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此章平等待人,平等修己,言人道天道,不過一理,皆是致中和底道理。
天之道,不言而高,不名而尊,不動而大,此乃天之道也。天之道猶張弓乎。弓者,中也。入矢為中,不高不下之謂中。力大而放則射,射者去也,不為中。力小而不滿弦,弦不滿則不中。天之道,猶之乎弓也,不過不及之謂也。過者不為中,不及者亦不為中,天之道中而已矣。
不足者,補其足以為中,有余者,損其余以為中,是以天道如此。人道若如之,即合天道。如今人道則非也,不中不和,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亦損之,自恃其強壯,殊不知損之又損,安得有余。人若合天道,內(nèi)固中和隨先天之自然,不言不動,而中其的。若是者,孰能以有余奉?天下,能以有余奉天下者,唯有道則然也。
有道者誰乎?是以古之圣人。唯圣人能以有余奉天下。何也?因其為不自逞,不自恃其有余,功成不自居,不自處其下也,因其能合天道。猶之乎張弓者然,不徧不倚之謂也。故古之圣人,內(nèi)省不有,隨乎混元以自修,故不自見其賢也,因退修自固,以中和體天而合天道。補不足,損有余,而合張弓。張弓者,中而已。凡人修道,內(nèi)外合天,氣秉于和而居于中,天道人道盡矣。故道祖以張弓譬之,不過一中也已矣。通章一中字盡矣,道德五千,亦一中字盡矣,離中字即非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7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呂祖《道德經(jīng)》釋義第七十六章
下一篇: 呂祖《道德經(jīng)》釋義第七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