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者何?鴻濛一氣而已。天地未開以前,此氣在于空中;天地既辟以后,此氣寓于天壤。是氣固先天地而常存,后天地而不滅也。天地既得此氣,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矣。惟天地能抱此氣,故運轉無窮。
萬年不蔽者此氣,流行不息、群類資生者亦此氣——一氣相通也。
圣人效法天地,其誠于中者,即所以形于外,內外雖異,氣無不同;其盡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
人己雖殊,氣無不一。究何狀哉?空而已矣。一物通而物物皆通;空無不明,一物明而物物俱明。
孔子云:“為政如北辰居所,而眾星自拱。”孟子云:“君子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是誠有不待轉念移時,而自能如此一氣潛孚,一氣貫注進。故曰:“天下之大,自我而安。人物之繁,自我而育。古今之遙,自我而通。”
圣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何極,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堅,道能貫之,不亦剛乎!
然聞之《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是柔莫柔于此矣。雖然,天地無此氣,則塊然而無用;人物無此氣,亦冥頑而不靈。有之則生,無之則沒。
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以無氣則無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塵埃毫發(fā),無不包含個中。不惟至柔,抑且無有——非孔子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可遣者歟?夫何相間之有?顧物至于極柔則無用矣;惟道之至柔,乃能撐持天下之至堅。物至于無有又何為哉?惟道之無有,乃能主宰天下之萬有。此不過渾然一氣,周流不滯焉耳。
故太上曰:“吾是以知無為之大有益焉。”且夫天地無為而自化,圣人無為而自治,究無一民一物不被其澤,非由此氣之彌綸而磅礴也哉?其在人身,浩氣流行,不必搬運,自然灌溉周身,充周毛發(fā),其獲益良非淺矣。至于教之一事,古人以身教,不以言教。是有教之教,誠不若無教之教倍真也。
夫天不言而四時行,圣不言而天下化。視之端拱垂裳,無為而平成自治者,不同一轍耶?故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噫,良可慨矣!
此狀道之無為自然,包羅天地,養(yǎng)育群生,本此太和一氣,流行宇宙,貫徹天人,無大無小,無隱無顯,皆具足者也。是至柔而能育至剛,至無而能包至有。
以故一通百通,一動群動,空谷傳聲,聲聲相應。道之神妙,無有加矣!非圣人孰能與于此哉!若在初學之士,具真信心,立大勇志,循途守轍,自淺而深,由下而上,始由勉強,久則自然,方能洞徹此旨。
總要耐之又耐,忍之又忍,十二時中,不起厭心,不生退志,到深有得,居安資生,左右逢源,乃恍然于太上之旨,真無半句虛誑。
至于修煉始基,古云“精生有調藥之候,藥產有采取之候”。先天神生氣,氣生精,是天地生物之理,順道也。若聽其順,雖能生男育女,而精耗氣散,敗盡而死。
太上悲憫凡人,流浪生死,輪回不息,乃示以逆修之道,反本歸根,復老為少,化弱為強,致使成仙證圣,永不生滅。
始教人致虛養(yǎng)靜,從無知無覺時,尋有知有覺處。《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也。后天之精有形,先天之精無跡,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所謂玄關一動,太極開基也,自此凝神于虛,合氣于漠,冥心內照,觀其一呼一吸之氣息,開闔往來,升降上下,收回中宮,沐浴溫養(yǎng)。
少傾杳冥之際,忽焉一念從規(guī)中起,一氣從虛中來,即精生氣也。此氣非有形也——若有形之氣,則有起止、有限量,安望其大包天地,細入毫毛,無微不入,無堅不破者哉?是氣原天地人物生生之本也,得之則生,失之則死。
雖至柔也能御至圣,雖至無也能宰萬物,古仙喻之曰藥,以能醫(yī)老病,養(yǎng)仙嬰也。故曰“延命酒、返魂漿”,又曰“真人長生根”,誠為人世至寶。
古人謂萬兩黃金,換不得一絲半忽也。凡人能得此氣,即長生可期。然采取之法,又要合中合正,始可無患。若有藥而配合不善,烹煎不良,餌之不合其時,養(yǎng)之不得其法,火之大小文武,藥之調和老嫩,服之多少輕量,一有失變,必如陰陽寒暑,非時而變,以致天災流行,萬物湮沒矣。
學者能合太上前后數章玩之,下手興工,方無差錯。吾點功至此一訣,誠萬金難得,能識透此訣,則處處有把握,長生之藥可得,神仙之地無難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6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四十二章
下一篇: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