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無論是受寵還是受辱都感到很吃驚,重視大禍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什么叫受寵和受辱都吃驚?因為受寵是卑下的,得寵了會感到驚恐,失寵了也會感到驚恐,這就叫受寵和受辱都吃驚。什么叫重視大禍患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因為我之所以有大禍患,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如果我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么禍患呢?所以只有像重視自己的身體那樣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只有像愛惜自己的身體那樣愛惜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寵辱若驚”,我們知道一個成語叫寵辱不驚,大家聽說過這樣一副對聯(lián)吧?!皩櫲璨惑@,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边@種意境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代賢士們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你看陶淵明那種意境:“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痹诖蟮淖兓?,他既不欣喜也不恐懼。應(yīng)該完的時候就完了,還有什么好考慮的呢?
武漢歸元寺有一副對聯(lián),已經(jīng)參透了人生:“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笨匆娛虑榫妥觥W隽司桶阉畔??!惺虑槎紩说?,有什么會不了的?慧從覺悟中來,“慧”就是大智慧,覺生于自在。所以學(xué)了道,學(xué)了佛,你心里就有一種大自在啊,觀自在菩薩。“慧生”和“覺生”兩個生,生生還是無生,生了又生。我們說《周易》叫生生之謂易,生而又生。生生不息,但是最終還是“無生”,“無生”就是“道”,“道”里面最終是“無”?!坝猩焙汀盁o生”這都歸于大道了。如果給身它加個橫批,可以加“見性成佛”。
那么,“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是什么關(guān)系呢?在我看來是一回事,都是在說“寵”和“辱”是一致的,在“寵”和“辱”面前的心態(tài)是一致的。只是這副對聯(lián)強調(diào)在受寵和受辱時要保持同樣的淡泊和從容,老子是強調(diào)在受寵和受辱時要保持同樣的驚慌和恐懼。只有“寵辱若驚”,才能“寵辱不驚”。
“貴大患若身?!薄百F”在這里是個動詞,意思是重視,“若”是好比,意思是說要重視大的禍患就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我們?nèi)巳硕己苤匾曌约旱纳眢w,要把大的禍患當(dāng)做身體一樣來重視,所以受寵也驚,受辱也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睘槭裁础皩櫲枞趔@”?因為寵和辱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寵辱有四種情況:受寵和失寵,受辱和失辱。其中失寵和受辱時感到驚恐,這好理解,但受寵和失辱時也要感到驚恐則難以理解。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東西。就受寵而言,寵愛你的人總是高高在上,受寵愛的人總是居在下位,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關(guān)系,所以老子說“寵為下”,是說受寵從本質(zhì)上說是卑下的、不公平的,與受辱一樣是有損自我尊嚴和人格完整的,因此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感到驚慌,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你想,人家寵愛你,或者是因為你有可愛之處,或者是因為你有可利用之處,而可愛是一種感情,可利用是一種需要、感情和需要總是短暫的、可變的,一旦變化了,當(dāng)然就失寵了。當(dāng)你受寵時,可能享盡榮華富貴,那么失寵時也就有可能大難臨頭,所以受寵時要驚恐。至于失辱是指洗刷了恥辱,同樣也要有恐懼之心,仍然要保持憂患意識。吳王夫差就是在打敗了越王勾踐,洗清了自己父親闔閭兵敗的恥辱之后,松懈大意,而反遭失敗、蒙羞而亡。
老子告訴我們,得到寵愛這份榮耀你會覺得吃驚,失去了你也會覺得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這一章說得非常好,本來就不應(yīng)該有寵辱,你要受寵干嗎、你沒受寵就肯定不會受辱,也就是說本來萬事萬物都是公平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現(xiàn)在你受辱受寵了,那說明一定是有高低之分了,那就不符合大道。所以你受寵受辱的時候就會驚恐,那怎么樣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呢?很簡單。沒有受寵的感覺。突然中央領(lǐng)導(dǎo)人接見我了,那他就該見我,不覺得受寵。突然得到一個東西,那我就該得到;失去一個東西,那我就該失去,這就完了嘛。得與失是一回事,這就是大道,它是有無相生,寵辱相形的。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么叫重視大的災(zāi)禍就像重視自己的身體啊?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那個大的災(zāi)禍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身體,我們現(xiàn)在都很擔(dān)心自己的身體是不是不好,那就是因為你有身體,要是沒有了身體還擔(dān)心什么呢?所以道家和佛家講的是一樣的,佛家說身體就是一個臭皮囊,身體有沒有病有什么關(guān)系。后來莊子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身體就要像枯木頭,心靜下來就像死灰一樣。到這個時候還怕什么身體好不好。一個人得了癌癥,天天害怕,感覺自己不久就離開人世?,F(xiàn)在統(tǒng)計大部分癌癥病人都是嚇死的。有一個人也得了,他覺得他還沒有去游山玩水,就去玩,后來回來一檢查,好了,不過這是個別情況。心情放松了,反倒好了,你越擔(dān)心,病越重,所以要無身,無身了還有什么災(zāi)禍呢?這與“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講的不是一個道理嗎?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薄百F”是重視,所以只有像重視自己身體一樣來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這個“若”是才的意思。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毕駩巯ё约荷眢w一樣治理和愛護天下,才能把天下托付給他。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身體看成一個私人的東西,把天下和身體看成一回事,愛護天下人就像愛護自己的身體,這樣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給他。這里和前面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前面說你不要太重視自己了,越重視自己越有災(zāi)禍,不重視自己的身體,反而沒有災(zāi)禍。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你把自己的身體和天下看成一回事,這也是一種無私的表現(xiàn),所以道家是最無私的。正因為他最無私也就能“成其私”,最能保全自己,但是他又是符合大道的,所以也有人說道
家是最自私的。
老子這里提出了“貴身”的思想,是指不要舍本求末,不要去追逐身體以外的寵愛、榮耀、富貴,而是要珍愛自己的身體,珍愛自己的生命。不少人對這一章有誤解,因為老子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很多人以為老子是講“無身”,而不是講“貴身”,因而得出老子不講養(yǎng)生的錯誤觀點。有人甚至認為“身”是一切煩惱和災(zāi)禍的根源,誤將“身”等同于“肉體”,以為肉體可以滅亡,精神應(yīng)該擺脫肉體的束縛。其實人身包括精神和肉體兩部分,這兩部分是相輔相成的,老子的“身”也包括了這兩部分。
老子所謂的“無身”偏向于精神方面,是指不要追求榮耀、顯赫的東西,不要追求聲色犬馬之類的物欲享受(第十二章“不為目”),而不是指要輕身、棄身。老子講的“貴身”是指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偏向于肉體方面,是指要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第十二章“為腹”)。“無身”和“貴身”有因果關(guān)系,正因為“無身”,所以“貴身”;正因為“貴身”,所以“無身”。兩者所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安逸、恬靜,是生命的返璞歸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
可貴的是,老子進一步把“貴身”、“無身”的思想推廣到“貴大患”、“治天下”,這正體現(xiàn)老子“身國一體”的說理方式和以天道明人道、以人道證天道的思維方式。試想一個連自己的身體都不重視的國君,他怎么會珍惜自己的百姓以及天下的人民呢?反之,一個重視自己身體而不追求聲色物欲的國君,他怎么會不珍惜自己的人民而去侵略別人、擾亂天下呢?只有這種人,才“若可托天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4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