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4iwoc"><pre id="4iwoc"></pre></ul>
    <blockquote id="4iwoc"><tfoot id="4iwoc"></tfoot></blockquote>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惡性腫瘤轉移的中醫(yī)研究進展

      醫(yī)案日記 2023-06-20 01:32:45

      臨床上

      ,轉移是導致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腫瘤轉移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亦是當今中西醫(yī)腫瘤學界研究的重點。近年來,惡性腫瘤轉移的中醫(yī)藥研究從理論
      、治則、實踐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新和收獲

      理論探討新主張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張健等提出腫瘤轉移的傳舍理論

      ,認為癌毒是癌瘤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直接原因
      ,也是造成癌瘤轉移的內在根本因素
      。全身及局部的陰陽氣血之虛是癌瘤轉移的必要條件
      。氣滯
      、血瘀、氣虛血少是外在因素
      ,也是癌瘤轉移的重要條件
      。此外,癌瘤的轉移還與環(huán)境氣候因素及個體的體質因素等有關
      。在此基礎上
      ,研究者還提出固攝培本解毒法以預防和控制腫瘤轉移。

      遼寧中醫(yī)學院王文萍等提出腫瘤轉移的“痰毒流注”理論

      。研究人員還從中醫(yī)經絡和藏象理論角度闡述了各臟易成為及不易成為腫瘤轉移靶器官的機理
      ,認為腫瘤轉移是痰毒流注,絡損血瘀所致
      ,因此“貯痰之器”的肺易成為轉移之所;全身之各路經脈多從巔入絡腦
      ,而卻無發(fā)自腦系下走臟腑之經脈
      ,經絡運行是有方向性的,因此
      ,腦與周身經脈的循行關系可能是腦腫瘤極少發(fā)生顱外轉移,顱外腫瘤常常發(fā)生顱內轉移的主要原因
      ;肝內存在緩行臟推動全身血液運行
      ,內有急行之血,痰毒難以停留
      ,且有心包代之受邪,故不易成為轉移靶器官
      ;脾為“孤臟”
      ,雖主統(tǒng)血及運化水濕
      ,但脾本身不是水液及血液運行的通道
      ,因此其功能對自身的調節(jié)作用相對較弱,故即使脾臟虛弱
      ,也甚少發(fā)生腫瘤轉移

      治則治法新依據(jù)

      祛邪和扶正是治療腫瘤積聚的兩大基本法則。在腫瘤轉移的治療中

      ,扶正培本與活血化瘀是研究重點
      。近年來
      ,許多學者以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探討了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中藥對腫瘤轉移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扶正培本對腫瘤轉移的作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免疫監(jiān)視功能低下有直接關系
      。實驗與臨床研究表明
      ,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而進行性下降,特別是晚期帶瘤機體的各種特異性的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均受到顯著的抑制
      ,構成了腫瘤發(fā)展過程中惡性因果轉化鏈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樸炳奎認為,癌癥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缺陷
      ,其機制除患者自身多處于中老年外
      ,致病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
      、癌瘤直接產生的物質和腫瘤影響下其他組織的間接釋放物
      ,都引起免疫抑制
      。腫瘤還使免疫活性細胞大量消耗,抑制性T細胞增多
      ,營養(yǎng)不良,這些都是降低免疫機能的因素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

      ,扶正培本中藥能夠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
      ,包括影響非特異性免疫(升高外周血白細胞,增加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
      ,影響特異性免疫(促進細胞免疫功能)和增強體液免疫功能
      ,還具有改善物質代謝,增強內分泌功能
      ,改善骨髓功能,增強機體抗害能力
      ,抗腫瘤,促進機體康復等作用
      。而應用于腫瘤機體,扶正培本中藥具有抗突變
      ,抑制誘癌發(fā)生
      ,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其抗癌機制為影響細胞分化
      、癌基因表達
      、癌細胞代謝
      、誘導癌細胞凋亡;協(xié)同抗癌作用主要在于對放化療的增效減毒與對多藥耐藥的逆轉兩方面;還可因增強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而發(fā)揮其間接的抗腫瘤作用

      活血化瘀法對腫瘤轉移的作用

      。對于活血化瘀法在抗腫瘤轉移中的運用
      ,現(xiàn)今研究存在著兩種觀點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醫(yī)院劉永惠等觀察了肺癌轉移患者與健康人的血小板凝集最大值和血小板黏附率,結果表明
      ,惡性腫瘤及其轉移患者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亢進
      ,與腫瘤從發(fā)病到轉移呈正相關
      ,揭示惡性腫瘤普遍存在著血瘀證,并隨腫瘤轉移血瘀證尤其突出
      。許多研究表明
      ,腫瘤患者血液黏滯度增高
      ,血液高凝狀態(tài)有利于腫瘤細胞與毛細血管內皮的粘連及轉移灶內新生血管的形成
      ,血小板凝集對癌轉移有發(fā)生和促進作用。丹參
      、川芎
      、三棱、莪術、水蛭
      、土鱉蟲、蜂房
      、地龍
      、天龍、白花蛇
      、蟾酥等均有活血化瘀
      、軟堅散結的作用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癌癥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tài)
      ,對抗腫瘤細胞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及瘤栓的形成
      ,減少血栓對腫瘤細胞的保護,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對腫瘤細胞的清除
      ,從而阻止腫瘤轉移

      但也有研究認為

      ,活血化瘀中藥對某些腫瘤具有促進轉移的作用。回顧研究益氣生血方劑中活血化瘀強度與氣血雙虧型胃癌轉移率之間的相關性
      ,顯示兩者有較強的正相關,提示氣血雙虧型胃癌轉移率隨活血化瘀作用加強而增高
      ,推測可能與本型胃癌血小板數(shù)量及聚集性下降、血漿纖維蛋白含量低及凝血抑制、纖溶增強易于腫瘤轉移有關
      ,且大多數(shù)活血化瘀方藥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和增加纖溶的藥理機制
      。因此專家建議氣血雙虧型胃癌,在血小板數(shù)量及聚集率明顯下降
      ,凝血時間明顯延長及FDP高時
      ,盡量降低方劑中活血化瘀強度
      ,以避免促進腫瘤轉移
      。此外
      ,復旦大學腫瘤醫(yī)院于爾辛教授曾指出,在肝癌的治療中
      ,活血化瘀中藥易導致肝癌破裂
      ,增加癌細胞轉移的機會
      。該類中藥在用于控制腫瘤的轉移方面存在疑問,至少在用于治療有出血傾向的腫瘤時
      ,活血化瘀類中藥應謹慎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中醫(yī)院吳水生等研究胃癌轉移狀態(tài)的血液流變學變化

      ,認為癌病早期瘤體小
      ,對機體尚未造成明顯不利影響
      ,隨著瘤體增大
      ,異質性腫瘤細胞的出現(xiàn)
      ,轉移能力強的癌細胞大量脫落并侵犯周圍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血液高凝
      ,因而癌細胞浸潤和轉移是因
      ,血液高凝是果。另一方面
      ,血液高凝致血流緩慢
      ,有利于腫瘤細胞停滯接觸血管壁
      ,阻礙了免疫系統(tǒng)對癌細胞的攻擊殺傷作用
      ,因而高凝又是促進轉移的病理狀態(tài)
      。故使用阿司匹林抗凝劑和活血化瘀中藥需慎重。

      總之

      ,現(xiàn)在研究已證明
      ,以扶正培本
      、活血化瘀藥物為主,輔以清熱解毒
      、軟堅散結類藥物組方配伍,能夠扶正祛邪
      ,標本兼顧
      ,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抗腫瘤
      、抗轉移
      、抗復發(fā)的效果

      科學研究新成果

      臨床研究方面。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李秀榮等觀察了中藥(人參

      、黃芪、女貞子
      、補骨脂
      、山慈菇
      、莪術
      、大黃
      、土茯苓、土貝母
      、水蛭、蜈蚣)抗腫瘤術后轉移的作用
      。結果發(fā)現(xiàn)
      ,中藥加化療組遠處轉移率
      、局部復發(fā)率分別為8.62%、15.52%
      ,顯著低于單純化療組44.74%
      、60.53%(P

      實驗研究方面

      。遼寧中醫(yī)學院劉春英等以S180荷瘤小鼠為模型,將補氣的四君子湯
      、活血的桃紅四物湯、益氣活血的加味八珍湯對免疫功能及抑瘤作用的影響作對比研究。結果顯示
      ,荷瘤對照組的自然殺傷細胞(NK)活性,白細胞介素-2(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能力均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
      ;經灌胃中藥兩周后
      ,益氣組
      、活血組、益氣活血組的NK活性
      ,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均接近或高于正常對照組,以加味八珍湯治療組效果最好
      ,且加味八珍湯組抑瘤率高達45.9%。說明在腫瘤治療中
      ,將益氣活血類方藥聯(lián)合應用的作用強于單純的益氣組和活血組。蘇州市中醫(yī)院腫瘤科李涌健以小鼠Lewis肺癌
      、B16黑色素瘤為模型
      ,研究發(fā)現(xiàn),益氣養(yǎng)陰中藥對Lewis肺癌
      、B16黑色素瘤的瘤重抑制率均為42.9%
      ,益氣養(yǎng)陰中藥能明顯降低Lewis肺癌
      、B16黑色素瘤荷瘤小鼠瘤組織血栓烷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含量
      ,提高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
      、IL-2和腫瘤壞死因子的水平。認為益氣養(yǎng)陰中藥在抗癌轉移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從而發(fā)揮抑制癌細胞轉移的作用
      。天津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田菲等觀察了中藥對腫瘤血管生成及肺轉移的抑制作用
      。結果證實
      ,中藥能夠使CAM及家兔角膜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明顯減少甚至消失
      ,抑制荷瘤小鼠腫瘤生長
      ,抑瘤率為49.6%,肺轉移抑制率60%
      ,提示中藥能夠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直到抑制腫瘤生長
      、抗轉移的作用

      中醫(yī)認為癌癥發(fā)生主要與哪些因素有關

      中醫(yī)對癌癥的認識歷史

      癌癥屬于惡性腫瘤一類

      ,中醫(yī)對腫瘤的認識可謂歷史悠久,經歷了基礎奠定
      、理論成熟
      、學術繁榮和提高發(fā)展等不同階段


      1.基礎奠定階段

      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
      ,古人對腫瘤就有所了解
      ,那個時期的甲骨文上已記載“瘤”的病名
      ,這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中醫(yī)記載腫瘤最早文獻
      。先秦時期的《周禮》記載了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yī)生——“瘍醫(yī)”
      ,其日:“瘍醫(yī)掌腫瘍……之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髦蔚摹澳[瘍”就包含現(xiàn)今臨床上的腫瘤
      ,并主張內外結合治療,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
      ,以五氣養(yǎng)之
      ,以五藥療之
      ,以五味調之”
      。外治則用“祝藥
      ,……殺之齊”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币鉃橛盟幫夥螅皻ⅰ笔怯盟幐g惡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
      !薄ⅰ皻ⅰ倍紴楝F(xiàn)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
      ,說明了公元前n世紀古人對腫瘤的治療方法已有了深刻認識


      對于腫瘤疾病較系統(tǒng)的認識則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開始的
      ,該書奠定了中醫(yī)腫瘤學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
      ,書中所述“昔瘤”、“腸覃”
      、“石瘕”
      、“癜瘕”、“癖結”
      、“膈中”、“下膈”等病癥的描述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癥狀相類似
      ,如“噎膈不通
      ,食飲不下”與食管
      、賁門癌所致梗阻癥狀相似
      。《內經》對腫瘤的病因病機也作了論述
      ,認為腫瘤形成與正氣虛弱、外邪侵襲
      、七情內傷均有關系,如云:“虛邪中人
      ,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鹅`樞·九針》云:“四時八風之客于經絡之中
      ,為瘤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J為外邪侵襲,可致腫瘤發(fā)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吩疲骸懊榔涫场洳〗园b瘍
      。”此處的癰瘍
      ,包括了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有體表潰瘍的腫瘤,指的是飲食不節(jié)能致體表腫瘤
      。《靈樞·百病始生》云:“內傷于憂怒
      ,則氣上逆
      ,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
      ,凝血蘊里而不散
      ,津液澀滲
      ,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傅那橹静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易患腫瘤疾患
      ,這與現(xiàn)代臨床認識腫瘤的病因相符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秲冉洝分兴岢鲋委熢瓌t
      ,如“堅者削之”
      、“結者散之”
      ,對當今防治腫瘤疾病仍然有指導意義


      繼《內經》之后,秦越人所著《難經》更詳細論述了某些內臟腫瘤的臨床表現(xiàn)和成因機制
      ,如《難經·五十六難》對積聚病的病位
      、病性和具體癥狀均有記述
      ,對良
      、惡性腫瘤的鑒別與預后提出了:“積者,陰也
      ,故沉而伏
      ,五臟所生,其始發(fā)有常處
      ,其痛不離積部
      ,腫塊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
      ,死不治
      。聚者,陽氣也
      ,陽伏而動
      ,六腑所生,其始發(fā)無根本,其痛無常處
      ,可移動
      ,雖困可治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辈Α拔迮K之積”作了大致的區(qū)別和描述
      ,以指導后世防治腫瘤臨床實踐


      秦漢時期成書的我國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人參、杜仲
      、白術
      、大黃、半夏的效用與治療腫瘤疾病有關
      ,其中有治療腫瘤一類疾病的中藥達150余種
      ,大多現(xiàn)仍為臨床治療腫瘤的常用藥。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對“胃反”、“積聚”及婦科腫瘤等病因病機、治療法則
      、處方用藥有較為詳細的闡述
      ,還較明確地指出了某些腫瘤的鑒別與預后
      ,書中的許多方劑如鱉甲煎丸
      、大黃廑蟲丸等至今為臨床治療腫瘤所常用。

      漢代著名醫(yī)家華佗在《中藏經》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
      ,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wèi)壅塞而發(fā)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J為腫瘤的起因由臟腑“蓄毒”而生。華佗治療噎膈反胃方中有丹砂腐蝕藥物
      ,對體表
      、黏膜的腫瘤的外治方法有明的治療效果
      。秦漢時期已有外科治療方法,也用于治療腫瘤疾病
      ,如《后漢書·華佗傳》就有關于外科手術割治胃腸腫瘤類疾病最早記載,開創(chuàng)了人類手術治療內臟腫瘤的先河


      總之
      ,秦漢時期中醫(yī)對腫瘤的認識為后世腫瘤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理論成熟階段

      魏晉至隋唐時期,中醫(yī)對某些腫瘤如甲狀腺腫瘤
      、乳腺腫瘤及其他內臟腫瘤的病因病機及診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治療方法上也呈現(xiàn)多樣化,這一時期對中醫(yī)腫瘤的認識理論逐漸趨于成熟


      晉·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是一部針灸專著
      ,書中載有大量的使用針灸方法治療腫瘤疾病如噎膈
      、反胃等內容;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是一部當時醫(yī)生的急診手冊
      ,書中對腫瘤的發(fā)生
      、發(fā)展、惡化過程有全面的認識
      ,認為“凡癥見之起
      ,多以漸生
      ,如有卒覺便牢大,自難治也。腹中癥有結節(jié)
      ,便害飲食,轉贏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睍惺褂煤T逯委煱`病,一直為今人所沿用于治療甲狀腺腫瘤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了有關腫瘤病因證候共169條
      ,分門別類詳細記載多種腫瘤疾病病因、病機與癥狀
      ,如“癥瘕”
      、“積聚”
      、“食噎”
      、“反胃”、“癭瘤”等病證
      ,表明當時對腫瘤的認識理論已十分成熟,書中還記載運用腸吻合術
      、網(wǎng)膜血管結扎法治療腫瘤疾病
      ,這在腫瘤治療學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開始按發(fā)病性質和部位對“瘤”進行分類
      ,出現(xiàn)了“癭瘤”
      、“骨瘤”
      、“脂瘤”、“石瘤”
      、“肉瘤”
      、“膿瘤”和“血瘤”等分類。和《千金要方》同時代的《外臺秘要》中記載了諸多治療腫瘤的方藥
      ,使用大量蟲類藥物如蜈蚣
      、全蝎、僵蠶等
      ,為后世使用蟲類藥物治療腫瘤提供了借鑒
      ,特別是用羊甲狀腺治療癭瘤的病例
      ,開創(chuàng)了內分泌治療腫瘤的方法
      ,對后世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從這一階段的醫(yī)藥文獻資料可以看出
      ,到了隋唐時期
      ,中醫(yī)對腫瘤的病因病機與治療方法認識理論已十分全面而成熟,為后世中醫(yī)腫瘤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學術繁榮階段

      宋金元時期
      ,百家爭鳴,醫(yī)學理論日益豐富
      ,中醫(yī)防治腫瘤的理論也不斷充實,對腫瘤的認識也更加全面
      ,促進了腫瘤學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宋·東軒居士《衛(wèi)濟寶書》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論述“癌”的證治
      ,把“癌”列為癰疽“五發(fā)”之一
      ,提到用麝香膏外貼治療“癌發(f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数S直指附遺方論》對癌的癥狀、病性描述更為詳細
      ,認為癌癥是“毒根深藏”造成的,為后世苦寒解毒法治療癌癥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還提出了癌有“穿孔透甲”和易于浸潤、轉移的性質
      。由宋政府主持編撰的《圣濟總錄》論述了體內氣血的流結或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可能產生腫瘤疾病
      ,并載有類似肝腫瘤的肝著、肝壅
      、肝脹等病的證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秶朗蠞健酚涊d有割治手術與藥物結合治療腫瘤的病例
      。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對乳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描述其早期可治
      、晚期難治的特點


      金元時期,劉完素力倡寒涼用藥以治療火熱病
      ,對后世用清熱解毒
      、清熱瀉火等法治療腫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如用涼膈散治療噎膈就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張從正《儒門事親》一書
      ,力主祛除邪氣而用攻法
      ,但其在治療噎膈
      、反胃等腫瘤類疾病時也非常重視辨證論治
      。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
      ,并創(chuàng)立補中益氣湯
      、通幽湯等
      ,對于癌瘤患者有滋補強壯
      、扶正固本的作用
      。朱丹溪倡“相火論”
      ,對“反胃”
      、“噎膈”等腫瘤類疾病的治療
      ,主張以“潤養(yǎng)津血,降火散結”為主
      ,并創(chuàng)立大補陰丸
      、瓊玉膏等方。在《丹溪心法》中對乳巖
      、噎膈、積聚痞塊的形成
      、演變
      、預后和治療等
      ,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明代溫補派代表張景岳《類經》和《景岳全書》較為全面地總結了前人關于腫瘤類疾病的病因病機,對積聚的辨證認識又深入了一步
      ,將治療積聚的藥物歸納為攻
      、消、補
      、散四大類,提出了對噎膈
      、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還提出及早治療輕淺病證以防止噎膈等腫瘤類疾病的發(fā)生


      陳實功《外科正宗》對乳癌癥狀有細致描述
      ,書中提及“堅硬
      、木痛
      、近乳頭壘壘遍生瘡瘩”等特征
      ,并認為治療腫瘍、腫瘤類疾病要內外并重
      ,尤以調理脾胃為要。王肯堂對腫瘤類疾病也有較深人的認識
      ,在《證治準繩》中記載了乳癌
      、噎膈等病因病機及預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豐富的抗腫瘤藥物如貝母
      、黃藥子、海帶
      、夏枯草、半夏
      、南星
      、三棱
      、莪術等百余種
      。《外科啟玄
      。血瘤贅篇》記載采用割除法
      、藥線結扎法治療外突明顯而根部細小的腫瘤、蒂狀纖維瘤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锻饪谱C治全生集》詳細記載了內服、外敷藥物以治療乳癌
      、惡核
      、石疽等。

      清代已開始強調腫瘤預防
      、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的重要性,吳謙主撰的《醫(yī)宗金鑒》提出
      ,如能早期發(fā)現(xiàn)
      ,施治得法
      ,癌疾也是可以治愈而“帶疾而終天”的,這與我們現(xiàn)在臨床上許多腫瘤患者
      ,如果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
      ,就能帶病生存的觀念是一致的。吳氏還認識到腫瘤生長的部位多與臟腑
      、經絡有關,如認為“乳巖”屬于肝脾病變
      ,崩漏、帶下等屬于腫瘤類病者多屬沖
      、任二脈病變
      ,口腔腫瘤多屬于心脾兩經的病變
      ,喉部腫瘤是由肺經郁熱,更兼多語損氣而成
      。明清時期的醫(yī)藥文獻中
      ,還有關于類似陰莖癌
      、舌癌等的記載,清代高秉均在其《瘍科心得集》中描述了“腎巖翻花”發(fā)病過程,還把“舌瘡”
      、“失榮”
      、“乳巖”、“腎巖”列為四大絕癥
      ,已充分了解了惡性腫瘤預后不良。

      明清時期,中醫(yī)腫瘤學術的繁榮主要表現(xiàn)在理論研究不斷深入
      ,進一步認識到腫瘤疾病的發(fā)展與預后
      ,提出了腫瘤應當及早治療,對腫瘤的治療方法也更加豐富
      ,特別是了解到更多的藥物對腫瘤有治療作用,對臨床的指導意義重大


      4.提高發(fā)展階段

      清末以后,西方醫(yī)學大量傳入
      ,對腫瘤的認識開始了中西醫(yī)的匯通時期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滲透
      ,中醫(yī)對腫瘤的認識也有了顯著進步和提高
      。清末王清任創(chuàng)立的“逐瘀湯”系列對后世活血化瘀法治療腫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jù)
      。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用陽和湯
      、犀黃丸、千金托里散內服
      ,蟾蛤外貼,確立了許多有效治癌方
      。唐容川是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早期代表
      ,在其所著的《血證論》、《中西匯通醫(yī)書五種》書中所論“痞滯”證類似胃癌
      、肝癌
      、胰腺癌等,他認為痞滿、積聚
      、癥瘕等腫瘤類疾病與氣血瘀滯臟腑經絡有關,提倡活血化瘀治法
      。張錫純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在“治膈食方”中提出用參赭培元湯治療膈證
      ,闡釋了食管癌與胃底賁門癌的病因病機與治則,強調補中逐瘀法則
      ,為扶正固本法治療癌腫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以中西醫(yī)匯通思路研究腫瘤從清末開始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
      ,中醫(yī)藥領域利用現(xiàn)代技術從實驗和臨床角度對腫瘤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不斷探討中醫(yī)治療腫瘤的新方法,中醫(yī)腫瘤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治療腫瘤疾病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現(xiàn)代中醫(yī)將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與實驗
      、西醫(yī)學
      、生物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合一體
      ,多方位研究腫瘤的防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
      ,取得了明顯成就
      ,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古代醫(yī)藥文獻中有關腫瘤的內容進行了整理與挖掘
      ,系統(tǒng)研究了中醫(yī)對腫瘤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對腫瘤的研究成果
      ,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編寫了一批有關中醫(yī)腫瘤的教材和著作
      ,用于指導臨床,并提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2)在文獻與理論研究的基礎上
      ,對腫瘤的病因病機進行了歸納和總結
      ,將中醫(yī)的病因主要分為內因
      、外因和體質因素三個方面,病機主要有正氣虛弱
      、氣滯血瘀
      、痰濕內聚
      、熱毒內蘊四個方面,且正虛為腫瘤成因之本
      ,邪實為腫瘤之標
      ,腫瘤疾患多虛實夾雜
      。根據(jù)腫瘤的病因病機,將中醫(yī)治療腫瘤法則定為扶正與祛邪兩大類
      ,祛邪又可分為活血化瘀
      、祛痰利濕
      、清解毒熱等治法


      (3)證實了許多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具有抗癌作用中藥的療效,并研究了抗癌作用機制
      。發(fā)現(xiàn)中藥抗癌有不同的作用機制,扶正藥物主要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增強體質,間接起到抑瘤抗癌作用
      ,并減輕臨床癥狀
      ,延緩生命;祛邪藥物主要直接殺傷癌細胞和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扶正常與祛邪共同起效
      ,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4)從大量的驗方人手篩選抗癌有效中草藥,并進行實驗研究和臨床驗證
      ,從中研發(fā)抗癌中藥制劑或提取有效成分作為化療藥物
      ,如從青黛中提取靛玉紅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用莪術油制成注射液治療宮頸癌
      ;山慈姑提取秋水仙堿治乳癌;鴉膽子油治療肝癌和宮頸癌等
      ,這些藥物目前均為臨床治療癌癥的常用藥


      (5)針對放療
      、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中藥具有減毒和增效作用
      。近年來研究不斷證實
      ,在放療、化療同時
      ,根據(jù)臨床辨證論治配用中藥
      ,不僅可以增加抗癌效應
      ,還能減輕放療化療對機體的毒副作用
      。目前中西治療方法并用治療癌癥有大量的文獻報道


      總之
      ,現(xiàn)代中醫(yī)學從預防到治療腫瘤方面均顯示了明顯優(yōu)勢,中醫(yī)藥方法作為抗癌手段越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中醫(yī)藥抗癌研究技術與方法日益提高與發(fā)展
      ,在治療癌癥這一疑難疾病方面必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為什么說癌癥轉移了
      ,治療的難度就變大了,癌癥轉移

      轉移是指惡性瘤細胞從原發(fā)瘤脫落后

      ,通過各種途徑抵達不相連續(xù)的部位,并繼續(xù)生長形成新的同樣性質的繼發(fā)瘤
      。這種在新的部位所形成的腫瘤
      ,名為轉移癌或繼發(fā)癌。惡性腫瘤的這種特性
      ,稱為擴散
      。擴散包括浸潤和轉移
      ,因為轉移必先有浸潤
      ,所以轉移又是浸潤的嚴重后果。惡性腫瘤的轉移往往是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惡性腫瘤通過淋巴道、血行
      、種植等方式轉移。

      人們經研究發(fā)現(xiàn)
      。癌轉移步驟為:①原發(fā)腫瘤的生長和增大;②侵襲周圍組織并穿入淋巴管和血管
      ;③淋巴管和血管內瘤栓形成并隨淋巴液、血液而運行
      ;④在遠處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處停留
      ;⑤穿出停留處的淋巴管和血管壁并侵襲周圍組織;⑥癌細胞在此增殖
      、生長
      ,轉移灶形成


      轉移的方式有:①直接蔓延:腫瘤從原發(fā)部位直接侵入周圍組織或器官;②經淋巴轉移
      ;③經血行轉移;④種植性轉移:脫落的癌細胞可粘附于其他組織
      ,形成種植性癌結節(jié)。
      癌癥轉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方面:
      (1)癌組織的分化程度:一般癌癥的分化程度越低,浸潤性越明顯
      ,轉移發(fā)生也越早;
      (2)被轉移器官的特點:癌癥一般容易轉移到血液供應豐富的器官
      ,如骨骼、肝臟、肺
      、腦;
      (3)對原發(fā)癌的機械刺激:對惡性腫瘤所形成的癌腫
      ,尤其是對血管豐富的肉瘤作過多的按摩及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措施(如穿刺檢查)可使癌細胞進入血液系統(tǒng)
      ,有增加轉移的危險;
      (4)機體的狀態(tài):病人的一般狀況差
      ,或者免疫功能低下,都能增加癌癥轉移的機會

      許多身患癌癥的病人接受了手術治療
      ,切除了原發(fā)腫瘤病灶,甚至接受了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
      ,一段時間之后
      ,仍然有不幸的消息傳來:肝臟
      、肺、腦出現(xiàn)了轉移灶
      。對此患者和家屬都會發(fā)問:切除了癌塊
      ,為何還會轉移?
      手術雖然冠以各種“根治術”的名稱
      ,但終歸是一種局部治療的方法
      ,也就是說雖然切除了原發(fā)癌塊和周圍的淋巴結,但癌細胞可以在手術前(甚至更早)
      、手術中
      、手術后轉移
      。所以,手術切除了癌瘤
      ,并非萬事大吉


      目前對癌癥的治療
      ,仍然普遍采用手術、化療
      、放療以及中醫(yī)中藥等綜合治療方法
      。手術和放療具有區(qū)域性治療的性質,化療則屬全身性治療
      ,對轉移的癌細胞
      ,進入血液、淋巴液的癌細胞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因此
      ,接受了各種根治性手術的病人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放療、化療
      、中醫(yī)治療等綜合治療
      ,并定期體檢
      ,重點檢查手術切除部位
      、肝臟
      、雙肺
      、頭顱
      、骨骼等
      ,盡早發(fā)現(xiàn)轉移病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在中醫(yī)上說
      ,腫瘤之所以會復發(fā),主要是因為機體的免疫功能過于低下
      ,治療上可以采用扶正祛邪
      ,抑扶平衡的方法,加強身體的抵抗力。平時注重營養(yǎng)的攝取
      ,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預防腫瘤的轉移

      徐克成:“與癌共存”的真諦 | 松友飲

      徐克成教授常說,對于從正常細胞“叛變”而來的癌細胞

      ,雖要鎮(zhèn)壓,但嚴苛的“殺癌法”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最好的結局仍是“共處”
      ,即為“與癌共存”
      。最近一次門診遇見的一位老者,他的控癌經歷很好地詮釋了“與癌共存”這四字真諦


      病史:

      老者姓吳
      ,黑龍江人,有多年的乙肝病史
      ,2012年12月確診肝癌,腫瘤大小3.2*2.1(cm)
      ,手術切除
      。半年后腫瘤復發(fā)
      ,行3次介入和21次化療。治療后
      ,前17個月
      ,腫瘤逐漸縮小
      ,AFP(甲胎蛋白)恢復正常
      ,隨后腫瘤和AFP持續(xù)增長。2018年7月復查
      ,肝上有多個轉移瘤
      ,再行3次介入
      ,自行服用靶向藥索拉非尼
      。最近一次復查
      ,腫瘤仍有進展。

      吳老先生見到徐克成教授顯得十分激動
      ,他從隨身攜帶的包里翻出兩本書
      。一本是徐克成教授的《我對癌癥患者講實話》
      ,7年前患病時
      ,好友將這本書送到他手里,鼓勵他積極抗癌
      。他視之為“抗癌寶典”,反反復復看過多遍
      。兩年前
      ,他又自行購買了徐克成教授的另一新作《與癌共存》
      ,對其中的許多觀點深以為然
      。他指著這兩本書,說道:“徐教授
      ,你說癌癥治療
      ,不要‘大動干戈’。這么多年
      ,我可是按著你的觀點跟著你走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彼€說,自己和老伴在海南買了房子
      ,像候鳥一般
      ,冬天就飛到海南過冬
      ,等天氣暖了再回到黑龍江老家。每天開開心心
      ,平衡飲食
      ,堅持運動
      ,不亂用藥
      。這次來找徐克成教授
      ,求教下階段的治療方案


      “這就是典型的‘與癌共存’!”徐克成教授表示
      。雖然吳老先先的癌癥在術后半年就復發(fā)了
      ,但如今見他依然精神爽朗
      、氣色紅潤
      ,訴說起過往病史時語調平和
      、面帶微笑,想必這七年過得還算舒心
      ,不像接受著嚴苛治療的患者那樣滿面愁容
      ,叫苦不迭


      看到吳老先生,徐克成教授想起了自己同樣患肝癌的妹妹
      。6年前,妹妹在江蘇老家查出肝癌
      ,在當?shù)匾患掖筢t(yī)院接受治療
      。做完一次化療后,痛苦不堪
      ,堅決要回家。徐克成的學生是其主治醫(yī)生
      ,致電徐克成,告知其妹病情嚴重,只有幾個月生命了
      。徐克成堅持把妹妹接到廣州
      ,對其進行“溫和”治療
      ,腫瘤一度幾乎消失
      ,最后開開心心地有質量地活了三年
      。徐克成教授感慨
      , 醫(yī)生要懂得治療的深淺
      ,清楚哪些治療是有用無害的,哪些治療是無用有害的
      ,哪些治療是無用無害的(安慰劑)


      徐克成教授認為吳老先生目前全身狀態(tài)良好,不應過度治療破壞當前大好形勢
      。建議可先做TACE(肝動脈化療栓塞術)。

      他解釋
      ,腫瘤的生長有賴于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這種介入治療作為臨床治療肝癌的重要方法
      ,主要通過栓塞腫瘤的供血動脈
      ,阻斷腫瘤的血供
      ,達到抑制腫瘤生長
      、促使腫瘤細胞壞死、凋亡的目的
      。此外,它還能作為攜帶抗癌藥的載體


      但TACE次數(shù)不能多
      ,一般2-3次為宜。這是由于癌細胞缺血得不到所需要的營養(yǎng)
      ,就會開發(fā)側支,“換道而行”
      ,重新獲取養(yǎng)分
      。可怕的是栓塞導致的缺氧會起反作用
      ,使癌細胞“狗急跳墻”,生長更迅猛
      ,變得更惡性
      。 他強調,肝癌做化療栓塞術目的是讓腫瘤縮小
      ,為后續(xù)治療
      ,比如做冷凍消融創(chuàng)造條件。

      徐克成教授還指出
      ,吳老先生使用的靶向藥索拉非尼是一種口服活性多激酶抑制劑,目前已作為晚期肝癌患者的的一線治療藥物
      。但是靶向藥只在一段時間內有效
      ,終究要耐藥,同時
      ,有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索拉非尼這一類抗血管生成治療在抑制原發(fā)瘤的同時促進了轉移瘤的生長。

      徐克成教授指出
      , 介入栓塞能使腫瘤縮小,但栓塞導致的缺氧又會促進腫瘤發(fā)展
      ;靶向藥索拉非尼能在一段時間控制腫瘤,但也可能促進轉移?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澳[瘤的治療,往往矛盾重重
      ,這需要醫(yī)生很好地作出權衡
      。”

      有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應用索拉非尼和阿司匹林能夠明顯減少索拉非尼引起的肝內播散和外周血腫瘤細胞計數(shù)的增加,降低轉移風險


      另外
      ,徐克成教授建議吳老先生可口服松友飲?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八捎扬嫛睘閲鴥韧庵┌Y專家湯釗猷院士夫婦治療惡性腫瘤的中醫(yī)精方。湯釗猷院士帶領其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
      ,發(fā)現(xiàn):“松友飲”能明顯降低癌癥術后發(fā)生復發(fā)
      、轉移的風險,對化療藥物有協(xié)同作用——對化療增效減毒
      ,改善癌癥患者身體癌環(huán)境
      ,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相關研究已經在《BMC Cancer》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腫瘤》
      、等雜志上發(fā)表文獻10余篇


      ?

      此外
      ,氫氣吸入也可一試。氫具有選擇性抗氧化
      ,能抗炎癥
      ,調節(jié)細胞信號轉導通路,保護細胞線粒體
      。徐克成曾經隨訪過一個臺灣的巨大肝癌病人,2016年10月確診
      ,無法手術
      ,做過介入化療,同時自行吸氫
      ,病情控制穩(wěn)定
      。近日又對該病人進行了回訪,患者自述:臉色粉嫩
      ,體重增加
      ,生活如常、工作如常
      ,還會忙里偷閑去旅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7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哪些兒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現(xiàn))
      哪些兒童智商高哪些兒童智商高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
      ,可怎樣才能如愿呢?專家們提示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眼之間就要到了
      ,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野菜的吃法很多,可清炒
      ,可煮湯
      ,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
      ,物美價廉,殊不知野菜在抗癌方面也有一手。(1)蒲公英:其主要成分為蒲公英素
      天冷為什么愛牙痛
      每年冬季
      ,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天氣里
      ,到牙科就診的就會明顯增多
      。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
      ,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疾病,如齲齒
      、急性牙髓炎
      、牙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牙本質過敏
      、牙齒隱裂或根折等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
      ,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潰瘍病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基因檢測結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最近
      ,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
      ,是一種雙側腎臟的彌漫性、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
      ,6-9歲最為常見。常繼發(fā)于上呼吸道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