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身到觀天下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讀《老子》是讀活的書,上古人們的智慧,是從生活經驗來的。生命的道理是“以身現身”,從自己身體里面的道理來觀察自己,找出一個真理。所以重要的在一個“觀”字。
這個“觀”,在《老子》上經第一章、第十六章及二十六章都曾提到,特別是第二十六章“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這個“觀”字,讀音近于“灌”。我們中國字有兩個很妙的,一個是“寺”,佛家稱出家人住的廟為寺;另一個是“觀”,道教的廟子叫“觀”。實際上“寺”與“觀”這兩種地方,在中國上古文化中,是政府機構的所在地。佛教在漢明帝傳入中國時,有兩個印度和尚前來,漢朝的政府把他們安置在白馬寺。那時白馬寺并不是和尚廟,而是政府機關,像現在的國防部或聯勤總部或外交部所屬的一個招待所。直到清朝,政府機構中還有“光祿寺”與“光祿寺卿”這類名稱的官職。因為漢朝最初安置印度和尚住在白馬寺,后來沿用下來,和尚住的地方便稱做“寺”,道家的廟宇稱做“觀”。唐朝開始有了道教,道教的寺廟便稱為“觀”。
古代的一種建筑叫做“觀”,我們讀《禮記》,都知道其中有《禮運?大同篇》,這是孔子在參加一次重大祭典后所產生的。祭祖就是在這個“觀”的建筑物里舉行。大典后,孔子對于歷史發(fā)生很大的感嘆,于是他在這“觀”的走廊中,才產生了大同思想?!独献印飞辖浀诙滤v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是說生在最好的環(huán)境時,不要被環(huán)境所惑,要超脫環(huán)境之外;縱然有功名富貴,生活優(yōu)裕,居華屋,多財富,但不可被這些物質所困。這就是“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道理,“燕處”就是平常都要有一種超于物外的心情。
現在講到“以身觀身”,這個“觀”不是榮觀,榮觀之“觀”和這個觀身之“觀”是不同的。觀身是觀察的“觀”,是省察的意思,身體怎么能夠觀呢?我們看到學佛學道的人講究打坐,要眼觀鼻,鼻觀心,這又是怎么個觀呢?所謂眼睛看著鼻子,看著鼻尖,集中兩眼的視線在鼻尖這一點上,久了有些人會變成斗雞眼,血壓也高了,神經也搞壞了。至于鼻觀心,鼻子沒有眼睛怎么去觀心?除非打坐把頭埋到胸口,鼻子才觀得到心;如果這樣,那就糟了。道家所說眼觀鼻,鼻觀心,是一種影像,這個“觀”字,意思是“貫注”;一種在意識上,由眼睛下來對著鼻子,鼻子對著心窩,一直貫注而已。并不是打起坐來彎腰駝背,閉上眼睛,自認為這樣叫打坐,就是老僧人定。那是非常錯誤的,所以對于這個“觀”字要特別注意。
這里所講的“觀”,照佛學方面的解釋,就是觀照的“觀”。道家修道的書上有一句話,“內照形軀”,是注重內照的意思。所以說道家的修道方法,不能說完全不對,不必為門戶之見,把他人否定。
修道的四個字,就是“收視返聽”,把我們向外面看的視線收回來?,F代的青年學生們,為了應付聯考拼命讀書,讀成近視眼,因為兩眼睛張開,像手電筒一樣,往外放射,注意書本,結果書沒有讀通,眼睛都讀壞了。讀書要有“收視”觀念,把精神從視線中收回來?!胺德牎?,耳朵不向外聽,把聲音像錄有機一樣收錄回到里面來,也就是說只收聽外面的聲音,其余的聲音聽不見。普通一個人,一定把耳朵對著外面去聽別人講話。修道的人則不是,而是使別人的話音自然回入耳內??垂獾牡览硪惨粯?,是使外面的光線自然回到自己的眼睛里。“收視返聽”的修道工夫,就是這個原則。各家各派的打坐修道,佛家叫做“觀”或“照”,也就是道家這個“收視返聽”的道理。
“以身現身”就是“收視返聽”,如果能夠做到“收視返聽”,自然會“內照形軀”。所以有許多靜坐很好的人,眼睛一閉眼光向內照。所謂“內照”,就是精神內斂,精神收斂時,身體內部血液流行,自己都看得清楚;內部哪一點有了毛病,或沒有毛病,也看得很清楚。當然很少有人能夠做這樣,但做到這樣也不是了不起,不過是靜坐的初步,也就是“內照形軀”的初步而已。
生命如何走向結局
做到能夠“以身現身”就可以發(fā)現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走向衰老,如何走向死亡,看得很清楚。所以由自己個人以身來現身,發(fā)現了生命修養(yǎng)的原則,然后再現另外的人,觀天下的人。天下人真可悲,因為天下人多數都把生命無盡的功能急速地消耗,莫名其妙地去做無謂的犧牲,無謂的消耗。所以,人要能夠真正“以身現身”,接觸生活的實際,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源。
“以家觀家”,要了解家之道,如何可以齊家,要觀察自己家庭本身興衰之道,洞察先機;再觀察社會上每一個家庭,每家人的道德行為,就會發(fā)現都有必然的因果律。
同樣的道理,“以鄉(xiāng)現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有大智慧的人,對天下國家的未來,究竟怎么樣變,不需要迷信去問什么鬼神,只要用智慧去觀察,“以天下觀天下”就很清楚了。
另外是道家老子之后的莊子,也講過一句話,“藏舟于壑”,船本來在河海中航行,以為把它藏在山谷,這條船便永遠保存住了。但藏在山谷還是靠不住,因為“有力者負之而走”,有一個巨大的力量,可以把船搬走。他說最好的是“藏大下于天下”,就等于說把虛空藏在虛空里,就永遠不會被人偷走了。但是把天下、把地球藏在虛空,你認為藏得很好,假使地球是由一個造物主造出來的,仍是“有力者負之而走”,說明這個地球始終有另外一股力量轉動,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它固定不動。比方說,你把鈔票藏在鐵柜里頭,好像藏得很好了,搶匪連鐵柜都一起搬走了。世界上的東西都是這樣,你把一個東西藏得極好,另外有一個不可知的力量,在你藏好后,整個地拿走。
這個力量是什么?是生命的本源。所以我們現在講到“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事情觀察天下。才能夠懂天下;以家庭來看家庭,也才能夠懂得家庭;以生命來研究生命,才能真懂得自己真正的生命。老子講到這里,又說“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么會明白天下的道理,何以知道一切所以然呢?他說我沒有其他的巧妙,只有一句話“以此”,“以此”就是用這個,用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說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統(tǒng)統(tǒng)觀察清楚以后,真正的生命自己才會有把握。能夠做到的人,都怕建立一個東西,因為能建就會環(huán),把握住一個東西,抱住一個東西就會失掉,這都是人生通常的情況。
可是人很可悲,總希望有一個東西可以抱住不掉,建立起來不會毀壞,可是找不到這么一個東西。這是什么?老子沒有直接講出來,不過剛才已經提過什么是無為之道,就是不建。不建立就不怕拆掉,不把握它,它永遠站在這里。他又反過來告訴我們,這個又不建立,又不把握而永遠存在的,到底在哪里?是在你生命本身本就具備的,只是你找不到。怎么樣去找它呢?“以身觀身,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蹦愕纳谋疚?,就具備了無比的功能,無上的道;道不是向外求,而是在于你本身。這就是“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么曉得天下有這么一個必然的道理呢?就是用本身看本身這個方法,就找出來這個真理了。
本身觀察這個本身,好像沒有什么了不起,可是我們仔細一想,卻發(fā)現真的很了不起。有很多修道、學佛、打坐、做工夫的人,試問到底在那里干什么?都沒有返轉來找自己;如果向自己里頭去找,禪宗所講的豁然而大悟,就完全貫通了。老子也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五十四章(1)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五十五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