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故事】
我們都熟悉一個成語,叫“寵辱不驚”,說的是面對著寵愛不會欣喜若狂,面對著侮辱不會驚慌失措。這當然是人生中非常有功力的一種風度??墒牵?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在此說了“寵辱若驚”??纯船F(xiàn)實,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人遇到好事會驚喜,若是遇到壞事兒,又會被驚嚇??傊?,好事壞事都會把他的動態(tài)改變。
當然,“寵辱若驚”也可能是修行的人面對寵辱的一種修行狀態(tài):修行的人不追求寵,也會重視辱,十分重視寵辱,將其作為自己的一種修行。還記得劉備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中劉備被驚得把筷子掉在地上的事嗎?
【學經先讀開經偈】
太上玄深眾妙門,如影隨形難見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虛極靜篤安心魂。
【現(xiàn)在我先把經文誦讀一遍】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4、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在這一章為我們講解了寵辱與自身、以及如何消除對自身大患的道理。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嚇一樣,如同大患降臨自身一般。北宋文學家、宰相,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的解釋十分經典:“古之達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是以遺寵而辱不及,亡心身而患不至?!?/span>
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什么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驚慌失措呢?寵愛,說的是上對下、強對弱的一種關系,施寵愛于別人的人通常都是身處高位或者屬于強勢一方的人,而得到寵愛的人呢?往往都是身份低微、卑賤或者處于弱勢的人。這樣就好理解了,那得到寵愛和失去寵愛就都會被驚著,也就是說,決定你的人不管用什么方式親近你,都要小心翼翼。
3、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為什么會如同大患降臨自身一樣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自身或者自我;如果我已經沒有了自我,我還會害怕什么禍患呢?老子在此處所說的“身”,不是說的肉體,而是說的是自我,說的是個人的私利,說的是人的主觀與大道背離的狀態(tài)。只要有我、只要有自己的主觀、只要有自己的私欲,就會與天地和人間大道相背離,當然,對抗大道的力量如同蚍蜉撼樹那樣的不自量力;違背規(guī)律當然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你想想看,人若是順應大道、遵循規(guī)律,沒有私欲,不謀私利,只想為別人好,自己還會有禍端發(fā)生嗎?人間的禍端,不都是因為爭名奪利而發(fā)生的嗎?只要把對抗大道、規(guī)律的自我、主觀和私欲去掉,能夠合于大道,怎么還會有危險呢?
4、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能夠將自己交付給天下的人,才是高貴的人,他是給天下人謀福祉的,天下就可以托付他;能夠將自己交付給天下的人,才是可愛的人,他是將愛奉獻給天下人的,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由此可見,老子所說的“貴身”“愛身”都是為了天下,而不是利用天下來為自己謀私利。學懂了老子的智慧,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一生就是要與自己作戰(zhàn),不斷地覺察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若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就一定會固步自封,就是在關自我的禁閉,就會切斷自我突破和進步的道路。想想看,我們現(xiàn)在的自我,既有缺點也有優(yōu)點,缺點會損害我們,優(yōu)點會成就我們。缺點肯定不能保留,否則就會由小缺點變成致命傷。因此,真正愛自己的人,都是敢于對著自己的缺點下狠手的人。至于說優(yōu)點嘛,也只是相對的,只要不繼續(xù)突破,優(yōu)點也會落后,唯有不斷地突破,人生才能給自己的生命和靈魂保鮮。正如一些悟道的人所領悟的那樣:放棄小我才有大我,只有無我才能無限。
老子在這一章中講到了兩種人的狀態(tài)。第一種人是為了自己的人,第二種人是為了天下的人。
先說第一種人:為了自己的人,就如同一個賊,總是心驚膽戰(zhàn),得寵和受辱都會驚慌失措。很顯然,身份卑微、又有貪欲但心理素質很差的人,就很容易這樣,因為他的心很難承受什么。這樣的人之所以會如此驚恐,就是因為太在乎自己,越是在乎自己,就越是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與虛榮,就越是容易在寵辱中亂了方寸。
再來說說第二種人:也就是那些無欲無求的清高之士或者已經將自己交付給天下的人,因為沒有私心、沒有小我、沒有讓自己的主觀背離客觀大道,于是就會變得無所畏懼,正所謂“無欲則剛”“無我則道”“無私無畏”。
為了天下的人,因為無私,因為沒有自我和私欲,所以沒有大患。
為了天下的人,因為是為天下,所以才可以將天下交付給他。
老子在這里講述的是他一直所倡導的道家思想:消除自我和私欲與大道的對抗,讓自我合于道,將自我交付給天下,天下才可以信任和依托于他。
如果你能按照這樣合于道的原則去做,你就能寵辱不驚,你就能不管遭遇什么樣的局面都能穩(wěn)住心神,冷靜自省,不為外部的變化所改變。
說了這么多,不知你是否能夠借此重新評價一下自己日常的模式。我們一直在說大道,那老子所認為的大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看看大道的模樣如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