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成就畫壇巨匠:倫勃朗竟是斜視癥患者
倫勃朗是17世紀聞名世界的荷蘭畫家,他能夠以獨特的技能,通過對光線的使用而表現(xiàn)出獨特的視角,因而他的作品成為很多藝術收藏家的最愛,去年拍賣的一幅他的自畫像居然拍出了1130萬美元的天價!然而據(jù)路透社9月17日報道,對倫勃朗留下的36幅自畫像的科學研究表明,他的雙眼有很嚴重的斜視癥,而這正是讓他的畫與眾不同的秘密所在。生理缺陷造就了這位畫壇巨匠。
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神經(jīng)生物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思頓對倫勃朗留下的36幅自畫像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秘密:這位大畫家竟然是一名斜視癥患者!
在倫勃朗留下的36幅自畫像中,有24幅油畫,12幅銅版畫。在24幅油畫中,有23幅畫里倫勃朗的右眼凝視著正確的位置,而左眼卻在直直地注視著前方。只有一幅畫像上的雙眼是正常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倫勃朗從另外一幅油畫臨摹的,或者是他的學生為他畫的?,敻覃愄卣f,因為自畫像都是對著鏡子完成的,左眼可能就是那只對焦不準的眼睛。在12幅銅版畫自畫像中,卻顯示出是右眼對焦不準。但是,根據(jù)銅版畫的制作原理,左右通常是顛倒的。
藝術學校的老師常常要求學生在作畫時閉上一只眼睛,因為這樣可以得到一種獨特的視角,有助于將三維空間的物體更好地在二維的畫布上表現(xiàn)出來。因為斜視癥的緣故,倫勃朗的左眼無法對準,因此看到的物體有一點略微向外傾斜了大約10度。
正是因為斜視的存在,使得倫勃朗在繪畫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絕無僅有的獨特視角。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神經(jīng)生物學家瑪格麗特·利文思頓教授說:“這個例子說明,殘疾并不一定就是缺點,也許會成為另外一個領域的財富!”
縱觀藝術史,自畫像一直是藝術大師們十分鐘愛的題材。
無論是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還是沖破傳統(tǒng)限制的現(xiàn)代主義,亦或是概念先行的當代藝術,藝術家們都會為自畫像保留一塊“創(chuàng)作的自留地”。
從超凡絕技的寫實風格,到荒誕不經(jīng)的解構主義,藝術家們極盡巧思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眼中的自我。在這種看似“博眼球”的記錄方式里,往往隱藏著藝術家內(nèi)心深處不為人知的隱秘,可能是那些最真實的欲望、痛楚、落寞或是對救贖的渴望。
那既是他們隱忍一生內(nèi)心的獨白,又是渴望被世人知曉的宣言。
在那些獨特的美學符號之下,我們得以接近一個更為真實的靈魂,而非被世俗傳頌的光輝。
今天我們整理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六位藝術家自畫像,和大家一起欣賞他們最希望被銘記的瞬間。
這位慈祥的、有著長長白胡子的老頭就是可以被堪稱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達芬奇。
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fā)明家、畫家?,F(xiàn)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最完美代言人”,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像《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巖間圣母》等在世界美術史上都堪稱獨步。
這幅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 1513 年左右,此時的達芬奇已經(jīng)將近 60 歲了。達芬奇在繪畫中素來以擁有超高的素描技術著稱,在這幅自畫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整幅畫用筆流暢、洗煉,線條豐富多變且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xiàn)光暗的微妙變化。畫家臉上披散著的長發(fā)與頜下的長須,每一筆都讓我們看到這位巨匠晚年時的思考力,氣質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滿著智慧的目光。
號稱“北方文藝復興第一人”的丟勒,也被譽為“自畫像之父”。
他在 13 歲時就畫下了第一幅對鏡自畫像,形象生動、造型逼真,比上面達芬奇的那幅自畫像還早問世二十多年,可以說是西方繪畫史上最早以寫實方法記錄自己容貌的畫家。
丟勒在當時妥妥的大帥哥一枚,是真正的“才過宋玉,貌賽潘安”,當時有人這樣描述過他的容貌:
可能因為太滿意自己的高顏值,所以丟勒一直樂此不疲的用他超凡絕頂?shù)睦L畫技巧來表現(xiàn)自己。
而且丟勒不僅熱衷于畫自己,他還常常喜歡在旁邊叨逼叨的寫上一句:這就是我的容顏~
操作手法跟現(xiàn)在我們發(fā)朋友圈自拍照,再配文“今天覺得自己有點帥”如出一轍。
在這幅《自畫像》上(52×41厘米),丟勒扮成一個舉止瀟灑、受人愛慕的青年騎士模樣,這幅裝扮是德國當時最時髦的青年裝束。長發(fā)被燙成縷縷卷曲的辮式披落在兩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須,使他的臉顯得老成持重,其實他還是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背景中窗外連綿不絕的山峰也似乎暗示著他三次翻越阿爾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學習的特殊經(jīng)歷。
也難怪丟勒這么自戀,他畫這幅畫的時候只有28歲,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來看,才華已經(jīng)初顯。
兩年后,他又給自己畫了一幅《皮裝自畫像》,這次徹底引起了畫界轟動,因為 他第一次拋棄了人像側面面對“鏡頭”的傳統(tǒng),完完全全讓自己正面面對觀眾。
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理解這有什么了不起,但 在當時,只有神才能以正面構圖形象出現(xiàn) ,凡是藝術家畫人,都得轉點角度。
因此當時有人以為他畫的是耶穌,但丟勒說了:大爺畫的就是自己!~
而且丟勒把自己翻山越嶺到意大利學習的當時最先進的繪畫理論,比如透視法、解剖學等都精妙的融入到了這幅畫中。
在這幅畫里,丟勒不僅極其優(yōu)秀的體現(xiàn)了立體感、光影效果,而且連他身上那件棕色皮領上衣的每一簇絨毛都被細致的描畫出來,讓人完全能感受到它的質感,包括那只正在撥弄衣領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觀察之細密,連手的振顫都畫出來了。
在余生中,丟勒以北方畫派嚴謹?shù)目茖W精神,去結合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唯美崇高的古典美學,以一己之力使原來各自為政的地方畫派融合,是第一位兼具南北畫派長處的大師。
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倫勃朗一生創(chuàng)作了近百張自畫像,成為西方美術中對自己最嚴格的的畫像解剖。
他從 23 歲開始記錄自己的容貌,經(jīng)由冷靜而客觀的方法,仿佛在鏡子里凝視另一個自我,看自己從青年到壯年,從壯年到衰年,從年輕的意氣風發(fā),到老年的蒼老頹敗。
1606 年,倫勃朗出生在荷蘭一個富有的磨坊主的家庭,家境殷實,自身才華橫溢。25 歲獨自跑到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闖蕩,不僅迅速的功成名就,成為了一個訂單不斷的肖像畫家,還在 30 歲之前就實現(xiàn)了在市中心最貴的地方買大 House,迎娶白富美的一系列操作,真人生贏家。
1642 年,36 歲的倫勃朗迎來了他事業(yè)的巔峰,他完成了載進史冊的大作《夜巡》。
可命運總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給你一擊重挫。
在同一年,他最愛的妻子逝世,他們的四個孩子也相繼夭折。這對畫家的個人情感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然而,當命運想要捉弄你的時候,它從不缺少花樣。
為倫勃朗奠定歷史地位的《夜巡》也轉瞬讓這位成功的職業(yè)畫家一夜間變的無人問津。他的作品超越了自己的時代,那些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作方法無法被當時的人們和主流畫壇所接受。
他的藝術變的越發(fā)深刻和執(zhí)著,可他的境遇卻越發(fā)急轉直下,曾經(jīng)擁簇贊美他的人群紛紛背離他而去,倫勃朗破產(chǎn)了。
步入老年的倫勃朗只能靠不斷變賣家產(chǎn)和舉債過日子,但他在用自畫像記錄自己時,卻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落魄和丑陋。他絕對忠實的在鏡子里觀察自己,那些晚年畫下的自畫像,滿臉皺紋,茫然而彷徨的看著人間,仿佛無限感傷,又仿佛無限悲憫,使繪畫不再只是表象膚淺的賞心悅目,更是對深刻人性的揭發(fā)。
倫勃朗后期的油畫,肌理堆疊很厚,近看時像是抽象的色塊與筆觸,卻都能準確傳達出內(nèi)在的精神特質。
處在浮華巴洛克時期的倫勃朗擺脫了宗教與宮廷的虛華,卻以最厚實的方法刻畫人生的現(xiàn)象,在凝練的冷靜中內(nèi)蘊著飽滿的熱情。
從絕對準確的寫實技巧發(fā)展到豐富的酣暢淋漓,他使繪畫被革新,被顛覆,也使繪畫變成他悲劇生命最后的救贖。
除了達芬奇,歷史上恐怕沒有哪位藝術家能像梵高一樣家喻戶曉,他完美詮釋了什么是瘋狂的天才藝術家。
和倫勃朗一樣,梵高在藝術史上也以自畫像著稱。
但倫勃朗的自畫像貫穿一生,而梵高的絕大多數(shù)自畫像都創(chuàng)作于 1885 到 1889 四年之間,多達四十多幅。他像是以自畫像的方式“寫日記”,并坦蕩無疑的將自己暴露在觀眾面前,那些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快樂。
梵高自己曾說:
梵高在他的自畫像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很拘謹和嚴肅,臉上帶著專注的表情。
盡管如此,在每一幅自畫像中都能找到梵高不同的個性。他形容他在巴黎畫的最后一幅自畫像是 :
這就是他當時的感覺:身心俱疲。
1888 年 12 月 23 日,梵高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這將是他一系列精神崩潰的第一次。他不愿意在信中討論這件事,但他確實在兩幅自畫像中 "報告 "了這件事。
梵高并沒有為了效果或引起人們的同情而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生病的、崩潰的人。他堅信繪畫能幫助他痊愈。他給提奧寫道:
1890 年 7 月,梵高開槍自殺,年僅 37 歲。他的最后一幅自畫像是送給母親的禮物。
來自挪威的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蒙克,常被藝術史學家稱為“世紀末”的藝術家,因為他的作品反映了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時代,再沒有別的藝術敢于像他那樣赤裸裸地描寫人類本能的丑惡,使善良與罪惡并存,讓美麗與丑陋共生。他被稱為“繪畫界的尼采”。
這個悲苦的男人,5 歲喪母,14 歲姐姐去世,26 歲患精神疾病的父親去世,唯一還在世的妹妹也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一直住在精神病院里,蒙克自己也從小罹患肺結核,倍受病痛折磨。
所以,死亡和疾病一直是他作品里恒久的主題。
蒙克在創(chuàng)作這幅《骷髏手臂自畫像》時只有 31 歲,但他把自己描畫成一個幽靈般的人物,漂浮的頭顱是二十世紀初藝術表達中以個熟悉的手法和主題,意味著肉體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裂,畫面底部的骨頭是對死亡的一種紀念,或提醒。畫面上方有藝術家的名字和日期,這些細節(jié)都讓它成為一種墓碑一樣的存在。
他曾說:
畢加索可以稱得上是“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最好榜樣!
13 歲就出道,順便把傳統(tǒng)學院派能得的最高獎項和榮譽都盡收囊中。
他是一個不安分的終極探索者,拒絕停歇的在挑戰(zhàn)自我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且長壽又精力旺盛的他效率高的不可思議,人生似乎從不摸魚,一共創(chuàng)作了將近 37000 件作品!
從嚴謹寫實的學院派為起點,畢加索的藝術生涯,經(jīng)歷了憂郁暗淡的“藍色時期”,浪漫美好的“粉紅時期”,盛年的“非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后來的“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和“抽象主義時期”等等,要論對自己作品風格和畫法的轉變甚至顛覆,恐怕沒有藝術家能贏過畢加索。
多變的風格在貫穿他一生的自畫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這幅畢加索15歲的自畫像已經(jīng)能清晰的看出他非凡的傳統(tǒng)寫實技術。
畢竟,他的名言是:
1900到1903年,是畢加索人生的低潮。在這段陰郁、沉悶的時期,藍色主宰了他一切的作品,因此也被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藍色時期”。
但很快,愛情來臨了,畢加索也定居在了巴黎。與人生中第一段愛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的邂逅讓畢加索一掃往日作品中憂郁陰沉的藍色調,而180度的轉向了柔和溫暖的粉紅色調,畢加索正式告別了“藍色時期”,大踏步的邁入了幸福的粉紅時期。
1907年的這幅自畫像最經(jīng)典,因為他標志著畢加索逐漸開始轉向他人生最重要的是一個時期——立體主義。從這時開始,畢加索的畫風就開始“放飛”,一層一層的解構著對自我的剖析。
畢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tǒng)一,連續(xù)和穩(wěn)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于的是——自由。
卡羅是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擁有傳奇色彩的藝術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入駐盧浮宮的墨西哥藝術家。
6 歲小兒麻痹;18 歲遭車禍,全身粉碎性骨折;32 次手術、3 次流產(chǎn);22 歲成婚,互相出軌背叛;32 歲離婚,33 歲復婚,47 歲去世。
這個女人的一生支離破碎卻又色彩斑斕,她把她人生中所遭到的所有痛苦:病痛、殘疾、由于車禍無法生育、流產(chǎn)、離婚、被背叛……都用自畫像的形式記錄在了畫布中。
她一生的 143 幅作品中有 55 幅是自畫像,并且獨特的讓人過目難忘。那道標志性的一字眉和唇邊薄薄的髭讓這張雌雄同體的臉再難從腦海中抹去。
1939 年,弗里達和丈夫迭戈·里維拉離婚,分離后的她常常沉浸在絕望、孤獨的情緒中。
這張著名的《兩個弗里達》即是創(chuàng)作于此時。在這幅畫里,這個哀傷的女人描繪了自己的兩面,右邊穿著墨西哥原住民服裝的傳統(tǒng)弗里達,象征著里維拉曾經(jīng)愛過的女人,她心臟的大動脈繞過右臂,連接到手中拿著的里維拉的畫像,那是她生命的源頭和養(yǎng)分。
而左邊穿著歐洲洋裝的弗里達是里維拉不再愛的女人,她的面色蒼白,心臟已經(jīng)被撕裂,血管被剪斷,即使手持手術鉗也無法阻止血液的留出,鮮紅的血液一滴滴的滴在白色裙子上,仿佛很快就要失血而亡。
1940 年,里維拉向弗里達又提出復婚,弗里達最珍貴的畫作之一——《帶荊棘項鏈和蜂鳥的自畫像》應運而生,它里面充滿了象征元素,每一個細節(jié)都清晰表達了弗里達錐心的痛楚和倔強。
在這幅畫中,弗里達坐在正中央,無畏的凝視著看向她的觀眾。頸部帶刺的荊棘項鏈刺入她的身體,鮮血流淌。一只蜘蛛猴坐在她的右肩,把玩著自己手中帶刺的項鏈,但毫不關心的玩耍卻會使卡羅脖子上的刺插的更深,一只死去的蜂鳥吊在項鏈的掛墜上,左側的黑豹在虎視眈眈的靠近。
在墨西哥民間傳說中,蜂鳥代表著墜入愛河的好運氣,而黑豹則象征著壞運氣和死亡。
弗里達用死去的蜂鳥表達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絕望,而那只牽動著荊棘項鏈的蜘蛛猴則是里維拉曾經(jīng)送給弗里達的禮物,而現(xiàn)在,它的每一次牽動都會使弗里達傷痕累累,血流滿地。
關注“ArtFocus焦點藝術”! 來看更多「有趣、有料、有態(tài)度」的藝術故事和行業(yè)深度報道,還有更多優(yōu)秀青年藝術家的分享!有酒有故事,就等你來!
在40年代初,庫爾貝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風格已經(jīng)基本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他此時的一批自畫像上。庫爾貝受倫勃朗的影響,喜好畫自畫像。如此時的自畫像《絕望者》、《受傷的男子》和《含煙斗的人》等等。1846年。他去了荷蘭,這使他對倫勃朗的藝術更加崇拜。他的自畫像《含煙斗的人》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倫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萊登市的一個磨坊主的家庭。最初在萊登大學學習法律,后轉而學畫,曾先后向畫家斯威楞伯格和拉斯特曼學習繪畫,后吸收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方法加以發(fā)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在早期畫了一些以《圣經(jīng)》故事和希臘神話為題材而加以世俗化的油畫和腐蝕版畫,并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鉛筆素描、鵝毛筆結合著毛筆的素描。1632年他遷居阿姆靳特丹,因創(chuàng)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課》而一舉成名,并和一個貴族女兒莎士基亞結了婚,過了10年幸福的生活。這個時候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創(chuàng)作了《畫家和他的妻子》、《基督受難》、《圣家族》、《基督被抬下十字架》和《丹娜依》等一系列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05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斜視矯正眼鏡最終可以摘掉嗎
下一篇: 嬰兒種疫苗變斜視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