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 道德經(jīng)注解

      南懷瑾《老子他說》第六十四章(2)

      德玄 2024-12-10 21:29:31

      智慧 從勢 待時


      下面的二句很妙,“為者敗之

      ,執(zhí)者失之”
      ,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
      。為什么呢
      ?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
      ,種下以后
      ,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
      ,心里很急
      ,干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
      ,結果稻子都死掉了
      ,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必須要慢慢地等待
      ,成功不是偶然的
      ,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
      。必爭者是我們?nèi)俗约悍置攵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
      ,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
      。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
      ,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jīng)常以自己的經(jīng)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

      ,所以勸青年人見事慢慢來
      ,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再看如何。當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
      ,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
      。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泄氣
      ,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
      ,哪能等那么久
      !誰知道一回頭,現(xiàn)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
      。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睍r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
      ,盡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
      ,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果只有“失之”了
      。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
      ,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zhí)者失之”


      但是

      ,你不要受騙,不要固執(zhí)這個原則
      ,因為
      ,天下事不斷在變,時空也不斷在變
      ,天地萬物一切人與事都是隨時在變
      ,隨地在變,沒有不變的
      。有時講錯了話不禁臉紅
      ,轉念一想沒有關系啊
      !就不臉紅了
      ;再過片刻,自己還越想越有道理
      ,還有支持自己的理由呢
      !所以時空隨時在變,若執(zhí)著呆定不變當做法則
      ,就錯了


      “執(zhí)者失之”,抓得太緊也是錯的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zhí)故無失”
      。這是告訴我們?nèi)松笳軐W,也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大原則
      。他說我們上古圣人有道之士
      ,懂得了這個原則,“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所以圣人是處“無為”之道。什么是無為之道
      ?就是“為無為”
      。千萬把握這個重點,否則很容易誤認“無為”等于什么都不管
      。我們這一代
      ,很多講哲學的人,解釋老子“無為”就是萬事不管
      ,這種解釋影響了這一代青年
      ,使他們走上錯誤之途,那是可嘆的事
      。圣人因為懂得無為之理
      ,不積極求有所為,所以他不敗


      “無執(zhí)故無失”

      ,因為知道宇宙萬事萬物隨時都在變化,所以圣人不固執(zhí)成見
      ,而是隨時應變
      、通變。人事更是隨時都在變
      ,每一剎那都在變易之中
      ,最重要的是知道應變;應變還不行
      ,要通變
      ,配合變?nèi)プ儯@就是“為無為”
      。圣人因為能“無執(zhí)”
      ,能應變、通變
      ,不執(zhí)著
      ,所以,他不會失敗

       

      1660.jpg

      將成功時反致失敗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
      ,圣人懂得“道”的用,所以成其為圣人
      。佛經(jīng)常拿“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牡览硎救耍蠹彝瑯友芯糠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佛學
      ,可是常戴一副有色的眼鏡,對于世間的無常都持悲觀的看法
      。實際上
      ,釋迦牟尼的印度文化所講的“無常”
      ,就是中國文化的“變”
      ,天地萬物沒有不變的,不是永恒固定的
      。所以
      ,生死是無常,人有生就有死
      ,就變?nèi)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是必然的變?nèi)ィ越涛覀冋J清這個“變”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捉?jīng)》講變是個基本原則,印度文化講的是“現(xiàn)象”
      ,叫做“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R话闶ト硕眠@個道理
      ,所以
      ,永遠是成功的,不會失敗


      “民之從事”

      ,這個“民”,不是站在官的立場
      ,是指老百姓而言
      ,是代表普遍的一般人,或者可解釋為“人類”
      。一般人做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快到成功的時候失敗了,爬樓梯還剩一階就要爬到頂上,突然跌下來
      ,骨頭也跌傷了
      ,照X光打石膏,這是“幾成而敗之”
      。做一件事情
      ,無論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快成功會使自己昏了頭
      ,一高興,眼前的成功反而成為“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已百年身”
      。縱然不死
      ,卻要再重新開始了
      。所以說一般人多半是“幾成而敗之”
      ,在幾乎快要成功的時候反而失敗了


      但是,要注意“幾”字

      ,再進一步做更深一層的講
      ,成敗都有它的先機,有它的關鍵
      。先機是什么
      ?是“未兆易謀”那個兆頭。一件事情的成敗
      ,常有些前后相關的現(xiàn)象
      ,當你動作的時候,它已經(jīng)有現(xiàn)象了
      ,自己沒有智慧看不出來
      ;如能把握那個“機”,就不至于失敗
      。所以
      ,一般的人們“幾成而敗之”,是因為把壞的機看成成功的機
      ,自己看不清楚
      ,結果失敗了。這是進一步解釋“幾”的道理


      我經(jīng)常說中國文化包括《易經(jīng)》以及孔孟

      、老莊等的思想,中國與希臘、埃及
      、印度為四大古老民族的文化
      。這四大文化體系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注重因果律
      。再進一步研究
      ,為什么這四大古國文明都有這個共同點呢?那就要注意上古以及遠古時期了
      。這也就是說
      ,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可能文化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最高智慧的共同結晶了
      。在人類文化達到最高智慧的冰河期時
      ,地球毀了,剩下來少數(shù)的人類
      ,則把先民文化結晶的一點原則留傳下來
      。我經(jīng)常說,《易經(jīng)》八卦的圖讖就是這樣來的
      ,那個所謂的伏羲
      ,是恍兮惚兮一樣,搞不清楚是從哪里來的


      老子再告訴我們“慎終如始”

      ,青年同學們對這幾個字要好好記在腦海里,這是一生成功的大原則
      。他告訴我們
      ,到了成功的時候,你要保持開始時的那個態(tài)度
      ,那個本色
      。即使做了最偉大的事,戴上皇冠
      ,坐在皇位上的時候
      ,也要心中無事,就像在媽媽懷抱里一樣的平凡
      ,那就真的成功了
      。更要知前因后果,不要因為成功就得意
      ,因為學問
      、事業(yè)有成就而滿足得昏了頭。這樣馬上就會“幾成而敗”
      ,失敗了
      。在爬到最高的時候
      ,始終保持開始時那個心情,你就永遠是成功
      ,因為你不自滿不驕慢
      ,很平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吧鹘K如始
      ,則無敗事”,任何的成功不要滿足
      ,永遠保持開始第一天那樣的心情
      ,則永遠沒有失敗,永遠是進步的



      圣人的欲望是什么


      “是以圣人欲不欲”

      ,真正的大欲望是什么?就是消滅我們心中意識上小的欲望
      。真正做到“無欲”
      ,一切都無所求,那是個大欲望
      ,那是欲為圣人
      、超人。超人對于物理世間的一切欲望不放在心上
      ,就因為能如此
      ,才能成為超人
      ,超越于一般常人
      。所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貨”就是物質(zhì)的東西
      ,不要被物質(zhì)世界的稀奇物品所迷惑了。我們?nèi)俗钊菀妆晃镔|(zhì)所騙
      ,鈔票
      、財富代表物質(zhì),如被這些東西騙著
      ,人生就變得有限了
      。充其量多幾個錢,如果認為有錢才能享受
      ,那只是人的想象罷了
      。窮人沒有大錢,不知道錢多時的實情
      ,假如富有真到了某一個階段
      ,對于錢,看都不看,覺得沒有意思
      。當然我們一個月收入幾萬元
      ,覺得不錯了,覺得錢很重要
      ,那些有多少億的人卻不曉得怎么辦才好
      !這么多錢干什么用?吃的穿的用的
      ,差不多都夠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實在沒有道理
      。所以,圣人“不貴難得之貨”
      ,不被物質(zhì)的東西所迷惑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人們在求學的階段
      ,要有學問有知識;其實那是半吊子
      ,真正有學問時
      ,中國有句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真到了深的時候
      ,意氣就干了
      ,也就是俗話說的“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當”
      。從佛學來說
      ,大阿羅漢或者菩薩沒有成道以前,都是“有學位”
      。成了佛叫做“無學位”
      。這個“無學位”不是戴方帽子的學位,是已經(jīng)達到不需要再學的位階了
      ,已經(jīng)到頂
      ,最高最高了。但是最高處也是最平凡處
      ,最平凡處也是最高處
      。所以,真正的學問好像是“不學”——沒有學問
      ,大智若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皬捅娙酥^”,恢復到比一般人還平凡
      。平凡太過分了
      ,笨得太過分了,就算聰明也聰明得太過分了
      ,都不對
      。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聰明得太過分
      。真正有道之土
      ,便“復眾人之所過”,不做得過分
      ,也就是最平凡
      。真正的學問是了解了這個道理,修養(yǎng)修道是修到這個境界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暗馈钡木辰绲竭_這個地方
      ,與物理世界萬物一樣,“萬物”是“自得天機自長成”的
      ,自然的成就
      ,自然的衰敗,自然的生生不息
      ,不加一點造作
      ,不加一點人為。修道做學問修養(yǎng)
      ,能夠了解了這個原理
      ,修到了這個境界
      ,就是“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沒有加一點人為有為的功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2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五十二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
      ,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復歸其明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
      、八十一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重復
      。愛生安土。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八十<div   id=、八十一" onerror="nofind(this)" >
      朱元璋《御解道德真經(jīng)》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司馬光《道德真經(jīng)論》十五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而新成。古之善為士者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
      、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
      ?非乎?故至譽無譽。
      2024-12-23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九章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
      ,同于道;德者
      ,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
      ,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希言自然
      。希
      ,少也。多言數(shù)窮
      ,少言合道
      ,故曰自然。道則非無非有
      2024-12-27
      李榮《道德真經(jīng)注》二十三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上士聞之
      ,勤而行之;中士聞道
      ,若存若忘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zhì)直者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离[無名,夫惟道
      ,善貸且成
      。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虛虛無無
      ,鴻
      2024-11-14
      李西月《道德經(jīng)注釋》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