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子的具體建議
那接著就要落實了,談到第三點,老子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呢?我們稍作分析就知道,老子的建議有以下三點:第一點,保存本性,善用稟賦。第二點,動靜有常,慈儉不爭。第三點,長生久視,安居樂俗。我們分別來說明一下。
第一點是保存本性,善用稟賦。
我們在講到老子的“道”之后,接著講他的“德”。什么叫做“德”呢?德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各自的本性;講到人的時候,最好再加上稟賦。所以我這邊說保存本性,善用稟賦。
所謂的保存本性,老子設(shè)法用很多比喻。譬如說你要“復(fù)歸于嬰兒”(28章),嬰兒就是人的本性很自然的圓滿的狀態(tài);在自然界找比喻的話,就是要“復(fù)歸于樸”(28章),樸就是木頭的原始狀態(tài)。這叫做保存本性,就是你不要把自己的本性,因為有感官的作用、有欲望的發(fā)展,到最后完全忘記了自己本來人是什么樣的情況。
但是保存本性的時候,你還要發(fā)展稟賦。為什么?因為人不可能獨立生存,從小到大不能脫離社會;并且各有各的本事,才能夠讓整個團體、整個社會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這是與稟賦有關(guān)的。所以人要保存本性,并且善用稟賦。這個稟賦最明顯的是什么?就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一般都是由區(qū)分開始,造成各種復(fù)雜的情況,尤其是無窮的欲望,再引申出去就是各種復(fù)雜的災(zāi)難了。
所以我們在講到保存本性與善用稟賦的時候,就要知道:一方面,人活在人的社會里面,不能脫離人群而生活;而另一方面,一定要記得,重點在什么地方?重點在于我們來自于道,又回歸于道,所以要善用稟賦。而這種“善用”是指什么?就是你發(fā)展你的稟賦的時候,同時就是保存它,而這種保存其實就是回歸。所以這三個詞放在一起:保存稟賦,就是要發(fā)展稟賦;發(fā)展稟賦,就是要回歸到原來的最早的本性,也就是回歸到“道”里面去了。
第二點就是動靜有常,慈儉不爭。
說到動靜有常,特別是《老子·第15章》,就是誰能在渾亂中讓它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又能在安定中讓它活動起來,顯示生機?所以老子談到人生的時候,不是光講靜,不是要我們?nèi)ル[居,去脫離世界,不是的,讓你動靜有常?!俺!边@個字就是要順勢而行,你要了解客觀的形勢、自己主觀的條件,是學(xué)生就好好上學(xué),是上班族就好好工作,是企業(yè)家就好好去努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社會上的身份,你就要按照客觀的形勢、主觀的條件去發(fā)展,叫做動靜有常。
“慈、儉、不爭”這三個字,代表《老子·第67章》他的“三寶”。慈是母親的愛;儉是珍惜萬物所有的東西;不爭是我與別人來往,我只有不爭,只有居后,才能真正領(lǐng)導(dǎo)別人,也就是以服務(wù)代替領(lǐng)導(dǎo)。
像這就是在人生里面非常具體的啟發(fā),老子的“三寶”。你只要想到萬物從道而來,你悟道的話,你對待其他人不是要像母親一樣嗎?道生了萬物,母親生了孩子,一定是有慈愛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的時候,老子就會提醒我們,像“抱怨以德”,同時“與人無尤”這些,都很容易掌握了,跟別人不要有任何爭論。
而最后講到不爭的時候不要忘記,老子經(jīng)常提到“柔弱勝剛強”,不要跟別人爭。《老子》全書81章到最后一章最后一句話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非常重要,為什么?因為它前面第一個字是“為”,“為”代表什么?我們對老子的解釋一向是把他的“無為”看作無心而為,所以為還是要為,代表你要順著這種條件去發(fā)展,順勢而行;但是不爭,不爭就是一種自然的柔弱的狀態(tài)。然后與別人來往的時候,柔弱之外,還要能夠大而化之。所以老子也提醒我們,叫做圣人手上拿著借據(jù),但不跟別人要債(79章),能夠盡量付出,寬容待人,而不要求回報。
而光是“儉”這個字就很有啟發(fā)了。儉讓我們怎么樣?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還有老子提倡“三去”,圣人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29章)。這些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儉約,儉約才能夠保持生命的原貌。也就是人的德有本性的部分,也有稟賦的部分。本性是作為一個人最原始的狀態(tài);稟賦是人的潛能,可以不斷地開發(fā)、發(fā)展。本性保住了,稟賦的發(fā)展就不會偏離正確的路,也就是走向與道結(jié)合的路,設(shè)法悟道。所以老子談到動靜有常、慈儉不爭,是我們在人生里面可以不斷去加以驗證的。
第三點,老子對人生的建議就是要做到長生久視,安居樂俗。
先說長生久視。你能夠活得平安愉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后活得長久,眼睛一直都是很清楚的,久視。因為人如果死亡,眼睛就閉上了。所以用“久視”兩個字代表你一直活著,并且許多事情看得很清楚??梢哉f你的認知能力從區(qū)分經(jīng)過避難,到達啟明的程度了。
然后要安居樂俗,我們不說安居樂業(yè),因為安居樂俗四個字出于《老子·第80章》小國寡民。我們現(xiàn)在不可能再想象小國寡民。在古代,像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那也是一種心靈上的避風(fēng)港。所以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只能營造自己的生活范圍盡量簡單、單純、樸素。所以安居樂俗出于《老子·第80章》,整個是四句話“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因為你如果講安居樂業(yè)的“業(yè)”的話,那就是人間的各種具體工作和成就了;“俗”的話就是平常的生活習(xí)俗。譬如說按照自然界的節(jié)氣,按照人類社會所制定的某些節(jié)日,你安居樂俗,活在什么地方,就好好在那個地方安居樂俗,不用去羨慕別人,也不用去抱怨自己的情況不夠理想。所以能做到安居樂俗的話,人生整個的問題不就少多了嗎?
所以很多人會以為老子的思想偏向消極,事實上不然。他是告訴你說,人活在世界上,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向外追逐物質(zhì)世界的一切——萬物這個層次,不是的。你真正要覺悟的是啟發(fā)認知上的一種潛能,從區(qū)分到避難到啟明,啟明就是悟道。你一旦悟道的話,人生所有的煩惱困擾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所以老子寧可在別人眼中像一個愚笨的人一樣,原因就在這里。所以從老子的角度可以說什么?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他經(jīng)常講到“人”的時候,是指一般人,包括眾人以及俗人在內(nèi)。像這樣的一種人生觀聽起來有點消極,好像只適合一些隱居的老人,或是有特殊遭遇的失意的人一樣,其實不然。
我們再回到前面所說的,你有道的觀念,就知道從整體來看,人的生命是如何的渺??;從永恒來看,人的生命是如何的短暫。這樣的人,他的生命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老子從這個角度去看的時候,就對人的生命有特殊的了解了。這種了解使得他采取適當(dāng)?shù)膽B(tài)度,肯定所有的一切,只要存在的都值得欣賞。這也是我們下一集要特別談的老子的價值觀的一個特色。
當(dāng)然談到人生的問題,還有一些根本上無法解決的,譬如說你可以問:道為什么要生出萬物呢?尤其是道為什么要讓人類出現(xiàn)呢?這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所有的哲學(xué)都只能就現(xiàn)在的存在的狀況去推求它根本的原因,然后給自己找一個理由,設(shè)法來回答這樣的問題。
所以這一集里面我們談老子的人生觀,我們說明的是三點。
首先,老子的根本關(guān)懷是要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讓我們不要陷入存在上的虛無主義,不要對人的生命感到失望,甚至放棄生存的意愿。
然后,由“道”來看人生的時候,也就是從整體、從永恒來看,但是人的生命有個特色,他可以由“小”而不斷地提升轉(zhuǎn)化成為“大”;他也可以讓自己從活著平安愉快,最后進入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再看具體建議:保存本性,善用稟賦;動靜有常,慈儉不爭;長生久視,安居樂俗。
這些觀點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想法,想聽聽你的意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