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氣的平和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號”就是哭,這是嬰兒的境界,若哭起來,那不是真正的哭。嬰兒哭起來很可愛,有時蠻好聽,因為那是“號”沒有真正從喉嚨里哭,沒有把聲音哭啞了。這個“嘎”字,是聲音沙啞了。人老了以后,或者有病,聲音就變了。一般小孩子唱出來的是所謂童聲,但是童聲還不是嬰兒的聲音,嬰兒“號而不嘎”,這是說明嬰兒氣的充沛。氣的充沛就是精神充沛,氣保持著平和,沒有情緒激動,沒有動妄想,心境永遠是和平的。所以叫做“和之至也”,就是《中庸》上說的“致中和”。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這個是神的境界。第一節(jié)講精,第二節(jié)講氣,拿嬰兒來做比喻。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修養(yǎng)本身,是“以身觀身”來修持的。第三節(jié)是有關養(yǎng)神,這個就很難解說了,也涉及嬰兒的心理,除非利用科學的儀器,但也不大容易準確。嬰兒的境界,到底有知還是無知呢?絕對有知。但是他的卻沒有第六意識,這個道理我們只好借用佛家的觀念來解釋。
生命來之不易
佛家講三世因果,這個生命光是靠精蟲卵臟結合也不會成胎的。成胎要三緣和合,就是三個緣湊合一起,也就是三個因素:男性的精蟲,女性的卵子,加上我們普通所說的靈魂,佛家叫做“阿賴耶識”的種性(種子)。這三個因緣合攏來才構成胎兒。入胎以后呢?這要研究現(xiàn)代的生理學了,因為女性每月只有一兩個卵子排出,到了更年期月經(jīng)停止不再排卵,就是老年了。所謂老年,就是不再懷胎生育,佛經(jīng)上經(jīng)常有一句話:“人身難得,有如大海中盲龜遇浮木?!币馑际钦f,在茫茫大海中很多烏龜,在海中亂游瞎闖,忽然遇到一塊浮木,木上有一個洞眼,這盲龜一抬頭,剛好把頭伸進這個洞里。我們得到一個人身,也就像盲龜遇浮木這樣的難得。
現(xiàn)在醫(yī)學也曉得,一次的精蟲排泄,差不多有幾億,只有一個精蟲剛剛碰上這個卵子,也就如海上盲龜一樣,撞進了洞眼。所以,一個人生下來真是非常幸運,幾億的兄弟姊妹們都失敗了,自己幸運成功。我們要認識得到生命之不易,所以要尊重珍惜自己的人生,愛惜自己的生命。
三線和合入胎以后,在娘胎里的成長,七天一個變化第一個七天等于是糨糊一樣,像一滴豆?jié){,還沒成形。第二個七天才開始生出中間脊髓的神經(jīng),由背脊骨開始,像現(xiàn)代醫(yī)學的精確分析一樣。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就講了人的生命發(fā)生過程,七天一個變化,三十八個七天,共二百六十六天,然后胎臟里有一股氣流,把胎兒倒轉(zhuǎn)來才生下。
欲界下層天的人,頭是倒轉(zhuǎn)來向下生的,上層天天人出生是上升,是從男性的肩膀或頭頂上生出來。佛怎么會道呢?你說他是幻想嗎?這個幻想的藍圖太偉大了,據(jù)我所研究的,古今中外沒有一個學術超過他的范圍;而且科學一步一步證明,他的話都是實在的,真實的。
先來后去的失命之靈
至于道家對生命的界定,娘胎以前,以及娘胎這十個月懷胎中,都屬于先天的范圍;因為胎兒時期,是靠臍帶吸收母體的營養(yǎng)。
胎兒在胎里頭,有沒有意識呢?沒有意識。這個靈魂入服,叫做第八阿賴耶識,相當于心理狀況精神部分,這個生命是由此而來的。佛經(jīng)所講第八的阿賴耶識,翻譯成中文“含藏識”,含藏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的種性——種子的個性他這個種子對于生命來說,是“去后來先做主公”的?!皝硐取?,生命開始時最先來,有它即成胎;“去后”,死的時候最后走,所以說是“去后來先做主公”。
我們一般認為生命做主的就是這個東西,但并不是“道”的究竟,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靈魂”。
以人來說,所謂死亡,一般指這個人的呼吸完全停止了,就是斷了氣,脈搏也停止了。但死亡的情況每人不同,有些人全身都冰冷了,心窩子還溫濕的;照佛家的道理,這個人是人中再來,還要來投生變?nèi)?。有一些人全身都冷卻了,但頭頂心或稍前的地方仍是熱的,認為會升天。所謂升天,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雖無宗教信仰,一生是好人做好事的善人。
不過宗教也有方便說法,有人雖然上部最后冷卻,但是死時面帶憤怒,或者眼睛不閉,有憤怒之相,這在天人之中屬于“阿修羅道”。所謂神道、魔道之流,也許上升,但上升又有好壞的差別。至于向下面走的,所謂到畜生道的、餓鬼道的、地獄道的,死后現(xiàn)象都不同。
中國文化依據(jù)《禮記》,人死亡了,古禮幾千年來的習慣,叫做“壽終正寢”,所謂“正寢”,是家庭中最長輩所住的主要臥室。當去世以后,要把遺體抬到大廳上停放,這個叫“壽終正寢”現(xiàn)在的人,多半死在醫(yī)院,不算是“壽終正寢”,應該是壽終某某醫(yī)院,訃文上寫“壽終正寢”是不時的,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文化的矛盾。在今日許多應酬社交文件中,這一類不合理或鬧等話的地方很多很多,這是順便提到的。
中國《禮記》一書,迄今已幾千年,仍極具價值,因為它非??茖W。例如人在壽終正寢以后停放三天才可入殮,第一二天當中不準移動。因為有一種病叫做假死,如果三天之內(nèi)不再活過來,才可確定死亡。有人死亡兩三天又活轉(zhuǎn)來,古今中外都有這種事例,有人說這是死后還陽,其實不是還陽,而是沒有真死。
照佛家的道理也是這樣,被認為死了的人,阿賴耶識尚未完全離開,在全身沒有完全冷卻之前不可以移動,也不準碰他的身體,因為這個時候,他雖不知,但是仍有“感受”的。換言之,就是知覺的部分沒有了,感覺的部分仍然有在,還會不舒服、難過。這個叫做“去后來先”的投胎。
嬰兒生下來,現(xiàn)在醫(yī)學很昌明,助產(chǎn)上把臍帶一剪斷,立即用帶著手套的手,把嬰兒嘴里的穢物先挖出來。那個東西叫做胎毒,泥巴一樣的氣味不好,要全部挖干凈,否則嬰兒哇一聲哭出來,這團東西就吞下去了。許多人身體生來就不好,就是因為口中沒有挖干凈的關系,這是在胎兒時累積起來的毒垢。我的研究也有很多看法,許多中年人罹患癌癥等疾病,與這個胎毒有些關系。這是順便談到一點養(yǎng)生的常識。
有許多人打坐做工夫,會覺得某一部分難過,又檢查不出病源來。其實沒有什么,只是這一點胎毒在里面作祟。做工夫想把胎毒完全排除干凈是很難的,所以說,脫胎換骨很不容易。
中國人對于哭的描述有三種形態(tài):有淚無聲謂之泣,有聲無淚謂之號,有淚有聲謂之哭。嬰兒那個哭就是有聲無淚的,所以叫做號。初生嬰兒這一聲哭是很難過的,因為他在娘胎時,等于睡在溫床里,太舒服了,一出娘胎接觸到空氣,全身千萬毛孔像是十萬根細針扎進來那么難過。只可惜嬰兒當時不會講話,后來也記不得,假使同我們現(xiàn)在一樣,他一定高喊:“唉喲!痛死我了!”嬰兒剛出生,只有一點點大,等到臍帶一剪斷,“哇”地放聲一哭,再受到空氣的影響,就充沛起來,馬上長大不少。
意識的形成
嬰兒時期也沒有分別意識,嬰兒的頭頂囪門還在蹦蹦跳的時候,不會說話;等到囪門這個地方長滿了,開始說話的時候,后天的思想意識,亦即佛學上的第六意識才開始,分別思想也就慢慢地成長。等到長成像我們這樣的老頭子,那就是老頑固了,因為意識愈久愈頑固。于是自己意識中充滿了“我認為如何”,“我讀的書”,“我的思想怎么樣”……這個“我”字愈來愈大,這一點我執(zhí)的成見,就變成了種子。所謂“現(xiàn)行熏種子,種子生現(xiàn)行”,現(xiàn)在的行為思想變成未來的種子個性,而過去種子的個性,又形成自己現(xiàn)在個人的人生。
意識這一部分,在道家來說,是屬于精的部分。在胎里的時候,肉體的成長和呼吸,就靠臍帶與母親相連,胎兒意識雖未成長,但“知”性是有的。所以現(xiàn)在醫(yī)學的研究已經(jīng)承認,中國幾千年前就注重的胎教是有道理的。人的教育是應該從懷胎第一天就開始的。中國的古禮,在女性懷孕后,看的書都與一般人不同,看的顏色也不同,看的東西都不同,情緒也要平和,因為都會影響到胎兒。孕母如果心中想著害人,想要整人,那個胎兒已經(jīng)在里頭接受了這個教育,慢慢就形成了個性,所以胎教非常的嚴重。
胎兒是靠跟母親相連的臍帶呼吸,生下來“哇”一聲,嘴巴張開才開始后天鼻子的呼吸。道家說打坐要達到胎息,打坐火定的人會恢復胎息。但是,胎息并不是肚子呼吸。有些修道家法門的人專門煉胎息,把肚子鼓氣,那就不對了。老子所講真的胎息是“綿綿若存”,永遠像胎兒一樣,有一個若存若亡,柔和、微弱的氣。
那么嬰兒有沒有知呢?有知,但不是第六意識,這一部分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神。所以道家的分類,有精、氣、神三個部分。
精氣神消耗完的時候
道家后世的觀念,認為生命可以自己修養(yǎng)到長生不老,但是要吃三種藥,就是道家《高上玉皇胎息經(jīng)》上說的:“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每個生命都有長生不老之藥,就是精、氣、神,所以要知道如何養(yǎng)精,如何養(yǎng)氣,如何煉神,以達到長生不老,也就是老子所講的“以身現(xiàn)身”。
《老子》這一章先用嬰兒來比喻,先講養(yǎng)精,修養(yǎng)到如嬰兒時,就是“精之至也”,氣的修養(yǎng)方面,能達到嬰兒般的“終日號而不嘎”,則“和之至也”。神呢?“知和曰常”,就是有一個天然的靈知之勝,這個“知”不是意識的知,而是神,神是永遠的、恒常的。有時候說,修道明白了就是神,是靈感的發(fā)現(xiàn),神靈的發(fā)現(xiàn),才叫做明白,所以說“知常曰明”。要是真正懂得保養(yǎng)自己,便“益生曰祥”了,就是懂得自己的生命,以及這個精氣神,而能祛病延年,也就是人生的大吉祥了。
精、氣、神三個部分都解說明白了,再講反面的狀況,“心使氣曰強”,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現(xiàn)象。普通人為什么不能修到嬰兒的境界?都是由于后天的心,強迫消耗自己的精、氣、神,強迫自己變成表面看起來很強壯的樣子,實際上是快速消耗自己的生命。強迫消耗精、氣、神的結果,外表似乎精神強壯,但是老子告訴我們:“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碧煜氯f物由幼嫩變成強壯,強壯再轉(zhuǎn)趨衰老,衰老以后就是死亡。這是物理自然的原則。
“物壯則老”,所以生命一到中年,精神、體能、知識到了高峰的時候,下一步就是下坡了。青年同學們長久不見,再見了面,我說:“忘記你幾歲了!”他們都回答:“哦喲!三十八、四十了,馬上要走下坡了?!比说搅怂氖畾q,這個生命就開始走下坡了?!安坏涝缫选保霸缫选狈g成白話,就是快要完了,用文言說來好聽一點。老子要我們懂這個原理,如何使自己不要太早完蛋。
這一章連上一章,是說如何“以身觀身”,“內(nèi)照形軀”,把握自己生命的精氣神的修養(yǎng),否則”物壯則老,老則不道,不道早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五十五章(1)
下一篇: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五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