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病
太陰病證是三陰病中較輕的證型,寒濕之邪侵襲人里,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正氣已有不足,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下利,腹痛,嘔吐,脈弱??捎扇柌“l(fā)展而來,也可一開始即表現(xiàn)為太陰病。
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下利,瀉下物多為清稀,可呈水樣,也可見白色粘液,腹脹腹痛呈間歇性,喜溫喜按,納差,惡心嘔吐,舌淡苔白膩,脈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寒濕侵襲,脾胃虛弱為特征。
寒濕之邪侵襲,脾胃之氣虛弱,健運失職,腸道傳化失司,則下利,瀉下物多為清稀,呈水樣或見白色粘液,說明本證之下利為虛寒性下利;寒濕中阻,脾胃虛弱,氣機阻滯壩IJ腹脹腹痛呈間歇性,且喜溫喜按;
寒濕中阻,健運失職則納差;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舌淡苔白膩,脈弱為虛寒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dāng)與熱性下利證鑒別,兩者均有下利、腹痛等臨床表現(xiàn),但熱性下利,以瀉下物穢臭難聞為特征,可伴有黃色粘凍或膿血,還可見口渴,舌紅,苔黃膩等熱象。
辨證注意點:本證為里虛寒證,抓住虛寒性下利的特征。
太陰病若正氣進一步虛衰,可向少陰病發(fā)展。
太陰病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是指當(dāng)用四逆湯。《傷寒淪》原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四逆輩。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些都反映出里陰癥狀,以自利不渴判斷出里寒病機,治當(dāng)溫里散寒,典型用藥即為四逆湯。
1.太陰病,渴欲飲水,飲水即吐者,此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湯。
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澤瀉二兩? 干姜一兩
太陰病,渴欲飲水,飲水即吐者,此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湯。
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茯苓四兩? 澤瀉二兩? 干姜一兩
把起來的脈是什么:沉沉蹋蹋的嘛。那脈一定是沉沉塌塌的,或者是偏弦的,那有痰就偏弦,只是水氣的話那還不見得會偏弦。是中焦虛寒的體質(zhì)。半夏就是把多出來的水要拔掉了,茯苓是幫助小腸子吸水的藥,以抽水為主,一方面幫忙抽掉不要的水,一方面澤瀉也是把水轉(zhuǎn)上來的藥。
2.太陰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脹者,此脾氣實也,厚樸四物湯主之。
厚樸四物湯方
厚樸二兩(炙)? 枳實三枚(炙)? 半夏半升(洗)? 橘皮一兩
脈比較沉,然后呢消化力量比較虛。胃脹的時候枳實會比較用,肚子脹的話,厚樸會比較用,那這樣子一整塊脹起來的時候,那厚樸枳實就都用。那么脾氣轉(zhuǎn)不通,有的時候也是有痰飲,所以就用半夏,這個橘子皮,是可以把這個氣往下降,又能夠通氣行氣的。
3.太陰病,不吐、不滿,但遺矢無度者,虛故也,理中加黃芪湯主之。
理中加黃芪湯方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炙)? 黃芪三兩
脾虛,動不動想上大號,膀胱氣化不夠,這是氣化上面的氣虛的問題,那個還是用黃芪,天氣冷了吐血出血也是用理中湯。
4.太陰病,欲吐不吐,下利時甚時疏,脈浮澀者,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桂枝加芍藥湯跟桂枝加大黃湯,他那個芍藥的加的理由呢,比較會是治療這個肚子絞痛的這個問題。這個脈在這種情況通常都會澀,就是這個病邪要進不進,要出不出的啊,這個氣不通暢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把這個太陰之邪往太陽推,那第一個就是去芍藥,解掉桂枝湯那個往里的藥性,全部都往外推。
5.太陰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鳴下利,脈沉緊者,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
“脈沉緊者”,因為他既然是一個太陰的框架,他脈總是沉的,小柴胡湯加茯苓白術(shù),是一個非常標(biāo)準(zhǔn)的那種所謂的肝乘脾的那種脾胃虛可以用的方子。
6.太陰病,有宿食,脈滑而實者,可下之,宜承氣輩;若大便溏者,宜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
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方
厚樸三兩? 枳實三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二兩
如果他的脈是又滑又有力的脈,代表這個人的宿食,一旦這個脈是滑而有力的,你就可以用到有大黃的藥,趕快把那個臟東西拉出來就對了。厚樸用3兩,枳實也用3兩,然后用白術(shù)甘草一點點來調(diào)補脾胃,所以基本上就是加強脾胃的運化機能,然后把他往下面推,那你說這個時候要不要補脾陽,放個干姜。
1,白術(shù)枳實干姜白蜜湯:白術(shù)三兩,枳實一兩半,干姜一兩,白蜜二兩。主治:脾胃虛寒,大便拉得不太順,脾氣轉(zhuǎn)不上來。大便干。
2,黃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湯: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六兩,大棗12枚,干姜三兩,半夏半升。吃什么都覺得不容易消化,不容易餓,胸口發(fā)悶,消化軸氣不夠。濕氣塞住走不通。
3,半夏茯苓湯:茯苓四兩,澤瀉二兩,干姜一兩。主癥:口渴,喝水想吐,喝水下去有惡心感,以吐為主癥。
4,人參白術(shù)芍藥甘草湯:人生三兩白術(shù)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拉肚子口渴,脈弱,以口渴為主癥,津液缺。
5,厚樸四物湯:厚樸二兩,枳實三枚,半夏半升。主癥:肚子大,脹滿。
6,理中湯:人生三兩白術(shù)三兩炙甘草三兩干姜三兩。主治:脾胃虛冷。手腳腫。反胃,吐酸水,胃脹滿。吃生冷后中焦虛冷。①+黃芪三兩:頻便,大便一點點拉,氣的推動不夠。②加附子15克:行四肢的氣不夠,四肢冷。③加半夏:嘔逆吐酸水。④加茯苓:中焦水。
7,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桂枝三兩,甘草二兩,茯苓三兩,白術(shù)三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主治:脾胃悶悶重重,尿不出來,后腦勺發(fā)僵,水路不通,所以后腦勺發(fā)僵。
8,小柴胡加茯苓白術(shù)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生三兩。半夏半升,炙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12枚,茯苓三兩,白術(shù)三兩。主癥:腹冷痛,雷鳴下利。脈沉緊。
9,厚樸枳實白術(shù)甘草湯:厚樸三兩,枳實三兩,白術(shù)二兩,甘草二兩:太陰病,有宿食,脈滑。
10,太陰病的體質(zhì)一是形體虛弱,二,傷于寒涼藥物。容易腹瀉,或者長期慢性腹瀉,面色顯蒼白無華,氣力不足,不能耐受久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59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陽明病
下一篇: 少陰熱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