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誠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斂謹(jǐn)慎??!讓天下人的心靈都變得混沌、純樸,百姓都專注于自己的視聽。圣人讓他們都變得像孩童一樣。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說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統(tǒng)治者,要做一個“圣人”,基本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就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意愿,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有“我執(zhí)”。“圣人無常心”,馬王堆帛書乙本寫作“圣人恒無心”,意思是圣人永遠(yuǎn)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從自我意志出發(fā)去決定好惡、判斷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過來,以百姓意志為主去決定自己的意志。這就叫順應(yīng)自然、符合大道。這樣,自我意志與百姓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才能打破,距離才能消除,從而達(dá)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
當(dāng)今社會,我們每一個人的困惑、痛苦,往往都是“有心”和“我執(zhí)”造的。往往是執(zhí)著于一個觀念和意志,當(dāng)這個觀念和意志與自己親近的人或與大家不相同時,就覺得別人錯了,自己是對的,可是別人并不改變他的觀念、意志,也不接受自己的觀念、意志,于是就產(chǎn)生矛盾,不可解脫,這樣就產(chǎn)生了困惑。不開心、郁悶、痛苦。其實也許只要我們自己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改變一下自己的觀念、意志,你就會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自己是錯的,這樣就不會有矛盾,又何來郁悶、痛苦?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睂Υ吧普摺焙汀安簧普摺钡膽B(tài)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善對善,以不善對不善,這是有差別的態(tài)度?!妒ソ?jīng)》中就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血還血”。另一種是無論是善還是不善,都以善對待他,這是一種無差別的態(tài)度,是慈悲、慈愛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德善”。老子采用的是這種態(tài)度。兩者的結(jié)果是不同的,對統(tǒng)治者來說,前者屬于法治、刑治,但往往會帶來反抗、不滿、報復(fù),所以在“德”上往往難以提升。后者屬于德治,以寬容的胸懷來感化人民,包括那些不善者,從而化解矛盾,消除對立,這樣一來,天下人都向善了。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蓖瑯樱瑢Υ靶耪摺迸c“不信者”的態(tài)度也有兩種,老子采用的是無差別的誠信態(tài)度,以此去感化不信者,從而改變不信者的價值觀,使天下人的品德都?xì)w于誠信。這是一種“德信”。這其實是一種德治,是人性化的管理。這一點和孔子相近,孔子說:“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敝挥杏玫轮?、禮治,人民才不去犯罪而且有羞恥感,也就是品德上會升華。只是在“德”的內(nèi)涵上,老子和孔子有所區(qū)別,老子主張回歸人的清靜無欲的本性之“德”,孔子主張回歸先朝先圣的仁義禮智之“德”。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老子說的“圣人”和孔子說的“圣人”也不相同,老子說的“圣人”是得“道”之人,按“道”治國之人,孔子說的“圣人”是具備仁義禮智之人。老子說“圣人”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要“歙歙焉”,要收斂謹(jǐn)慎,不要張揚自己的個性和欲望,要回歸無為的本性,當(dāng)然需要收斂自己的意志。目的是使天下所有的人都回歸到純樸、混沌的“道”上。要老百姓都專注于自己的耳目,而不要去管別人的事情。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絕圣棄智”,不要去動用自己的聰明、心機(jī),不要去算計別人,只管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有人說老子這是愚民政策。其實不然,這是老子看到了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為了擴(kuò)大自己的欲望,去侵略別人,兼并他國,從而帶來戰(zhàn)爭、帶來人民的災(zāi)難痛苦。這種行為深深影響了百姓的人生態(tài)度,百姓的私欲隨之?dāng)U大,相互之間動用心機(jī),結(jié)果帶來了各種紛爭、矛盾,不僅自己不快樂,還導(dǎo)致別人不快樂。
所以老子感慨道:“圣人皆孩之。”有道的統(tǒng)治者要讓老百姓變得像小孩一樣,都要回歸到孩童的狀態(tài)?!昂ⅰ笔莻€使動詞,意思是“讓······變成孩童”。這與第二十八章說的“復(fù)歸于嬰兒”是一個意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