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用正常之道治國,用奇異方法用兵,用無為原則統(tǒng)治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是根據(jù)以下事實:天下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貧困;人民越多用利器,國家就越昏亂;人民的技巧越多,邪惡的事情就越興起;法令越嚴明,盜賊就越多出現(xiàn)。所以圣人說:我無為了,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安靜了,人民就自然端正;我無事了,人民就自然富裕;我沒有欲望了,人民就自然樸實。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罢焙汀捌妗笔且粚Ψ戳x詞,正常之道與奇異之法,要配合使用。治國要用正法,用兵作戰(zhàn)要用奇法。后來《孫子兵法》運用并發(fā)揮了這種思想?!秾O子兵法》中說:“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薄帽鲬?zhàn)就在于“善出奇者”,所以后來就有一個成語,叫“出奇制勝”。如果把《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精髓概括為一個字,那就是“勢”字;如果概括為兩個字,那就是“正”和“奇”;如果用六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制勝。以正兵當敵是指以正面的力量去迎接敵人,當然真正要取得勝利,你不要這么死扛著去打,而是要以奇出兵,就是從側(cè)面出兵,出怪招,一下把對方打敗了。這其實就是老子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
可是治理國家卻不能用奇招,要用正道,老子所謂的“以正治國”,就是指以清靜無為的正道治理國家,“以無事取天下”,“無事”就是無為、無所用事,“取天下”不僅指取得天下,還指治理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意思是說,我怎么知道會是這樣呢?“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意思是說,根據(jù)下面的事實,天下的人忌諱越多,人們就越貧困,也就是說你的法律法規(guī)越多,禁忌越多,這也不許做,那也不許做,人民就會越貧困?!懊穸嗬鳎瑖易袒?;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意思是說,人們越是多用那個鋒利的利器,這個國家就越混亂;如果人們機巧越多,那他們的奇物就越新奇;法律越嚴明,盜賊就越來越多。這跟前面提到的一樣,“大道廢,有仁義”。在分析為什么要以正道無為治天下的原因時,老子連續(xù)用了四個“越······越······”排比句,這四句中的“彌”、“滋”都是“越”的意思。表明的總體意思是:越是有為而治,天下就越亂。這四句都是從“無為而治”的反面論述的。接下來又從正面——無為而治的效果進行論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币虼耸ト苏f,我無為了,人們就自我化育;我喜歡安靜,老百姓就自然喜歡安靜了,不會去爭搶了;我無事了,人們就自然富裕了;我沒有欲望了,老百姓就自然樸實了?!拔覠o為”、“我好靜”、“我無事”、“我無欲”中的“我”是指統(tǒng)治者,“無為”是總的治國原則,“好靜”、“無事”、“無欲”是“無為”的具體體現(xiàn)。這樣治理的結(jié)果是人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統(tǒng)治者一定要“無為”。所以這里強調(diào)的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表達了按道來辦事要無為、無事、無欲、無求,這樣的話,天下就可以治理得非常好了。
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在一段時間里做到了無為而治。那就是漢代初年,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當時統(tǒng)治者好“黃老之學”。因為西漢初年,經(jīng)過戰(zhàn)亂時代以及秦始皇暴政以后的一個時期,劉邦開創(chuàng)大漢基業(yè)的初期,就采用了“休養(yǎng)生息”的制度,之后文帝、景帝時期繼續(xù)沿用了這個制度,減免大量稅負,而且他們自己的生活特別簡樸。有一次漢文帝要修一個臺子,就問需要多少錢,工匠說五百兩,文帝嫌太貴而放棄了。這就說明文帝簡樸、好靜,所以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六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