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的性命雙修是對以前道派與丹派的整合,其性功返于老莊之道,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莊清靜無為之法的基礎上
,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統(tǒng)的漸修功法
,可操作性強,呂洞賓提出“以太一為本
,金華為末
,則本末相資”,使“道”與“術”緊密相合
。
道與功法是無為無形之道與有為具體之法的關系,有為功法有助于修無為之道的實現。
呂洞賓主張修心即修道,內修性命
,外積功德
,肯定現世并超越現世,教導修真之士立行立功
、普世濟人
,以實現修性與修命的現世結合。主張三教一理
,反對分門別戶,如道教中人所言
,其性命思想一掃旁門左道
,立
丹道之正統(tǒng)。
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無論是主張“先性后命”北宗
王重陽的丹法
,還是主張“先命后性”南宗張伯端的丹法,都不離性命雙修之旨
。宋元時期出現的
內丹諸派,不是自稱得到呂洞賓親授秘傳功法,就是承傳于
陳摶老祖,而
陳摶老祖與呂洞賓又是互為師友的關系
。此外中派、東派
、西派
、伍柳派等皆與鐘呂丹法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至清代劉一明
、朱元育
、黃元吉等力主性命雙修,皆與呂洞賓
丹道思想息息相通
。自唐以后
,道派與丹派逐漸合一。
道教內丹學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肇始于中國古代的神仙家
,唐末五代時期呂洞賓創(chuàng)立鐘呂金丹派,建立了較為完整的
內丹修煉體系
,被認為是內丹發(fā)展的成熟形態(tài)
。鐘呂內丹體現了道教的重要特點,即“重生”與“貴生”
,強調生道合一
,認為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得道”并“與道合一”。呂洞賓由此成為道教史上的著名內丹家
,對后世的內丹修煉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呂洞賓提倡“性命雙修”,其性命思想是對以前道教相關教派與丹派的整合 ,表現在重視“身”及對“身”的超越
,
“無身不成道,有身不歸真” ,反對只修“命”或只修“性”
,強調“性命雙修”方能達到形神俱妙的神仙境界。
其“性功”返于老莊之道 ,其“命功”在最上一乘兼容老莊清靜無為之法的基礎上
,建立了有次第、有系統(tǒng)的“漸修”功法
,對內丹修煉的階次作了系統(tǒng)論述
。宋以后的道教丹道大多受到呂洞賓所倡導的“性命雙修”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元
、明
、清時期,道教南北各宗皆祖述呂祖
,使得呂洞賓成為研究近世道教內丹學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后世的內丹各派除
隱仙派之外,皆聲稱師從鐘呂丹法
,而呂洞賓更被尊為呂祖
,“性命雙修”遂成為道教修煉的基本原則。
由于客觀的歷史因素,道教文化在較長時間里被嚴重邊緣化
,近年以來這種狀況有了顯著改變,學術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開展了對于道教文化的多種研究
,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對道教內丹方面的研究也漸次增多
。
內丹術
“性命雙修”屬于道教的特定身心實踐,是道教修煉的重要內容,內丹法訣被當作道派承傳的重要根據和道士終極的修持方式
,內丹學的研究更是需要訪求師傳口授的內丹法訣及對丹經的修煉體悟能力
,可以說不懂內丹學就無法理解和認識內涵豐富的道教文化。然而長期以來
,“丹經多用隱語
,法訣不落文字,學術界將內丹學稱為‘千古絕學’”
。由于道教內丹學的特殊性質
,人們見不著
、摸不到,只能依靠身心修煉的體悟才能有所收獲
,而這種體悟又有著個體實證的特征
,很難采用具有普遍性的描述文字予以表達。
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缺少身心實踐均有成效的學者,“使得那些缺乏實踐,或干脆脫離實踐、不要實踐的人們在短期之內,或一輩子也無法理解道教的內丹思想”。內丹修煉者身心異于常人 ,道教文化中有很多現象為目前的科學暫時無法解釋
,如果忽略這些事實存在
,簡單將其斷定為“迷信”
,無異會貽誤對于道教文化的正確認知。
學術界有人認為 ,“西方宗教批評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是重視研究通過不同宗教實踐方法所達到的特殊意識和心理狀態(tài)”,“把通過宗教實踐而達到的極深的意識狀態(tài)融進哲學的討論范圍
,一點也不貶低哲學的地位”
,“討論這些神秘主義狀態(tài)以及這種狀態(tài)所帶來的對世界的認識,一點也不喪失其科學性”
。
中國道教的內丹修煉是建立在古代中醫(yī)學 、心理學、天文學
、環(huán)境學的基礎之上
,是一種特定的身心實踐,在目前很難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理解和解釋的情況下
,不妨借鑒學者提出的“唯象學”的研究方法
,盡可能地先行設法對道教的內丹修煉做出現象的客觀描述,不必急于對其做出事物的本質判斷
,或許我們才有可能逐漸揭示事物的真實本相
。
本文以署名呂洞賓的作品為研究對象,所探討的呂洞賓思想為呂洞賓及其后學的思想,可視其作品為呂洞賓本人及其后學的集體創(chuàng)作。
-
呂洞賓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呂洞賓生平與師承
目前學術界研究多認定呂洞賓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呂洞賓的名字在道教信徒中盡人皆知,偽托其名的道書也很多,但是在比較正式的史籍上,有關他的記載卻較少,這與道教長期以來被邊緣化有關。宋以前的正史中,只有《宋史·陳摶傳》中有簡短記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擊陽風土記》說他是唐代山西禮部尚書呂渭之孫。《雅言系述·呂洞賓傳》曰:“關右(陜西西安)人,(唐)咸通初,舉進士不第。值(黃)巢賊為梗,攜家隱居終南(山),學老子之法。”又宋人吳曾收錄的岳洲石刻《呂洞賓自傳》云:“吾乃京兆(西安)人。唐末,累舉進土不第,因游華山,遇鐘離,傳授金丹大藥之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纱送茰y呂洞賓曾與陳摶相處
,可能由唐末,歷五代
、后唐
、后周,入宋而成神仙。
道教相關傳記文獻主要有:南宋翁葆光《悟真篇注》中的《呂洞賓傳》,《道藏》收錄元代秦志安的《金蓮正宗記?純陽呂真人》、元代劉天素、謝西蟾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純陽子》、元代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巖》、元代苗善時的《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另外,大量的宋史筆記和石刻資料涉及呂洞賓的生平事跡,最早記載于北宋。楊億《談苑》、葉夢得《巖下放言》、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四三、丹經《龍虎還丹訣頌》、《陳先生內丹訣》中均引有呂洞賓事跡或詩詞。其中《談苑》成書于北宋仁宗初年,《龍虎還丹訣頌》考據為真宗大中祥符六年以前著作。石刻方面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是金人石刻《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
張廣保在其著作《唐宋內丹道教》中,總結了正史、道教傳記文獻及宋代筆記材料、石刻、道藏等五種傳記資料,對呂洞賓的生平對了詳細考證。結論為:“呂洞賓的生活年代,道教內外的各種文獻所載都大體一致,以為他約略生活于唐代后期,系唐禮部侍郎呂渭之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奔炗杏罉贰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東平
、九江四種說法,五代宋初人
,應試舉人不第
,遇到
鐘離權,棄儒入道
。
鐘離權,字云房,呂洞賓的老師
,其生卒
、籍貫不詳,“依唐宋文獻所載
,鐘離權當為晚唐
、五代時人”。敦煌遺書伯希和
3810卷《湘祖白鶴紫芝遁法》曰:“夫白鶴紫芝遁,乃漢名將中離翁傳唐秀士呂純陽
。純陽
、韓湘子闡陽天教,廣發(fā)慈悲
,交后之進道
。
”這里所說“中離翁”即鐘離權。宋代釋志盤《佛祖統(tǒng)紀》卷四二說:“鐘離權,號云房
。自稱漢時遇王玄甫,得長生之道
。避亂入終南山
,于石壁間得《靈寶經》,悟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為天地升降之宜;氣中生水
,水中生氣
,即心腎交合之理。乃靜坐內觀
,遂能身外有身
。唐呂巖,字洞賓
,三舉進士不第
。于長安酒肆遇云房,將洞賓入終南山
,授《靈寶畢法》十二科
,曰金誥、玉錄
、真原之義
,比喻真訣道要,其義有六
,包羅五仙之旨
,以授洞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泵鳁钌骺急嬖唬骸扮婋x權也
,與呂巖同時?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稁r下放言》說呂洞賓:“五代間從鐘離權得道
。”道教觀點皆認為,呂洞賓在鐘離權引導下修道
,并得《靈寶畢法》
,鐘離權是對呂影響最大的老師。
除了眾所周知的鐘離權,呂洞賓的老師還有苦竹真人
、火龍真人、崔希范
。趙道一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記載:“尋遇苦竹真人
,傳授日月交并之法”,宋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稱:“(呂洞賓)復遇苦竹真人
,方能驅使鬼神
。”《全唐詩》錄呂巖之詩有一首名“得火龍真人劍法”
。由此推測
,呂師從苦竹真人得劍法和驅鬼神之法。
呂洞賓師從崔希范的記載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巖”條云:“復于禧宗廣明元年遇崔公傳《入藥鏡》,即知修行性命
,不差毫發(f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贝尴7稙樘颇┱鎸崥v史人物
,著有《入藥鏡》。曾慥《道樞》記載呂洞賓從崔希范受《入藥鏡》
,呂洞賓《渾成集》的詩中也曾提及師從崔希范:“因看崔公《入藥鏡》
,令人心地轉分明,陽龍言向離宮出
,陰虎還于坎中生
。二物會時為道本
,五方行盡得丹名
,修真上士如知此,定跨青龍歸玉京”
。由此推斷
,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其中一些丹道原理源于崔希范的《入藥鏡》。
《中華道教詞典》如此認定呂洞賓的生平:“(呂洞賓)師事鐘離權,授金液大丹之功
、延命之術,以及‘大道天遁’劍法和龍虎金丹秘文
。于是歸隱山林
,潛心修道,行俠仗義
。其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
、以
金丹術為內功,發(fā)揮道教長生駐世、修真成仙思想
,兼融儒
、釋之說,弘揚道教內丹修煉
,形成鐘呂金丹派
,影響宋元以后道教的發(fā)展。被奉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北宋宣和元年
(1119)詔封‘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
呂洞賓最重要的老師為鐘離權 ,他們創(chuàng)立鐘呂金丹派
,被奉為道教祖師。呂大力弘揚內丹并廣度世人
,在民間被百姓崇拜為神仙
,影響深遠。
第二節(jié) 呂洞賓的主要著述
據史料所提及的呂洞賓著作 ,應該有《傳劍集》
、《真常集》、《丹訣演正論》
、《述劍集》
、《純陽集》、《呂仙文集》
、《渾成》
、《婆心》,但這些文集除《渾成集》見于《道藏》
,余皆亡佚
。署名呂洞賓的著述有的是他人偽托,有的屬于扶乩降筆之作
,據道教內外文獻考證
,真正出于呂洞賓的著作只有極少數,很多作品其真?zhèn)我巡豢煽甲C
。
署名的呂洞賓著作很多 ,自北宋至清代,散存于《道藏》、《續(xù)道藏》
、《全唐詩》
、《呂祖全書》、《道藏輯要》
、《道藏精華》
、《藏外道書》等書中,以及單行本如《純陽三書》
、《呂祖金剛經注》
、《呂祖指玄篇秘注》、《呂祖
道德經淺注》等等
。其中《藏外道書》收錄的《呂祖志》
,清乾隆年間劉體恕、黃誠恕所刻的《呂祖全書》就收錄呂洞賓的著述達二十余卷
。
在呂洞賓著作方面做出深入研究的是馬曉宏,他對除《道藏精華》之外的諸本所收呂洞賓書目簡注、呂洞賓文集、呂洞賓詩詞、呂洞賓經誥做了系列考證,本文略作綜述如下:
影響較大的呂洞賓著作有署名鐘離權、呂洞賓合著的《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有署名呂洞賓的《太乙金華宗旨》、《百字碑》、《道德經釋義》、《百問篇》、《指玄篇》、《敲交歌》、《谷神歌》、《窯頭坯歌》、《了三得一經》、《贈劉方處士》 、《漁父詞》
、《修身訣》、《三字訣》等
。
其中,臺灣自由出版社《道藏精華》第十三集收錄的呂洞賓注釋《道德經心傳二種》 ,其書彰顯性命雙修要旨
,是今天道門解老子的重要典籍。《太乙金華宗旨》主要內容是修煉心性
,此書為呂洞賓修煉完成《靈寶畢法》之后所傳
,最初以呂的《逍遙訣》、《勸世歌》等為中心
,在宋末開始流傳
,后人有所增刪而成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剁妳蝹鞯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靈寶畢法》和《呂祖全書》中的《前八品仙經》、《后八品仙經》
、《五品仙經》等皆是研究呂洞賓性命雙修思想的重要資料
。
百字碑之一
第三節(jié) 呂洞賓的“性命雙修”思想淵源
內丹理論淵源于中國古代氏族公社原始宗教的巫史文化。內丹理論以天人合一為基礎,《周易》是觀自然之象,提示天地、萬物的形態(tài)、生化及變通規(guī)律的經典;《黃帝內經》是在天道的基礎上認識人體精、氣、神的著作,其中所說的天氣、地氣、人氣、經絡、穴位等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道德經》是對天道的概括與升華。
古代民間即有煉氣術,戰(zhàn)國時期神仙觀念興旺,方仙道流行,通曉煉氣、服食、導引、按摩、房中、存思等術的方士大行其道。《行氣玉佩銘》是迄今發(fā)現記載有關古人煉氣方法最早的文獻,大約出現在公元前470年左右。東漢晚期,社會動蕩,一部分黃老道和方仙道的方士,隱居山林或塵世,繼續(xù)從事修道、養(yǎng)生、
煉丹等方術,出現了以
外丹為主的金丹派道經。東漢魏伯陽留下重要丹道經典《周易參同契》,開始被當作外丹經典
,后逐漸有內丹的詮釋,被后代道士奉為“萬古丹經王”(見張紫陽《悟真篇》)
。
丹道其事雖久遠,但是在隋代之前,煉丹只是指“外丹”燒煉,文獻里面還沒有“內丹”之名。“內丹”之名首見于隋代,“隋文帝開皇年間,羅浮山道士蘇元朗,自言曾學道茅山,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及《旨道篇》,倡導內丹之道,自此道教始興起內丹道。以后便把葛洪所倡導的金丹,相對而稱外丹”。唐代外丹、內丹并存,唐初至中期外丹盛行,但中毒死亡的人很多,唐末外丹由盛而衰,內丹成為主流。這一時期內丹道書大量出現,如崔希范《入藥鏡》、張元德《丹論訣旨心鑒》、陶植《陶真人內丹賦》、羊參微《元陽子金液集》、劉知古《日月玄樞篇》,還陽子《大還丹金虎白龍論》、吳筠《南統(tǒng)大君內丹九章經》、童師元《龍虎元旨》等
。
內丹皆以黃帝老子為祖,有文始派和少陽派兩大丹派。文始派由老子傳關尹子再傳麻衣道者李和
,經陳傳至火龍真人
、
張三豐黃元吉,“其法門以養(yǎng)性為宗
,清靜自守
,以我之真陽神氣以接天地虛無之真機,乃頓超直入的虛無大道
。少陽派自漢代少陽帝君王玄甫得老子丹法
,經鐘離權、呂洞賓
、劉海蟾
、王重陽、張伯端傳開
,又有北宗
、南宗、中派
、東派
、西派之分,繁衍甚廣
。因之丹家有以少陽派最大
,以文始派最高的說法,而今傳世的北宗清凈孤修丹法和南派陰陽雙修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