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女仙西王母,又稱金母、西姥、九靈太妙龜山金母,號太虛九光玄臺金母元君。中國古代神話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侖山,是古代神話敘事中令人向往的神仙境界。昆侖文化與西王母神話的內(nèi)涵,西王母從先秦神話人物衍變?yōu)?/span>道教神仙,西王母崇拜在中國社會的影響,道教神仙系譜中女神西王母形象的建構(gòu),這些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昆侖山和西王母在中國文化中地位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相關(guān)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更側(cè)重從道教學的角度進行討論,愿以此文與學界同好共商。
漢代以來西王母祟拜的興起
文獻資料中最早記載西王母,是成書于戰(zhàn)國初的《山海經(jīng)》。在《山海經(jīng)》的神話敘事中,西王母既是具有人獸特征的圖騰神,又是具有人神特點的部落神。戰(zhàn)國時期列御寇撰《列子》,戰(zhàn)國時魏國史官撰《竹書紀年》,戰(zhàn)國時趙國史官撰《世本》,戰(zhàn)國思想家莊周撰《莊子?大宗師》都記載了先秦民間流傳的西王母故事。先秦時期的西王母大致是神話敘事,且與西部古羌族群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秦漢時期宗教思想的特點是方仙道盛行,由此影響到朝野上下的風氣。秦始皇、漢武帝追求長生成仙,向往方士宣傳的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夢想獲得仙山的不死之藥。文獻所載西王母的崇拜興起于西漢時期,當時在京城長安和各郡國,已建立祭祀西王母的祠廟。漢哀帝時長安城發(fā)生西王母崇拜的民間運動,曾在社會上造成一定的轟動影響?!稘h書》十一《锿帝紀》載: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春,適逢天下大旱,關(guān)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jīng)歷郡國,西入關(guān)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
漢代的行籌是執(zhí)國家籌冊行于天下,籌冊象征著國家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行西王母籌則是宣示西王母籌冊于天下,這顯示民間對西王母神權(quán)的信奉。大致漢代西王母崇拜已具有濃厚的社會氛圍,《汊書五行志》亦記此事說: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驚走,持槁或椒一枚,傳相付與,曰行詔籌?!?jīng)歷郡國二十六,至京師。其夏,京師郡國民聚會里巷仟佰,設(shè)(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叉?zhèn)鲿唬骸澳父姘傩?,佩此書者不死。不信我言,視門樞下,當有白鬟?!敝燎镏?。
這次行西王母籌的民間宗教運動,從四月至秋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月之久。行西王母籌傳送經(jīng)過二十六個郡國,最后在長安達到西王母崇拜的高潮,由此可見西王母在漢代民間影響之大。茅山上清派宗師陶弘景《真誥》卷五《甄命授》說:
昔漢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span>
梁陶弘景《真誥》的西王母之論是擷取漢代社會廣為流傳的民謠,杜光庭《仙傳拾遺》更記載西漢張良對此兒歌的解讀。在長生成仙思想極為盛行的漢代,西王母長壽神仙的形象已經(jīng)確立。東漢道經(jīng)《太平經(jīng)》卷三十八《師策文》己錄了一則漢代民間歌謠:“樂莫樂乎長安市,使人壽若西王母,比若四時周反始,九十字策傳方士。”西漢揚雄《甘泉賦)》更有“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虙妃”的感嘆。大致西王母在漢代社會己影響到各階層,民間認為西王母有為人注壽、注福、注祿的功能。
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漢代畫像中頻繁出現(xiàn)的西王母圖像,更是生動地反映出漢代社會的西王母崇拜。漢代的畫像、墓門圖像、銅鏡等各種實物資料,都有力證明西王母信仰已深入漢代民間社會?,F(xiàn)在所知最早的西王母圖像,是西漢中后期洛陽卜千秋墓壁畫,該壁畫圖繪西王母高坐于云端,表現(xiàn)出墓主祈求長生成仙的愿望。
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陜北漢代畫像石中,西王母是最常見的神仙圖像。東漢畫像石中對西王母形象的塑造,多在西王母畫像周圍,圖繪出羽人飛翔、鶯歌鳳舞的仙境,仙人與瑞獸、靈芝仙草相互映襯,展示出一派令人神往的神仙境界的場景。例如河南南陽市漢畫博物館收藏的東王公與西王母圖,在西王母周圍有神異三青鳥、九尾狐,更有專職搗制不死之藥的玉兔。圖中東王公與西王母對坐于懸圃之上,上有三青鳥和騎鹿的仙人,下有玉兔在廣寒宮精心搗制仙藥。在鄭州出土的兩漢之際畫像磚的西王母畫像,畫面表現(xiàn)戴勝、著長衣的西王母拱手跽坐于峰巒疊嶂之山頂,其前面有持杵搗藥的玉兔,其后面是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鳥,其下面則是九尾狐。
漢代各種西王母圖像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正是《漢武帝內(nèi)傳》西王母故事的形象化展示。四川出土的漢代西王母圖像,表現(xiàn)西王母神仙主題的有求藥圖、仙境之樂圖、入天門圖,大致也是據(jù)《漢武帝內(nèi)傳》的敘事而表現(xiàn)。在漢代各種西王母圖像中,展示出西王母居住之地神仙羽人濟濟,靈禽異獸騰躍,仙樂之聲可聞,一派祥瑞飄逸的神仙境界。
漢代社會有著濃郁的厚葬習俗,為死者建造大量的畫像石墓??脊虐l(fā)現(xiàn)的許多漢畫像石墓都有西王母題材的升仙圖,反映漢代人崇拜西王母祈求靈魂升仙。漢代人相信西王母具有鎮(zhèn)墓辟邪的功能,西王母在漢代墓門圖像中是鎮(zhèn)墓的重要神靈??脊虐l(fā)現(xiàn)的漢代銅鏡銘文,有“西王母”、“仙人不知老”等字樣。在揚州出土的西漢銅鏡中,鏡圖畫面所見的西王母圖像,有西王母與一只玉兔搗藥、西王母與兩只玉兔搗藥、甚至還有兩個羽人搗藥的畫面。漢代社會認為西王母掌握長生不死之術(shù),還有制造不死之藥的神異功能。手握不死之藥的西王母是漢武帝崇拜的對象。西王母會見漢武帝是魏晉時期膾炙人口的故事。相傳漢武帝為會見西王母,曾在天下各地名山建造王母觀,以期待西王母從天界降臨。
兩漢之后,有關(guān)西王母的傳說漸漸豐富,西王母七月七日會漢武而論道,乃是道教最膾炙人口的仙話故事。西晉張華《博物志》卷八載: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來,乃供帳九華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車而至于殿西,南面東向,頭上戴七種,青氣郁郁如云。有三青鳥,如烏大,使侍母旁。
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七月七日西王母見漢武帝,是魏晉社會廣泛流傳的西王母神話。西漢司馬相如《大人賦》日:“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萬世不足以喜。”西王母圖騰神的神話形象,給予文士們創(chuàng)作無限的靈感和遐想。
魏晉以后隨著西王母崇拜的興起,在中原地區(qū)已興建起祭祀西王母的祠廟,有的屬于民間信仰的祠廟,有的則是道教興修的宮觀。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二,引北周所修《周地圖記》載安定郡的西王母祠:
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漢武,其后帝巡郡國,望彩云以祠之。而云五色屢見于此,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禱祈,時有驗焉。
而平?jīng)龌刂猩酵跄笇m的興建,是因為傳說西王母乘五色云下降,后漢武帝巡視各郡國,望五色云祭祀西王母,而五色云屢見于回中山,由此就建立祭祀西王母的祠廟,宋代則成為道教的王母宮。
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五載伊水:
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兒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
而河北并州的西王母廟,長時期在民間有著靈驗的名聲?!端鍟肪砥呤弧墩\節(jié)》載并州司馬張祥祈雨西王母廟事,可見其時西王母民間崇拜的實況。隋文帝仁壽( 601- 604)末年,漢王諒舉兵造反,縱火焚燒并州城,“祥見百姓驚駭,其城側(cè)有西王母廟,祥登城望之再拜,號泣而言日:‘百姓何罪,致此焚燒,神其有靈,可降雨相救?!杂?,廟上云起,須臾驟雨,其火遂滅。”
漢武帝曾在房山立西王母祠,唐代已是道教住持的王母觀。隋唐時期房山的西王母祠有靈驗,唐代成德軍節(jié)度使景镕就曾多次赴房山西王母祠祈禱。在唐高宗時期,祭祀西王母己納入國家的祭祀儀禮?!杜f唐書》卷五《高宗本紀》載唐高宗永淳二年(683)春正月甲午朔:“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啟母、巢父、許由等祠。”唐宋時期道教的名山宮觀,都專門營造了供奉西王母的神祠。
道教對西王母神仙形象的塑造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侖山神,但最遲到東漢后期,早期道教已將西王母列為尊奉的神仙。東漢道經(jīng)《老子中經(jīng)》記載了五十五位神仙,其中東王父排列在神仙第三、西王母排列在神仙第四,僅次于第一神仙的上上太一、第二神仙的無極太上元君。魏晉時期上清派致力于建構(gòu)道教神仙系譜,對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起了重要作用。梁代茅山上清派宗師陶弘景撰《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其神仙系譜中有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的神位,是居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的女真,根據(jù)六朝道經(jīng)《茅君傳》的記載,此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就是西王母的道號。西王母在《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中僅次于七大主神,是上清派神仙系譜中排列在第二等位業(yè)的仙真。
道教上清派推崇西王母,因此在上清派山志的敘事中,三茅真君的學道經(jīng)歷,上清派宗師王褒、魏華存,都曾得到西王母大道的傳授?!睹┥街尽肪砦濉睹┚骐小份d:“復三年,命駕,造白玉龜山,因擔君同詣王母于青琳宮?!泵┥?/span>大司命君茅盈、王君,由此得西王母傳授神仙之道。
在上清派的神仙系譜敘事中,西城王君為上清派創(chuàng)始人魏華存之師。按照《茅君真胄》的記載,上清派三茅君的茅盈、茅固、茅衷和王褒、魏華存都尊西城王君為師,而西王母則是居于上清派諸尊之上的祖師。明張宇初撰《峴泉集》卷三《紫虛元君傳》載上清派宗師魏華存:
于是西王母南極元君來迎,晨詣上清宮玉闕玉宸大道君、太微天帝、金闕后圣君,各致命授以玉札金文,位為紫虛元君,領(lǐng)南岳上真司命,秩比仙公,使治天臺大霍山洞臺之中。
魏晉時期上清派尊崇西王母,魏晉時期成書的《漢武帝內(nèi)傳》可能與上清派道士有著某種關(guān)系。日本學者小南一郎曾在其《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的第四章中,用一章的篇幅詳細考察《漢武帝內(nèi)傳》的形成,認為《漢武帝內(nèi)傳》與上清派道士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道教經(jīng)書的傳授和造作,也多追溯至西王母。早期道教的元始天王,相傳是道經(jīng)的始傳者。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六《三洞經(jīng)教部》中,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書靈寶真文十部妙經(jīng)》太上所秘,不盡傳世,王母所得,詎已極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備。”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三引《靈書經(jīng)》:“元始以龍漢之年撰十部經(jīng),告西母日:“太上紫微宮中,金格玉書靈寶真文篇目有妙經(jīng),其篇蔫囫以相示,皆刻金為字,書於玉簡,題其篇目於紫微宮南軒。太玄都玉京山亦具記其文。”
東晉葛洪《枕中書》說,元始天王與太元圣母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葛洪宣稱西王母是元始天王之女,這是道教對西王母神話的創(chuàng)新。道教強調(diào)西王母的道法,是得自元始天王的傳授。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中,元始天王編排在第四中位之左位,陶弘景注明是西王母之師。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八十《符圖》有“西王母初學道,詣元始天王”之說。東晉葛洪《枕中書》稱:“昔二儀未分,溟滓鴻漾,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葛洪將開天辟地的盤古真人,視為道教的最高尊神元始天王。魏晉文士所撰《漢武帝內(nèi)傳》也借西王母之口說:“昔元始天王時及閑居,登于聚宵之臺,說玄微之言。”元始天王是魏晉道教尊崇的神仙,宋代寧全真就明確說元始天王即元始天尊。
道教綜合秦漢時期的西王母傳說,也曾為西王母專門造作傳記。南北朝末期道教的《升玄經(jīng)》就提到《素靈洞玄大洞妙經(jīng)》該經(jīng)是有關(guān)西王母的傳記。傳世最早的《西王母傳》,是由漢桓麟所撰寫。而道教傳世的由杜光庭、張君房撰寫的西王母傳記,是在桓麟傳記的基礎(chǔ)上改寫增補而成。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一《金母元君》載:
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臺金母,一號日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
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一百十四《西王母傳》說:
西王母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臺金母,亦號曰金母元君。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
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之《金母元君》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一百十四《西王母傳》,都幾乎沿襲了漢桓麟《西王母傳》的敘事。大致秦漢時期的西王母傳說都被道教汲取,成為道教建構(gòu)西王母信仰的素材。
黃帝戰(zhàn)蚩尤
道教在秦漢西王母傳說的基礎(chǔ)上,對西王母的道教化不斷潤色創(chuàng)新。在道教對西王母神仙化的過程中,西王母被道教塑造為道法的傳授者。早在《黃帝出軍訣》等漢魏文獻中,就有黃帝討伐蚩尤的故事,說西王母派遣一個披玄狐之裘的道人,將符箓傳授給黃帝,后黃帝憑借此神符的法力而大敗蚩尤。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一《軒轅黃帝》也記載黃帝戰(zhàn)蚩尤的神話,說黃帝與蚩尤“戰(zhàn)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夢見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衣,以符授帝”。東晉葛洪《神仙傳》卷六《淮南王》載:劉安信道,得遇西王母降臨傳授仙經(jīng),并“密賜靈方,得尸解之道”。相傳西王母傳授太甲靈符于漢武帝,道教法術(shù)的重要經(jīng)典《五岳真形圖》也是由西王母最早傳授漢武帝。而道教宣稱西王母的道法,又是來自元始天王的真?zhèn)?。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一百十四《西王母傳》說:
元始天王授以萬天元統(tǒng)龜山九光之策,使制召萬靈,統(tǒng)括真圣,監(jiān)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天尊上圣,朝宴之會,考校之所,王母皆臨映焉。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篇》說:“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妲娥竊以奔月。”漢代西王母神話的信仰要素,就相信西王母掌握有不死之藥。魏晉時期道教仙藥的命名,亦與西王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魏晉文士撰寫的《漢武帝內(nèi)傳》說西王母神仙之上藥,有碧芝瑯菜、九色鳳頸、玄都綺蔥、扶桑丹椹、碧?,槻?、大真紅芝草,而西王母仙家次藥有靈叢艾、靈丘蒼鸞、昆丘神雀、白水靈蛤、太玄之酪、蒙山白鳳之肉。魏晉時期茅山上清派有王母回童散,相傳是可以填精補腦的仙藥。由此可知道教傳統(tǒng)的醫(yī)藥養(yǎng)生,亦受西王母掌握仙藥的神話影響。
梁陶弘景著《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的女仙中,記載有四位西王母之女,即太真王夫人、滄浪云林右英夫人、紫微左宮王夫人、后圣上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而陶弘景《真誥》中的女仙王媚蘭,則自稱是西王母第十三女。
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已載號稱西王母女兒的女仙有五位,即王母第四女南極王夫人、第十三女云林右英夫人、第二十女紫微左宮夫人、第二十三女云華夫人、王母小女太真王夫人,如此則西王母之女至少有二十幾位。據(jù)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記載,西王母身邊的侍女還有王上華、董雙成、石公子、宛絕青、范成君、郭密香、干若賓、李方明、張靈子等。
在有關(guān)西王母的神話敘事中,西王母手下女仙人才濟濟,身邊總有玉女、宓妃等神女簇擁。漢魏兩晉時期民間傳說中的神女,也是經(jīng)過西王母的精心養(yǎng)育。東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五所載何參軍女,自稱“為西王母所養(yǎng)”。而漢代知名的神女杜蘭香,傳說由西王母養(yǎng)之于昆侖山。西王母手下的女仙,就有法術(shù)高明的九天玄女。
相傳黃帝與蚩尤逐鹿中原時,蚩尤曾布下漫天大霧,使黃帝三軍惶然不辨東西。當軍情危急萬分時,西王母派出九天玄女及時趕到,用道法驅(qū)散大霧,廓清宇宙,黃帝得以大敗蚩尤。道教對西王母女仙形象的塑造,是賦予她統(tǒng)領(lǐng)女子學仙者的最高權(quán)威。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金母元君》說:“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隸焉?!痹?/span>道教的神仙世界中,西王母確乎成為女道士修持的精神楷模。
唐五代杜光庭撰寫的《墉城集仙錄》原本為十卷,共記錄女仙109人?,F(xiàn)《道藏》本僅存六卷,有漢魏以來廣為流傳的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靈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的傳記。北宋張君房《墉城集仙錄敘》說:“此傳以金母為主,元君次之?!笨梢娛且晕魍跄笧橹行牡呐蓚饔洝T?/span>道教神仙世界的建構(gòu)中,西王母確乎具有“制召萬靈,統(tǒng)括真圣”的法力。道教認為木公為男仙之主,金母為女仙之宗,認為凡女子登仙得道,都隸屬于西王母管轄。
道教神仙西王母與昆侖山的關(guān)系
昆侖仙山有執(zhí)掌不死之藥、管人間生死之權(quán)的尊神西王母,由此昆侖山是人們心目中的一方凈土。昆侖山神話中的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嫦娥奔月、赤松行雨、蟠桃盛會、后羿射日、白蛇盜草等,可謂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昆侖神話中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侖,那是道教理想中的神仙境界。相傳昆侖山中有西王母的宮闕、金城、瑤池、金臺、石室,唐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卷三說:“昆侖瑤臺,西王母之言所謂西瑤上臺,天真秘文,盡在其中?!笨芍^天真秘文儲藏之地,神話中的昆侖山確乎是群仙游戲的場所。
在西王母道教化的過程中,西王母始終居于昆侖山。西王母居住的天界墉城,漢魏時期人們己對之有充分的想象。著錄為漢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己描繪西王母居住墉城的盛況。傳說昆侖山有三角,即閬風巔、玄圃堂、昆侖宮,而昆侖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之堂,瓊?cè)A之室,紫翠丹房,景云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史稱“金母以墉城為治”,唐五代杜光庭為歷代女仙作傳,就取名為《墉城集仙錄》。
在《墉城集仙錄》的描述中,天界的墉城是由西王母治理,西王母由西華至妙之氣幻化而成,升為掌管女仙名籍的眾仙之長。
神話中的昆侖山充滿了古人對天界的想象,各種神話敘事始終與西王母相聯(lián)系。明孫毀編《古微書》卷三十二論昆侖山金臺說:“昔西王母告周穆王,去咸陽三十六萬里,山高平,去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廣萬里,形如偃蓋,上有金臺。”金臺又稱為王母臺,《宋書》卷二十《樂志》就描寫魏晉時期對王母臺的歌詠:“乃到王母臺,金階玉為堂,芝草生殿傍。東西廂,客滿堂。主人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蔽魍跄冈诶錾骄幼〉氖?、玉堂,成為道教色彩頗濃的名詞。在古人對昆侖山的神話敘事中,篤信那是神仙居住游戲的地方,甚至還按照人間追求和理想,對昆侖山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予以想象。西晉王嘉《拾遺記》卷十《昆侖山》說:
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層,每層相去萬里。有云色,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四面有風,群仙常駕龍乘鶴,游戲其間。四面風者,言東南西北一時俱起也。又有祛塵之風,若衣服塵污者,風至吹之,衣則凈如浣濯。甘露蒙蒙似霧,著草木則滴瀝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承之,如耠。昆侖山者,西方曰須彌山,對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層,第六層有五色玉樹,蔭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燭。第三層有禾,一株滿車。有瓜如桂有奈冬生如碧色,以玉井水洗食之,骨輕柔能騰虛也。第五層有神龜,長一尺九寸,有四翼,萬歲則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層山形漸小狹,下有芝田蔥圃,皆數(shù)百頃,群仙種耨焉。傍有瑤臺十二,各廣千步,皆五色玉為臺基。
漢魏時期人們想象中的昆侖山,甚至連佛教須彌山也受到其影響。據(jù)《長阿含經(jīng)》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有上、中、下三級“七寶階道”,夾道兩旁有七重寶墻、七重欄楣、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其間之門、墻、窗、欄、樹等,皆為金、銀、水晶、琉璃等所成?;ü笔ⅲ泔L四起,無數(shù)之奇鳥,相和而鳴,諸鬼神住于其中。
道教賦予西王母統(tǒng)領(lǐng)昆侖山的法力。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十八《三洞經(jīng)教部》說西王母:“下治昆侖之山,金城九重云氣,五色萬丈之巔,上治北斗,華蓋紫房,北辰之下,人亦有之?!?/span>
漢魏時期人們對西王母居住的宮闕,也發(fā)揮出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唐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一《金母元君》載西王母“所居宮闕,在龜山之舂山。昆侖玄圃,閬風之苑”。漢桓麟《西王母傳》更詳載西王母所居宮闕的盛況:
有域千里,玉樓十二,瓊?cè)A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huán)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也。
西王母居住的玉樓、瓊?cè)A、玄室、丹房,是后世道教描述神仙境界的常用術(shù)語。唐五代杜光庭《莫庭義青城本命醮詞》:“洞里之玉樓金闕,塵俗難窺?!崩錾降南删成裨挃⑹拢瑢?/span>道教的洞天福地、神仙境界有著生動形象的啟示作用。
道教有所謂九圣七真,道成之后朝昆侖之說。宋張君房《云笈七箋》卷一百十四《西王母傳》引漢代緯書《尚書帝驗期》日:“王母之國,在西荒之野。昔茅盈,字叔申,王褒,字子登,張道陵,字輔漢。洎九圣七真,凡得道受書者,皆朝王母于昆陵之闕焉?!彼卫顣P《太平廣記》卷六《張子房》引《仙傳拾遺》載張良:“其孫道陵得道,朝昆侖之夕,子房往焉。”
壯闊昆侖山
昆侖文化有神話昆侖與歷史昆侖之說。歷史地理中的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山脈全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 --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神話的昆侖山和歷史地理的昆侖山,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們對昆侖山的崇拜。就歷史地理的昆侖山而言,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傳說都融匯了神話昆侖的概念。漢武帝時期曾將昆侖山定為于闐南山,而前涼時期則認為酒泉縣西南八十里的南山,即祁連山為昆侖山所在。《晉書》卷八十六《張軌附張駿傳》載: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彬E從之。
馬岌敘說酒泉南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就融匯了神話昆侖的話語。但無論如何,在前涼張駿執(zhí)政時期,己在酒泉南山建立西王母祠,期望西王母的神力來保佑前涼政權(quán)。而北涼的沮渠、蒙遜(368--433年)同樣曾經(jīng)祭祀鹽池的西王母寺?!稌x書》卷一百二十九《沮渠蒙遜載記》說:蒙遜西至苕藿,遣前將軍沮渠成都將騎五千襲卑和虜,蒙遜率中罩三萬繼之,卑和虜率眾迎降。遂循海而西,至鹽池,祀西王母寺。寺中有《玄石神圖》,命其中書侍郎張穆賦焉,銘之于寺前,遂如金山而歸。
《隋書?地理志》載西??ふf:“置在古伏俟城,即吐谷渾國都。有西王母石窟、青海、鹽池。”可見無論是神話昆侖還是歷史昆侖,對西王母的崇拜確是歷代統(tǒng)治者重視有加的。
結(jié)語
由此可見,西王母神話是昆侖山文化的要素之一,更與中國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關(guān),西王母神話與昆侖山的神仙境界,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構(gòu)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道教女神西王母與昆侖山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西王母女性神仙的優(yōu)美形象,是吸引女道士修道成仙的楷模。在道教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西王母女性神仙的形象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昆侖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在明代末期,昆侖山是道教昆侖派的道場,清代末葉道教昆侖派已發(fā)展到中國臺灣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各國,近代以來進一步發(fā)展到北美、西歐、日本。無論在中國神話寶庫和道教思想寶庫中,昆侖山與西王母神話都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內(nèi)涵。西王母可謂東方女神的代表,在世界宗教的殿堂中理應有她的歷史地位。昆侖山文化與西王母神話博大精深,本文僅是一極其粗淺的討論,愿以此文為拋磚引玉之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4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道家_道教_道學_熊鐵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