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主題是柔弱勝剛強,我們來介紹《老子?第36章》。你聽到柔弱勝剛強,就知道絕不是表面的情況。而事實上,老子在這一章里面一開頭連續(xù)提到四種情況,聽起來有點權(quán)謀,他意思就是說你要達到什么目的嗎?那你就要先以相反的方式讓別人松懈,最后再達成你原來設(shè)定的目的,這樣才能夠說柔弱勝剛強。所以里面充滿著設(shè)計,充滿著謀略的。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面來看的話,這章是很標準的認知是要避難,避開災(zāi)難。你從正面看的話,得跟別人競爭、斗爭,可以產(chǎn)生效果;從另一面看的話,你要了解這一切,才可以避開別人可能給我?guī)淼臑?zāi)難。我們先把原文讀一遍,
《老子?第36章》:將欲歙(xì)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們先把它的白話意思說一遍:將要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強化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抬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叫做微妙的啟明。柔弱勝過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有力武器不可以向人炫耀。
前面四句,說你將怎么樣,必固如何,注意“固”這個字,固這個字在這里是與姑且的“姑”相通,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說,你要收斂它,必須暫且擴張它。這個固不是字面的意思,是姑且的意思。那么這里面當(dāng)然談到手段與目的的問題了,你要用什么手段才能達成你的目的呢?像剛剛我們說了,你要收斂它,暫且擴張它。
有一個例子很直接,比如說勾踐復(fù)國的故事。我們都知道,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了,他就求饒,用各種計策,自己本身等于是替吳王夫差服務(wù)了,鞍前馬后地侍候他。然后他就設(shè)法鼓動吳王讓他去稱霸,讓他去討伐齊國。結(jié)果吳王的軍隊很厲害,在艾陵打了勝仗,在江、濟這一代得到擴張,然后在黃池也能夠戰(zhàn)勝,控制了太湖,勢力變得非常大。所以吳王夫差有一陣子在春秋后期幾乎是稱霸的狀態(tài)。但這一來的話,吳國也因為連續(xù)的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的武力,變得越來越弱了。
所以開頭這幾句話的意思都是類似的,你的目的是什么?我們把它放在一起講,你要收斂或收拾它,要削弱它,要廢棄它,要奪取它,那怎么辦?就要先暫且擴張它,強化它,抬舉它,最后給予它。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到最后你就失敗了。
那么要達成這樣的目的,絕不是那么單純的。有很多時候你跟別人在競爭的時候,讓它發(fā)展,到最后他把你消滅了,那怎么辦?怎么說呢?所以老子這些觀點他需要考慮到其他的情況。比如說我們講這前面四句話,你至少要有三點準備。你先擴張它,將來要收斂它,代表什么?
第一個,你要有全盤觀點。這個全盤觀點一定要考慮兩方面,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比如說你跟他競爭的時候,你讓我十年生聚教訓(xùn),你這十年二十年去盡量擴張、去發(fā)展,我在后面給你煽風(fēng)點火,時間上要夠長。第二個空間上,因為你有向外擴張的機會,這是空間,空間很大,我用空間換取時間這些。我有全盤觀點之后,保住我自己的實力,然后讓對手盡量去發(fā)揮、去發(fā)展。所以第一個,要有全盤觀點。
第二個,要有知人之智。我們已經(jīng)念過,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這邊一定要說“知人之明”也可以,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你怎么樣打仗,你要贏的話,一定要知己知彼,你要了解對方的情況。你不了解的話,你這些策略權(quán)謀都用不上的。
還有第三點,就是你自己本身,你要有忍的功夫,像勾踐能夠忍得住,這一點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所以你把老子在第36章提到四種情況,手段跟目的的關(guān)系,你自己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要有全盤觀點,第二個要有知人之智,第三個要有忍的功夫。忍的功夫就是你要自己負責(zé)的,能不能耐得住呢?當(dāng)然也不見得用這種方式的,像勾踐都能成功。事實上勾賤復(fù)國了,后來很強盛,后面也沒有汲取教訓(xùn),到最后也一樣是失敗收場。所以這里面就提到有關(guān)知道什么,你要用怎么樣手段去達成你的目的這些。
你看他里面談到第三句,將欲廢之,必固舉之。聽到“廢”這個字,很多人看電視上的歷史節(jié)目,我們就立刻想到康熙曾經(jīng)兩度廢太子。你看太子被舉出來之后,久而久之,他的缺點、野心全部暴露出來,暴露出來之后又被廢掉了。所以你開始取得成功,不見得你后面也可以如此。所以在時間上一定要夠久,讓他缺點暴露出來。要不然時間很短的話,他就真的接位置了,后面就情況不一樣了。
所以在西方有一句話說得很生動,他說“上帝要毀滅一個人,要先讓他瘋狂”。什么叫瘋狂呢?就是他可以為所欲為,做任何事都可以走到極端。就是這邊所說的可以擴張,可以強化,可以抬舉,可以得到任何東西他想要的,然后結(jié)果就陷于困境了,所有的問題全部出現(xiàn)了。所以老子就說了,能做到這幾點的話叫做什么?微明。
老子實在是很喜歡用“明”這個字。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認知有三個層次,最高的就是微明。而這一章所說的前面那一大段,都是指什么?避難。我的知就是避難。避難之后再進一步從整體來看,達到道的一種角度,就變成了微明,這叫做微妙的啟明。在這里面太多這樣的故事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0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