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之聲 >> 百家論道

呂洞賓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呂洞賓的性命雙修是對以前道派與丹派的整合

,其性功返于老莊之道,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莊清靜無為之法的基礎上
,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統(tǒng)的漸修功法
,可操作性強,呂洞賓提出“以太一為本
,金華為末
,則本末相資”,使“道”與“術”緊密相合
道與功法是無為無形之道與有為具體之法的關系
,有為功法有助于修無為之道的實現。呂洞賓主張修心即修道
,內修性命
,外積功德
,肯定現世并超越現世,教導修真之士立行立功
、普世濟人
,以實現修性與修命的現世結合。主張三教一理
,反對分門別戶,如道教中人所言
,其性命思想一掃旁門左道
,立丹道之正統(tǒng)。

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無論是主張“先性后命”北宗王重陽的丹法
,還是主張“先命后性”南宗張伯端的丹法,都不離性命雙修之旨
。宋元時期出現的內丹諸派
,不是自稱得到呂洞賓親授秘傳功法,就是承傳于陳摶老祖
,而陳摶老祖與呂洞賓又是互為師友的關系
。此外中派、東派
、西派
、伍柳派等皆與鐘呂丹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至清代劉一明
、朱元育
、黃元吉等力主性命雙修,皆與呂洞賓丹道思想息息相通
。自唐以后
,道派與丹派逐漸合一。

道教內丹學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它肇始于中國古代的神仙家
,唐末五代時期呂洞賓創(chuàng)立鐘呂金丹派,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內丹修煉體系
,被認為是內丹發(fā)展的成熟形態(tài)
。鐘呂內丹體現了道教的重要特點,即“重生”與“貴生”
,強調生道合一
,認為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得道”并“與道合一”。呂洞賓由此成為道教史上的著名內丹家
,對后世的內丹修煉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呂洞賓提倡“性命雙修”,其性命思想是對以前道教相關教派與丹派的整合

,表現在重視“身”及對“身”的超越
“無身不成道,有身不歸真”
,反對只修“命”或只修“性”
,強調“性命雙修”方能達到形神俱妙的神仙境界。其“性功”返于老莊之道
,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莊清靜無為之法的基礎上
,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統(tǒng)的“漸修”功法
,對內丹修煉的階次作了系統(tǒng)論述
。宋以后的道教丹道大多受到呂洞賓所倡導的“性命雙修”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元
、明
、清時期,道教南北各宗皆祖述呂祖
,使得呂洞賓成為研究近世道教內丹學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后世的內丹各派除隱仙派之外,皆聲稱師從鐘呂丹法
,而呂洞賓更被尊為呂祖
,“性命雙修”遂成為道教修煉的基本原則。

由于客觀的歷史因素

,道教文化在較長時間里被嚴重邊緣化
,近年以來這種狀況有了顯著改變,學術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開展了對于道教文化的多種研究
,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對道教內丹方面的研究也漸次增多

內丹術

“性命雙修”屬于道教的特定身心實踐

,是道教修煉的重要內容,內丹法訣被當作道派承傳的重要根據和道士終極的修持方式
,內丹學的研究更是需要訪求師傳口授的內丹法訣及對丹經的修煉體悟能力
,可以說不懂內丹學就無法理解和認識內涵豐富的道教文化。然而長期以來
,“丹經多用隱語
,法訣不落文字,學術界將內丹學稱為‘千古絕學’”
。由于道教內丹學的特殊性質
,人們見不著
、摸不到,只能依靠身心修煉的體悟才能有所收獲
,而這種體悟又有著個體實證的特征
,很難采用具有普遍性的描述文字予以表達。更重要的是
,長期以來缺少身心實踐均有成效的學者
,“使得那些缺乏實踐,或干脆脫離實踐
、不要實踐的人們在短期之內
,或一輩子也無法理解道教的內丹思想”。
內丹修煉者身心異于常人
,道教文化中有很多現象為目前的科學暫時無法解釋
,如果忽略這些事實存在
,簡單將其斷定為“迷信”
,無異會貽誤對于道教文化的正確認知。

學術界有人認為

,“西方宗教批評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是重視研究通過不同宗教實踐方法所達到的特殊意識和心理狀態(tài)”,“把通過宗教實踐而達到的極深的意識狀態(tài)融進哲學的討論范圍
,一點也不貶低哲學的地位”
,“討論這些神秘主義狀態(tài)以及這種狀態(tài)所帶來的對世界的認識,一點也不喪失其科學性”

中國道教的內丹修煉是建立在古代中醫(yī)學

、心理學、天文學
、環(huán)境學的基礎之上
,是一種特定的身心實踐,在目前很難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理解和解釋的情況下
,不妨借鑒學者提出的“唯象學”的研究方法
,盡可能地先行設法對道教的內丹修煉做出現象的客觀描述,不必急于對其做出事物的本質判斷
,或許我們才有可能逐漸揭示事物的真實本相

本文以署名呂洞賓的作品為研究對象,所探討的呂洞賓思想為呂洞賓及其后學的思想

,可視其作品為呂洞賓本人及其后學的集體創(chuàng)作

    1. 呂洞賓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呂洞賓生平與師承

      目前學術界研究多認定呂洞賓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呂洞賓的名字在道教信徒中盡人皆知

      ,偽托其名的道書也很多
      ,但是在比較正式的史籍上
      ,有關他的記載卻較少,這與道教長期以來被邊緣化有關
      。宋以前的正史中
      ,只有《宋史·陳摶傳》中有簡短記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
      ,百余歲而童顏
      ,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
      ,世以為神仙
      。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
      ”《擊陽風土記》說他是唐代山西禮部尚書呂渭之孫
      。《雅言系述·呂洞賓傳》曰:“
      關右(陜西西安)
      ()咸通初
      ,舉進士不第。值
      ()巢賊為梗
      ,攜家隱居終南
      ()
      ,學老子之法。
      ”又宋人吳曾收錄的岳洲石刻《呂洞賓自傳》云:“吾乃京兆(西安)
      。唐末
      ,累舉進土不第,因游華山
      ,遇鐘離
      ,傳授金丹大藥之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纱送茰y呂洞賓曾與陳摶相處
,可能由唐末,歷五代
、后唐
、后周,入宋而成神仙。

道教相關傳記文獻主要有:南宋翁葆光《悟真篇注》中的《呂洞賓傳》,《道藏》收錄元代秦志安的《金蓮正宗記?純陽呂真人》

、元代劉天素、謝西蟾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純陽子》
、元代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巖》、元代苗善時的《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
。另外
,大量的宋史筆記和石刻資料涉及呂洞賓的生平事跡
,最早記載于北宋。楊億《談苑》
、葉夢得《巖下放言》
、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三、丹經《龍虎還丹訣頌》
、《陳先生內丹訣》中均引有呂洞賓事跡或詩詞
。其中《談苑》成書于北宋仁宗初年,《龍虎還丹訣頌》考據為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以前著作
。石刻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是金人石刻《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

張廣保在其著作《唐宋內丹道教》中,總結了正史

、道教傳記文獻及宋代筆記材料
、石刻、道藏等五種傳記資料
,對呂洞賓的生平對了詳細考證
。結論為:“呂洞賓的生活年代,道教內外的各種文獻所載都大體一致
,以為他約略生活于唐代后期
,系唐禮部侍郎呂渭之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炗杏罉贰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東平
、九江四種說法,五代宋初人
,應試舉人不第
,遇到鐘離權,棄儒入道

鐘離權

,字云房,呂洞賓的老師
,其生卒
、籍貫不詳,“依唐宋文獻所載
,鐘離權當為晚唐
、五代時人”。敦煌遺書伯希和3810卷《湘祖白鶴紫芝遁法》曰:“夫白鶴紫芝遁
,乃漢名將中離翁傳唐秀士呂純陽
。純陽
、韓湘子闡陽天教,廣發(fā)慈悲
,交后之進道
”這里所說“中離翁”即鐘離權。宋代釋志盤《佛祖統(tǒng)紀》卷四二說:“鐘離權
,號云房
。自稱漢時遇王玄甫,得長生之道
。避亂入終南山
,于石壁間得《靈寶經》,悟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為天地升降之宜;氣中生水
,水中生氣
,即心腎交合之理。乃靜坐內觀
,遂能身外有身
。唐呂巖,字洞賓
,三舉進士不第
。于長安酒肆遇云房,將洞賓入終南山
,授《靈寶畢法》十二科
,曰金誥、玉錄
、真原之義
,比喻真訣道要,其義有六
,包羅五仙之旨
,以授洞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鳁钌骺急嬖唬骸扮婋x權也
,與呂巖同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稁r下放言》說呂洞賓:“五代間從鐘離權得道
。”道教觀點皆認為,呂洞賓在鐘離權引導下修道
,并得《靈寶畢法》
,鐘離權是對呂影響最大的老師。

除了眾所周知的鐘離權

,呂洞賓的老師還有苦竹真人
、火龍真人、崔希范
。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記載:“尋遇苦竹真人
,傳授日月交并之法”,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稱:“(呂洞賓)復遇苦竹真人
,方能驅使鬼神
。”《全唐詩》錄呂巖之詩有一首名“得火龍真人劍法”
。由此推測
,呂師從苦竹真人得劍法和驅鬼神之法。

呂洞賓師從崔希范的記載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巖”條云:“復于禧宗廣明元年遇崔公傳《入藥鏡》

,即知修行性命
,不差毫發(f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尴7稙樘颇┱鎸崥v史人物
,著有《入藥鏡》。曾慥《道樞》記載呂洞賓從崔希范受《入藥鏡》
,呂洞賓《渾成集》的詩中也曾提及師從崔希范:“因看崔公《入藥鏡》
,令人心地轉分明,陽龍言向離宮出
,陰虎還于坎中生
。二物會時為道本
,五方行盡得丹名
,修真上士如知此,定跨青龍歸玉京”
。由此推斷
,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其中一些丹道原理源于崔希范的《入藥鏡》。

《中華道教詞典》如此認定呂洞賓的生平:“(呂洞賓)師事鐘離權

,授金液大丹之功
、延命之術,以及‘大道天遁’劍法和龍虎金丹秘文
。于是歸隱山林
,潛心修道,行俠仗義
。其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
、以金丹術為內功
,發(fā)揮道教長生駐世、修真成仙思想
,兼融儒
、釋之說,弘揚道教內丹修煉
,形成鐘呂金丹派
,影響宋元以后道教的發(fā)展。被奉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北宋宣和元年(1119)詔封‘妙通真人’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
,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呂洞賓最重要的老師為鐘離權
,他們創(chuàng)立鐘呂金丹派
,被奉為道教祖師。呂大力弘揚內丹并廣度世人
,在民間被百姓崇拜為神仙
,影響深遠。

第二節(jié) 呂洞賓的主要著述

據史料所提及的呂洞賓著作

,應該有《傳劍集》
、《真常集》、《丹訣演正論》
、《述劍集》
、《純陽集》、《呂仙文集》
、《渾成》
、《婆心》,但這些文集除《渾成集》見于《道藏》
,余皆亡佚
。署名呂洞賓的著述有的是他人偽托,有的屬于扶乩降筆之作
,據道教內外文獻考證
,真正出于呂洞賓的著作只有極少數,很多作品其真?zhèn)我巡豢煽甲C

署名的呂洞賓著作很多

,自北宋至清代,散存于《道藏》、《續(xù)道藏》
、《全唐詩》
、《呂祖全書》、《道藏輯要》
、《道藏精華》
、《藏外道書》等書中,以及單行本如《純陽三書》
、《呂祖金剛經注》
、《呂祖指玄篇秘注》、《呂祖道德經淺注》等等
。其中《藏外道書》收錄的《呂祖志》
,清乾隆年間劉體恕、黃誠恕所刻的《呂祖全書》就收錄呂洞賓的著述達二十余卷

在呂洞賓著作方面做出深入研究的是馬曉宏

,他對除《道藏精華》之外的諸本所收呂洞賓書目簡注、呂洞賓文集
、呂洞賓詩詞
、呂洞賓經誥做了系列考證,本文略作綜述如下:

影響較大的呂洞賓著作有署名鐘離權

、呂洞賓合著的《鐘呂傳道集》
、《靈寶畢法》,有署名呂洞賓的《太乙金華宗旨》
、《百字碑》
、《道德經釋義》、《百問篇》
、《指玄篇》
、《敲交歌》、《谷神歌》
、《窯頭坯歌》
、《了三得一經》、《贈劉方處士》
、《漁父詞》
、《修身訣》、《三字訣》等

其中,臺灣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第十三集收錄的呂洞賓注釋《道德經心傳二種》

,其書彰顯性命雙修要旨
,是今天道門解老子的重要典籍。《太乙金華宗旨》主要內容是修煉心性
,此書為呂洞賓修煉完成《靈寶畢法》之后所傳
,最初以呂的《逍遙訣》、《勸世歌》等為中心
,在宋末開始流傳
,后人有所增刪而成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剁妳蝹鞯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靈寶畢法》和《呂祖全書》中的《前八品仙經》、《后八品仙經》
、《五品仙經》等皆是研究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的重要資料

百字碑之一

第三節(jié) 呂洞賓的“性命雙修”思想淵源

內丹理論淵源于中國古代氏族公社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內丹理論以天人合一為基礎

,《周易》是觀自然之象
,提示天地、萬物的形態(tài)
、生化及變通規(guī)律的經典
;《黃帝內經》是在天道的基礎上認識人體精、氣
、神的著作
,其中所說的天氣、地氣
、人氣
、經絡、穴位等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
;《道德經》是對天道的概括與升華

古代民間即有煉氣術,戰(zhàn)國時期神仙觀念興旺

,方仙道流行
,通曉煉氣、服食
、導引
、按摩、房中
、存思等術的方士大行其道
。《行氣玉佩銘》是迄今發(fā)現記載有關古人煉氣方法最早的文獻
,大約出現在公元前470年左右
。東漢晚期
,社會動蕩,一部分黃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士
,隱居山林或塵世
,繼續(xù)從事修道、養(yǎng)生
煉丹等方術
,出現了以外丹為主的金丹派道經。東漢魏伯陽留下重要丹道經典《周易參同契》
,開始被當作外丹經典
,后逐漸有內丹的詮釋,被后代道士奉為“萬古丹經王”(見張紫陽《悟真篇》)

丹道其事雖久遠

,但是在隋代之前,煉丹只是指“外丹”燒煉
,文獻里面還沒有“內丹”之名
。“內丹”之名首見于隋代
,“隋文帝開皇年間
,羅浮山道士蘇元朗,自言曾學道茅山
,得大茅真君秘旨
,撰《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及《旨道篇》,倡導內丹之道
,自此道教始興起內丹道
。以后便把葛洪所倡導的金丹,相對而稱外丹”
。唐代外丹
、內丹并存,唐初至中期外丹盛行
,但中毒死亡的人很多
,唐末外丹由盛而衰,內丹成為主流
。這一時期內丹道書大量出現
,如崔希范《入藥鏡》、張元德《丹論訣旨心鑒》
、陶植《陶真人內丹賦》
、羊參微《元陽子金液集》、劉知古《日月玄樞篇》
,還陽子《大還丹金虎白龍論》
、吳筠《南統(tǒng)大君內丹九章經》
、童師元《龍虎元旨》等

內丹皆以黃帝老子為祖

,有文始派和少陽派兩大丹派。文始派由老子傳關尹子再傳麻衣道者李和
,經陳傳至火龍真人
張三豐黃元吉,“其法門以養(yǎng)性為宗
,清靜自守
,以我之真陽神氣以接天地虛無之真機,乃頓超直入的虛無大道
。少陽派自漢代少陽帝君王玄甫得老子丹法
,經鐘離權、呂洞賓
、劉海蟾
、王重陽、張伯端傳開
,又有北宗
、南宗、中派
、東派
、西派之分,繁衍甚廣
。因之丹家有以少陽派最大
,以文始派最高的說法,而今傳世的北宗清凈孤修丹法和南派陰陽雙修之術
,皆為少陽派功夫
。”文始派以無為性功為主
,命功不彰顯
。少陽派即鐘呂金丹派,有一套具體修煉方法的“術”
,以“術”明道
,各派內丹家多認為鐘離權、呂洞賓為內丹學中興祖師之一
,鐘呂金丹派被視為丹道之正統(tǒng)

呂洞賓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道教修煉文化,強調性命雙修

、形神并煉
,所謂“無身不成道
,有身不歸真”,其特色之處在于強調對“身”的重視與對“身”的超越
。因此本文在分析其理論淵源時同樣以“身”為中心分析其理論淵源

1、老莊修道思想

老莊之學為整個道教奠立了理論基礎

,老莊之學同樣影響內丹的形成與發(fā)展
。《老子》一書博大精深
,是中國思想與文化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具有無限的解釋性。歷代思想家和道教徒皆深受老莊啟發(fā)影響
,通過注疏《老子》
、《莊子》以闡述己見,這些注疏有哲學化的解釋
,有宗教化的解釋
,有丹家從丹道的方面解釋,而署名呂洞賓的道德經注釋有七個版本以上

老子生于約公元前五百多年

,其人與其書的年代遠早于道教產生。東漢張陵所創(chuàng)道教是由民間宗教轉變而來
,確立了長生久視
、得道成仙的基本教旨,其修道之要偏重于服藥煉形
、齋醮符箓
。道教吸收老莊思想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道教思想雖然來源于古代的神仙方術
、民間巫術以及老莊道家
、墨家和陰陽五行家等多種思想,但道家效法自然以實現人生超越的思想無疑是道教全部理論和實踐的哲學基礎及最根本的指導思想”
。道教把老子作為教主
,不僅僅是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而且以老子道家的思想為理論基礎

老莊的思想啟示之一為老子的宇宙觀

,老子的宇宙論是道教和呂洞賓修煉理論的依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独献印诽岢鲇钪娴难莼^程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钡朗怯钪娴谋驹c主宰者,“有了‘道’才生成宇宙
,宇宙生元氣
,元氣演化而構成天地、陰陽
、四時
、五行
,由此而化生萬物”
。老子講“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在宇宙中占有與天
、地、道一樣的位置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要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就必須復歸于道
,逆此過程
。《老子·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
,《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四十八章》中的“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皆是“順生人
,逆成仙”的理論淵源。

老莊的性命思想啟示之二為確立了“自然”

、“虛靜”
、“無為”的修道原則。雖然《老子》和《莊子》內篇
,沒有提及“性”字
,“性”古訓為“生”,而《老子》之“德”與“命”
、“樸”與“素”、“赤子”與“嬰兒”
,《莊子》之“德”
、“真”和“性命之情”等概念
,乃相當于后來所說的“性”的概念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f子·知北游》的寓言是對知識的質疑,其中的“知”隱喻智
,指后天的知識,而非智慧
。莊子認為“有機械者必自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于心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機心使心不純一,神不靜定
,不能成道,老莊主張修道要“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無為”意即任自然
,卻除機心使心復歸虛靜,順道而為,“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睙o為則靜而返樸
,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修道在無為中自然而成

,如《莊子·天地》曰:“夫明白入素
,無為復樸
,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
,“
上神乘光,與形滅亡
,是謂照曠。致命盡情
,天地樂而萬物銷亡,萬物復情
,此之謂混冥。
”以無為修道
,體己真性,精神超越形體的桎梏,獲得自由解脫
,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老莊“自然”
、“虛靜”、“無為”
、“樸”
、“素”等觀念反對向外追求感性和理性的知識
,倡導向內心追尋本性之真
,而以“與道為一”為修道目標。

老莊否定世俗價值

。莊子曾對世俗價值作層層否定,《莊子·刻意》曰:“刻意尚行
,離世異俗,高論怨誹
,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
、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好也
;語仁義、忠信
、恭儉、推讓
,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
,教誨之人
,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
,立大名
,禮君臣,正上下
,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
,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閑曠
,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
,閑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此導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
,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
,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
,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
,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此段從刻意離世的清高之士、入世教化的平世之士
、著意建功立名的朝廷之士、標榜無為的避世隱士
、追求長生的方術之士,一層層否定他們或執(zhí)著于清高
,或執(zhí)著于仁義,或執(zhí)著于功名
,或執(zhí)著于“無為”,或執(zhí)著于長生術數
,層層超越
、升華
,最后指向“恬淡寂漠”
、“虛無無為”的道之境界
。莊子主張“游心于淡,合氣于漠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蓖怀隽恕俺说赖露∮巍薄ⅰ俺宋锒涡摹钡膬仍诔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它的根本意義在于超越世俗價值,返本復樸
,以獲得內在精神的自由解放。

老莊的修道思想啟示之三為既要修道

,亦要修身

首先

,老子重身
,將“身”置于高于一切世俗價值的位置,在身與名
、身與利、身與天下的價值對比中
,問道:“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老子反對世人以身逐名利、殉天下的做法
。莊子同樣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以身殉利、以身殉名
、以身殉家、以身殉天下的價值取向予以否定:“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
,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子者,事業(yè)不同
,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
,一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認為名利
、天下均是身外之物
,這樣做是“以物易性”
,而不能全性葆真。

其次

,老子強調修身。老子之道是超越的
,但不意味著是“只修性,不修命”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
、“弱其志”與修性相關
,“實其腹”、“強其骨”與修命相關
。性功和命功是統(tǒng)一的,《老子·十六章》“致虛極
、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夫物蕓蕓,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 虛的是后天社會之心
,弱的是后天社會的志向
,實的是身是命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皻w根曰靜”意味著人性復樸須經過澄心凝神的修養(yǎng)過程,是求道守真
,也是歸根復命,歸到天地之根
。“圣人為腹不為目”在丹家看來有重要意義
,為腹即意為守丹田
,因下丹田正好是腹
。《莊子·在宥》曰“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至道之極
,昏昏默默。無視無聽
,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
,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
,形乃長生。慎女內
,閉女外,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
;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
。慎守女身
,物將自壯
”此段文字中“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
、“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慎守女身,物將自壯”隱含命功修煉程序
,與丹道的精氣神有相同的意義,心性方面強調“必清必靜”
,有性命兼修的指導思想。

再次

,老莊認識到有形身體的局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人因身的感官作用而迷惑
,眼是心之竅,神藏身于心
,開眼外視,心神會因迷亂五色,奪眼竅而外出
,精神不能內守則神疲形衰,不能全性葆真。人因為有此肉身
,便有了局限,生命便進入后天有為的狀態(tài)之中
,使生命不得其自由。因此
,若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回復自己的純凈無染本性
,則必須從后天有為的狀態(tài)復歸到先天無為的狀態(tài)。所以老莊主張“墮肢體
,黜聰明,離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從節(jié)制感官的向外作用,進而止息內在意念或欲望
,其所要虛靜或損化的對象,皆是此身
。惟有除卻身的干擾,身與心才能平衡和諧
,人才有可能體悟絕對、無限的道體,獲得道的能量與智慧

老莊指示了修行的方向及方法,如“致虛極

,守靜篤”,“玄同”
,“心齋”,“坐忘”等
。《莊子·人間世》曰:“若一志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于耳,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
,心齋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肚f子·大宗師》曰:“墮肢體,黜聰明
,離形去智,同于大通
,此謂坐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独献印の迨隆吩唬骸叭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分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睙o論是“致虛守靜”
,還是“塞兌閉門”
、“玄同”
、“坐忘”,都是成就修道理想的原則及方法
。老莊主張以無分別的道心行事,對外界事物
,不作分別,充耳不聞
,閉目養(yǎng)神不見,使意識反觀自身
,保持精神的純凈狀態(tài),不為外物而擾亂心境
,消除后天感官經驗意識,從有限的分別回歸到無限的無差別的道的境界
。《莊子·秋水》曰:“以道觀之
,物無貴賤
,以物觀之
,自貴而相賤
”莊子認為后天的心是主觀的
,在道看來,物無差別
,差別因人的主觀而生。通過修道
,不斷地把各種雜念排除,從相對性
、對立性中超越出來,從自我的小天地中超越出來
,回到無分別的大天地道的境界,天與人合
,人道合真。

老莊的修道思想被后世丹家挖掘和發(fā)揮

,成為后世性命雙修思想的淵源,內丹學在理論上對老莊進行自覺的繼承
,胡孚琛教授說“世上未有不懂老莊而能仙道者”。但老莊丹道理論的影響是原則性的
、綱領性的,因為老莊境界太高
,其道顯而術隱,而且沒有專門而具體地闡述丹道
,沒有明確的性功與命功的區(qū)分
,沒有具體地陳示出在整個修行過程當中
,人之身心所歷經的種種變化

呂洞賓的內丹性命思想繼承老莊的修道思想,并具體為性命雙修功法

,其修道要旨為“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
,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
。” “太一”即道
,金華即金丹,丹法
,提倡以有為入手
,以老莊自然清靜無為為歸宿
,將丹道追求與老莊的宇宙精神相融,把“修丹者從后天有為的狀態(tài)
,到先天無為的狀態(tài)之中,所經歷的系列身心的變化過程和修道次序揭示出來
,使修丹道有入手方法,有可操作性
。” 呂洞賓得陳摶啟發(fā)
,把生命從有為到無為的修行過程,歸納為“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使丹道體系更為成熟。其丹道理論在后世千百年的實踐過程當中
,經后人的發(fā)展
,產生眾多修煉法門

性命雙修

呂洞賓和后世的修煉具體方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即都是在老莊思想的指導下,以“天人一體”
、“道法自然”為其理論基礎,模擬自然
,追求生命的超越。

、《周易參同契》以“內丹”解“外丹”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學界公認的看法是東漢魏伯陽為《參同契》的作者

,因《參同契》中有四言句隱魏伯陽之名,故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說法逐漸被古今學者所公認
,也有學者認為此書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在此不作深入探討
。《參同契》文本中沒有“內丹”和“丹田”之說
,現存的《參同契》最早的注本是唐代署名陰長生的注本和容字號無名氏注本,兩本皆為外丹注本
,唐玄宗時的劉知古,首次明確地把《參同契》當成內丹經典而非外丹經典
,五代后蜀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基本上以外丹立論
,但卻對外丹術語作了一種通向內丹化的解釋
,且提出一些根本的丹道原理,所以彭曉注被看作是《參同契》由原來的外丹經典逐漸轉為內丹經典之一重要過渡
。隋唐時期為內外丹交融時期,丹家如蘇元朗
、孫思邈、張果等都同時煉內外丹
,后內丹漸漸成為主導,由此可以推斷
,《參同契》可能原是講述外丹的作品,隨著內丹的發(fā)展和唐代外丹因頻繁致人死去的消極影響
,在“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的內外丹共同的理論基礎上,內丹家借助其外丹的模式作內丹的注本

《參同契》將方士煉丹、黃老養(yǎng)性和《周易》卦爻三者相摻合

,以日月運行陰陽變易的規(guī)律描述丹功的程序
,說明煉丹
、養(yǎng)性的情理
。《參同契》第84章至90章解釋了命名的涵意:“大易情性
,各如其度;黃老用究
,較而可御;爐火之事
,真有所據
。三道由一,俱出徑路
。”《參同契》認為《易》
、黃老和丹道三者的原理相同,此書以黃老之道為核心
,以周易為理論,講述丹道爐火之法
,闡述修煉者得道成仙的過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秴⑼酢返闹饕獌热菘煞譃槿糠郑骸耙皇且砸椎傈S老言外丹爐火的理論部分,為一種理論模型
,如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
,以陰陽喻變化,以爻象喻火候
,這些都是將煉丹過程加以理論的升華,抽繹為丹道原理
,并無直接的內外丹成分。二是外丹理論和實踐部分
,國內外化學史專家已對《參同契》中有關外丹術的化學實驗和化學成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三是道家內修功法及境界部分
,論述了人體內修的原理和練功景象?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歷史上以內外丹綜合釋義《參同契》的最高成就,當首推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其詮釋對丹道作了更明晰的解釋

。彭曉在序言中作這樣的概括:“(魏)公撰《參同契》者,謂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
,故托易象而論之……故以乾坤為鼎器,以陰陽為堤防
,以水火為化機,以五行為輔助
,以真鉛為藥祖,以玄精為丹基
,以離坎為夫妻,以天地為父母
。”在“修丹與造化同途”的指導下
,《參同契》以大宇宙的運行造化規(guī)律,類比人體小宇宙的運行造化規(guī)律
,此所謂“參同”。乾坤二卦取象天地為一個大爐鼎
,陰陽萬物變化盡在其中,人身則是個小爐鼎
,陰陽變化亦在其間。身體內的進退變化
、周天運轉與天地日月變易規(guī)律相同
,沒有一絲一毫差錯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愤\用《周易》納甲
、十二辟卦法
,象征性地說明一年十二月
、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時中陰陽消長變化
,以及如何相應地掌握煉丹火候的進退情況。道教修煉非常注重按照季節(jié)和時辰進行修煉
,認為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
,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
,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人若修丹
,必須順天理而行,合人道于天道之中
。《參同契》認為
,只有服食金丹、內養(yǎng)精氣和配以服食
,才能達到“變形而仙”、“長生久視”的目的

《參同契》內含性命雙修思想,其中“引內養(yǎng)性

,黃老自然。含德之厚
,歸根反元。近在我形
,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
。”此句不僅說黃老養(yǎng)性之術
,宗法自然,而且指出黃老性功
,不離身形,而且又要抱一合道
。《參同契?圣賢伏煉章第三十一》云:“惟昔圣賢
,懷玄抱真,服煉九鼎
,化跡隱淪
,含精養(yǎng)神
,通德三元,精液湊理
,筋骨致堅。眾邪辟除
,正氣常存,積累長久
,變形而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里強調含養(yǎng)體內之精氣神、充沛渾身
,可使精氣循環(huán)和諧、筋強骨壯
,最終完成成仙
。《參同契?內以養(yǎng)己》云:“內以養(yǎng)己
,安靜虛無,原本隱明
,內照形軀,閉塞其兌
,筑固靈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司渲v內涵養(yǎng)性命,以虛淡無為為宗
,則虛靈之性返照。其性命思想外重煉養(yǎng)身形
,內重涵養(yǎng)心性,強調精
、氣、神煉養(yǎng)
,而以無為為宗。

呂洞賓推崇《參同契》云:“那個仙經述此方

,《參同》《大易》顯陰陽,須窮取
,莫顛狂
,會者名高道自昌
。”在其《前八品仙經》中
,“陰陽之理,悉系于《易》
,璇璣之要
,經緯存焉,此天地化工之變也
。”呂洞賓的性命思想中
,修煉是煉盡陰而返純陽,陰陽是呂從參同契所得重要啟示
。《參同契?性命根宗》章曰:“將欲養(yǎng)性
,延命卻期,審思后末
,當慮其先,人所稟軀
,體本一無,元精云布
,因氣托初,陰陽為度
,魂魄所居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強調修性和修命,修煉精氣神
,協(xié)調陰陽可以養(yǎng)性延年。而呂洞賓同樣曰“人稟三才
,體全太極,心先天地
,廓徹圓通,本性虛湛
,用運沖和
,神化自然,綿綿忘情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
,精化為氣
,氣化為神,煉神還虛
,號之長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眳味促e觀天道而修煉精氣神,顯然與《參同契》一致
。上陽子對此句的注曰:“修性不修命,如何能入圣
,修命先修性
,方入修行徑
,世人不知何者為養(yǎng)性,洞賓乃以煉己曉之
。”呂洞賓言“《易》包于道
,道包于《易》……乾坤混合,《易》象如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笨梢妳味促e深諳此書之旨并發(fā)揚性命雙修之理

《周易參同契》的最大歷史貢獻在于“建立了一個道(哲理)、易(理論)

、法(實踐)于一體的完整的思維模式
。”魏伯陽發(fā)揮《周易》天人合一的宇宙圖式
,結合黃老清靜思想和自身內、外丹修煉的體驗
,建立了一個納天道變化和人體養(yǎng)生、外丹煉制與內丹煉養(yǎng)為一體的養(yǎng)生修煉理論實踐體系
。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人體與天道自然的共同變化規(guī)律,法天地日月變化
、陰陽消長以指導內丹修煉,使人體精氣在“抱元守一”的真意作用下運行
,對煉丹術進行了理論概括,用易爻描述煉丹的藥物火候進退

呂洞賓重要作品《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

、《太乙金華宗旨》、《西山群仙會真記》等亦沿承此種模式
。《鐘呂傳道集》其論述內容
,論真仙、論大道
、論天地、論日月
、論四時
、論五行
、論水火、論龍虎
、論丹藥
、論鉛汞、論抽添等等共十八節(jié)
,無不是依據“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原則,以外丹的理論模式講述內丹思想

后世內丹經典多受《參同契》的影響,內丹學家或解或注《參同契》

,研究《參同契》成為潮流,《參同契》遂被內丹家視為內丹作品
。張伯端的《悟真篇》成為內丹學發(fā)展中承前啟后的內丹學經典
,也是以《參同契》為其理論淵源,戈國龍考證認為:“《參同契》本為外丹經以易道黃老與煉丹爐火為一體
,借用易之爻象闡明煉丹之火候,形成系統(tǒng)的煉丹理論
,而后內丹學移植外丹理論,選擇《參同契》為經典媒介發(fā)展內丹學理論
,故內外丹漸形成統(tǒng)一的丹道理論
,《參同契》才成為內外丹的共同經典
。”

《參同契》指斥當時流行的存思

、食氣、房中術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壽等作法為邪門歪道
。同樣,呂洞賓的性命思想傾向是主內丹之道
,并對以前的各種內修方術作了批評總結,外丹服食
、導引
、房中之術等皆被斥為“三千六百傍門法”,棄而不用
,把方術與內丹區(qū)分開來,為后世內丹學的繁榮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佛學的影響

佛教對道教產生影響

,源于二教本身具有相通之處。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始
,即因老莊之學與佛教的般若有天然的相通,而以老莊為媒介
,吸收道家思想與話語解釋佛教經典,從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
。隋唐時期佛教形成了天臺宗、華嚴宗
、禪宗等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其中尤以禪宗最為興盛
禪宗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蔑視經典和權威,是受了道家“得意忘言”和返本歸真的啟發(fā)
。隋唐時道教理論開始更多地向老莊道家回歸
,在語言表達方式或內容上
,借鑒佛教用語。道教內的高道吳筠
、司馬承禎等皆融通佛老,做為重玄學代表的成玄英、李榮等皆受佛教般若
、三論宗的影響,以“重玄”為宗解老莊
。同時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思想又影響呂洞賓修煉思想的形成。

佛道兩教在義理方面的根本差異是生死

、形神等問題上的差異,也就是性命問題
。傳統(tǒng)道教主長生不死
,佛教主涅槃不生
,“傳統(tǒng)佛教理論認為,人的色身只不過是因緣假合的產物
,身體的修煉沒有任何意義
,色身本為化身
,而真常佛性——法身佛是超越于色身之上的”
。佛教從一開始就注意到道教神仙方術與其教理相異
,并把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與道教區(qū)分開來

佛教除密宗之外的顯教

,大都注重于心性的覺悟
,很少論及到生理
、形體方面的修煉
,因此道教中人常指斥佛教“修性不修命”。道教傳統(tǒng)重視形體的修煉
,早期道教重方術
,重外丹燒煉
,重形體不死,而在心性論上缺乏建構。佛教中人則批評道教不識有形肉體之為虛幻
,執(zhí)著于肉體之身見,難脫生死輪回
。佛教以“萬法皆空”理論否定道教“長生不死”。佛教認為此身幻化
,印度佛教常以身體上的苦行以修道
,敵視身體
,否認道教的“命功”。禪宗亦以明心見性為宗
,重視人的心性開悟
,不談身體

道教方術雖不是佛教所能批判的,但是呂洞賓依然提出勇敢的批判

。呂洞賓的性命思想更多地向老莊修道思想回歸,認為性命統(tǒng)一不可分
,主張性命并重雙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盁o身不成道”,修命是基礎
,“有身不歸真”
,修性是超越
,性命統(tǒng)一而返本還源以合道,這樣使命功修煉無可非議
,使丹道有下手功夫可行
,有成道層次可證
。呂洞賓主張性命雙修
,使內丹學與傳統(tǒng)的旁門方術修煉區(qū)別開來。呂洞賓宣揚性命雙修的意義即“由‘性功’的終極性指向而使‘命功’修煉得到境界升華和超越層面的提升
;另一方面又可與單純的精神修煉區(qū)別開來,由系統(tǒng)化的‘命功’修煉而使精神修養(yǎng)有了堅強的質料性基礎從而達成最高的圓滿境界
。”

呂洞賓區(qū)分佛法和佛教

,認為佛法“超然冥契”,其要旨與老莊不二
,而老子的清靜無為法門是道門最上一乘法門。盡管如此
呂洞賓反對佛教否認身體、不談身體修煉的做法
。因為人具有有形身體的障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戈國龍認為“在佛教的禪定修持中
,進入深層定境之后,必有種種色身氣脈的轉化過程
,修性必引起相應的‘命’的轉化
。因為破除對有限形體的執(zhí)著
,才能不被身體的感受所打擾
,才更易進入高深的定境
,所以佛教的修煉正是以不執(zhí)修命而更徹底地轉化色身
,修命被含攝在修性之中
身體的因素被作為一種意識的對象而包括在‘阿賴耶識’的‘種子’之中
,徹底轉化意識狀態(tài)也就最終地轉化了身體
”意即佛教修行是以性功兼命功
,修命隱含在修性之中

即使佛法與老莊之修道相比,可以以性功而兼命功

,但不可說不要修命。因為身心
、性命本都是緣起相關而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身心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精神境界的轉變會影響到色身氣脈的變化
,而色身氣脈的調節(jié)也有助于精神境界的提升
。道教命功的修煉與對身心的探索與實踐有其積極的意義

呂洞賓吸收佛教禪宗心性論,堅持傳統(tǒng)道教重身修身

、以術證道的實踐?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短医鹑A宗旨之回光差謬》曰:“吾宗與禪學不同
,有一步一步證驗”
,“宗旨將行之際
,預作方便,勿多用心
,放教活潑潑地,令氣和心適
,然后入靜”。呂洞賓認為內丹的優(yōu)點就是建立了次第分明的修煉功法
,可行可證
,修性與修命并重,即保證修行正道
,又提供修行方便。呂洞賓吸收佛教心性論思想
,《前八品仙經?正忠示教品第四》分別引用華嚴經
、涅槃經、金剛經
、佛名經、楞嚴經
、圓覺經以闡明其性命要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段迤废山?空形虛命品第四》除引用道家經典外,還引用了禪宗弘忍大師
、四祖
、六祖的言論
,以講“粉碎虛空”,并詩云“死性性生機
,守命潛虛息
。究竟無一物
,寂靜空萬慮
。能虛黃芽長
,能空真種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贝嗽娊璺鸺叶U宗
,講道教內丹修性
。其《指玄篇》詩云:“先天一炁號虛無
,運轉能教骨不枯,要識汞根尋蒂子
,方求鉛本問仙姑。人人會飲長生酒
,個個能成不死夫,色即是空空是色
,朗然飛過洞庭湖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引用佛家《心經》解釋“天心一竅”:“不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眳味促e的書籍中這樣佛
、道混融的引用很多
,呂吸收佛教的心性學以完善自己的心性論

正如呂洞賓對道門中的批判一樣,呂同樣對佛教做了批判

。呂認為至道只能悟:“五千秘言
,皆從玄悟
,作文字觀
,更失其旨
。” 而佛教“以斯聲聞
,落第二層
,蓋聲聞覺
,弄精神通
,用聰明得
,以斯所為
,若或誤用,易墮他途
,反失佛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佛教重文字、思辨
,雖然博大精微
,但是“用聰明得”
,使人容易誤入歧途
。因為佛經龐雜
,“蓋文字興,性命理微”
,“至文不文
,文出于實”
,“皆以文行
,巧偽生矣”

呂洞賓認可禪宗,因禪宗“佛法無多

,一切掃除
,片言只字
,參悟本來”
,“所謂禪者
,認本來面
,無用浮飾”
,禪宗可取之處
,正是“掃除一要
,冥心內觀
,空內外相
,坐玄默
,領一參頭,究極旨趣
,有歸于空
,空無所空,以無所空故
,乃明斯旨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但是
,由于佛法流傳太久
,有些禪宗門派已遠失其本旨
,表現為“言語為宗
,機鋒相對
,口舌爭雄”
,“迷罔狂悖
,呵佛罵祖
,儼大知識。抑又甚者
,謬妄罔悟
,以訛傳訛
,訛以訛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呂洞賓闡述了佛教禪宗的種種弊端
,事實上隋唐以后禪風盛行
,口頭禪遍天下
,呂洞賓從性命雙修的圓滿境界上批判禪是有其道理的

歷史上佛道存在長期的性命之爭

,體現了二教終極追求上的矛盾,禪宗以精神解脫為終極目的
,道教以肉體、精神雙重解脫為終極目的
,佛道關于形神問題的爭論對于呂洞賓的性命思想形成有促進作用。

、唐代道教心性學為“性命雙修”提供了心性學基礎

早期道教創(chuàng)立時,雖然宣稱以老子為教主

,但早期道教源于民間宗教,思想來源于古代的神仙方術
、民間巫術以及陰陽五行家
,道理粗糙
,呈現給世人的是以煉形為主的各種方術
,而道家一向有隱修的傳統(tǒng)
,世外高人不介入世俗
,道教缺少社會精英的創(chuàng)作參與
,其理論系統(tǒng)不完善
,不能體現老莊的修道境界
。盛唐以老子為宗
,經過魏晉玄學至唐重玄學的發(fā)展
,大量知識分子以解老
、釋老為潮流
,紛紛注釋《老子》、《莊子》
,僅道士注疏《老子》就有近三十家
,促進了道教向老莊的復歸。

“重玄學”的定義來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義解老
,認為老子之道不滯于“有”和“無”,故名為“玄”
,以遣有無
,但又不可滯于“玄”
,故名“又玄”,以遣前“玄”
,使“玄”亦不存,歸于虛無大道
。道教“重玄學”以“采用佛教的思辨方法和詞旨發(fā)揮老莊哲學為特質,可稱老莊哲學在佛學影響下的新發(fā)展或道家
、佛學融合的產物?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其基本特點是運用佛教三論宗的中觀論證方法
,運用雙非雙遣的方式
,以否定式的思維
,非真非妄
、不著二邊的精神貫穿于論證之中
,以破除執(zhí)著心
,從而進入虛空境界
。道教與佛教本有天然的契合之處
,老子“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與三論宗的真理觀有相似之處,即最上乘的真諦不可思量
,更不可用語言表達。同樣呂認為至道只能悟:“五千秘言
,皆從玄悟
,作文字觀
,更失其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魏晉時的玄學思潮主要側重于本體論的建構

,在心性論方面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由于佛道教理的相互沖突刺激了道教重視心性理論的發(fā)展
。隋唐五代時期
,許多知識分子致力于老莊之學的詮釋和思想發(fā)揮
,并發(fā)展道教道性論和心性論
,為呂洞賓的性命思想提供了心性論的基礎

重玄學家運用重玄學“有無雙遣”的方法將體悟道的途徑

,歸為修養(yǎng)心性
,強調以心體道
。重玄學吸收了佛教中觀思辨方法發(fā)展道教心性論
,道教心性論是以道性論為中心而展開的
,“夫物不得遁者
,自然也
。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

道無處不在

,一切萬物都在道的統(tǒng)一作用之下存在
,人皆有道性
。李榮解釋道為“虛極之理”
,認為“道本無形
,理唯虛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理須外名利,存身神
,反無為
,修至道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清虛無為
,運行不滯
,動皆合理
,法道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重玄學者把“道”解釋為“虛極之理”,主張“存身神”
,外名利,修身心的終極追求是反無為以合道
。“心冥至道
,不生不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在道的高度上
,泯滅相對的生無死
、是與非
、可與不可等相對差別。成玄英對莊子“方生方死”那段關于生死
、可與不可、是非的注釋中說道
,“生者以生為生,而死者將生為死。亦如是者以是為是
,而非者以是為非
,故知因是而非
,因非而是
。因非而是
,則無是矣
。因是而非
,則無非矣
。是以無是無非
,無生無死
,無可無不可
,何彼此之論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在道的整體作用場中
,人的生死及一切世俗價值
,都只有相對的意義
,而無絕對永恒的意義。人應持達于生死的達觀態(tài)度
,既不樂于生,也不惡于死
,“達于生死,則無死無生
。” 重玄學家把老莊境界的超越性體現出來
,不象傳統(tǒng)道教一樣看重肉身永恒
,而認為精神永恒

重玄學的心性論向人的本真之性回歸

。一切的世俗價值,包括當時的儒家仁義禮法
,都是對真性的損傷,“夫仁義禮法約束其心者
,非真性者也
,既偽其性
,則遭困苦
,若以此困而為得者
,則何異乎鳩鸮之鳥
,在樊籠中,偁其自得者也
。”世俗仁義禮法使人性變得虛偽
,失去本真而不自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爸斏餍误w
,修守真性
,所有功名,還歸人物
,則物我俱全,故無患累也
。” “既不逐利
,又不殉名
,故能率性歸根
,合于自然之道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指出形即身
,身重于物與功名,保形而去功名
,以修養(yǎng)真性
,真性出于自然
,儒家的仁義禮樂教化使人追逐富貴
,殉于功名
,違背人的天然本真
,迷失自我真性
。其性命論認為“命者
,真性惠命也
。既屏息囂塵
,心神凝寂
,故復于真性
,反于惠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性命統(tǒng)一,相互影響
,修心的目的是摒棄世俗的煩擾,使心神靜寂返于真性
,真性則利于命
,這里指出修心的必要性

在對身的認識上,首先

,重玄學者認為名與資貨皆身外之物
,應貴生而輕名利
。在對老子“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的注疏中
,成玄英認為:“身
,內也
,實也
;名
,外也
,賓也
。孰
,誰也
。世皆求外喪內
,貪名亡實,何者
?夫令譽芳名,本為身者也
,身既為名致死,名竟何所施為
?”“夫資貨者
,本為我身
,迷惑之徒
,喪身徇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身與名貨相比身是實是內
,名和資貨是賓是外,為名和資貨而喪身是舍本逐末
。其次,成玄英又反對執(zhí)著于身:“圣人不執(zhí)身為身
,忘懷迷執(zhí)
,故能出三界
。凡夫為執(zhí)迷是非
,心恒起滅,因斯迷倒
,故入六道。入六道則死之類
,出三界則生之徒也
,” 執(zhí)著于身
,則不能成道
。心有執(zhí)迷
,不能擺脫六道輪回之苦
。第三
,主張無身忘身
。“觀化之理
,理在忘懷,我本無身”
,“大圣虛忘,物我兼喪
。我既非我
,歌是誰歌
,我乃無身
,歌將安寄也”
,在道的高度上
,物我皆無。成玄英對身的態(tài)度是站在中道的立場上
,對身體既不愛也不憎
,因為“身雖虛空
,而是受道之器
,不用耽愛,亦不可厭憎
。故耽愛則滯于有為,厭憎則溺于空見
。不耽不厭,處中而忘中
,乃守真學者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呂洞賓“身”的觀點與成玄英基本一致

,呂或許受了成玄英的啟發(fā)
,從而發(fā)展了其性命思想
。成玄英
、李榮等人通過對“重身”
、“無心”的強調
,要人保持虛靜無為的自然狀態(tài)
,從理論的層面上凸顯了心性在人的生命修煉中的重要性。

唐五代時

,還出現批短小的道教經論,如《清靜經》《大道論》等
,將重玄的思想理論凝練地表達出來,有些甚至采用便于傳誦的韻文形式對于重玄學思想在道教中的滲透及流傳
,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隋唐道教的重玄學雖然在理論上含有宗教修煉的內容
,但它以哲學論述為主而缺乏可供操作之術
,沒有建構一套實現其理論的修行方法

司馬承禎則以《老》

、《莊》和上清經等為依據
,融貫重玄心性學和上清派重修命的思想
,他不滿足于純理論思辯
,而是繼承道教注重行為實踐的傳統(tǒng)
,司馬承禎撰有《天隱子》
、《坐忘論》
、《修真秘旨》、《修身養(yǎng)氣訣》
、《道體論》、《服氣精義論》等10余種道教著作
,其中對后世道教影響較大的是《坐忘論》和《天隱子》兩種。

《坐忘論》論述“道”與“生”之關系

,認為生道合一,乃為長生之根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短祀[子》講述道教修煉經過的“五漸”之門
,將“坐忘”列為與齋戒
、安處、存思
、神解并提的五漸之一。司馬承禎強調修性與養(yǎng)命兩個方面的結合
,修性即坐忘主靜,養(yǎng)命則服氣煉形
,基本原則是“形神合一”
,《天隱子·序》云:“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道以養(yǎng)氣為先
。夫氣受之于天地
,和之于陰陽
,陰陽神虛謂之心
,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
。如此人之身
,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抉R承禎指出只有通過修心養(yǎng)氣,才可以復歸于道
,不僅有修性與養(yǎng)命的理論思想,而且還有具體的功法

吳筠與初唐重玄學者比較起來

,他較多地談論宇宙生成
、宇宙本原問題
,生命的本質問題,其修煉思想以性命雙修為綱要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V論·以有契無章》曰:“是以煉凡至于仙,煉仙至于真
,煉真合乎妙,合妙同乎神
,神與道合,即道為我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边@里的“身”已非指肉身與凡身
,而是神與道合
,以道為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缎V論·同有無章》說:“本無神也
,虛極而神自生;本無氣也
,神運而氣自化”,“故生我者道
,滅我者情
。茍忘其情
,則全乎性。性全則形全
,形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
,神全則道全,道全則神王
,神王則氣靈
,氣靈則形超
,形超則性撤
,性徹則返覆流通,與道為一
,可使有為無,可使虛為實
,吾將與造物者為儔,奚死生之能累乎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赋鋈艘虻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因情而亡
,闡述了形、氣
、神三者與性、道相互關系

吳筠的性命思想與呂的性命思想最為接近

,“若獨以得性為妙,不知煉形為要者
,死為清靈之鬼,安能升入虛無
,何可與高仙上圣為比哉
?”此語與《鐘呂傳道集》中的“鬼仙”論述相一致
,“修持之人
,不悟大道……定中出陰神
,乃清靈之鬼
,非純陽之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吳筠之立論,專本道教
,不融佛旨,強調不獨以得性為妙
,尚須煉形
,才可以成就始可成就高仙
,而不淪為清靈之鬼
。吳筠的道教思想從“道德本體論向元氣本原論轉化,這個轉化過程
,正反映出重玄學向仙道復歸的變化趨勢,也是吳篤思想之成為初盛唐重玄學終結的一種表征
。” 這個轉化過程
,是從談玄向道教傳統(tǒng)修命的復歸
,是老莊修道思想深入具體修煉思想的表現

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的形成不能脫離其時代背景

。道教吸收老莊的修道思想
,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道教初創(chuàng)時是由民間宗教發(fā)展而來
,宗奉老子為神
。東晉葛洪改造道教
,但沒有發(fā)掘老莊之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秴⑼酢返臒挼だ碚摮蔀閮鹊づc外丹的共同理論模型,鼎爐
、藥物
、火候成為內外丹共同的要素,內丹與外丹皆建立在“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的原則之上
。隋唐時期開始興起“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
,佛教興盛
,形成了天臺宗
、華嚴宗
、禪宗等中國化佛教宗派。佛教重視心性覺悟和精神解脫
,佛道關于生死、神形的爭論對道教道性論
、心性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隋唐重玄學者融通佛理

,以“重玄”解老莊
,其主旨向老莊道家復歸
,注重心性修養(yǎng)
,將道性內化為心性,消解了主客對立
,從人的內在心性上尋求超越的方法,為人的修道架起一座理論指導實踐的橋梁
。唐代道教以人皆有“道性”作為人們修道的根本依據,司馬承楨
、吳筠等人不僅闡述性命雙修理論
,并重視方法實踐
。這就在客觀上促進丹道理論從宇宙本體論
、重玄學向以性命雙修為特色的內丹心性學過渡
。呂洞賓既繼承道教貴生修命
、追求長生成仙傳統(tǒng)思想
,又融合的傳統(tǒng)道教心性學、重玄學與佛學
,發(fā)展其性命雙修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3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形式
。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游绻Φ兰茵B(yǎng)生功法
,按照宇宙運行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行功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⑵。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萬真環(huán)拱內
易經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四陽二陰
。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中孚兌在巽下
。渙巽在坎上。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
。即以渙之上。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
,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微而引之
,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
、呼
、唏、呵
、噓
、咽
,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
,一呼一吸
,元有此數
黃帝內經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
?生命 又是怎樣產生的
?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識,乃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易經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測應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苦節(jié)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
。六三:不節(jié)若,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