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社會科學(xué)院 李遠國
墨團以“巨子”為領(lǐng)袖,有堅強而嚴密的組織。《淮南子?泰族篇》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乱??!?/span> |
關(guān)于墨家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前人已有所論及。本文側(cè)重從歷史的角度,探討墨家與道教的關(guān)系。
一、道教典籍中有關(guān)墨子的著作
在《道藏?太平部》中,收有《墨子》十五卷,這是確鑿可信的先秦墨家著作。此外,道教內(nèi)還流傳著幾種托名墨子的文獻。
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遐覽》所收道經(jīng)目錄中,有《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并曰:“其變化之術(shù),大者唯《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抄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含笑即為婦人,處面即為老翁,踞地即為小兒,執(zhí)杖即成林木,種物即生瓜果可食,畫地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廚,興云起火,無所不作也。”
畫地為河,如真似幻。
劉君安者,即后漢方士劉根。葛洪的《神仙傳》曰:“劉根者,字君安,京兆長安也。”《太平御覽》卷八五七引有劉根《墨子枕中記抄》文,當即劉君安節(jié)抄《墨子枕中五行記》本佚文。
至梁隋之際,兩書并存,梁阮孝緒《七錄》及《隋書?經(jīng)籍志》五行類都收其目。此外,《隋書?經(jīng)籍志》醫(yī)方類又有《墨子枕內(nèi)五行紀要》一卷,注云:“梁有《神枕方》一卷,疑此即是?!?/span>
到了唐代,這類著作尚流傳民間。四川射洪陳子昂,其高祖陳方慶好道,”得《墨子五行秘書》”(《陳子昂集》)。
知遁術(shù),可隱形。
至宋時,鄭樵《通志?藝文略》道家類有《靈奇墨子術(shù)經(jīng)》七卷,注:“崔知操撰?!狈偛坑小赌诱碇杏洝范?。此兩種書,后亦見于明焦紘《經(jīng)籍志》??梢姇r至明代,尚存于世。其后散佚,今《太平御覽》、《書鈔》引有其逸文。
此外,《神仙傳》謂后漢方士封衡有《墨子隱形法》一卷,《抱樸子內(nèi)篇?金丹》中有《墨子丹法》,《紫陽真人周君內(nèi)傳》,說東漢周義山“登烏鼠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內(nèi)視圖中經(jīng)》”?!对企牌吆灐肪砦寰庞小赌有袣忾]氣法》,《大唐開元占經(jīng)》引《墨子占法》,徐應(yīng)秋《談薈》卷二一引《墨子秘要》。
以上這些書籍,多系丹士道人依托,反映出墨家學(xué)說與道教有著某種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尤其是在五行學(xué)說、科學(xué)技術(shù)方面。
二、作為方士或神仙的墨子
以墨子為神仙,始于葛洪。《神仙傳》言墨子年八二,乃嘆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像神仙。
“于是數(shù)聞左右山間有誦書聲者,墨子臥后,又有人以衣來覆足。墨子乃伺之。忽見一人,乃起問曰:君豈非山岳之靈氣乎?將度世之神仙乎?愿少留,誨以道要。神人曰:知子有志好道,故來相候。子欲何求?墨子曰:愿得長生,與天地相畢耳。于是神人授以素書、朱英丸卞、道靈教誡、五行變化,凡二十五篇。告墨子曰:子有仙骨,又聰明,得此便成,不復(fù)須師。墨子拜受合作,遂得其驗,乃撰集其要,以為《五行記》。乃得地仙,隱居以避戰(zhàn)國。至漢武帝時,遣使者楊違束帛加璧以聘墨子,墨子不出。視其顏色,常如五十許人。周游五岳,不止一處。”
墨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現(xiàn)實表達
據(jù)上所言,百家之一的墨子實際上是出自道家,修煉入道當屬真實。西漢時鬼神之道盛行,武帝“尤敬鬼神之祀”,求長生不老之術(shù)。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齊人少翁、欒大皆因能召請鬼神,而受武帝寵信。召鬼之術(shù)本師承墨家,因此西漢道士追奉墨子為仙,廣大其術(shù),是有可能的。
從魏晉到隋唐,墨子為仙之說更加風(fēng)靡。陶弘景之《真浩?稽神樞》曰:“服金丹而告終者,臧延甫、張子房、墨狄子?!薄墩骒`位業(yè)圖》列墨子為玉清三元宮第四階左五二位神真,注曰:“宋大夫,亦解矣?!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玉格》曰:“墨狄子咽虹丹而投水?!薄毒胖菀洝氛f:“墨子昔居汲郡墨山,采茯零館,耳百歲,或老或少?!薄赌游逍袝吩疲骸澳幽茏冃我酌?,坐在立亡,處面則成老人,含笑則成女子,距地則成小兒?!痹谶@些羽流的書口之談中,墨子成了采藥煉丹、神通廣大的神仙。
煙雨朦朧如胎息
在《神仙傳》中,推行墨子之術(shù)者屢見。南郡韋震,“精于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養(yǎng)性治病,消災(zāi)散禍。能起飄風(fēng),發(fā)屋折木,作雷雨云霧。”太陽子離明,“善為五行之道”。吳人魏伯陽,“作《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span>
長安人劉根于華陽山中,遇仙人韓眾,“乃以神方五篇見授”。遂能役使鬼神,變化長生。所謂“神方五篇”,亦即《墨子枕中五行記》五卷。韓眾得之,以授劉根?;茨贤鮿?,好神仙方術(shù),作內(nèi)書、中篇,“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萬言?!?/span>
傳授劉安道術(shù)的八公能分形易貌,坐致風(fēng)雨,“千變?nèi)f化,恣意所為”。廬江左慈,學(xué)擅六甲,坐致行廚,“變化萬端,不可勝記”。東陵圣母,師劉綱學(xué)道,能易形變化,隱見無方?!焙?xùn)|孫搏,“治墨子之術(shù),能令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數(shù)里?!迸嫒藙⒄?,“治《墨子五行記》,兼服朱英丸,年百八十余歲,色如童子,能變化隱形?!本澎`子皇化,“得還年卻老、胎息內(nèi)視之要,五行之道?!狈鲲L(fēng)靈壽光,“年七十余,而得朱英丸方,合而服之,致得其效,轉(zhuǎn)更少壯,年如二十時?!贝送猓杏锌自?、馮遇、王烈、衛(wèi)叔卿、成武丁等,均得“素書”,習(xí)墨子變化之術(shù)。
《神仙傳》里的這些人物,活躍于漢、晉之際,隱然形成了早期道教中的墨派陣營。延及后世,民間仍有此派。五代后唐莊宗時,“魏州人楊千郎有墨子術(shù),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銀,莊宗頗神之,拜檢校尚書郎,賜紫”(《新五代史?唐家人傳》)。
根據(jù)以上所見,早期道教應(yīng)有一派是源于墨家。此派的特點是講五行變化,能役使鬼神。
三、墨家五行學(xué)說對道教的影響
道教記載墨子學(xué)術(shù)墨子的是《墨子五行記》?!侗阕觾?nèi)篇?退覽》曰:“道書之重者,莫過于《三皇內(nèi)文》、《五岳真形圖》也?!渥兓g(shù),大者唯《墨子五行記》?!备鸷閹熓锣嶋[,鄭隱有弟子五十余人,唯葛洪“見受金丹之經(jīng)及《三皇文》、《枕中五行記》,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矣?!?/span>
隱于形山人不識
可見道教內(nèi)視《五行記》為珍貴秘籍,非嫡系不得傳授,道教中人把種種變化,托于墨家的五行學(xué)說。抓住這一關(guān)鍵,就可以進一步探討墨家與道教的關(guān)系。
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素樸唯物主義的。所謂五行,是指自然界中常見的五種基本原素:水、火、金、木、土。整個世界就是由這五種最基本的物質(zhì)構(gòu)成的。到了戰(zhàn)國時期,這種思想被進一步演化,產(chǎn)生了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即相克)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金。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 鄒衍的這種循環(huán)且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于我國道學(xué)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后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xué)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更為合理的新主張。
《墨經(jīng)?經(jīng)下》曰:“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jīng)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shù),惟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論。
《墨經(jīng)》記載有大量道術(shù)
今人譚戒甫先生注曰:“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并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于金,而火附麗于木故耳。”正如同“麋之所利,于山之林;魚之所利,如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于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墨辯發(fā)微》)。
至于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zhì)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fā)生變化。如同金與火的關(guān)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溶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墩摵?命義》亦云:“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币舱J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zhì)量的變化而變化,并沒有一套僵化的發(fā)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xué)說,不僅升華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xué)觀,也為后來的道教辯證探索自然與科學(xué),開辟了一條蹊徑。在道教內(nèi),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家,還是宋元時期的內(nèi)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五行學(xué)說。
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歷代學(xué)者奉為“萬古丹經(jīng)王”。書中關(guān)于五行的論述,就是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曰:“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庇衷唬骸拔逍邢嗫耍鼮楦改??!痹徵吨芤讌⑼醢l(fā)揮》解釋說:“丹法之要,莫大乎五行。五行之妙,無出于坎離。坎為水,金水合處,而水中有金。離為火,木火為侶侶,而火中有木,是為四象。加以坎納戊土,離納己土,是為五行……丹法以火煉金,以金伐木,火盛則水沃之,水盛則土遏之,是謂五行相克。金生水,水乃金之子,而水中生金;木生火,火乃木之子,而火中生木,是謂更為父母?!边@種合處相依,更為父母的學(xué)說,是對墨家五行附麗說的繼承發(fā)展。
水中可生金
在此基礎(chǔ)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理論。書中曰:“五行錯王,相據(jù)以生,火性消金,金伐木榮。”《周易參同契發(fā)揮》注曰:“金生水,木生火,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jù)以生也。”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guī)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guī)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guān)鍵,正是在于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guī)律。
這種特殊規(guī)律,在宋元時期的內(nèi)丹著作中,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shù)”,并作為修煉內(nèi)丹的基本理論法則。
北宋張伯端《悟真篇》,”專言內(nèi)丹之道,與《參同契》互相發(fā)明”。書中曰:“震龍汞出自離鄉(xiāng),兌虎金生在北方。二物總因兒產(chǎn)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元陳致虛注:“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株砂屬火,火為離,汞侶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chǎn)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shù),龍從火里出’是也?!U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chǎn)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是也?!钡そ?jīng)中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nèi)煉丹法的基本理論。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shù)”,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及《易經(jīng)》。
道術(shù)多端
歷史上的墨家重視對自然的觀察,頗講變化之論?!赌?經(jīng)上》曰:“化,征易也?!薄赌?經(jīng)說上》解釋說:“化,若竈為鶉?!弊兓男螒B(tài)是多樣的,《墨子?經(jīng)上》曰:“為,存、亡、易、蕩、治、化。”《墨子?經(jīng)說上》解釋說:“為,亭臺,存也;病,亡也;買、齋,易也;筲、盡,蕩也;順、長,治也;竈、,化也?!蹦艺J為,這些變化并非皆出于自然。如亭臺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蕩除,順長的修治,都有人的作為;既使是竈、
一類動物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diào)人為的變化是很可貴的,后來的道教吸收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并在探究自然與科學(xué)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墨家也重養(yǎng)生。《墨子?經(jīng)下》曰:“無欲惡之為益損也,說在宜?!薄赌?經(jīng)說下》解釋說:“無欲惡,傷生損壽,說以少連,是誰愛也?嘗多栗,或者欲,不有能傷也?若酒之于人也,且恕人利人愛也,則惟恕弗治也?!边@里所說的“少連”,就是《禮記?雜記》中所載居喪三年的東夷之子。墨家反對這種傷生損壽的居喪制度?!赌?節(jié)葬下》曰:“哭泣不秩,聲翁,績經(jīng),垂涕,處倚廬,寢苫枕由,又相率強不食而為饑,薄衣而為寒,使面目陷隄,顏色黧黑,耳目不聰明,手足不勁強,不可用也?!贝藙t為傷生。又說:“上土操喪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拾傩斩怀酰ㄈ蹋┖牟粋?,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贝思礊閾p壽。這不僅是從經(jīng)濟上,并且也是從養(yǎng)生的角度,反對儒家的三年居喪。
墨家還講飲食之道?!督?jīng)下》曰:“損而不害,說在余?!薄赌?經(jīng)說下》解釋說:“損,飽者去余,適足,不害,能害,飽。若傷麋之無脾也。且有損而后智益者,若瘧病之止于拒也。”也就是說,人不可飽食。蓋飽能傷人,如食飲過多,中懣不暢,致使脾失助胃化谷功用,就如同五臟之內(nèi)沒有脾一樣。若節(jié)食而能補益者,則如拒病止于拒而已,診氣漸消而病去?!赌?辭過》也曰:“古之民,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墨子?大取》曰:“圣人惡疾病?!鄙w墨家為了興天下之利,也重視醫(yī)療養(yǎng)生。
墨家還對光學(xué)、物理學(xué)作了研究,一些科學(xué)成果也被道教吸收。漢晉之間的方士攝召鬼神之術(shù)、令棋自斗之法,顯然是利用了墨家發(fā)現(xiàn)的鑒景與磁力原理。延及后世,墨家探究自然與科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均被道教繼承,在宗教的框架里緩慢的發(fā)展著。
天地為大屋
四、天志明鬼說與道教的宗教觀
“天志”和“明鬼”,是墨家宗教思想的兩大臺柱。
《墨子?天志上》曰:“順天意者,兼相愛,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边@里所說的“天”是有意志的,它“欲人之相愛相親,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墨子?法儀》);“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墨子?天志中》)。究其實質(zhì),這個“天志”,實際上是墨子所代表的原始道家的意志。墨家通過宗教形式,把兼愛互助的理想表達出來。
早期道教繼承了墨家的天志觀,《太平經(jīng)》中反復(fù)加以闡述。經(jīng)中說:“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萬物所當親愛。其用心意,當積誠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負一物,故謂之天”(王明:《太平經(jīng)合?!返?/span>219頁)。
天高高在上,明察秋毫,“常為其上,司人是非”。它賞善切惡,欲人為善,“天道無親,唯善是與”。“欲為惡人,天所不祐”(同上書。第619、4、601頁)。“故古者圣人之為行也,不敢失繩墨者,乃睹天戒,明知其善惡,各為其身也。故常求與賢者為治,乃恐忿天也。得罪于天,無所禱也。(《太平經(jīng)合校》第417頁)
《太平經(jīng)》中把積財億萬,為富不仁的富豪,欺詐百姓的學(xué)人,壓迫弱小的強暴,以及好戰(zhàn)淫政的君臣,都歸于天所不赦的罪人,而把主張平等互助、參與政事、改善政治的愿望,都說成是天的意志??梢?,《太平經(jīng)》中的“天”同墨家的“天”一樣,都是代表下層百姓利益的。
墨子把天比作工匠的規(guī)矩,這把尺度是公正的,可以量度王公大人,也可以量度百姓庶民?!肮手么艘詾榉?,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墨子?天志》中)。這一尺度就是“尚賢”、“兼愛”等。
同墨子相似,《太平經(jīng)》中把天比作明鏡?!疤熘杖?,與鏡無異”(《太平經(jīng)合?!返?/span>18頁)。“故是天洞明照心之鏡也,不失銖分,以明吏民治行。夫天地比若影響,隨人可為不脫也”。在明鏡似的天的面前,人間的善惡都將受到裁判。賞罰的根據(jù)并非上帝的意愿,而是完全依憑人們自己的所作所為?!吧普咦耘d,惡者自病。吉兇之事,皆出于身。以類相呼,不失其身。天道無私,但行之所致”。天的法則是由人決定的?!疤旆ǎ悍踩伺d衰,乃萬物興衰貴賊,一由人”(同上書第154、456頁)。在這些有關(guān)天的論述中,突出地顯現(xiàn)了人的作用。“吉兇之事,皆出于身?!薄芭d衰貴賤,一由人?!边@就是天的法則。這與其說是天在主宰人,還不如說人在支配天。顯然,在這里并沒有上帝的地位。這是一種可貴的“天”論。
墨子反復(fù)地引經(jīng)據(jù)典證明鬼神的存在。說鬼能報仇,如杜伯變鬼,射死宣王;莊子儀冤死,成鬼捧殺簡公。《墨子?公孟》曰:“鬼神為明知,能為禍哉福,為善者富之,為暴者禍之?!币虼耍肮攀ト酥翁煜乱?,故必先鬼神而后人者”(《墨子?明鬼下》)。這種“尊鬼事神”的宗教思想,直接為兩漢方士繼承,演變?yōu)橐凼构砩裰g(shù)。
后漢書
西漢時斯,墨子“明鬼”思想盛行。漢文帝召見賈誼,“上因感鬼神之事,而問鬼神之本誼”(《漢書?賈誼傳》)。武帝亦崇信鬼道。亳人薄誘忌奏祠太一方,“開八通之鬼道”?!褒R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shù)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人焉。”其后欒大亦以召鬼之術(shù)而得寵信,“常夜示其家,欲以下神,神而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民間亦普遍迷信?!霸饺怂仔殴?,而其祠皆見鬼,數(shù)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保ㄒ陨弦姟妒酚?漢武帝本紀》)
到了東漢,鬼道益盛。據(jù)《后漢書?方技傳》所載,方士劉根,“頗能令人見鬼”,廣庭公堂之上,召遣百鬼,若有其事。魏郡欒巴,“素有道術(shù),能役鬼神”。費長房能“鞭笞百鬼,及驅(qū)使社公”。河南麴圣卿,“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又有編育意,亦與鬼神交逋。初章帝時,有壽光侯者,能劾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形?!睆埩陝?chuàng)立五斗米道,降魔伏鬼,其術(shù)也極近墨家所倡鬼法。
這些方士者流的召攝鬼神之術(shù),的確與墨家有關(guān)?!赌?經(jīng)說下》曰:“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鳖惔酥v光學(xué)原理的,經(jīng)中共有八句。這些本為科學(xué)的東西,卻被方士們用于請鬼弄神的迷信活動。所謂招致鬼神,無非是利用光學(xué)、化學(xué)的知識,導(dǎo)演的一場場幻影的騙局。然而在千年前人們的眼中,幻影的出現(xiàn)確是奇跡。難怪乎精明的武帝也被少翁的招鬼術(shù)迷惑,真以為帷帳之中的影子就是王夫人。
應(yīng)該指出,墨家提倡尊天事鬼,主觀上是為百姓萬民著想,即有助于推行他“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主張?!赌?明鬼下》曰:“當若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蓋本施之國家,施于萬民,實所以治國家利萬民之道也。”他們經(jīng)常把所謂天鬼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相提并論,甚至不加任何區(qū)別。如《墨子?非攻下》曰: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智者之道也?!逼淠康氖窍肜锰旃淼耐硐拗仆鯔?quán),保障人民的利益。盡管這是理想主義,但與當時統(tǒng)治者把天命鬼神用作欺騙壓迫人民的思想工具,畢竟是不相同的。墨家利用宗教的形式,推行兼愛互助的社會理想,這給道教的建立,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提供了可供效法的典章。
早期道教吸引了墨家神道設(shè)教的思想。張陵五斗米道利用符水請禱,行三官手書之法。所謂“三官考?!敝f,即與墨家同出一徹。《三國志?張魯傳》曰:”魯據(jù)漢中,以鬼道教民。自是師君,其來學(xué)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號祭酒。各領(lǐng)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大都與黃巾相似。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義肉,懸于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廣弘明集》卷八曰-“張角、張魯?shù)?,本因鬼言漢末黃衣當王?!本硎唬骸昂鬂h獻帝,張陵、張魯詐說鬼語,假作讖書云:‘漢祚減后,黃衣得天下?!炫c巨鹿張角遠為外應(yīng),造黃巾,披黃帔,聚合徒眾,班誘愚民,謀危社稷?!?/span>
白雪漫天一陽生
可見,張陵、張角都繼承了墨子神道設(shè)教的方法,利用“鬼言”、“鬼語”即宗教的預(yù)言,發(fā)動群眾,用“鬼道”即宗教團體組織群眾,在宗教的旗幟下,進行了一場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爭取自由平等的農(nóng)民運動。
《漢書?藝文志》謂“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鼻鍙R,即明堂,為宗祀祖先之處。清廟之守,即祝宗巫史之職??梢娔冶驹从谖鬃?。《呂氏春秋?當染》記載,墨子曾學(xué)于史角,史角即為當時一著名清廟之守?!赌?非攻中》載墨子曰:“今有醫(yī)于此,和合其祝藥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萬人食此;若醫(yī)四、五人得利焉,猶謂之非行藥也。”清畢源注:“祝,謂祝由。見《素問》?!彼^“祝由”,即我國古代醫(yī)家十三科之一。相傳為軒猿氏所創(chuàng),其特點是有病者對天祝告其由,制符飲水,故名祝由。后來張陵、張角為人治病的“符水”,即屬“符藥”。
《史記》有大量道家人物傳紀
據(jù)《史記?索隱述贊》所載,墨子精通占術(shù):“日者之名,有自來矣。吉兇占候,著于墨子。齊楚異法,書亡罕紀。后人斯繼,季主獨美?!睋?jù)此,墨子似撰有占候之書?!洞筇崎_元占經(jīng)》收有《墨子占法》13條,疑即佚文。至于《墨子?迎敵祠》中,歷言陰陽、五行、巫卜、望氣,則全是方士之說。其中詳細地論述了迎敵之前必須舉行的宗教儀式,祭什么神?用幾尺壇?多少人祭?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十分明顯,后來道教中的一些齋醮法則,直接借鑒于此。
墨家出于巫祝,其思想和行事方面許多同方士一樣。因此,墨家后來混同方士,都被道教包含,則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五、從墨俠到道教
先秦諸子學(xué)派中,只有墨家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墨團以“巨子”為領(lǐng)袖,有堅強而嚴密的組織。《淮南子?泰族篇》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痹趫F體內(nèi),互助互利,實行有余財相分共享的制度。他們崇義任俠?!赌?經(jīng)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薄赌?經(jīng)說上》解釋說:“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種忘己濟物的優(yōu)良品德自墨子首倡,后經(jīng)墨俠更加發(fā)揚光大。
戰(zhàn)國秦漢時期,他們非?;钴S。《史記?游俠列傳》記載了墨俠的情況。他們痛恨“朋黨宗強比周,設(shè)財役貪,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的統(tǒng)治者,專門與統(tǒng)治者作對。他們品格高尚,主張互助、互愛,有財相分,以平等的報施和患難的恤救為道德標準。正如司馬遷贊揚的那樣:“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逼渲凶钪邽橹旒摇⒐?。流風(fēng)所被,民間“為俠者極眾”。后來,在統(tǒng)治者沉重打擊和禁止下,墨俠只好潛入民間,混同方士,繼續(xù)在社會上活動。
東漢明帝時,楚王英謀反被殺?!逗鬂h書?楚王英傳》曰:“楚王英交通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端。十三年,男子燕告英與漁陽王平、顏忠等造作圖書,有逆謀?!标P(guān)于此事,《論衡?恢國》卻說:“楚王英惑于俠客?!笨梢?,東漢之際墨俠與方士已經(jīng)合流。
《抱樸子內(nèi)篇?道意》中記載了早期道教的一些情況:“曩者有張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稱千歲,假托小術(shù),坐在立亡,變形易貌,班弦黎庶,糾合群愚,進不以延年益壽為務(wù),退不以消災(zāi)治病為業(yè),遂以招集奸黨,稱合逆亂……刺客死士,為其致用,威傾邦君,勢凌有司,亡命逋逃,因為窟藪。”這里所說的“刺客死士”、“亡命逋逃”,就是指潛在民間眾多墨俠。在早期道教內(nèi)部,就已吸收了許多墨俠?!逗朊骷肪戆恕秱b道作亂四逆》中將“俠道”聯(lián)稱,并謂黃巾太平道、張魯鬼道、孫恩紫道皆為俠道,亦可說明此點。
在道教內(nèi),是繼承了墨俠的風(fēng)尚,許多重要人物都具有舍己濟人的情操。漢周義山世居貴宦,“是年大旱,斗米千錢,路多饑享。君乃傾財竭家以濟其困。陰行之,人亦不知是君之慈施也”(《云笈七簽》卷一〇六)。
獨善其身
廬山董奉,“為人治病,亦不取錢,,,僅請病人種杏山中,杏熟任人摘食,人民尊之為“董杏林”(《神仙傳》)。
西晉郭文,“食有余谷,輒恤窮匱”(《晉書?郭文傳》)。
梁朝陶弘景,“贍恤寒棲,搖救危急,救療疾恙,朝夕無倦。其別有陰恩密惠,人莫得知也”(《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
唐代葉法善,“四代修道,皆以陰功密行及劾召之術(shù),救物濟人,所得金帛,并修宮觀,恤孤貧,無愛惜”(《太平廣記》卷二六)。
大醫(yī)學(xué)家、道士孫思邈,“精究醫(yī)藥,審察聲色,迥蘊仁慈,凡所舉動,務(wù)行陰德,用心日固,濟物為先”(《續(xù)仙傳》)。
至于名揚四海的劍仙呂洞賓,“或貨丹而救疾苦,或賣墨以惠貧窮”,“慈悲之心,接物利生,無所不至”,則更是宋元道教由崇義任俠的墨俠升華到慈悲濟世的典范。
還需要指出的是,元代始立的一支道派——真大道教,此派的行持基本上和墨家一樣?!对?釋老志》曰:“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劉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節(jié)危行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茍侈于己者也。”苦節(jié)危行,這正是先秦墨家的一大特征。此派在元時曾興盛一時?!稁纵o通志》曰:“酈(希誠)既領(lǐng)正宗,遂以行化。自秦、晉、蜀、洛、燕、代、齊、魯,凡崇響之人,莫不恪恭迎拜。奉餽贐用,有羨羸轉(zhuǎn)惠貧者,不留。”
道德生仁義
郭沫若先生說,墨子是“一位標準的教主人格,……以他的精神和主張盡可以成立一個中國獨特的宗教,而在戰(zhàn)國年間的墨家學(xué)派也的確有過這樣的趨勢的,如等于教主的所謂‘巨子’之衣缽傳授即其一例”(《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歷史的發(fā)展是合乎規(guī)律的,從墨家到墨俠,在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墨俠、方士、道家以及巫師合流,形成了我國的早期道教,這正是一個中國獨特的宗教。
總結(jié)全文,可以看出墨家對道教的重大影響。我們認為,中國道教的形成,是多種文化傳統(tǒng)與民間信仰融合的結(jié)果,它是以古代原始宗教(鬼道)為基礎(chǔ),神仙家(仙道)“長生不老”的觀念為理想,道家的自然哲學(xué)為主干,吸收儒家、陰陽家的思想和采納墨家的宗教觀及社會主張的一個復(fù)合的土生土長的宗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2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