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核心要義】
在本章中,老子借助大道之大和主觀之小的獨特思維,告訴了我們五項做人的智慧:
先說第一項,大成若缺的智慧。這就涉及到大成與小成的區(qū)別。追求大成就的人,必定不計較小事小利,看起來小事上不是很圓滿,但卻在人生戰(zhàn)略、綜合價值和人生大事上獲得了豐收與圓滿?;仡^看現(xiàn)實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計較小事小利的人,必然耗費精力,甚至失去人品和眾人的信任,結果必然是因小失大、因局部失全局、因利益失人品、因自我失去智慧。這就是老子大成若缺智慧的妙處。
再說第二項智慧:大盈的智慧。這就涉及到大盈和小盈的區(qū)別。智慧少的人總在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也就是比別人高明的地方。而智慧豐盈的人,卻總是在表露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總拿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的優(yōu)點相比較。看起來這樣的人內(nèi)心是虛空的,但他卻打開了不斷吸收能量的開關,使他能夠不斷地吸納周圍的能量,并形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窮”的模式。想想看,這樣的生命好像成為了能量匯聚的中心,這就是大盈若沖的智慧。
接著說第三項:大直的智慧。這就涉及到大直和小直的區(qū)別。小直表現(xiàn)為率性、任性和不顧規(guī)律、不管別人感受的、自私的表達和作為,看起來率直可愛,實際上經(jīng)常傷人。而大直者,能夠在小事上、私事上、非原則問題上忍讓、寬容、體諒和妥協(xié),但卻能夠以小糊涂成全大目標、小忍讓克服大困難、小妥協(xié)匯集四海朋友,沒有了沖突和對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生的成本。這種能夠克制或者消滅自己那任性的小我而直指人生大目標的能力,就是大直的智慧!就是大直若屈的智慧。
繼續(xù)說第四項:大巧的智慧。這就是涉及到小巧和大巧的區(qū)別。心眼小和沒有遠大抱負的人,玩的都是小技巧、小把戲、小聰明。正是因為都是小的,所以沒有大的成就。而有遠大理想的人,在小事小利等問題上絕不計較,表現(xiàn)出的是質(zhì)樸、真誠和不計較,甚至樂意吃虧,因為他不愿意再在那些沒有意義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時間,所以能夠集中精力辦好大事。而這就是大巧若拙的智慧!
再來說說第五項:善辯的智慧。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有句名言:“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辯論,大多數(shù)時候,無非就是證明自己比別人高明或者自己是正確的,而別人是錯誤的。當然,這就會讓別人不高興。生活中很多沖突多是因為瑣事而起的,大多是人們要在嘴巴上逞能,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去戰(zhàn)勝別人,這樣的人怎么能說是善良的呢?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事實勝于雄辯”,閉上嘴少說話,用心做成事,事實就會說話。所以,真正的善辯者顯得有些木訥,因為他放棄了嘴巴上的逞能,而將精力轉(zhuǎn)到了做事上。這就是大辯若訥的智慧??!
接著說說老子告訴我們的第六項非常獨到的規(guī)律與智慧:就是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對于這段話,歷史上研究道德的學者對此爭論不休,都在各說各的道理。只是大家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忘記了道學的核心方法論,也就是陰陽和合之大道太極的原理:一內(nèi)一外,一動一靜,一陰一陽,連續(xù)不斷的轉(zhuǎn)換,螺旋式的上升。離開了老子道學的核心方法論,僅僅揪住個別的字詞進行爭辯,或者將兩個相反的方面割裂對立起來,又去妄談這是老子自身的矛盾,就實在可笑了。若是掌握了老子道學思想的方法論,也就知道了,躁與靜,說的是人自身的、心靈的狀態(tài),寒與熱說的是外部的狀態(tài),人生就是自身狀態(tài)與外部狀態(tài),一直處在連續(xù)不斷的相互作用中:身體瘀滯了,就需要用運動來消解;身體燥熱了,就需要靜心來平衡。只要人們保持心靈的平靜,天下就能和諧,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這個世界是個客觀的世界,把這個世界看成什么樣子,完全在于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所達到的等級與高度。
老子在這一章中告訴我們,那些想自己、自己想、為自己的人,就不可能擁有理解萬物萬事萬人的智慧。而那些能夠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與念頭,總想別人之所想,解別人之所困的人,自然就是人間擁有大智慧的人。
總結一下,老子第45章的思想,可以用四個問題來表述:
第一個問題:你更加在乎大局的領先呢?還是更加在意細節(jié)的完美?【忠告】歷史的規(guī)律表明,盯著細節(jié)做的人能夠成就小事。盯著大局的人,能夠成就大事!
第二個問題:你總是在表達自己的謙虛呢?還是自己的強大?你總是很在意自己的正直的愿望呢?還是緊盯你要實現(xiàn)的目標?【忠告】歷史的經(jīng)驗表明,表現(xiàn)謙卑的人總能吸納別人的能量,而自以為很強大的人總是會變的更加虛弱。過分在意自己正直的愿望而失去目標感的人,當然就很難實現(xiàn)目標。
第三個問題:你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呢,還是別人比你聰明?你總想說服別人呢,還是總能從別人的意見中吸納到好的想法?【忠告】真正聰明的人總是能夠把別人的聰明吸納到自己的聰明當中。真正高明的人又總能把別人美好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想法。
第四個問題:遇到事情你總是表現(xiàn)出急躁的情緒嗎?你覺得自己很實干,總想解決問題,但是不是遇事就變的有些急躁呢?【忠告】遇事總動情緒的人,只適合幫別人看事而不適合自己做事。因為只要動了情緒,智力就會下降,就很難把事情看清、做好。遇到外部的強烈刺激,你還能做到穩(wěn)如泰山,你就具備了大將風度。
我們將老子四十五章中的智慧總結成《悟道箴言》奉獻給大家:
大人看大不計小,小人看小難見大。
大人輕小能成大,小人重小故失大。
大人隨道無煩惱,小人自我把罪遭。
大人靜心不惹事,小人亂心胡亂搞。
也許人們對于自己總是很寬容,對于圣人的教導又往往置若罔聞。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給自己的未來挖坑。想想看,一個給不斷地在小事上給自己的未來挖坑的人,會有什么光明的前途嗎?
人生最重要的是平安,只要自己不主動惹禍,人生就不會出現(xiàn)大的閃失。
可是啊,現(xiàn)實中的很多人,一方面給自己挖著坑,一方面又抱怨世間不公平,卻全然不知是自己給自己惹的禍。
讓我們一起走進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看看老子是如何教我們避禍的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7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