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宏
呂洞賓是歷史上實有的人物,《宋史》及許多北宋文獻資料均述及其人。椐近年發(fā)現的墓志資料,推測其生年在唐元和年間(約 819年),曾與李后主 、 陳摶、丁謂 、張洎、王安石等交往 ,至北宋中期仍有形跡 ,年壽甚長 。其學術功績,在于系統(tǒng)建立 內丹修煉學說 |
一、史跡證真
呂洞賓是世人最熟悉的“八仙”之一 ,他的仙跡記載
,車載斗量。正因為眾說紛繪
,難免真?zhèn)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些考據家或定其為子虛烏有的神話人物?/span>
不過 ,正史中有其姓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问贰る[逸·陳摶傳》記
陳摶在武當山、華山居留,服氣辟谷,精通睡功
。他所交往的異人中
,有“
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
,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
,世以為神仙
。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
。
”這段材料依據北宋末江少虞《皇宋事實類苑》卷四十一:“關中呂洞賓者,有劍術,年百余歲,貌如嬰兒,行步輕疾;皆嘗至摶齋中。”北宋張方平《樂全集·華山重修云臺觀記》亦云:“關中逸人呂洞賓 ,有劍術
,雖數百里,頃刻輒至
” ;并謂“此皆舊史之文也”
。南宋初年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神仙鬼怪》也指出
,當時《國史》上已有此記
。那么,北宋初年有呂洞賓其人
,就不是虛構的了。
《全唐詩》收有呂洞賓詩四卷,中有《贈陳處士》七律:“金榜因何無姓字,玉都必是有仙名”;“深謝宋朝明圣主,解書丹詔詔先生”;這顯然是贈陳摶的作品。又有《哭陳先生》七律,當是公元989年陳摶羽化時所作:“天網恢恢萬象疏,一身親到華山區(qū)”;“自從遺卻先生后,南北東西少丈夫”。據此可證實呂、陳交往的可靠性。
北宋楊億《楊文公談藪》載有呂洞賓訪問過的人:“呂洞賓者,多游人間,頗有見之者。丁謂通判饒州日,洞賓往見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張?zhí)霞揖樱?/span>外有一隱士通謁,乃洞賓名姓,滔倒屣見之。洞賓自言呂渭之后。渭四子:溫、恭、傖、讓;讓終海州刺史,洞賓系出海州房。讓所任官,《唐書》不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楊億(974—1020)曾參修《太宗實錄》、《冊府元龜》,是嚴肅的史家。所記的丁謂(966—1037),淳化三年(992)通判饒州;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
(1012-1016)參知政事;張洎(933—997)太平興國四年(979)出知相、貝兩州
,淳化年間參知政事
,與寇準同列。
這些人都是一品大員,不可能胡編瞎說。
新、舊《唐書》中皆有《呂渭傳》
。史稱呂渭(
734 — 800) “河中人”;“貞元(785—805)中,累遷禮部侍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四子:溫、恭
、儉
、讓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杜f唐書》說“恭
、儉皆至侍御史;讓至太子右庶子
;皆有美才。自后(李)吉甫再入中書
,長慶以后李德裕黨盛
,呂氏諸子無至達官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眳巫尲磪味促e之父
,“牛李黨爭”在
810—850年,呂家卷入政治漩渦,功名方面受挫
。據近年發(fā)現的《呂讓墓志》知,呂讓(
792 — 855)為呂渭58歲所生,墓志云“七歲失怙恃”
,與呂渭卒年相合;呂讓元和十年(
815)中進士 ,時
23歲 ;若推測呂讓
27歲時生季子洞賓,則比較合理 ,故洞賓約生于元和十四年
(819),世傳“貞元十四年(798)”,恐有筆誤
。
《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載岳州民間石刻有洞賓自述材料,時在北宋中期:“吾乃京兆人。唐末累舉進士不第
,因游華山,遇鐘離傳授金丹大藥之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皣L游兩浙、汗京
、譙郡
。嘗著白襕角帶,左眼下有一痣
,如人間使者箸頭大
。世言吾賣墨
;飛劍取人頭
;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
,二斷貪嗔
,三斷色欲,是吾之劍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禪宗文獻《五燈會元》卷二十二記洞賓與誨機超慧禪師有所交往,乾寧二年(895) ,禪師首創(chuàng)鄂州
黃龍寺 。這一資料引自北宋《景德傳燈錄》:“呂巖真人,字洞賓
,京川人也
。唐末,三舉不第
。偶于長安酒肆遇
鐘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贝速Y料說呂洞賓曾收誨機超慧禪師為徒弟
。
由此種種可見,呂洞賓一生經歷唐末、五代直至北宋,因修習道家丹道而得長生久視,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載:“先生呂喦 ,字洞賓,號純陽子
,世傳以為東平人
,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縣永樂鎮(zhèn)人,即今河東河中府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短茣穮挝技灐昂又小保唇裆轿饔罎髌阎萱?zhèn)
,是為祖籍
;宋朝《國史》所稱“關中”,凡函谷關以西皆可稱
;亦即《宋史》所謂“關西”
。“東平”地在山東
,為呂氏郡望
;呂溫《裴氏海昏集序》
、《陳先生墓表》等均自題“東平呂某述”可證
。碑記所稱“京兆”、“京川”
,乃泛指長安一帶之地
;《呂讓墓志》言葬洛陽邙山清風原大塋
;故京兆應為其寄籍。
二、仙跡證趣
從唐末到北宋,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呂洞賓傳說
,有可靠記載者有如下幾條:
北宋初陶谷(903—970)《清異錄》卷下《含春王》載:“唐末,馮翊城外酒家門額書云:‘飛空卻回顧,謝此含春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凇酢帜┐髸埔病sw散逸
,非世俗書,人謂是呂洞賓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耸聭?/span>907年以前。
北宋末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九載:“唐呂仙人故家岳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藝祖初受禪,仙人自后苑中出,留語良久
,解赭袍衣之
,忽不見
。今岳陽仙人像,羽服下著赭袍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囎婕蹿w匡胤
(927-976),在960年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北宋陳師道(1053—1101)《后山集》卷二十《談叢》載有兩段信息:“世傳呂先生像,張目奮須
、捉腕而市墨者
,乃庸人也
。南唐后主使工訪別本而圖之,久而不得
。他日
,有人過之,自言得呂翁真本
,約工圖其像而后授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道者呂翁如金陵,過王荊公,而公知之
,伏拜請
道。翁曰:‘子障重,不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智谡?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曰:‘我能去障
,則為子去之矣
。’竟去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咸坪笾骼铎希?/span>
937 — 978)為呂洞賓畫像 ,應在
965年前后。王荊公就是王安石(1021-1086) ,居金陵時是在
1076年 。跨度竟有百年之久
。
呂洞賓寫了許多好詩,
10世紀末社會上流傳的呂詩已有100多首,膾炙人口的是岳陽樓所題七絕,《全唐詩》錄為:“
朝游北越暮蒼梧,袖里青蛇膽氣粗
。三人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
”
當時許多筆記都有此記載 ,首句往往小異
,如《楊文公談藪》:“洞賓詩什
,人間多傳寫,有自詠云:朝辭百越暮三吳
,袖有青蛇膽氣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蹦纤稳~夢得(
1077—1148)《巖下放言》:“世傳神仙呂洞賓 ,名喦,洞賓其字也
;唐呂渭之后
。五代從鐘離權得
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自宋以來,與權更出沒人間
;權不甚多
,而洞賓蹤跡數見
,好
道者每以為口實。余記童子時,見大父魏公,自湖外罷官,還道岳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陀醒远促e事者:近歲嘗過城南一居寺,題詩二首壁間而去 。”其中之一是“朝游岳鄂暮蒼梧
,袖有青蛇但氣粗”
;另一首則是詠老樹精
。
北宋元符年間(1098_110())進士范致明《岳陽風土記》:“岳陽樓上有呂先生留題”;“今不見當時墨跡,但有刻石耳。” “李觀守賀州,有道人陳某,自云一百三十六歲,因言及呂洞賓曰:‘近在南岳見之、呂云:‘過岳陽日,憩城南古松陰。有人自杪而下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呂因與丹一粒,贈之以詩
。呂舉以示陳
,陳記其末云:‘惟有城南老樹精
,分明知
道神仙過。’”李觀(1023-1095)字夢符,為北宋州官。此外,治平二年(1065)進士張舜民《畫墁集·郴行錄》亦記:“辛卯,登岳陽樓。樓有牌極大,乃前知州事李觀所記呂洞賓事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北宋陸元光撰有《回仙錄》,因為“呂”字是兩口組合,“回”字也是
,人多以為是呂洞賓的化名:“吳興之東林
,沈東老善釀八仙白酒
。一日
,有客自號回
道人,長揖于門曰:‘知公白酒新熟
,遠來相訪
,愿求一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時是熙寧元年(
1068)八月十九日。東老見其氣度非凡
,知為異人
,拿出酒器十多件來招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盎毓匀罩兄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已飲數斗
,了無醉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焙髞砘毓∠鲜衿ぎ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題于庵壁
,其色微
黃,而漸加黑:“西鄰已富憂不足
,東老雖貧樂有余
,白酒釀來緣好客
,
黃金散盡為收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此詩兩聯對仗 ,深有意境
,在北宋文化界引為雅談
,蘇軾
、陳師
道等均有和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稏|坡全集》卷六載有三首,前有小序:“回先生過湖州東林沈氏
,飲醉
,以石榴皮書其家東老庵之壁……西蜀和仲聞而次其韻三首
。東老,沈氏之老自謂也
,湖人因以名之
。其子偕
,作詩有可觀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蘇軾的和詩是:
世俗何知貧是病 ,神仙可學
道之余。
但知白酒留佳客 ,不問
黃公莧素書 。
符離道士晨興際,華岳先生尸解余 。
忽見黃庭丹篆句 ,猶傳青紙小朱書。
凄涼雨露三年后 ,仿佛塵埃數字余
。
至用榴皮緣底事 ,中書君乞不中書
?
陳師道《后山集》卷八也有《次韻回山人贈沈東老》二首:
一杯領意不須沽,六字持身已有余。
族子未知天上樂,先生今解世間書。
隨世功名非所望,稱家豐儉不求余。
青彩出指論奇字,白發(fā)挑燈寫細書。
近代湖州《東林鎮(zhèn)志》有清代吳玉樹《寶前兩溪志略》,談到發(fā)現詩碑拓本:“呂仙榴皮真跡與蘇長公手書和章三首,勒石藏觀內,元季為兵火所毀。代遠世更,拓本流落人間,世罕見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鼻∥迨吣辏?/span>1792)吳氏登上道觀中文帝閣,“見有敗簏皆貯破帖,啟之,得宋拓淳化帖七頁,又得硬黃線雙鉤榴皮詩十八字;次日復細理閱,又得九字,并得蠹余不全者三字。歸而集之
,竟成完璧,喜不自勝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痹姷淖舟E為篆體
,署名“回山人”,并非呂洞賓
,但南宋人都視呂與“回仙”為一人
。
南宋洪邁(1123—1202)《夷堅丁志》卷十八《張珍奴》記吳興官妓張珍奴,雖流落風塵,而性頗淡素。后來遇見一個客人,勸她修
道。張珍奴便更衣炷香,拜之為師。既去
,數日不至?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蛯懥艘皇自~:“逢師許多時,不說些兒個
。安得仍前相對坐
?懊恨韶光空自過
,及至如今,悶損我
!”剛寫完 ,那客人卻來了
,大約一個月后
,客人告辭
,留下一封函件,里面有一首《步蟾宮》的詞
,末句是“待他問汝甚人傳?但說
道先生姓呂?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胖?/span>道那客人原來是呂洞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