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夏日解表要藥:新加香薷飲
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于人體,局限于鼻腔及咽喉時的疾病。引起「上感」的病毒有160多種,15%-20%患者由細菌混合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傳染病。主要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西醫(yī)治療感冒主要是一般對癥治療及某些抗病毒藥物,合并細菌感染時使用抗菌素。中醫(yī)治療感冒時除辨明寒熱、虛實外,還要根據(jù)時令和不同年齡及體質(zhì)特點等,詳細辨明是否有挾濕、挾燥、挾暑以及挾痰、挾食等兼證。其中,夏日之感冒或某些時行感冒抑或乘涼飲冷,多屬暑濕型或胃腸型感冒。謹將其證治方藥作一簡介:
主癥:發(fā)熱、或伴惡寒,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重脹痛,噁心嘔吐,胸悶身倦,腹痛腹瀉,或渴或不渴,舌質(zhì)紅或不紅,苔白膩或微膩,脈浮數(shù)或濡數(shù)。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香薷二錢
銀花三錢
鮮扁豆花三錢
厚樸二錢
連翹二錢
方解:新加香薷飲是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名方,由《局方》香薷散化裁而成。方中香薷性辛溫而氣芳香,發(fā)汗解表,祛暑化濕,以除寒熱,是夏月解表之要藥,本方以香薷為君藥,配以鮮扁豆花、銀花、連翹之辛涼芳香,取其清透上焦氣分之暑熱,以除熱解渴。扁豆花配香薷益增解暑之相須作用,正如吳唐所說:「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夏月所生之物皆能解暑,以扁豆花為最。」「濕為陰邪,非溫不解」,故又佐以辛溫之厚樸,合香薷以化濕除滿而解胸悶,去膩苔。吳鞠通稱此為「辛溫復辛涼法」。藥僅五味,卻含散寒、化濕、清暑於一方。妙哉!妙哉!
病例舉隅
葉××,女,63歲,2001年12月28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惡寒伴腹瀉2天
病史:聖誕節(jié)期間乘船海遊,曾食火鍋自助餐,有食三文魚及生蠔,並到甲板上吹風觀景,昨天上午始覺惡寒,繼而發(fā)熱無汗,腹瀉水樣大便,自服保濟丸2瓶未效;至診時共瀉五次,色黃帶臭,自覺頭痛,身重倦,胸悶,脘痞,口黏微渴,但不欲飲。小便黃少。檢查見舌邊尖紅,苔膩白微黃,脈濡數(shù)。T38℃,BP100/70mmHg。
診斷:胃腸型感冒(濕熱內(nèi)滯,風寒外束)
辨治:病起三日,形寒未罷,證屬素體濕熱,今又乘涼飲冷,內(nèi)傷濕滯,當風感寒;治擬辛溫解表,清熱化濕,和中止瀉;用新加香薷飲合藿香正氣散加減。香薷二
錢,銀花五錢,連翹三錢,扁豆一兩,厚樸四錢,葛
根一兩,藿香四錢,蘇葉三錢,茯苓五錢,神曲五錢
,法夏三錢,蒼朮三錢,陳皮錢半,甘草二錢,上藥
日服二劑。藥後得汗,翌晨寒熱漸退,大便一次
,仍溏,胸悶減輕,苔膩漸化,續(xù)以平胃散
加香薷、藿香、佩蘭、銀花等方化醒胃之
劑善後。
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或全草。主產(chǎn)于江西及安徽、河南等地。以果實成熟后采收地上部分或全草入藥。生用。
辛,微溫。歸肺、脾、膀胱經(jīng)。
發(fā)散風寒,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1.用于風寒外感而兼濕阻中焦之證:本品辛溫發(fā)散,以發(fā)汗解表為主要功效;其氣芳香,又可入于脾胃而化濕和中。治風寒感冒,本品可與其他發(fā)散風寒藥同用;濕阻中焦,可為蒼術、藿香等化濕藥的輔助。因其具有外散表邪、內(nèi)化濕濁的特點,故多用于風寒感冒而兼脾為濕困,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重,無汗,脘滿納差,苔膩,或惡心嘔吐,腹瀉者并多與厚樸、扁豆等化濕藥配伍。該證多見于暑天貪涼飲冷所致之陰暑證(或暑濕證),故前人稱“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此為本品解表、化濕之功在暑濕證的同時應用。
2.用于水腫:本品發(fā)汗以散肌表水濕,又宣肺氣啟上源,且通暢水道,利尿退腫,亦多用于水腫而有表證者??蓡斡?,或配伍其他利水之藥。
煎服。用于發(fā)汗解表,量不宜過大,且不應久煎,并多熱服,以利發(fā)汗解表;治水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并多冷服、以助利水消腫。
暑熱證慎用。
1.本草文獻:《名醫(yī)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履巉巖本草》:“截四時傷寒“《本草經(jīng)疏》:“香,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
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含揮發(fā)油,另含甾醇、黃酮苷及多種微量元素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并有抗病毒、解熱、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痙、抗感染、利尿、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增強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等作用。
3.其他:通過本草考證,香需的來源歷來不止一種,歷來多以海州香薷為正品。根據(jù)目前用藥實際,199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已將石香作為正品。
炎熱,很多人都十分容易上火,因此要做好防暑工作。一旦出現(xiàn)上火現(xiàn)象,服用一些簡單的藥膳得以解決。那么,有哪些藥可以快速呢?下面,為你介紹幾種可以降火的藥物。
上清丸
這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功效卓著的清上焦之熱的方劑,老年人吃水果學問多最早見于明代龔延賢《成回春》一書,用于風火上攻、上焦實熱。其主要組成藥物是黃連、黃苓、黃柏、大黃、連翹、薄荷、荊芥穗、梔子、白芷、川芎、菊花、甘草。前面三黃藥均為性味苦寒之藥,都有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大黃有攻積導滯、瀉火涼血之效;其他諸藥有疏風除熱、祛風解表、利濕除煩等作用。臨床上,上清丸常用于頭暈目弦、眼赤牙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耳鳴耳痛、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等癥狀。需要注意的是,此方中有多味為苦寒之藥,素體陽虛、四肢不溫、怕冷和脾胃虛寒、經(jīng)常腹瀉腹痛的患者不宜用。如果患有一些器質(zhì)性變(如心臟病、腎病、胃腸潰瘍等),也要慎服。
三 ***
這也是一個千年名方,原名“瀉心湯”,最早見于《金匱要略》一書。從其名來看,很多人可能以為它是瀉心火,實則是瀉脾胃之熱的一個方劑。方中黃芩、黃連、大黃分別能瀉上、中、下三焦之火,所以能用于一切實火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便秘、皮膚瘡瘍,火毒熾盛引起的瘡癰、疔癤。三 *** 還可以研成粉末,以酒調(diào)敷疔瘡腫毒處,能消炎殺菌、祛腐生肌,對瘡癤癰疽有較好輔助治療作用。
因三味藥均為苦寒之藥,容易傷及脾胃,不能長期服用,否則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對腎臟也有一定損害。同時,久服寒涼藥物,很容易造成 *** 低下、宮寒不孕等,所以只能作為夏季清熱瀉火的藥,病好即收。
龍膽瀉肝丸
此方來源于《醫(yī)方集解》,有著幾百年歷史。方由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車前草、生地、當歸、柴胡、甘草等藥組成,能清利肝膽濕熱,用于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咽干舌燥、尿赤澀痛、濕熱帶下等,對肝膽濕熱型、膽囊炎、急性尿道炎、陰囊濕疹、白塞氏病等有較好效果。龍膽草是方中君藥,性味大苦大寒,能上瀉肝膽實火、下清下焦?jié)駸幔侵委煾文憣嵒鹑節(jié)駸岬牧妓帯?/p>
此方也是由大苦大寒之藥物組成,不宜久服,久服亦影響脾胃功能;素體陽虛之人也要慎用。
牛黃解毒片
牛黃解毒片中有21種中藥成分,其中主要有牛黃、黃連、大黃、黃芩、黃柏、雄黃、連翹、金銀花、冰片、石膏、桔梗等。此方出自明代醫(yī)學家王肯堂編撰的《證治準繩》,是家庭常備用藥,使用廣泛。該藥對通暢大便有較好效果,很多患有大便秘結(jié)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黃解毒片(丸)。
此方有清上焦之火和瀉下焦之熱的功效,用于火熱內(nèi)盛。如上焦的牙齦紅腫疼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下焦的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等。此方因含有雄黃(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和少量的砒霜),有一定的,如果不遵醫(yī)囑,擅自加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出現(xiàn)毛發(fā)脫落,皮膚角化、變黑,肝臟受到損害,、膀胱炎和口腔、食道、胃黏膜腫脹或糜爛;有的還有過敏反應。當然,正常服用一般少見。本藥、兒童必須慎服或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有心臟病、肝病、腎病或體質(zhì)虛弱、畏寒怕冷、大便溏瀉者不宜服用。
雙黃連
該藥組方最早見于清代醫(yī)家吳瑭《溫病條辨》一書,主要由金銀花(雙花)、黃芩、連翹3味藥組成,能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雙黃連有顆粒、片劑、口服液、消炎栓等不同的制劑,主要用于小兒呼吸道感染、發(fā)熱、咳嗽咽喉炎、肺炎、腮腺炎等。根椐現(xiàn)代藥理研究,此藥有抑菌、抗病毒、的功效,不良反應小,是小兒理想用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肝病、糖尿病、腎病的患者及在必要時也可使用,但使用前需咨詢醫(yī)生,以免出現(xiàn)意外。
清熱瀉火的中成藥達上百種之多,且劑型,有片劑、口服液、顆粒、針劑、丸劑等,口服劑量也不盡相同,所以無法一一詳盡介紹服用方法,需要服用時可根椐藥物說明書使用。除了上述介紹的5種清熱藥物,還有很多藥物,也有非常好的確切療效,如板藍根沖劑、香蓮片、金銀花顆粒、三金片等,也可作為家庭常備藥物。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夏季清熱的一些藥膳,在夏天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要多注意保養(yǎng)身體,稍有不注意就會中暑了。所以記得備一些上面的藥物,好及時治療。
本文由(ys137)編輯整理,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網(wǎng)站內(nèi)容合作聯(lián)系電話:020-84115797。
治療夏季感冒常用的中成藥: 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硷L熱感冒者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 患風熱感冒者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6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5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治療暑濕感冒常用的中成藥: 1、祛暑丸 本方系由香薷散與二陳湯加減衍化而成,功能有解表祛暑、燥濕健脾。主治暑濕夾寒、濕重于熱的征候。方中用香薷、藿香、蘇葉、荷葉解表祛暑為君藥;蒼術、厚樸、陳皮、木瓜、白扁豆、茯苓化濕醒脾為臣藥;檀香芳香辟穢解暑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藥力并能益氣為使藥。全方配伍共奏解表祛暑、芳香和胃、燥濕健脾之功。 2、暑濕感冒沖劑 本方適宜于感受暑濕兼夾風寒的感冒病癥。方中藿香、佩蘭芳香化濁、清暑祛濕為君藥;蘇葉、白芷、防風發(fā)散寒濕而不傷衛(wèi)氣為臣藥;半夏、陳皮、草果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茯苓、大腹皮化濕理脾,共為佐使藥。全方配伍體現(xiàn)芳香化濕與醒脾燥濕并用的特點,具有清暑化濕、辛散風寒、健脾理氣的作用。 3、金衣祛暑丸 本方常用于夏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者。方取藿香、香薷、紫蘇葉為君藥,發(fā)散風寒,芳香化濕;取木瓜、茯苓為臣藥,以除內(nèi)傷濕滯;取丁香、檀香為佐藥,溫中行氣醒脾;甘草為使藥,以調(diào)和諸味。全方共奏祛暑化濕、解表散寒的功效。 4、藿香正氣丸(水) 藿香正氣丸是藿香正氣散的新型制劑。本方乃是祛暑化濕的常用方藥,尤其對長夏濕阻較重的暑濕癥,治療功效尤為突出。對于非暑天感冒而見脾胃濕阻癥者,亦有較佳治療作用。 5、清暑益氣丸 為清暑益氣湯的蜜丸制劑。方中以益氣固表的黃芪為君藥;輔人參、白術益氣健脾,資助黃芪補脾祛濕為臣;佐以當歸養(yǎng)血,麥冬、五味子生津,葛根升陽鼓舞胃氣,澤瀉利濕,黃柏清熱燥濕,青皮、陳皮、蒼術、神曲燥濕健脾化滯;使以甘草和中。全方諸藥相伍,有益氣清暑、健脾祛濕的功效。對于氣虛體弱、感受暑濕的感冒,投用本方,既清補又燥濕,效如桴鼓。 6、小兒暑感寧糖漿 本方為黃連、香薷飲加味而制成的糖漿。方用香薷、佩蘭、扁豆花芳香化濕,厚樸化濕和中;黃連、黃芩、蘆根、青蒿清熱;杏仁宣肺,薄荷透表,芥穗清頭目;滑石、甘草(即六一散)利濕,使?jié)駶釓南伦咝埂VT藥配伍,清暑、祛濕作用較強。用于小兒夏季感受暑濕者為宜。癥狀較輕者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癥狀較重且伴有咽喉腫痛者宜選羚翹解毒丸。
吹了空調(diào)后感冒屬于風寒感冒. 中醫(yī)認為感冒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兩大類。這兩種感冒病因病機、癥狀、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 通俗的講(用白話講),兩者的區(qū)別在于: 風寒感冒,其起因通常是勞累,沒休息好,再加上吹風或受涼。風寒感冒通常秋冬發(fā)生比較多。風寒感冒屬于太陽經(jīng)癥,太陽開機受阻。其特征癥狀為: * 后腦強痛,就是后腦袋疼,連帶脖子轉(zhuǎn)動不靈活。 * 怕寒怕風,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 * 鼻涕是清涕,白色或稍微帶點黃。如果鼻塞不流涕,喝點熱開水,開始流清涕,這也屬于風寒感冒 * 舌無苔或薄白苔 * 如果你會把脈,你應該可以測到脈像是浮緊,浮脈的意思是陽氣在表,輕取即得。 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yī)稱辛溫解表),有很多方法的,包括桑拿、用熱水泡腳(最好加點酒)、打一場籃球(如果你還有力氣的話)、蓋上兩層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吃個辣辣的麻辣火鍋等等。風寒感冒主治方是桂枝湯,傷寒論首方,也稱和劑之王(麻黃湯也主治風寒感冒,但在南方慎用)。下面我將抄錄桂枝湯的組方,有心的朋友可以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 桂枝 10g 白芍10g 炙甘草 6g 生姜 3片 紅棗 6枚 很簡單的一條方,不過兩三元錢。師父說過,學懂了桂枝湯,就學會了如何開方治病,真值得好好研究。 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時屬于陽明經(jīng)癥。通常情況是這樣的,便秘兩天以后,喉嚨痛一兩天,然后出現(xiàn)感冒癥狀,這就是風熱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熱邪,首先犯肺)。為什么便秘會引致感冒?中醫(y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里,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xiàn)感冒癥狀啦。同樣反過來,風寒感冒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對對癥也會外邪內(nèi)進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實風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醫(yī)屬于變癥,屬于病由外入里,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止瀉藥。 風熱感冒的癥狀: * 喉嚨痛,通常在感冒癥狀之前就痛,痰通常黃色或帶黑色。 * 濃涕,通常黃色 * 舌苔帶點黃色,也有可能是白色的,舌體通常比較紅。 * 便秘 * 身熱、口渴、心煩 * 脈像通常為數(shù)脈或洪脈,就是脈搏比正常的為快,為大。 搞清楚了風熱感冒成因,治療很簡單,大多數(shù)情況就是通便(再配合清熱解表藥物,通常很快見效)。方法很多,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藥板藍根等。中成藥有三黃片,銀翹解毒片+牛黃解毒片,板藍根等等。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陽明經(jīng)癥的代表方劑是白虎湯,不過我不主張大家隨便用,屬于猛藥之一,這里也不抄錄了。 最后澄清幾點朋友們可能會搞混的概念。 *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風熱感冒,病毒是西醫(yī)的提法,中醫(yī)更關注的是人體。所以有些醫(yī)生將病毒性感冒等同于風熱感冒來治療是不正確的。 * 喉嚨痛并不是區(qū)分風熱感冒和風寒感冒的關鍵,風寒感冒很多時也會引致喉嚨痛的。 * 同樣的,咳嗽和流涕還有發(fā)高燒也不能作為這兩種感冒的區(qū)分。 * 不要同時進行西醫(yī)治療和中醫(yī)治療,這是兩種是不同的治療體系,開了抗生素了,就沒必要再喝姜糖水啦。為什么?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想辦法給身體降溫,一個是想辦法讓身體出汗,幾乎是反著干,身體能受得了嗎?這既會減低中醫(yī)效果,也會降低西醫(yī)療效。 半文言文講,兩者的區(qū)別: 風寒感冒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癥狀可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治法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常選用麻黃、荊芥、防風、蘇葉等解表散寒藥。代表方劑為《蔥豉湯》、《荊防敗毒散》。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正柴胡飲沖劑、感冒軟膠囊、川芎茶調(diào)散、通宣理肺丸等等。服藥后可喝些熱粥或熱湯,微微出汗,以助藥力驅(qū)散風寒?;硷L寒感冒也可服用驗方:蔥白5節(jié)、淡豆豉9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紅糖30克,煎湯分三次服用。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常選用菊花、薄荷、桑葉等。代表方劑為《銀翹散》、《桑菊飲》。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片)、羚翹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板蘭根沖劑等。如發(fā)熱較重、咽喉腫痛明顯,可以配服雙黃連口服液(沖劑)、清熱解毒口服液。這些藥具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硷L熱感冒要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可以喝蘿卜湯或梨湯?;硷L熱感冒也可以服用驗方:薄荷3克、蘆根30克、板蘭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劑;或竹葉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連翹9克,每日一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8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醫(yī)助孕益腎強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