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以“無為”去作為,以“無事”去做事,以“無味”去品味。無論大小多少,都以恩德去報答怨恨。解決困難從容易入手,成就大業(yè)從小事起步。天下難事,一定是從易事開始的;天下大事,一定是從小事開始的。因此圣人始終不做大事,所以最終能成就他的偉大。輕易就許諾的人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太容易的人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圣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很困難,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边@三句頭一個字都是動詞?!盁o為”、“無事”、“無味”都是指不是人為而是符合自然地作為、做事、品味?!盁o為”、“無事”,前面很多章節(jié)中都提到了?!盁o味”就是指自然之味,而不是人為加入了味精等調(diào)料之后的味道?!拔稛o味”就是品嘗無味的東西,把無味當(dāng)作最好的味道。有一句話叫“淡而無味”,不僅飲食上要淡而無味、清淡寡味,而且做人也要恬淡自然,不要追求多滋多味,要把恬淡的生活當(dāng)作最有滋味的生活。這是老子的處世哲學(xué),也是我們?nèi)松淖罡呔辰纭?/span>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睂τ凇按笮《嗌佟?除了解釋為“無論大小多少”,還有其他多種解釋,有人解釋為“把小看成大,把少看成多”,“大”和“多”是意動詞;也有人解釋為“大生于小,多生于少”。這兩種解釋是為了與后文關(guān)聯(lián),但總覺得牽強,不如直接理解為無論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都以德報怨。
如何回應(yīng)別人的怨恨?《道德經(jīng)》主張“以德報怨”,那就是我用我的恩德來報答你的怨恨;《圣經(jīng)》主張“以怨報怨”,那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論語》中孔子則提出第三種辦法,那就是“以直報怨”,這個“直”究竟是什么意思?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有人說是直接的直,以直報怨不是很簡單嗎?你要是與我有怨仇了,我馬上就報仇,就翻譯成直接了。這個可能跟孔子的思想有些不一樣了。所以“直”是什么意思?應(yīng)該是正直的意思,就是用公平正直來回應(yīng)怨恨。很簡單,如果他怨恨我,符合正道的話,我就以德報怨,如果他怨恨我不是正理,不是正道,那么我就可以以怨報怨,我是這么理解的。還可以理解成,以天道正理來報怨。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的區(qū)別。
“難”與“易”,“大”與“細(小)”互為陰陽,表面上看相對的,其實是相生的?!皥D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于”是介詞,從的意思。做困難的重大的事情要從它的反面——容易的、細小的地方入手?!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睆恼嫔峡矗煜碌拇笫?、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也就是說,不可能一步登天,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正如后面一章所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睆姆疵婵?,天下的大事、難事,也都是毀于小事、易事,正如韓非子所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崩献舆@句話還隱含一個意思,那就是任何易事都要當(dāng)作難事來處理,任何小事都要當(dāng)作大事來完成。這就是最后所說的“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猶”是都的意思,得道之人把所有的事都當(dāng)作難事來做,這樣最終就沒有難事了。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钡玫乐耸冀K不干大事,而是把大事化成小事,這樣才能成就大事;也可理解為得道之人始終不自以為在干大事,不自以為偉大,這樣才能成就大事。這是老子高明的辯證法?,F(xiàn)在我們有很多人就想做大事,最后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就一件一件地做小事,按部就班,按照次序來做,最后反而成了大事,所以我們不要求大而要求小,不要求多而要求少。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边@是經(jīng)過千百年驗證的人生至理名言。當(dāng)今社會,也要警惕那些輕易許諾的人,因為這種人往往是不守信用的。我們自己也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答應(yīng)別人,一旦答應(yīng)就必須兌現(xiàn)。重諾者才重信。孔子也說過“言必信,行必果”。同時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不要掉以輕心,事先要把各種困難都設(shè)想到,這樣才容易實現(xiàn)目標(biāo),而那些一開始把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容易的人,則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由于自己準(zhǔn)備不足,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措手不及,結(jié)果往往無功而返。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彼允ト税?,總是會把事情看得很難很難,最終就沒有困難了。你要是把事情看得容易,它反而會變得很困難,你要是把它看得很困難,它反而會變得很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
下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