大,味淡而粘舌。而天仙子(茄科)無粘性,且味苦。
10.葶藶子、車前子:加水浸泡后,種子粘滑且體積膨大。
11.胖大海:熱水浸泡后,體積膨大至原來的數十倍且呈絮狀團。
12.竹黃:天然竹黃沾到唾液后產生極強的吸舌力,而人工竹黃吸力較小且色澤多為純一白色。天然竹黃水浸液對酚酞指示劑不顯堿性,而人工竹黃顯堿性反應,呈紫紅色。
13.乳香:加水研磨后成白色乳狀液者為真品。來源:考試大
14.沒藥:與水研磨形成黃棕色乳狀液者為真品。
15.青黛:取0.5g加水10ml,振搖后放置片刻,水層不得顯深藍色,以此檢查是否含有水溶性色素。
16.兒茶:其水浸出液用火柴桿沾之,使輕微著色,待火柴桿干后,再浸入濃鹽酸中,立即取出,于火焰附近加熱后,桿上發(fā)生深紅色,以此檢查兒茶素。
17.蘆薈:蘆薈的1∶100水溶液2ml,加等量飽和溴水,即有四溴蘆薈混合甙的黃色沉淀生成。
18.牛黃:取少許加清水調和,涂于指甲上,能將指甲染成黃色并經久不褪,俗稱“掛甲”;入口則芳香清涼,味先苦而后微甜,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人工牛黃亦能“掛甲”,但入口后無清涼感,氣微清香而略腥。
19.石膏:取粉末2g,于140℃烘20分鐘,加水1.5ml攪拌,放置5分鐘,呈粘稠固體。因石膏加熱失去一部分結晶水而成熟石膏,與水相遇,復變?yōu)樯喽哂姓承?。別的礦石則無此特性。
20.銀柴胡:正品水浸液無泡沫反應;而偽品山銀柴胡水浸液有較強的泡沫反應。
21.板藍根:板藍根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或爵床科植物馬藍的根。二者的鑒別點在于,菘藍根的水煎液可顯藍色熒光;馬藍根的水煎液則無藍色熒光反應。
22.遠志:取粉末0.5g,加熱水10ml,用強力振搖1分鐘,即生成持續(xù)性泡沫,并在10分鐘內不消失,以此檢查皂甙。
23.白芷:取粉末0.5g,加水3ml,振搖后濾過,取濾液2滴,點于濾紙上,置紫外燈光下觀察,顯藍色熒光。
24.柴胡:取粉末0.25g放入試管內,加蒸餾水5ml,冷浸20分鐘后,濾過,取濾液強力振搖5分鐘,有持久性泡沫產生,以此檢查皂甙。
25.重樓:因含甾體皂甙,其水浸液振搖后產生很多泡沫并且經久不散;而拳參含沒食子酸而無皂甙之泡沫反應。
26.天麻:隔水蒸后有臊臭味(馬尿味)者為真品,且野生者較家種品味濃。另取天麻粉末1g,加水10ml,浸漬4小時隨時振搖,濾過,濾液加碘試液2~4滴,呈紫紅色或酒紅色反應。
27.阿膠、龜膠、鹿角膠:取少許膠類藥材用熱開水溶化后,其溶液透明,有甜香味,無沉淀,無異味,無浮油星。否則即有假。
28.山藥、茯苓、三七、貝母、蟲草、鹿茸:此類藥材用糧食粉末偽造者較多,用熱水浸泡后,糧食鑄制者會溶化,正品不溶化。
蟲草,即冬蟲夏草,鑒別方法通常如下:
真品:呈條形,由蟲體和菌座兩部分相連組成,全長約9-12厘米,蟲體似蠶干,約3-6厘米,粗約0.4-0.7厘米,呈深黃色、中黃棕色,外觀粗糙,環(huán)紋明顯,有環(huán)節(jié)20-30個,腹部有足8對,位于蟲體中部的4對較明顯,質脆易斷,斷面內心充實,白色略黃。菌座自蟲頭長出,彎曲棒狀,上部略大,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斷面空虛,粉白色。味甘稍苦,略有腥味。
假品:多為唇形科植物草石蠶的干燥根莖(又稱地蠶),形狀似紡錘,表面淡黃色至灰黃色,環(huán)節(jié)明顯比真品少,只有2-11個,腹部無足,形似幼蟲,無子座,質地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狀,嘗之黏口無草菇香味,味微甜。此外還有用淀粉、面粉、玉米粉,加少許膠質,調以色素,壓制成的假蟲草,有的在蟲體內插入金屬絲的劣質蟲草等,不宜購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34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衛(wèi)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石俊英教···
下一篇: 快檢中藥材有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