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上在這一章里面也可以了解,我們不可能恢復到古代原始社會,好像還在茹毛飲血一樣。事實上,你說“小國寡民”的時候已經有國了,你后面又提到有舟輿,也有甲兵,代表文明進展到某一個程度了;但是照樣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就是你接受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但是轉而追求精神境界。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古代的社會情況,是一種理想化的小農的農村,有點像古代公社的形式。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恢卑选独献印愤@本書的作者想象成幾位隱居的老人家,經過長期的人生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歷史、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有各種非常好的心得,大家溝通,并且累積在一起,再把它整編出來老子這本書。而這個第80章,他們共同的理想的世界,確實有點像晉朝的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里面有兩句話,一句話是說“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是躲避秦朝的戰(zhàn)禍,逃到這里面來,連漢朝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后面的魏晉了。代表在時間上,它沒有什么綿延復雜的時代的發(fā)展的歷程,好像停格了,時間上停格了。
然后另一方面,也有一句話叫做“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的確,雞犬相聞就來自于老子這里“雞犬之聲相聞”,但是后面怡然自樂,他們因為在桃花源里面已經形成一個小小的生活團體了。他們之間還不至于說不會互相往來,但是往來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們都在同一個地方,世世代代生長在這個地方,甘其食,美其服,這些都具備了,自然而然不會出現(xiàn)復雜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思考老子這種說法,就覺得當時的社會在經濟上比較容易自足,每一個人也比較容易自得其樂。好像中國最早流傳的一首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你外面這些帝王權力、政治上的各種作為,跟我有什么關系呢?當然這種想法它可能會造成一個缺點,就是整個社會一盤散沙,所以在后代不可能真的去落實這種理想國。這種方式像老子所說的“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后代也不可能去實現(xiàn),今天更不要說了。
所以我們讀到《老子》這一章,在今天21世紀,一定要了解:他要展現(xiàn)的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我們可以“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是在心靈上能不能夠自得其樂呢?我們有各種文化上、科技上的產品,但是要記得這種產品是為人所用的,而不能夠倒過來,人被這些科技產品所束縛了。人本來是主人,結果現(xiàn)在反而變成客人了。離開了這些科技,我們還知道該如何生活嗎?所以老子早就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可能性,要問:人活在世界上,到底要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所以我覺得,小國寡民這一章里面最美的就那四句話。
我在30年前曾經在歐洲教書,在一個小國荷蘭。那么你說你對當時的生活有什么記憶呢?在學校教書的經驗、與學生的互動,大部分都忘光了,因為我只是去教書,學生只是學習。但是我還記得一件事,每到周末的時候,我一定去河邊市場,因為在萊頓大學里面就有運河通過。在河邊市場,一到禮拜六擠滿了人潮,有人把自己的農產品、加工的手工藝品、生活上的各種工具都拿到市集來賣。所以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星期六逛市集的時候,一逛就逛一個上午,買一些我自己一周里面要吃的東西、要用的東西,印象到現(xiàn)在還有。
而街上很多人就在逛街。他們街道是有記憶的,你就覺得說,現(xiàn)在孩子在街上逛街,這個街就是做父母的在當孫子孫女的時候也跟著祖父母逛過這個街。然后街邊有很多各種有趣的傳統(tǒng)的娛樂,包括像你按一下就有小人跳出來唱歌給你聽這些。至于說街邊的一些我們今天所謂的棉花糖、糖葫蘆這些,也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在這一方面來說的話,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樣的一種生活的情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所以我們這一集就強調,我們要設法得到快樂。你學道家,一定要記得: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你這一生如果想要過得平安愉快,需要的并不多,但是你要掌握到正確的方向;因為有正確的知,才會有正確的欲。然后人生的快樂將如影隨形,讓你覺得做一個人,這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值得的。
學習老子之后,你不可能覺得生命是無謂的、浪費的,你反而會珍惜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你對這一方面有沒有個人的體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