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jīng)上
道無方體,德有成虧,合於道則無德之可名,別於德則有名之可辨,仁義禮智,隨量而受,因時而施,是德而已。體道者異乎此,故列於下經(jīng)。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物得以生謂之德,同焉皆得,默與道會,過而不悔,當(dāng)而不自得也,是謂不德??鬃硬痪悠涫ィ鵀槭ブ畷r,乃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認(rèn)而有之,自私以失道,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不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不至,下德也。德有上下,此圣賢之所以分歟?離形去智,通於大同,仁義禮智,蓋將簡之而弗得,故無以為。屈折禮樂,吁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故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堯舜性之仁,覆天下而非利之也,故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列敵度宜之謂義,以立我以制事,能無為乎?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
禮以交物,以示人以節(jié)文仁義,其用多矣。莫先施報而已,施之盡而莫或報之,則忿爭之心生,而乖亂之變起。春秋之時,一言之不憐,一拜之不中,兩國為之暴骨,則攘臂而仍之,尚其息之小者。圣人厚於仁而薄於義,禮以履之,非所處也。故上仁則同於德,上義則有以為,上禮則有莫之應(yīng)者。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道不可致,故失道而后德。德不可至,故失德而后仁。仁可為也,則為近乎義,故失仁而后義。義可虧也,虧則飾以禮,故失義而后禮。至於禮則離道滋遠(yuǎn),而所失滋眾矣。凡物不并盛德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必衰也,實衰則偽繼之,而爭亂作,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道降而出出而生智,以智為鑿,揣而銳之,敝精神而妄意度,茲謂前識。前識則徇末而忘本,故為道之華心勞而智益困,故為愚之始。億則屢中,此孔子所以惡子貢。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在彼者,道所去,在此者,道所尚。道所尚則厚而不薄,實而無華,非夫智足以自知,返其性本而不流於事物之末習(xí),其孰能之?《易》曰敦復(fù)無悔,中以自考也。敦者,厚之至也。人生而厚者,性也。復(fù)其性者處其厚而已,此大丈夫所以備道而全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59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三十七
下一篇: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