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上海名醫(yī)程門雪先生的座右銘是:
徐靈胎書續(xù)五千卷
葉天士凡更十七師
談談這兩位清代醫(yī)學大師,當是很有興味的一件事。
兩位大師都是江蘇人,葉是吳縣人(今蘇州),徐是吳江人,而且他們都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這段時期。不過葉比徐大20歲。葉出生在醫(yī)學世家,祖紫帆,父陽生,皆以醫(yī)名;徐則以布衣而自學成才。葉成名早,30歲時就已“名著朝野”,大江南北、鄰省遠邑,販夫豎子、白叟黃童,“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者”;徐在乾隆曾兩度奉召到北京為大臣治病,平時則“遠近未治,刻無寧晷”(二月河《乾隆皇帝》一書說葉天士奉旨入京,毫無根據)。葉生平忙于診務,無暇著述,《臨證指南醫(yī)案》系“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附以論斷,未必盡桂本意也”(《四庫全書提要》),《溫熱證治》(即著名的《外感溫熱篇》)乃先生在洞庭山出診時門人顧某隨之舟中,錄記所語。徐則著述甚豐,如《難經經釋》、《傷寒論類方》、《醫(yī)學源流論》、《醫(yī)貫砭》、《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慎疾芻言》、《蘭臺軌范》皆其著也,至批閱之書更“約千余卷”之多(《慎疾芻言自序》)。葉“天分絕人”,“于書無所不讀,終身不能忘”,并通詩文詞賦、經史子集;徐亦“聰強過人”,更多才與藝,天文、地理、音律以及舞刀奪槊,無一不會,又熟江南水利,洞悉利弊,曾著《水利策稿》一書,此外還有《道德經注》、《陰符經注》等著作。他們去世的年紀,葉80歲,徐79歲。二公歿后,沈德潛(歸愚)曾為葉作傳,載《清史稿》;袁枚(隨園)為徐作傳,載《小蒼山房文集》。
葉天士與徐靈胎都是中國醫(yī)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可謂“一時瑜亮”。葉在學術上能貫徹古今醫(yī)術,治病用方,不拘成見,神明于規(guī)矩而變化于規(guī)矩之外?!杜R證指南醫(yī)案》不過后人搜集到的數年間的一部分方箋,但案語中引用的古代醫(yī)家語錄、經驗,除內經、仲景外,據我讀書時隨手記錄者即有67家之多,所以沈歸愚說他“凡更十七師”而“淹有眾長”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且葉氏不僅為溫病學派的開山,倡衛(wèi)氣營血辨證,察舌驗齒及辨白
的觀察多有創(chuàng)新,于雜病諸如養(yǎng)胃陰、絡病治法、蟲藥搜剔以及虛損、郁證、小兒痘疹、產后調補奇經等,皆多發(fā)明。其處方簡潔明凈,近人程門雪說他“案方結構之美,則則有味”,尤其“選藥味之精湛,一味之換,深意存焉,六味之中,涵詠不盡,每含古昔名方為一爐治,加減變換之美,從來所無,清真靈活,如思翁書法,漁洋絕句,令人意遠?!彼院髞硖焓恐畬W,號稱“葉學”,至今鉆研闡述者猶不乏其人;私淑其學者,稱為“葉派”。后之名醫(yī)吳鞠通、王孟英、章虛谷等,皆為葉派中人。
徐則為學者型名醫(yī),讀書很多,但其復古衛(wèi)道傾向卻也是很明顯的。如他的《蘭臺軌范》,凡錄病論,惟取內、難、仲景、巢元方、孫思邈,至《外臺秘要》而止,宋元以后則很少采錄。他說“后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古圣制方,“與天地同體,非人心思所能及也?!薄叭f世不能出其范圍”,“萬不能及”。厚古薄今思想何其濃厚!他評前人也往往失之偏激,如他攻擊薛立齋、趙獻可,說是“庸醫(yī)之首,邪說之宗”。他的醫(yī)案,多用仲景及唐宋人方,主張“凡古方與病與證俱對者,不必加減;若病同而證稍有異,則隨證加減?!逼湔摬⒆C立法有很多精辟之處,惟其用藥則大?;^,諸如“處以祛風消痰清火之劑”、“為立膏方而痊愈”、“為處清暑通氣方……三劑起矣”、“用蘆根數兩煎清涼疏散之藥飲之”之類,比比皆是,教人如何學?我想這可能與他曾經點評過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有關。周學海對此就頗為不滿,說他“評點《指南》多所攻擊,視圈點如晨星落落,想見筆在紙上,如蜻蜓點水,一往無停?!苯t何時希也說過他紙上談兵,吹毛求疵。安知日后會不會“人亦剃其頭”呢?所以干脆“藏拙”,這恐怕不太可取。徐是聰明人,據徐在《臨證指南醫(yī)案》評語中說,葉曾對門人講:吳江來了一位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頗有心思,但藥味太雜,此乃無師傳授之故?!焙髞?,葉得宋版《外臺秘要》讀之,復謂人云:“我前謂徐生立方無本,誰知俱出《外臺》,可知學問無窮,不可輕量也?!边@很能說明葉氏胸懷風度。連徐氏也不能不稱贊道:“先生之服善如此,尤見古風”。在他評《指南》中,也有欽佩葉氏之語,如幼科一卷,他就極佩服,說“此卷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可傳。得古人之真詮而融化之,不愧名家。”于此亦可見徐氏也有服善之時。但是由于兩位名家學問修養(yǎng)各不同,且在徐的眼里,葉天士還是“離經叛道”者多,徐氏雖然為人豪放,但文人惡習不少。正因為如此,兩公雖同時同地,然生平未謀一面,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而在學術上,步徐氏后塵相唱和者,僅陳修園一人而已。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杰出的醫(y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葉天士生于醫(y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y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
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y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yī)術。
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y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y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
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y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y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惫孰m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
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其為人“內外修備、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
他為醫(yī)卻不喜歡以醫(y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y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
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
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yī)。”
葉氏一生忙于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
現傳有《臨證指南醫(yī)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yī)案存真》三卷。
據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后代整理記錄的。
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
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guī)律、治療大法和衛(wèi)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并論婦人胎前產后、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
據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
《臨證指南醫(yī)案》則是無錫華岫云收集葉氏晚年醫(y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
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后附徐靈胎評議。
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
《幼科心法》相傳為葉桂手定后,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fā)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
《葉天士醫(y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
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yī)案》等。
另外,托名葉氏的醫(y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岳發(fā)揮》、《葉氏醫(yī)衡》、《醫(y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癥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yī)學家,他創(chuàng)立的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
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
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tǒng)的“伏寒化溫”的認識范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縛,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
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guī)律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衛(wèi)順傳陽明或逆?zhèn)餍陌?,這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不同。
特別是“逆?zhèn)餍陌崩碚摚菍夭髯円?guī)律認識的一大創(chuàng)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譫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
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癥的治療獨辟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wèi)氣營血的病機變化。
其各自證候表現為:邪在衛(wèi)分則見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等肺衛(wèi)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等里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舌質紅絳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
提出“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傳變順序規(guī)律,并據此確立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
可見,葉氏的衛(wèi)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營衛(wèi)解釋風寒表證病機,并作為調和營衛(wèi)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用氣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衛(wèi)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
葉氏在創(chuàng)立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chuàng)見也頗多、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于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圣法,用之尤熟。”他的許多治法藥劑,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后世的效驗名方。
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y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于后人?!痹卺t(y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名醫(y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yī)理的名言,對后學仍有很大的啟迪意義。
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y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y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y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y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
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
葉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y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yè)。
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
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y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
如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yī)傳世”的思想影響,生平除部分醫(y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散殘存在有限的醫(y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在前后矛盾之處等。
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y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yī)學思想、高超的醫(y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1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周王朱橚對中醫(yī)藥的貢獻
下一篇: 中華名醫(yī)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