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誠信的言語不漂亮,漂亮的言語不誠信。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智慧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智慧。圣人不私自保留,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盡全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足。自然法則,是有利萬物而不加害萬物;為人準(zhǔn)則,是幫助別人而不與別人相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a href="/ddjy_100/44.html">老子不愧為辯證法大師!你看這里一開頭就用了三個排比句,充滿了辯證智慧?!靶叛浴迸c“美言”、“善者”與“辯者”、“知者”與“博者”構(gòu)成三對相反的關(guān)系,“信言”、“善者”、“知者”的共同點是真實,“美言”、“辯者”、“博者”的共同點是浮華,兩者是相對的,排斥的,但也是可以轉(zhuǎn)化的。
誠實的話由于樸實,所以不華麗,不動聽;反過來,華麗的話,由于動聽,往往夸張、虛假,所以不誠實。善良的人,由于本質(zhì)純真、樸素,所以不必能言善辯;反過來,能言善辯的人,由于看重口才,喜好辯論,往往強詞奪理,失去本真,所以不善良。智慧的人,由于明察事物的簡單本質(zhì),總是把復(fù)雜問題簡單化,所以不必去追求知識的廣博;反過來,追求知識的廣博人,由于注重知識的 積累和豐富,往往把簡單的問題復(fù)雜化,所以并不智慧。
老子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注重表面的東西,看不到它的背后、它的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才用這種“正言若反”的句式揭示外在形式與內(nèi)在本質(zhì)的不同。通過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三對范疇的探討,實際上說明了一切對立范疇如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都不僅僅是矛盾關(guān)系,同時又暗示了它們之間具有轉(zhuǎn)化性。信言、善者、知者如果不能堅持,或者加上意念、欲望,就會變成美言、辯者、博者。同樣,美言、辯者、博者如果加以改變,就會變成信言、善者、知者。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薄笆ト瞬环e”,說明有道明君不積累、不保留、不收藏、不停滯,一切都回歸于虛無之“道”,也就是做一個信言、善者、知者。所以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就越多;為他人付出的越多,自己收獲的也越多?!?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天道》中描述了這種情況:“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碧熘腊。抢嫒f物而不會加害萬物,水不就是道的化身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因此圣人之道是符合天之道的,得道的人——圣人,也是道的化身,他幫助別人,不與別人相爭斗。老子一貫反對為了私欲去妄為、去爭奪?!安粻帯辈皇窍麡O,也不是頹廢,而是要順應(yīng)樸素的自然、順應(yīng)清凈的本性,自然而然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安粻帯辈粌H是不與別人去爭,而且是不與自己去爭。這樣才能保持一種不急不躁、淡泊自然、寧靜安詳?shù)男木?,才會有快樂感、幸福感?/span>
“不爭”是一種人格,更是一種境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感興》詩可謂參透《老子》的人生智慧:
吉兇禍福有來由,但要深知不要憂。
只見火光燒潤屋,不聞風(fēng)浪覆虛舟。
名是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zāi)合少求。
雖異匏瓜難不食,大多食足早宜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aodejingzhujie/7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其成《道德經(jīng)》第八十章
下一篇: 成玄英《老子道德經(jīng)義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