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防
中醫(y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jīng)》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于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虿∫殉啥笏幹瑏y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fā)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jù)。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yǎng)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jīng)發(fā)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fā)展與傳變。
二.治則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藥,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2.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
3.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xiàn)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4.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xié)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5.調理氣血關系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余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xié)調。
6.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huán)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嶺南夏季天氣炎熱,雨水充足,濕熱并重,遇有瘟疫之氣如新冠病毒,則宜根據(jù)中醫(yī)夏季 養(yǎng)生 原則加以預防。瘟疫之氣極易傳染傷人,且易快速變生重癥甚至不可治,如新冠病毒性肺炎雖在現(xiàn)代醫(yī)學水平最高的歐美國家依然病死率頗高,可見一斑。故而瘟疫之疾關鍵在于預防,中醫(y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之關鍵在于扶助正氣、躲避邪氣,其中扶助正氣最為重要,正氣旺盛,一則不易感染邪氣,即使感染邪氣亦較易克制邪氣而向愈,如新冠病毒不易感染青壯年,即使感染也可能無癥狀,即是明證。
1、中醫(yī) 養(yǎng)生 預防
(1)起居
①睡好子午覺:充足睡眠是 養(yǎng)生 關鍵環(huán)節(jié),夏季雖晝長夜短,睡眠多較晚,但依然不宜熬夜,而晚上11點(子時)至次日凌晨5時(寅時)分別為膽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當令,這段時間的優(yōu)質睡眠是養(yǎng)肝膽護肺所必需的,要保證在晚上11點前入睡,早上5點后起床。午時(中午11點至13點)屬心經(jīng),宜小睡以靜養(yǎng)心神,心為君主之官,故而午時靜養(yǎng)對于養(yǎng)護正氣也很重要。
②避風防疫:風為百病之長,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皆以風為先導,故而夏季 養(yǎng)生 防病避風邪依然非常重要,尤其要防現(xiàn)代之風,如風扇、空調,睡眠時尤忌冷風直吹。如有疫氣則更須退避三舍,做好防護。
③防空調寒氣:夏季天氣炎熱,本應無寒,奈何空調普及,人為寒氣也易傷身,尤其睡眠期間空調寒氣易隨風入侵而致病。
④多曬太陽:中醫(yī)認為夏季是養(yǎng)人體陽氣的好季節(jié),曬太陽是滋養(yǎng)陽氣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對于 養(yǎng)生 保健非常有益,故而夏季宜多進行戶外活動,早晚多曬太陽。
(2)飲食
夏季宜多戶外活動以順應生長之機,太極拳、八段錦、快步走、自行車、廣場舞、游泳等是滋養(yǎng)陽氣的 養(yǎng)生 運動,但夏季天氣炎熱,出汗較多,要及時抹干或更換衣服以免外邪內侵,尤忌汗出當風而感受外邪。夏季是適宜出汗的季節(jié),因為夏季陽氣旺盛,出汗可祛除體內寒濕邪氣,而不少人夏季過于依賴空調,加上戶外運動較少,不僅錯失驅寒散濕良機,久之還會耗傷人體陽氣導致正氣虧虛而易于感染外邪。
(4)情志
夏季屬心,情志 養(yǎng)生 關鍵在于養(yǎng)心,保持樂觀開朗是夏季 養(yǎng)生 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謂心平則氣和,心情寧靜少怒,氣血和暢,自然身心 健康 。遇瘟疫之疾,安然處之,切勿驚慌。
2、中藥預防
(1)防外感方
組成:黃芪30g、白術15g、防風10g、荷葉5g、赤小豆20g。
方義:防外感重在扶正避邪,夏季以風、熱、濕邪為主,取玉屏風散補益肺脾、固衛(wèi)表、散風邪,加荷葉健脾化濕,加赤小豆清熱祛濕。
使用方法:可以用以上中藥飲片煲水、煲湯、煲粥,也可以用以上中藥的免煎顆粒用開水沖泡服用。
(2)防流感香囊
蒼術10g、貫眾10g、廣藿香20g、佩蘭20g、石菖蒲20g、冰片1g等打成粗粉,裝袋,隨身佩戴,或者放在辦公桌、 汽車 內、枕頭邊等鼻子可以聞到的地方,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祛除溫疫邪氣作用。
初審:黃平東
審定發(fā)布:范琳燕
《中醫(yī)基礎理論》可以使學生掌握中醫(yī)學認識、辨析事物的方法,掌握中醫(yī)學藏象、精氣血津液、經(jīng)絡、體質、病因、病機、五運六氣與防治原則等中醫(yī)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關于《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一) 1、中醫(y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辯證論治。
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等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4、論治,是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5、“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fā)病的時間、地區(qū)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所以表現(xiàn)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
6、“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出現(xiàn)了相同的證,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療。
7、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lián)系五體、五官九竅等,并通過經(jīng)絡縱橫廣泛地分布,以貫通內外上下,運行氣血津液,滋養(yǎng)并調節(jié)各組織器官的活動。
8、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并含有對立統(tǒng)一的內涵。陰和陽,既可以代表兩種相互對立的事物和勢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9、 陰陽的對立制約:
正常者如 “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則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等。
10、 陰陽的互根互用:
“陽根于陰,陰根于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等。
11、 陰陽的轉化: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12、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①陰陽的對立制約;②陰陽的互根互用;③陰陽的交感互藏;④陰陽的消長;⑤陰陽的轉化;⑥陰陽的自和與平衡。
13、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p>
14、 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陰消陽長)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為“陽病治陰”;又稱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15、 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陽消陰長)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為“陰病治陽”;又稱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6、 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二) 1、五行學說應用于中醫(yī)學領域,主要是以五行學說的基本規(guī)律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從而成為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經(jīng)典性概括。
3、 事物屬性五行系統(tǒng)歸類表(那個表的內容必須全部牢記!)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難經(jīng)》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如以火行為例,生我者為木,我生者為土,這樣就稱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內經(jīng)》稱作“所不勝”和“所勝”的關系,即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如以火行為例,克我者為水,我克者為金,這樣就稱水為火之所不勝,金為火之所勝。
8、 五行制化,是一種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jié)。故說:“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勝之行的過度制約和克制。即相克太過。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
11、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現(xiàn)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
12、 依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瀉南補北等法。13、 五臟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并能藏神,因而稱為“五神臟”。故其生理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
14、 主血脈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fā)揮其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
15、 心臟的搏動,主要依賴心氣的推動和調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謂“奉心化赤”作用。
17、 脈為血之府,營氣與血液并行于脈中,故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狹義之神。故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為之心”。
19、 心為陽臟、火臟。心主通明,指心脈以通暢為主,心神以清明為要。
下一頁更多有關“《中醫(yī)基礎理論》重點總結”的內容
益氣固表
玉屏風散藥方出自《丹溪心法》一書。 黃芪50克 炒白術20克 防風10克 用于臨床黃芪加大了用量。 治氣虛易感冒的人。
玉屏風顆粒:益氣,固表,止汗。用于表虛不固,自汗惡風,面色白光白,或體虛易感風邪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21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年人養(yǎng)生二十訣
下一篇: 巧食五味科學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