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黃婷
緒論
張道陵是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然須指出對于這種說法迄今學術界、宗教界尚有不同的觀點,但時至今日國內外的傳統(tǒng)觀點大都認為道教起于東漢順帝(公元126-144在位)時的張道陵。例如法國學者安娜·塞德爾曾指出“當天師張道陵(公元142年)以神化的圣人老子自居,并宣布了一種新的天道,而老子《道德經(jīng)》也成為一種神圣的經(jīng)文,被賦予宗教詮釋的時候,上面提到的那種宗教就變成了道教。”1
張道陵被道教徒尊稱為“天師”,后其法號為子孫世襲,也稱“天師”,故世人將張道陵和他的后世子孫通稱為“張?zhí)鞄煛?。隨著道教的傳播和影響的擴展,張?zhí)鞄熞喑蔀槭廊瞬毮康娜宋?。從古到今,從南到北,中華大地上一直廣泛流傳著歷代張?zhí)鞄煹膫髡f。
本文擬對張?zhí)鞄焸髡f進行初步探討。本文對記錄張?zhí)鞄焸髡f的歷史文獻和現(xiàn)代口頭資料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爬梳,對各類張?zhí)鞄焸髡f文本做了主題和類型歸納,在此基礎上,對張?zhí)鞄焸髡f的形象內涵以及敘事特征進行探討。
一、本文研究對象的界定
所謂張?zhí)鞄?,最初是指東漢天師道的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
張道陵,“東漢五斗米道創(chuàng)立者。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相傳為漢留侯張良后裔。年少時研讀《老子》及天文地理、河洛圖讖等書。曾入太學,通五經(jīng),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東漢明帝時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后辭官隱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習長生之道。朝廷數(shù)次詔征,皆不從命。東漢順帝年間(126-144),聞蜀地多名山,民風純厚,易于教化,乃攜弟子入蜀,居鶴鳴山(一稱鵲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修道。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號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造作道書二十四篇,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之道’)。尊老子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為經(jīng)典。撰《老子想爾注》,以‘佐國扶命,養(yǎng)育群生’為己任。……唐僖宗時封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理宗冊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為‘正一沖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道教尊奉為祖天師,又稱‘降魔護道天尊’?!?/span>
五斗米道是中國道教創(chuàng)建最早的一個道派,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道教組織的產(chǎn)生。因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名。又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一說張道陵自稱天師),也稱“天師道”。天師道自漢末創(chuàng)立以來,歷經(jīng)魏晉南北朝的變革,唐宋元明的興盛,清朝民國的盛衰交替,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疤鞄煛狈ㄌ枺蓮埵虾笠崾来幸u,至今為止,共傳承六十三代,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次于孔子世家的“天師世家”。因此,“張?zhí)鞄煛北愠蔀閺埖懒昙捌浜笫雷訉O的通稱。
最早較為詳細記載張?zhí)鞄焸髡f的是東晉葛洪撰的《神仙傳》。此后,張?zhí)鞄焸髡f就開始頻頻出現(xiàn)于古代文獻之中。如唐代杜光庭撰的《道教靈驗記》、宋代洪邁撰的《夷堅志》、元代趙道一編撰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明代張正常等撰的《漢天師世家》、清代婁近垣編撰的《龍虎山志》等。
至于張?zhí)鞄焸髡f的現(xiàn)代口頭資料,大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全國開展的大規(guī)模民間文學普查活動中得到了搜集整理,主要見于全國各地編纂的民間文學集成本。如《灌縣民間文學集成》、《鷹潭民間文學集成》、《京山民間故事集》、《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耿村民間故事集》、《南陽民間故事》、《丹陽的傳說與歌謠》、《金門民間故事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等。另外,江西龍虎山民間文藝專業(yè)工作者和群眾文化工作者出于熾熱的鄉(xiāng)土情感,收集了不少張?zhí)鞄煹膫髡f,結集出版了《道教與龍虎山傳說》。
我的家鄉(xiāng)江西省鷹潭市的龍虎山是天師道的祖壇及府?。ㄌ鞄煾┧冢易杂拙吐牭讲簧購?zhí)鞄焸髡f。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曾多次回到家鄉(xiāng),前往上清鎮(zhèn)(天師府所在地)做調查訪談。2004年1月,我訪問了鷹潭市貴溪文化館的周沐照先生,他向我介紹了張?zhí)鞄焸髡f在鷹潭一帶民間口頭流傳、搜集情況,并提供了他多年搜集并整理出版的張?zhí)鞄焸髡f資料。2004年3月、7月我又兩次前往天師府采訪了天師府住持張金濤先生及徐才金、曾廣亮等幾位當?shù)厝耍瑥乃麄兛陬^采錄了一些張?zhí)鞄焸髡f。
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保存于我國古代文獻中的張?zhí)鞄焸髡f,以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資料中搜集保存的張?zhí)鞄焸髡f,江西龍虎山民間文藝專業(yè)工作者和群眾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張?zhí)鞄焸髡f,和本人在家鄉(xiāng)上清鎮(zhèn)田野調查中采錄到的少量張?zhí)鞄焸髡f。
二、前人研究成果的簡介
據(jù)本人目前所搜集的資料看,國內對張?zhí)鞄焸髡f有專門研究的學者是民間文藝學家劉守華先生。劉守華先生撰寫了《宗教與藝術的融合——論張?zhí)鞄焸髡f》一文,文章對張?zhí)鞄焸髡f的故事內容、形象構成、藝術價值進行了詳細分析。另外在他的著作《道教與民俗文學》中也有短節(jié)論及張?zhí)鞄焸髡f。劉守華先生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民間口頭文學與部分筆記小說中的張?zhí)鞄焸髡f。
江西省鷹潭市貴溪文化館的群文工作者周沐照先生收集了不少張?zhí)鞄煹膫髡f,撰寫了《論龍虎山道教與民間文學》一文。文章主要談張?zhí)鞄焸髡f的分布、傳說內容的分類及含義、傳說反映的問題。周沐照先生的研究對象是民間口頭文學中的張?zhí)鞄焸髡f。
此外,在國內學術界鮮見有對張?zhí)鞄焸髡f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術著作。
另外,法國學者傅飛嵐撰寫了《張陵與陵井之傳說》一文,他運用歷史地理學派理論對張陵與陵井的傳說的淵源進行了嚴密的考證。
鑒于目前國內張?zhí)鞄焸髡f研究的匱乏狀態(tài),本文擬對張?zhí)鞄焸髡f進行初步探討。希望能對長期被忽視的張?zhí)鞄焸髡f研究產(chǎn)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本文研究思路的介紹
張?zhí)鞄熓潜簧鐣麟A層廣泛傳唱的具有特殊身份的歷史人物。張?zhí)鞄焸髡f既保存于莊嚴肅穆的道教文獻里,又可見之于經(jīng)史典籍、筆記雜纂等文人筆墨間,更長期流傳于家長里短、活潑生動的民間口頭敘事作品中。虔誠的教徒、瀟灑的文人、普通的民眾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用自己熟悉的語言、邏輯、結構表述了和正在表述著屬于“他們”的張?zhí)鞄???梢哉f張?zhí)鞄焸髡f是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一個交匯點。
本文通過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爬梳,對記錄張?zhí)鞄焸髡f的資料進行基本分類,并采用民間文藝學的方法,對各類張?zhí)鞄焸髡f文本做了主題和類型歸納,以求盡可能地展現(xiàn)各類文本的內容特征。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對各類文本中的張?zhí)鞄熜蜗筮M行了分析,試圖探討每一種形象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對張?zhí)鞄焸髡f的各類文本做出敘事分析,從而深入研究其所體現(xiàn)的敘事特征。
第一章 張?zhí)鞄焸髡f的文本略述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中,天師道是創(chuàng)建最早、嗣教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道派。因此,以張氏后裔為代表的天師道被視為道教的正統(tǒng),其勢日盛。作為天師道的世襲教主,歷代天師的事跡被社會各階層所重視,被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記錄和保存。本人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將保存張?zhí)鞄焸髡f的歷史文獻和現(xiàn)代口頭資料基本分為三大類型:道教典籍、筆記小說、民間傳說。作為宗教領袖人物,被其教徒頂禮膜拜的同時將其事跡神化以吸引更多的信眾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在我國紛繁復雜的道籍中存有不少張?zhí)鞄煹膫髡f故事。同時,中國的一些文人又熱衷于搜集怪力亂神之事,“以發(fā)明神道之不誣”,而張?zhí)鞄熯@個“鬼王”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符合了他們的需要,因而在眾多文人的筆記小品乃至官樣文章中都有了張?zhí)鞄煹纳碛啊執(zhí)鞄熞苑尾。屟焦恚瑸榘傩障麨钠砀?,他的形象不斷被民間百姓所模塑,千百年來各地人們按照自己的習慣、愛好、需要在編輯、傳唱著張?zhí)鞄煹墓适?,從而在民間不斷涌現(xiàn)出許多有關張?zhí)鞄煹纳鷦踊顫姷膫髡f。
一、道教典籍中的張?zhí)鞄焸髡f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作為天師道的創(chuàng)始人,在我國道教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而其后世天師更是屢屢被皇家看中,被選派為世俗政權在宗教領域的代言人,宋元以后更是“提舉三山(龍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諸宮觀教門事、總領江南道教”,3真可謂是地位顯赫,而六十三代綿延不絕的天師傳承又是除了儒家圣人孔子世家之外沒有一個世家大族可以相提并論的。因此,在道教典籍中張?zhí)鞄焸髡f的記載自然占據(jù)了相當?shù)奈恢?。道教典籍中的張?zhí)鞄焸髡f集中在神仙傳記和張?zhí)鞄熂易逍晕墨I當中,如《神仙傳》不僅對祖天師張道陵生平作了最初的描述,而且還詳細記載了“七試趙升”的天師傳說,在形象刻畫了趙升這一張道陵門徒的同時對天師的未卜先知、神奇道術、慧眼視人做了側面勾勒。《道教靈驗記》則記述了張?zhí)鞄熃凳衽约爸嘻}井的傳說?!稓v世真仙體道通鑒》用了整整一卷文字演繹祖天師張道陵的生平,刻畫了一個神通廣大、仙法高妙的道家仙人。張?zhí)鞄熂易逍晕墨I《漢天師世家》及《補天師世家》記載了歷代張?zhí)鞄煹纳衿鎮(zhèn)髡f,可謂是張?zhí)鞄焸髡f之集大成也。為更好地展現(xiàn)其內容特征,本節(jié)按七大主題對這些傳說進行基本分類
(一) 奇異出生
1、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母初夢天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余,衣縤衣,以蘅薇草授之,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jīng)月而不散,感而有孕。于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生于吳地天目山。時黃云覆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復聞昔日之香,淡日方散
2、第二十一代天師張秉一。母楊氏,夢神人履金龜下降,覺而有振,懷十有五月而生。5
(二)神人異相
1、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額,綠睛朱頂,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腦,玉枕峰起,垂手過膝,美鬚髯,豐下銳上,龍踞虎步,望之儼然。6
2、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生有異姿,紺眉碧瞳,迥出塵表。7
(二) 少異
1、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5歲時尚不能言,一日聞雞鳴,忽失笑賦詩曰:“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浴仙池碧蓮花上,人始異之。8
2、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承。四歲效作禹步,有雷聲隱隱,人異之,再作則大震,乃授儒書,日記萬言,文章書畫卓冠時彥。9
3、第五十一代天師張顯庸。幼時曾誤墮井中,眾莫知,待明旦汲水者以告,始得出。井極深廣,衣冠絕無沾濕,濡足而已。10
(四)道術靈異
1、第二十一代天師張秉一。自幼學道,既長,目光如電,夜能視物,嘗負劍行山澤間,一日叱一老樹,雷即震裂,打死巨蟒二和小蛇百余。11
2、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澥州鹽池水溢,民罹其害,上命治之,繼先乃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投入池中,逾頃雷電交加,怒霆磔死蛟孽于水面,鹽池復常;宮中聞有妖,上命祛之,繼先曰:“臣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未卜先知?!辈痪?,仁濟亭果有妖憑一少年,繼先叱之,少年生而妖絕;京師疫,書鐵符投大甕,貯水以飲,疫者皆愈;歲大旱,命禱之,雨三天;一日,忽題寫“赤帝御龍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于翛然亭壁,人莫測其意,迨“靖康之變”,其言始驗。12
3、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明年召見仕智殿,命書趙天君符,恍惚有神虎哮吼之聲,英宗嘉嘆;命建祈晴醮于朝天宮,檄召雷神,有巨鷹藍距赤翅,挾大風而唳,攫檄排云去,觀者駭然,應時晴霽;代宗景泰改元,入賀,命建保鎮(zhèn)國祚醮于大德觀,有天花云篙之瑞;命建金箓、黃箓二大醮于靈濟宮,有卿云覆壇、鸞鶴群至之瑞;八年春入朝,英宗登寶座,輒有影響,命書符劾之,明旦有異鳥斃氈下;又御奉天殿聞空中如木石墜壓聲,命禳謝,其聲遂絕。13
4、第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同治四年游粵東,遇一異人贈黑玉印一方。后抵滬城,因屢遭回祿,求書避火符者甚眾,以黑印蓋之得免,人見有黑面金甲者附符;出川經(jīng)重慶,得一布賈述神告以劍贈,曰青龍閣會館有巨蟒,天陰朝夕吐氣如云,遂仗劍以登,書雷火符焚之,怪滅。14
(五)收徒
1、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七試趙升。這七試為:“第一試,辱罵不去;第二試,美色不動心;第三試,見金不??;第四試,見虎不;第五試,償絹不吝,被誣不辯;第六試,存心濟物;第七試,舍命從師?!逼咴嚭筅w升得道成仙。
2、第十九代天師張修。江西大賈劉遷者,詣十九世天師張修傳授都功法箓。第二年死于金陵(今南京),過兩夜復蘇,說是被冥官所追,忽有金光自天而下,黃衣使者乘空而至,執(zhí)素簡讀曰:“劉遷身佩正一箓,名在上天,非地司所籍,大限既足,可延三十年?!庇墒撬炫中薜溃臊埢⑸綆煼钐鞄?。15
(六)傳道
1、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初居陽平山,感太上授以經(jīng)箓之法;漢安元年上元節(jié),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印》諸品經(jīng)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爾注》,創(chuàng)立了道教;永壽二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既而太上敕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16
2、第六代天師張椒。嘗游鄱陽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渴曰:“聞師家以仙道立教,愿拜師而無品階可進,今者不意仙蹤遠駐近津,獲挹光儀,乞示蘊奧,以啟昏愚?!碧鞄熕旄嬖弧拔粽叩玫乐?,皆由皈戒而入,然質心于戒,莫若質戒于心,則萬法皆空,一真常存?!蔽搪勚旆Q謝而去。俄頃,異光照耀,失翁所在,從者驚疑,椒笑曰“此龍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未聞,故來請耳?!?/span>17
(七)仙化
1、第五代天師張昭成。年119歲而化,面色如生,即葬后,墓生靈芝百本。一日,忽見騎鶴空中,彩云擁簇。后啟棺視之,惟冠履存焉。18
2、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中秋節(jié)集家人飲酒極歡,酒闌作頌,忽迅雷大作,有虹隨現(xiàn),光滿山谷而化。19
二、筆記小說中的張?zhí)鞄焸髡f
“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逼阉升g的自嘲之詞該是許多寫作筆記小說文人的知音之調,談鬼搜神的筆記小說自然少不了身為“鬼王”的張?zhí)鞄??!度惞P談》、《閱微草堂筆記》、《諧鐸》、《此中人語》、《夷堅志》、《子不語》、《咫聞錄》等一批筆記小說保存了相當多的張?zhí)鞄焸髡f。我將其中符合傳說性質的筆記小說整理挑出,共計53篇。下面將這53篇筆記小說中的張?zhí)鞄焸髡f進行一番簡要地分類評述。
(一) 道術靈異
“道術靈異”主題傳說講述張?zhí)鞄熒裢◤V大,能呼風喚雨、斬妖除魔等各種法力顯靈的內容。其中又可細分為除妖驅邪、比法爭勝、溝通神幽、天師權威、治理人世五種類型。
1、 除妖驅邪
這類傳說在筆記小說中所占比例最大,目前筆者所搜集的53篇有關張?zhí)鞄焸髡f的筆記小說中有28篇都屬于這一類型,這也符合張?zhí)鞄熥鳛榉◣煹某跏忌矸荨?/span>
(1)除蛇妖。某地蛇妖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官吏無計可施,上報朝廷,延請?zhí)鞄熖鞄煷箫@神通,除去蛇妖,保一方平安。
異式:天師難為,請其他神靈幫忙。
(2)除鼠精。某地一戶人家有精怪作祟,弄得家戶不寧;延請?zhí)鞄?,天師作法除去妖怪;事后查明,是鼠精作怪?/span>
(3)誅魚精。鄱陽湖黑魚精作怪,百姓苦不堪言;漁民中有人以身涉險,除妖未果,被魚精害死;延請?zhí)鞄煟鞄熣埲藥兔?,作法除妖;天師與魚精相斗,最終除妖成功,鄱陽湖重歸太平。
(4)除狐妖。某書生被狐妖迷惑而不自知,反而借著狐妖的妖術四處招搖撞騙;遇到天師,天師察覺,故意與之交往,伺機除妖;狐妖想騙取天師法印,被天師識破,將計就計,作法除妖成功。
(5)驅邪
A、驅鬼。某人鬼上身,常有異常行為,無人能治;延請?zhí)鞄?,天師來到,查明真相,作法驅鬼成功;病人得以痊愈,感謝天師。
異式:天師作法驅鬼失敗,病人死去。
B、驅鱉精。某女丈夫誤吃了鱉精之子,鱉精和蝦精一同前往報仇;此女被兩精糾纏,家人請?zhí)鞄煶?;天師派法官前往此戶人家除妖,到達前夕,兩妖因害怕天師威名連夜跑了。
C、驅狐妖。有戶人家里鬧狐妖,家人無奈向城隍廟和縣令告狀求救;狐妖本領高強,城隆廟和縣令制伏不了;城隍發(fā)狀詞給天師,請?zhí)鞄煶?;天師發(fā)出除妖令符,狐妖逃之夭夭。
D、驅蝙蝠精。某總署內后院樓房傳聞有蝙蝠精,新任總督請?zhí)鞄焷砬宄鹁?;天師作法火驅蝙蝠精?/span>
E、驅白石精。某人迷信法術,招來白石精戲耍;其親人中有與張?zhí)鞄熛嗍斓?,寫信向天師求符保平安;天師收到信后,立即發(fā)符,此后家中萬事太平;十年后,某人去世,神符上的神將回到天師處復命。
F、驅螺精。有戶人家兒子結婚之日,出現(xiàn)兩個一模一樣的新娘;這戶人家用盡辦法也分辨不出真假新娘,最后無奈暫緩婚禮;主人親自趕往龍虎山向張?zhí)鞄熐笾?;天師算出此妖與新郎注定有一段姻緣,建議讓兩個新娘一起嫁入男方家,并告訴主人此妖一個月后會自動離開;主人半信半疑,但還是按天師所言行事;果真一個月后有一新娘自動離去;事后發(fā)現(xiàn),假新娘是田螺精所變。
G、驅不明怪。太師孫媳邪魅上身,整天瘋瘋癲癲;恰好天師進京辦事,太師請?zhí)鞄熃o孫媳驅邪治病;天師作法將此妖捉住,驅趕至海外荒島。
2、 比法爭勝
這一類型傳說在筆記小說中不多,目前我所搜集的只有三例。分別是:
(1)同行爭勝。南京潘姓道士不滿張?zhí)鞄煪毜玫某绺叨Y遇,意圖與之斗法,挫殺天師的威名;在天師橫渡長江之時,潘道士作法阻撓,天師察覺;天師作法,輕易就取得勝利,潘道士也因此而法盡人亡。
(2)天師鬼師之爭。江西贛州地區(qū)有一張姓人氏,會一些旁門左道,靠行瘟害人以謀取錢財,當?shù)匕傩站次分拢瑢⑵渎暶麄鞑ラ_來,又訛傳為“張仙師”,引起天師不滿;天師微服前來探究,試探之下,發(fā)現(xiàn)“張仙師”本來面目,以法術破其妖術,并責令其改過自新。
(3)法斃假鬼。張?zhí)鞄熐巴讶思易隹停涣袭數(shù)匾恍o賴不識天師厲害,蓄意戲弄;晚間天師休息時,無賴們在屋外裝神弄鬼恐嚇天師,天師先以對付小鬼辦法應付,不能奏效,氣急之下,使出威力奇大的法術,無賴們作法自斃;村民對天師愈加敬重。
3、 溝通神幽
這類傳說在筆記小說中亦常有記載,下面以三個個案加以說明:
(1)交友城隍。地方官員想要微服私訪天師府,天師卻未卜先知,預先迎接;官員詢問原因,天師告之以城隍已先行通知;官員不信,天師即聲明剛與城隍聊天,因為走得匆忙,城隍誤踩積水,查驗城隍廟,果然應驗。
(2)受神參拜。天師為人驅妖成功,被人挽留暫住,臨近年關,天師辭以必須回府受眾神參拜;主人強留,并辟地為天師受參拜之所,盛情難卻,天師因陋就簡,準備禮節(jié);好事者暗中偷窺,時節(jié)到時,果然眾多神仙一一來參拜天師,最后太歲來到,好事者被法術所傷。
(3)天師通幽。天師府法官丟失銀兩,氣急之下懸梁自盡;天師為探明真相,作法通幽,使人能與冥間鬼魂通話;鬼魂告之以事實,并請?zhí)鞄熥鞣p輕其痛苦,天師應允;天師作法使人魂靈歸位,驗之以陰間之事,一一靈驗。
4、 天師權威
張?zhí)鞄熢徽J為是人間“鬼王”,掌管天下眾鬼,因此他的高超法力的一個獨特表現(xiàn)就是對鬼怪的治理掌管的權威。
(1)權放狐仙。某書生與天師同行,晚間見一狐仙向天師懇求成神,天師不允;書生一時興起,幫勸天師,天師最終應允,并以三年為期;三年后,書生朝拜一地觀音廟,被其所戲弄,后得睹觀音面容是狐仙所為;書生大加斥責,狐仙羞愧而去。
(2)天師治啞。書生袁某夢遇崆峒道人,道人邀他入山修道成仙,并囑咐不得對外泄露此事;醒后袁某即將此事透露給友人;道人大怒,罰袁某為啞巴;袁父為救子,呈文天師府,請張?zhí)鞄熅戎惶鞄熋數(shù)爻勤驅徖泶税?,盡快了結此事;半年后,袁生恢復正常。
(3)誤縱黑蟒。天師延請某先生為其館教,賓主相交融洽;先生常見天師府一老仆生活異??蓱z,善心使然,為其求情;天師告之以是蛇妖,被困拘于此受罰,先生不信,苦苦請求,天師無奈應允;先生隨老仆同行,發(fā)現(xiàn)其果然是一黑蟒精,得知天師府內實為鬼怪拘禁之地。
5、 治理人世
張?zhí)鞄熞驗榉Ω邚姡蝗艘暈闊o所不能,一旦有無力解決之事即托之于天師,天師也因此而治理了不少人間事情。
種沙。東南沿海年年潮水為患,無人能治,謠傳有妖;官吏無法,上報朝廷,延請?zhí)鞄煟纬?;天師疇計,派人前往;法官依計行事,貌似作法,實則行人事,借除妖而以鐵符種竹之法根治潮患;百姓依從,治潮成功。
(二) 人際交往
筆記小說中記載的張?zhí)鞄焸髡f也并非一概是夸耀稱頌天師法力,其中有不少是記述天師與人交往或因人成事的篇章。目前我所搜集的筆記小說中有12篇是記載張?zhí)鞄煷祟愂录?。為敘述方便,又將其細分為官場交往、同門往來、尋常交往三個類型。
1、官場交往
張?zhí)鞄熓且粋€世襲的封號,官居二品,雖是閑散之職,但品佚在身,官場交往卻是不能免俗。僅舉幾例:
(1)覲見皇帝。天師進京朝覲皇帝,時值皇帝心情不佳;皇帝為難天師,命天師祈雨,成則賞,敗則罰;天師不敢逆天行事,又怕皇帝問罪;龍王建議天師將此事奏明天帝,請求救助;皇帝欲問罪天師祈雨不靈,此時,后宮出現(xiàn)千萬張神符;皇帝驚慌,不敢輕舉妄動,放了張?zhí)鞄煛?/span>
(2)官員往來。清初,張?zhí)鞄熞蚺c前明王朝有所瓜葛,心有疑懼。而時任巡撫的李翔鳳即以此恐嚇要挾天師,天師受驚不過,軟語懇請,最后只得精心畫符四十余張;李巡撫以此邀功,反被訓斥。
2、同門往來
第一任張?zhí)鞄熾m被尊為道教創(chuàng)始人,但其后道教教派林立,修行道士眾多,對于張?zhí)鞄煹牡匚灰捕嘤袥_擊。歷代天師對于同門中人的道法顯示也不是一味地爭強好勝,相反,往往采取高姿態(tài)以求得和平共處。
(1)禮讓呂祖。某地一書生被妖女所迷,無法自救,聽人勸告,準備前往延請張?zhí)鞄?;出門得遇一道人,授其法箓,擒妖成功;道人名聲大振,以至有人傳言他的道術超過了張?zhí)鞄?;天師府眾法官不服,慫恿天師與之爭勝,天師卻謙虛說自己并非道門第一;后來得觀道人符箓,得知其是呂洞賓,更是禮讓;全真道因此與天師道更加友好。
(2)試法姑蘇。姑蘇城有一朱道人,頗有些法術;張?zhí)鞄熡惺伦朐诠锰K城靠岸,水面卻突起風浪,天師作法探其究竟;得報是朱道人在作法,天師即將自己名片遙投給朱道人,瞬間風平浪靜。
3、尋常往來
(1)與郎中。葉醫(yī)士醫(yī)術高明,但因年輕不為人所信任;張?zhí)鞄熗窘?jīng)吳縣,得病,生命垂危;葉醫(yī)士答應醫(yī)治張?zhí)鞄煟鞄熤擅?;天師履行諾言,對外宣稱葉醫(yī)士為天醫(yī)星下凡;從此,葉醫(yī)士名揚吳縣。
(2)與館師。天師請一飽學秀才為館師;館師老父病危,館師急歸;天師給館師一神符,助他神速歸家;館師歸后,忘記天師囑咐,焚化神符,使符神無法回去復命;館師修廟以安置符神。
(3)與少年。有一少年公子上京城送錢救父;父拿到錢后,恐連累兒子,催子歸家;公子在張家灣口,見一船將行,請求搭船;次日,公子到家,其母大驚;幾天后,公子前往張?zhí)鞄熒耢?,見他所搭之船正懸掛在墻上?/span>
(三)其他
(1)天師葬父。張道陵祭掃先父墓,欲擇地改葬,以求靈佑;選址云錦山(今江西龍虎山);火化先人后將骨灰做成彈丸,射入靈穴;天命所至,射入63顆;一一靈驗。
(2)老君傳道。最早張道陵創(chuàng)教時,天師道信徒多是川西山區(qū)的窮苦百姓,巴蜀中心城市成都的勢力幾乎空白;太上老君決定下凡現(xiàn)身說道,為張道陵在成都樹立威名;老君派仙吏通知天師,一時成都內外市民皆知;正月十五,老君從天而降,落到成都郊外的玉局崗上,面向眾人親身傳道,從此,天師道在成都威名大振。
我國春秋時代即有小說家流,志怪之風雖經(jīng)圣人不語怪力亂神之語打壓,卻屢禁不止,相反自唐以后漸有愈演愈烈之勢,明清兩代記載神怪之事的筆記小說更是枚不勝舉,其中記載張?zhí)鞄焸髡f的亦不在少數(shù),除去現(xiàn)在業(yè)己搜集的53篇,我想其中還有的傳說未被我發(fā)現(xiàn),這是必須說明的。
三、民間傳說中的張?zhí)鞄焸髡f
道教在我國影響深遠,民間傳說中也必然有所反映。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棄儒修道來到江西龍虎山傳道,其后又進入巴蜀和漢中,稱自己是西漢大臣張良的九世玄孫,創(chuàng)立“五斗米道”,自立為“正一大法師”。后代又屢屢被皇家封誥,天師因此而奔波四方,名聲也被大江南北的人們所傳唱。在前面兩節(jié)中,我對記載張?zhí)鞄焸髡f的主要古代文獻做了一番簡要梳理,接下來我將對現(xiàn)代口頭資料中的張?zhí)鞄焸髡f進行爬梳,做主題和類型的歸納。
目前流傳于各地的張?zhí)鞄焸髡f基本分為兩大類型:一是以張?zhí)鞄熓论E為主的人物傳說,如《陰葬出鬼王》、《母教天師》、《天師與應山龍王》、《天師降魔》、《張?zhí)鞄煶鍪馈?、《張?zhí)鞄熓辗怼返?;二是涉及張?zhí)鞄熓论E的山川風物、地方風情傳說,如《耙石》、《龍虎山》、《蓮花石》、《端午習俗與張?zhí)鞄煛返取O旅嫖揖鸵赃@兩個大類進行論述。
(一)人物傳說
在民間口頭敘事作品中,張?zhí)鞄煹娜宋飩髡f不僅數(shù)目眾多,而且內容紛繁復雜。通過認真梳理,可基本分為五大主題。當然,這五大主題所概括的只是張?zhí)鞄熑宋飩髡f的主要部分,并非囊括全部,這是必須在此說明的。另外,由于篇幅有限,每一主題下每一類型基本以一個故事為例。
1、傳奇出生
天師傳說中張?zhí)鞄煵环渤錾墓适伦罹呃寺?,在這類傳說中張?zhí)鞄煴蝗藗兯茉斐梢粋€擁有各種傳奇出生的人物,現(xiàn)舉二例:
(1)陰葬出鬼王。一風水先生看中龍虎山,若葬于該地則子孫能出帝王,話被天師的父親張大順聽去;張大順妻子也夢見神人說父葬福地兒成皇帝,夫妻定計;大順病死,妻子偷偷將其尸體晚上葬于龍虎山福地,風水先生讖言:“陽葬出人王,陰葬出鬼王?!睆埖懒瓿鍪篮?,果然日后成為鬼王。
(2)張?zhí)鞄煶鍪?。張?zhí)鞄煹苄謨扇?,弟弟張二跟著哥嫂過,哥嫂供弟弟一人上學;一段時間,張二上學的食物總是被人偷吃,一次,張二留心抓住了偷吃的姑娘青姐;張二把青姐帶回家,一家人和睦相處,青姐把自己的寶珠讓張二含在嘴里,張二讀書進步異常;張二受人蒙騙,將青姐寶珠吞下肚,青姐無奈必須離開;張二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找到了青姐家,才知道青姐是一條青龍,因為寶珠被他所吞,只得返家修煉;張二離開時,青姐要他拿了天師印,并且說只要他立功積德,兩人將會有相見之期;張二取得天師法印,開始除暴安良,百姓稱他為“張?zhí)鞄煛薄?/span>
2、道術靈異
天師修煉得道后,其神通就被大肆渲染,而歷代天師也通過與各種困難的爭斗顯現(xiàn)其不凡的本領。其中又可細分為除妖驅邪、大展神通、比法爭勝三種類型。
(1)除妖驅邪
天師降魔。青城山惡魔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延請?zhí)鞄煶?;天師想用配藥之米來除妖,惡魔則利用王長的善心站污法米;天師化艾草為猛虎、變菖蒲葉為寶劍,與惡魔相斗,打敗妖魔;天師怕自己走后,惡魔依然坑害百姓,就用艾草菖蒲困住惡魔,百姓紛紛效仿。
(2)大展神通
小天師上朝。某朝皇帝不信天師法力,宣昭天師覲見;這代法師年幼,人稱小天師;小天師上朝后,皇帝故意刁難,設椅不設幾,且連進三碗茶,小天師施法派值日功曹接茶;皇帝見其果然神通,不敢怠慢,天師法力神通也由此而得證。
(3)比法爭勝
天師斗法。李天師乘張?zhí)鞄熜逕捴H霸占龍虎山,張?zhí)鞄熁貋?,發(fā)生爭執(zhí);天師斗法,李天師不敵;終極斗法,置身煉爐,李死張勝,但天師眼睛亦煉為上翻。
3、人際交往
(1)與皇帝
張道陵創(chuàng)教之時自稱天師,而后“天師”之名傳唱愈廣,唐以后更被最高統(tǒng)治者所認可,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份子。而在民間,大家更為接受的是天師的另一個身份—“鬼王”(或叫“魔王”),無論何種身份,張?zhí)鞄熍c皇帝都有了交往的必要,也因此在民間流傳出了許多傳說。例如:
兩“天”之爭。朱元璋奪得天下,擔心自己殺戮過多,有違天命,患上心??;張?zhí)鞄煵煅杂^色,以天命形式昭告天下朱元璋是上天所派;朱元璋賞賜豐厚,張?zhí)鞄煹靡馔?,吹噓天下僅有“三家半”(道、儒、釋三家外帶皇帝半家);朱元璋心下有氣,欲罷黜天師,又投鼠忌器,張?zhí)鞄熜奶摚荒茏越瞪矸荨?/span>
(2)與官員
一幅對聯(lián)萬兩銀。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為壯天師府的門面,請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書寫楹聯(lián);董其昌派人送來對聯(lián),張?zhí)鞄煱l(fā)現(xiàn)只有下聯(lián);為了壯門面,張?zhí)鞄煵坏貌蝗掏唇o董其昌送去銀子五千兩,這才求到了上聯(lián)。
(3)與平常人
張?zhí)鞄熍c獵神張五郎。溪州府張五郎到梅山學法回家路過龍虎山時沒有拜訪張?zhí)鞄?,天師惱怒,與之爭斗,太白金星講和;張五郎回家之后,專做獵戶,意外身亡,托夢告訴其他獵戶他上天為神;天師從不為獵戶作法事。
(4)與狐貍精
在筆記小說中也有不少張?zhí)鞄熍c狐仙的故事,但正如前文所略述的,筆記小說中張?zhí)鞄熍c狐貍精是站在對立面上的,狐貍精往往是為了襯托天師法力高強而設置的。而在民間口頭敘事中,張?zhí)鞄熍c狐貍精的傳說則擁有更多的內涵,兩者的關系也因之而有所變化。例如:
九節(jié)狐貍戲皇帝。張?zhí)鞄煶醯烬埢⑸?,百姓見他會畫符捉妖就稱呼他為“畫符先生”;天師一次捉到一只狐貍精,狐貍精為逃得性命,便慫恿天師與它合作以獲得更大利益;狐貍精在京城皇宮作亂,張?zhí)鞄熃野裰蝸y;皇帝賞賜,在狐貍精的授意下,天師爭得“天師”封號;天師感激狐貍精,為之樹牌并供奉。
4、天師府權威
天師府中藏龍臥虎,看似低賤的苦力,往往是受罰的神怪。因此百姓口中津津樂道他們的故事。例如:
郝夫子救烏龍?zhí)印:本┥饺撕戮吹教鞄煾隹?,看見大廳里綁了個青年,青年告訴他自己也是京山人,因為違背玉帝旨意降雨獲罪被天師關押;郝敬向天師求情,天師答應放人;青年要帶郝敬一起回家,原來他是一條青龍,而且下雨是有求必應。
5、天師失靈
縱然是天師,人們對他的能耐還是有幾分懷疑,幾分嫉妒,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一些嘲諷天師法術虛假的故事。例如:
真不真來假不假。明代中葉,龍虎山大旱;正巧天師在京城祈雨回來;莊稼漢們想請求天師求雨,又怕天師不答應;誰料天師主動要為莊稼漢們召喚雷神雨師降雨;誰知正當天師手舞足蹈祈雨時,一道閃電打來,天師命喪黃泉。
(三) 山川、風情傳說
由于歷代張?zhí)鞄熅幼≡邶埢⑸?,龍虎山也因此而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許多優(yōu)美的故事也與這清麗的山水風情相互連接,而中間的橋梁無一例外地都是張?zhí)鞄煛?/span>
1、山川篇
龍虎山被道書列為第二十九福地,作為道教發(fā)祥地的龍虎山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澈的蘆溪河蜿蜒而過,奇異的丹霞山簇擁林立,美麗的山水風光與奇幻的天師法力相結合,催生了許多朦朧瑰麗的山水傳說。
(1)仙水巖十景
龍虎山下仙水巖有十座造型奇特的山峰,其形成原因在百姓口中都與張?zhí)鞄熡嘘P,現(xiàn)擇其突出者作一簡介。
A、蓮花石。蓮花仙子十姐妹在上清修煉,其中最小的白蓮仙子與凡人相愛成婚;天師選址建宮,地基正好壓壞蓮花地,引起眾蓮花仙子不滿,日夜咒罵天師;天師得知,以仙凡不得通婚為由與眾仙子相斗,最終借用天兵之力得勝;白蓮仙子不甘被捉拿,自毀道行,化作蘆溪河中一蓮花石。
B、仙桃石。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回花果山路過龍虎山,不小心掉一仙桃于此地;仙桃修煉成精,采藥以醫(yī)治百姓,天師的威信大減;天師尋仇,與之相斗,仙桃不敵,化作龍虎山的一座仙桃石。
(2)其它地方
A、耙石。余江某村年年洪水泛濫;一年,張道陵途經(jīng)此地,施法做一草耙治理洪水;洪水退后,張?zhí)鞄熓謺鞍沂倍?,該村因此而得名“耙石村”,流傳至今?/span>
B、鰱魚套。湖北武昌江面上,有一回水灣,曾有鰱魚精在此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百姓上告,官府無法,只得延請?zhí)鞄煟惶鞄熥鞣?,并請一會水的凡人用法劍斬殺鰱魚精;風平浪靜,百姓為紀念天師,將此地叫做鰱魚套。
2、風情篇
張?zhí)鞄煵粌H與龍虎山的山山水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出許多或優(yōu)美動人或令人捧腹的傳說故事,而且還影響了民間的生活習俗乃至百姓信仰,這些也都流傳開來,綻放出許多精彩的有關張?zhí)鞄煹膫髡f。
(1)崇道信念
張道陵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在世代天師的影響之下,天師府方圓百里之內,其他宗教信仰都被大眾無意識地舍棄了,這在傳說當中得到了間接地反映。如:
三教爭地。張?zhí)鞄?、孔圣人、如來佛都看中了龍虎山這塊寶地,爭執(zhí)不下,有鳳鳥停留;三人賭約,猜中鳳凰停處是何寶物者永占此地;張?zhí)鞄煵路ㄓ殑Γ资ト瞬鹿P墨紙硯,如來佛猜佛珠蓮臺,天師勝出,得占寶地。
(2)民風民俗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可是一個張?zhí)鞄焻s影響了幾處風俗。僅舉兩例:
A、送春牛。太上老君的青牛怪勾引老君的姑娘急急,被老君在正月十五貶至人間隨張?zhí)鞄煂W道;張?zhí)鞄熡柧毶衽?,神牛終成正果,急急也得以與之相會并被封為牛王菩薩;此后每年正月都有送春牛活動。
B、端午節(jié)習俗與張?zhí)鞄煛:鬂h時期,四川之地一到五月,病疫毒蟲猖撅,百姓遭殃;張?zhí)鞄煄е降芩奶巶鞯乐尾?,用菖蒲和艾草來救治百姓,非常見效;百姓紛紛效仿,每年端午時節(jié),四川人就會把菖蒲和艾草掛在門口以辟邪。
除了本章從三個主要類別略述的有關張?zhí)鞄焸髡f,方志中亦有許多張?zhí)鞄焸髡f的記載。最多的就是由清代婁近垣編撰于乾隆庚申年(公元1740年),集龍虎山文史資料和自然風光之大成的《龍虎山志》以及由陶成等編纂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的《江西通志·廣信府志》。此外,尚有許多官家正史也記錄了歷代天師的事跡傳說,例如《元史》、《明史》等。
有些張?zhí)鞄焸髡f還被以碑文銘刻的形式保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立碑記事的傳統(tǒng),隋唐以來,有不少記錄張?zhí)鞄焸髡f的碑文。如立于保大八年(公元950年)的“新建信州龍虎山張?zhí)鞄煆R碑”中就記錄有:“時巴蜀初平,神奸未刈?!芷澭?,毒我烝人?!鞄煷嫘慕{闕,精徹蒼星。玉葷來過,因受驅治之法;金墉至此,愛膺誥命之文,平變怪之披猖,致生靈于清凈?!边@則傳說說的就是張?zhí)鞄煱褪癯?。除此以外,尚有立于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的“貴元思真洞天碑”、立于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的“上清正一宮碑”、立于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的“敕賜玄真妙應淵德慈濟元君之碑”都有關于張?zhí)鞄煹膫髡f記載。
以上為了分析方便和表達清晰,將張?zhí)鞄焸髡f的三種主要文本形態(tài)分節(jié)各自概述,但是這三種文本之間并非各自封閉獨立,井水不犯河水,它們之間其實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一是在三種文本形態(tài)中存在著許多相同的主題。例如無論是哪種文本形態(tài),都有刻畫張?zhí)鞄煛暗佬g靈異”這一主題的傳說,雖說各自選取的例子不同、敘述角度不同、審美情趣不同,但都是圍繞著表現(xiàn)張?zhí)鞄熒裢◤V大、道術高強這一主題的。其他如“傳奇出生”、“人際交往”等主題也在三種文本形態(tài)中相互沿襲。張?zhí)鞄焸髡f中不同文本的相同主題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這恰好說明了張?zhí)鞄焸髡f流傳范圍的廣闊及流傳時間的漫長。二是三種文本形態(tài)中有不少情節(jié)一致的張?zhí)鞄焸髡f,只是言語表述略有不同。以“玉局洞老君傳道”這一傳說為例,道教典籍中的范本《道教靈驗記》中就有詳細的記載,同樣在陳商祥的筆記小說《蜀都碎事》中也有反映,民間口頭傳說中也有關于“玉局洞老君傳道”的故事(可見之于周沐照先生所輯錄的《道教與龍虎山傳說》)。更多的一些天師傳說則有著兩種不同的文本形態(tài),例如“斗八部鬼帥”、“五斗米仙”、“張?zhí)鞄熜薜馈薄ⅰ疤摼盖缮啻鸹兆凇钡劝藙t傳說可見之于道教典籍也可見之于民間傳說,文人筆記中并未收錄:“天師斗法潘爛頭”、“朱真人試法”“三祭文天祥”則可見之于文人筆記小說和民間傳說,卻未保存于道教典籍中:“種沙”則可見之于文人筆記和道教典籍中,民間傳說中并未收錄。對于有些情節(jié)內容相仿而文本不同的張?zhí)鞄焸髡f,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很難作出追根溯底的歷史探究,哪類文本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或者說某一相似內容的天師傳說哪種文本才是真實源頭?這些雖然都是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但不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故而此處略而不論。
第二章 張?zhí)鞄焸髡f的形象探討
我國著名的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曾指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分為三條干流。第一條是上層文化,從階級說,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階級所創(chuàng)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條是中層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條是下層文化,即由廣大農(nóng)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文化。……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它要侵入被統(tǒng)治階級的民俗文化是必然的。但是,就是在階級對立的社會文化中,也不能排除民俗文化對上層文化的基礎作用及不斷影響。”20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鐘老將中華文化分為上中下三層,它們彼此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鑒于張?zhí)鞄焸髡f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先從信仰的角度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劃分為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同時世俗文化又借鑒鐘老的文化分層理論劃分為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張?zhí)鞄焸髡f正是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交匯點。本章試圖通過對張?zhí)鞄熢诓煌幕谋局械男蜗蠓治鰜硗敢暺渖顚游幕瘍群?/span>
一、道教典籍中的張?zhí)鞄熜蜗筇接?/span>
在道教文化領域,張?zhí)鞄熓莻€擁有神圣品格和權威的理想化的道教首領形象。道教典籍中的張?zhí)鞄焸髡f中不僅展現(xiàn)了他高超神奇的法力,還賦予他以威嚴懾人的權威,又在點滴之間增添了些許莊重的長者風范。
(一) 神奇威嚴的教主
對于道教徒而言,張?zhí)鞄熡绕涫堑谝淮鞄煆埖懒瓴坏且粋€具有神通本領的天師,他更是一個有著神奇經(jīng)歷、高高在上、威嚴無比的教主。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合乎道教規(guī)矩,是教徒們學習的典范。在徒眾們將這個心中的偶像寫入道教典籍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是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的。也因此使得在道教典籍中的有的張?zhí)鞄煹膫髡f雖然母題與民間傳說大致相同,但由于創(chuàng)造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時出發(fā)點的根本不同——一個是懷著對教主的崇拜心情,另一方是出于對于傳奇人物的喜好——導致了相似母題的傳說卻折射出不同形象。
以“天師出世”母題為例,在道教傳說中,教徒們?yōu)榱俗陨衿渥?,他們將中國原始神話英雄的感生異貌原型納入其中。因此在歷代天師的出世中有著許多感生異貌神話。如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母初夢天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長丈余,衣縤衣,以蘅薇草授之,既覺衣服居室皆有異香,經(jīng)月而不散,感而有孕。于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生于吳地天目山。時黃云覆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復聞昔日之香,浹日方散。年及冠,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額,綠睛朱頂,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腦,玉枕峰起,垂手過膝,美鬚髯,豐下銳上,龍踞虎步,望之儼然。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生有異征,嗣成假寢,夢神人飛空而至曰:“吾自華蓋山來游君家,愿見容也?!庇X而真人生。21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母高氏夢長庚星如虹下流,化為白鳳集于懷而娠。22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生有異姿,紺眉碧瞳,迥出塵表。
這些神異跡象的出現(xiàn)顯示張?zhí)鞄煵粌H史有其人而且天師的神圣法力乃上天所賜,因此他代理天帝治理人間鬼事,掌管道教是理所應當?shù)摹?/span>
相反,在民間傳說《張?zhí)鞄煶鍪馈分校藗兛吹铰牭降膭t是另一個張?zhí)鞄煟簭執(zhí)鞄煂⑶帻垖氈橥滔露?,而且是拿了青龍家傳的天師印后開始除暴安良,因此百姓稱他為“張?zhí)鞄煛?。也就是說張?zhí)鞄煴緛硎莻€凡人,只不過和我國四大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中的牛郎一樣碰到了一個來歷神奇的仙女——青姐——靠了她的幫助才成為神仙的。在這則傳說中,張?zhí)鞄煾嗟氖且砸粋€勤勞樸實、聰明能干的農(nóng)家子弟的面目出現(xiàn)的。他與兄嫂相依為命,善良刻苦,因此獲得了青姐的幫助,雖然由于一次過失兩人要分離,但張?zhí)鞄煵晃菲D難險阻找到了青姐的家,也因此而獲得了天師法印,并且靠它為百姓做好事,最終名揚天下。從這則相同母題的傳說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虔誠的道教徒與民間大眾對于張?zhí)鞄熜蜗蟮牟煌J可:相對于普通大眾眼中一個心地善良因而獲得好報的鄰家青年的張?zhí)鞄?,在道教徒眼里,卻是一個有著非凡出生、非凡經(jīng)歷、行事非凡的教主,他的一切都是神圣的,他的行為是天定的,他代天牧民、替天行道,是頂禮膜拜的偶像。
(二) 慧眼視人的師長
對于一般的教徒而言,張?zhí)鞄熓且徊豢梢C讀必須恭敬的教主,對于曾經(jīng)見聞過天師或者曾受教過的道眾而言,張?zhí)鞄熡质且粋€慧眼視材的師長,《云笈七箋》的《七試趙升》這一傳說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
《七試趙升》是張?zhí)鞄焸髡f中的一個經(jīng)典故事,其大致情節(jié):是天師傳道時,說不久將有趙升前來學道,先不讓其進門,并要門人辱罵他,趙升不為所動,四十余日雨露加身而不去;天師又讓他去守田,晚間變化出一美女引誘趙升,趙升不為所誘;天師在趙升行走路上故意變化出金錢,趙升目不斜視;命趙升上山砍柴,變化出老虎威嚇趙升,趙升則以自己為修道之士喝退猛虎;天師又悄悄命人誣陷趙升買東西不付錢,趙升亦不與之計較,用身穿長袍抵押而歸;又變一邋遢臟漢投靠趙升,趙升傾己之力以相助;最后,張?zhí)鞄煂⒆约旱牡茏訋У綉已轮?,指著峭壁之上的一株桃樹遍問弟子有誰敢下去摘桃,趙升領命前往,天師又跳崖而下,眾弟子中惟有王長、趙升跟隨其下,也因此而得到天師真?zhèn)?。雖說這則傳說中濃墨重彩描繪的是趙升,但支撐趙升堅持下去的唯一理念就是對張?zhí)鞄煹男叛?,張?zhí)鞄煵攀沁@則傳說中了了幾筆就勾勒清晰的形象,也是這一道教典籍所要突出的主人公。趙升因為他潛心向道、立下決心,因此也就被張?zhí)鞄熥鳛榻逃T人的榜樣,更被道教徒們傳為凡人修道的典范。
(三) 法力通天的神仙
張?zhí)鞄熯@一傳說形象無論是在道教典籍的記載里還是文人的筆記小說中抑或是民間的口頭敘事中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對張?zhí)鞄煼ㄐg的崇拜,除去他的外在身份,張?zhí)鞄熃o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的活神仙。在道教典籍中此類傳說的記錄可謂是連篇累犢。
例如《歷代天師傳》中所載: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澥州鹽池水溢,民罹其害,上命治之,繼先乃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投入池中,逾頃雷電交加,怒霆磔死蛟孽于水面,鹽池復常;宮中聞有妖,上命祛之,繼先曰:“臣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未卜先知?!辈痪?,仁濟亭果有妖憑一少年,繼先叱之,少年生而妖絕;京師疫,書鐵符投大甕,貯水以飲,疫者皆愈;歲大旱,命禱之,雨三天;一日,忽題寫“赤帝御龍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于翛然亭壁,人莫測其意,追“靖康之變”,其言始驗。
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明年召見仕智殿,命書趙天君符,恍惚有神虎哮吼之聲,英宗嘉嘆;命建祈晴醮于朝天宮,檄召雷神,有巨鷹藍距赤翅,挾大風而唳,攫檄排云去,觀者駭然,應時晴霽;八年春入朝,英宗登寶座,輒有影響,命書符劾之,明旦有異鳥斃氈下;又御奉天殿聞空中如木石墜壓聲,命禳謝,其聲遂絕
又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對第一代天師張道陵青城山治鬼傳說的描述,對張?zhí)鞄煹婪ㄉ衩畹目坍嬁芍^是淋漓盡致:青城山原被八大鬼王率領眾多惡鬼所占領,張?zhí)鞄燁I得正一盟旗之后,帶著法印寶劍前來降妖除鬼。天師化蓮變火、丹筆分山、過火穿石震懾群鬼,又變化成大鵬鳥、金剛神擊退鬼王,最后又以玉符變山恐嚇群鬼,且以兩鼠噬咬玉符懸繩威逼眾鬼就范。其中的記載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道教徒們心目中對張?zhí)鞄煼ㄐg的敬服,而一物降一物的寫法(鬼王變龍,天師即化鵬;鬼王又變成魔鬼,天師相應地變成金剛)。則又使人有似曾相逢的感覺,佛教中佛道斗法的故事、民間傳說中神魔相斗的定式與這則傳說的寫法有頗多相似之處。但張?zhí)鞄熁鞯慕饎偂伴L七十二萬丈,廣二萬圓”的體魄想來也只有道教徒們才能臉不變色心不跳的信口而吹了。
張?zhí)鞄煹姆Ω邚姙槭廊怂J同,因而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尋常百姓都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張?zhí)鞄熣故旧裢ǖ墓适隆Ec他們不同的是,道教徒眼中的張?zhí)鞄熕┱沟亩际怯兄淌娇蓪?、可以效仿的仙家道術。他是神仙,更是他們的教主——頂禮膜拜、精心學習的對象。
二、筆記小說中的張?zhí)鞄熜蜗筇接?/span>
相異于道教典籍中莊嚴肅穆的一代教主,文人筆下的張?zhí)鞄熓且粋€經(jīng)常出入于富貴之家為之驅妖除怪的法師形象。同時,他又頂著官方大員的帽子,所交游者非富即貴,文人筆墨中亦記載了不少他官場交往的軼事。少了些莊重,多了份諧趣;少了些驚天動地,多了份奇幻神秘;少了些虔誠教徒的吹捧贊頌,多了份雅逸文人的趣談閑話……張?zhí)鞄熞苍谶@點點滴滴中完成了從萬人景仰的一代教主向尋妖拿怪的江湖法師的角色轉換。
(一) 驅妖除怪的法師
因為兩千年前圣人的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的鬼神信仰就一直未曾步入正統(tǒng)文人的心靈殿堂從而成為他們的精神主宰。一代代作為中國精英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與傳播者,陽春白雪的領唱人,他們義無返顧地將自己的思維寄托交給了“仁義”為本的君子之道,佛教的西方妙境、道教的洞天福地雖曾讓他們的心境稍起漣漪,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始終牢牢把握住了他們的心脈,“盡人事而聽天命”是其行為準則,寄托于鬼神的做法被他們不屑地唾棄。但這些傳統(tǒng)文人在“正事”做完稍事休息之余,又有“好事者”會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投射到那些家長里短、神奇怪異之事上來,以滿足自己作為“人”的那份好奇之心,此風自那干寶之后迅速彌漫開來。流傳大江南北的張?zhí)鞄焸髡f恰好迎合了他們的這一需求,但被文人記載的張?zhí)鞄焻s迥異于道徒們的表述,他們是帶著好奇、欣賞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張?zhí)鞄煹?,而最令他們著迷的當然是法師的拿手好戲——驅妖除怪了?/span>
《夷堅志》中《同州白蛇》一則傳說,記載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道號虛靖)前往同州斬殺作惡多端的蛇妖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文中先以一官員喪生之事著力描寫同州白蛇的妖力高超,危害百姓;接著寫天師受命前來,命內外諸神稟告實情,誰知蛇妖之威竟然壓得這些神仙都不敢具實以告,天師責令之下,探得蛇妖虛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天師與蛇妖斗法場面:“初飛一白符,寂然無聞。次飛赤符,繼以黃符。良久,風云勃興,雷電四起,青氣黑霧,蔽滿山谷,見者危懼?!笊哐饺粡埧冢庥虊?,引其身繞下層四五匝。張左手執(zhí)州印,右手執(zhí)玉印,端立對之。蛇縮恧挫沮,進退不可,軀干漸低捶,似若為一山所壓,沖第三級而止。即飛劍殺之。……”百姓的困苦、蛇妖的肆無忌憚、眾神仙的束手無策都襯托出張?zhí)鞄煹婪ň?。也因此,一個法術高強、斬妖除魔的法師形象通過洪邁的記載使得后人能為之擊節(jié)叫好。同類題材的傳說記載還有很多,例如《續(xù)子不語》中的《亡父化妖》、《履園從話》中的《朱方旦》、《諧鐸》里的《上清宮除妖》等。
在除妖的傳說當中,有一類故事中的張?zhí)鞄熜蜗舐杂胁煌?,在這類傳說中,張?zhí)鞄熗皇浅パ忠悦夂蠡?,而是將其趕跑或震懾以阻止其繼續(xù)為害。如《咫聞錄》中的《治狐》,張?zhí)鞄熂匆澡F符將戲弄人家的狐妖嚇跑即可;又如《履園從話》中的《張氏怪》,張?zhí)鞄煏鴮懴囊坏?,婉詞勸不明怪物離開張宅,而并未施法奪其性命。傳說中最有意思的一則就是大才子袁枚《子不語》中所記載的《歸安魚怪》,說張?zhí)鞄煵淮驓w安縣過,原因在于:一黑魚精殺了歸安縣令以自代,反而將該縣治理得井井有條、路不拾遺。一次天師路過,卻發(fā)現(xiàn)妖氣,于是作法將魚怪抓住埋在公堂下面并且說等他下次路過時就放它出來,天師不愿食言又不愿縱妖,因此天師不過歸安縣。
從以上兩類除妖傳說分析,可見文人筆下的張?zhí)鞄煵⒉皇且粋€性格乖戾、見妖即殺的道士,而是一個有著善惡判斷并堅持一定原則的法師。在他身上,我們似乎也看得到文人士大夫們所要求的“外圓內方”的處世態(tài)度。
(二) 洛守規(guī)矩的官員
張?zhí)鞄熢隍屟謺r是以一法力深厚的法師面目出現(xiàn)在文人筆下的,但這個法師與民間傳說中疾惡如仇、除妖勿盡的法師有所不同,對于那些作惡不大、危害不深的妖怪張?zhí)鞄熗窒铝羟椋嘁则屚司嬷ǘ?。這時的張?zhí)鞄熕坪跻捕嗔诵┪娜松?,或者說,若將在文人筆下的張?zhí)鞄熒袷シΦ耐庖氯サ?,其實質應該還是傳統(tǒng)士人的價值觀而已。這,在張?zhí)鞄熍c人交往的傳說中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一些。
《虞初新志》中《紀袁樞遇仙始末》傳說中記載:杭州書生袁樞遇一道人,說可以傳他仙法,但不可告之于他人,袁樞與他人言之,獲口啞之禍。袁家無法,只得求助張?zhí)鞄?,“方得天師移覆,外給治啞符二道,并仰浙江杭州府城隍公文?!蔽闹?,張?zhí)鞄熓且赞D發(fā)公文的形式要求杭州府城隍協(xié)助審理此案,并非“查過界”而直接辦理。張?zhí)鞄煹男袨槭欠浅7现袊賵鲆?guī)則的,只不過張?zhí)鞄煹墓耐鶃硎钦瓶毓砩裰碌某勤蚺泄僦惗⒎强h府諸官而已。文人筆記中記載了相當多的張?zhí)鞄熍c這些“官吏”交往的傳說,如《咫聞錄》中的《治狐》:“……(張?zhí)鞄煟┰唬骸撕鼊荽?,非郡邑城隍所能制也。故城隍牒之于余?!謫枺骸锹≈膹暮蝸??’曰:‘府之后園,有一池,文來則浮水面,早晚必往池覘之,……若查非妖,乃真有病,則不發(fā)符,僅移城隍,不移郡邑也?!泵咳斩加泄耐鶃?,與各地城隍牒報相傳,治理鬼怪之事情井然有序,張?zhí)鞄煂嵞恕爸问乐艹肌薄?/span>
張?zhí)鞄煶ヅc各個府縣城隍山神打交道外,他與人世的蕓蕓眾生也過往甚密,無論是與同門道友的切磋還是與官場人物的寒暄他都表現(xiàn)出彬彬有禮、進退有度的大家風范。例如《聞見異辭》中所記錄的《朱道人試法》這則傳說。蘇州朱道人法力頗高,一次閑來無事,作法戲弄正在乘船過江的張?zhí)鞄?,張?zhí)鞄煷活D時遇上大風大浪。天師派神人探察得知是朱道人所為,“即遣神赍名片擲下”。朱道人立即停法,風平浪靜?!扒采瘛?、“擲下”既為警告,“赍名片”又不失大家風范,言外之意——我乃堂堂天師,不與你一般計較,快快停止吧——表露無疑。真實的天師是否有如此舉動不得而知,但清代文人許秋垞筆下或者說心目中的張?zhí)鞄熅褪菓撨@般的,其他文人筆記中的張?zhí)鞄熞泊笾氯绱恕?/span>
當然,君子的模范孔圣人都曾受窘于童子,張?zhí)鞄熣斩Y讓有度,但亦有失手之處,這也被當作趣談而記錄下來。例如《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張?zhí)鞄煴患o曉嵐作弄的故事,紀曉嵐當面追問天師他的符靈不靈。天師老老實實地說有時靈有時不靈,紀曉嵐繼續(xù)問道既是神符為何不靈呢,張?zhí)鞄焺t很自然的回答說神符治理如同官場辦案一樣,有時可以獲批準而有效,有時又被駁回而無效。更有意思的是,紀曉嵐偷去天師朝珠卻要天師用神將取回,借此取笑天師,天師也只有笑對。事情雖小,其中細節(jié)卻大可探詢,天師上朝也必須佩帶朝珠,遺失之后亦會惶然,進退之間,頗多講究。天師不但熟識鬼律,亦明晰人法,或者說張?zhí)鞄煴揪蛯⑷斯碇伦鱿嗤幚砹恕?/span>
三、民間傳說中的張?zhí)鞄熜蜗筇接?/span>
張?zhí)鞄熓且皇酪u稱號,自祖天師張道陵起至末代天師張恩溥止共傳六十三代。道教傳說中的張?zhí)鞄熤阜Q明確,而民間傳說中的張?zhí)鞄煶贁?shù)篇目主人公是確指以外,其余大多數(shù)篇目都是泛指。這些傳說中的張?zhí)鞄熓且詮埖懒隇樵退鶆?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廣泛概括意義的道士形象,是“箭垛式人物”。這是在一定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借助神奇幻想對天師形象進行夸張?zhí)摌嫷漠a(chǎn)物,傳說中的張?zhí)鞄煵粌H是一個宗教人物,更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
(一) 道法高超的仙人
民間傳說中的張?zhí)鞄煴环Q為“鬼王”,他最拿手的本事是除妖驅邪。哪里有妖怪,哪里就有張?zhí)鞄煹纳碛啊@纾骸短鞄熃的А?、《怒斗白果精》、《小天師上朝》三則民間傳說中,無論是天師化艾草為猛虎、變菖蒲葉為寶劍,與惡魔相斗,打敗妖魔的經(jīng)歷;還是天師依仗仙家法力,與白果精相斗,除妖成功的傳奇;抑或是小天師施法派值日功曹接茶的故事,都無一例外地彰顯出張?zhí)鞄熢诿耖g百姓眼里那神奇光芒。
與書面文學相類同的,口頭文學不僅是人類心理生活主要的調適方法,而且它們也是以象征的手法來達到調適心理的目的?!熬哂邢笳髂芰Γ?/span>symbolic ability)是人類有異于動物的主要特征:所謂象征就是把感情思維經(jīng)由實際上無關聯(lián)的具體形象或符號表達出來?!痹诳陬^文學作品中,通過語言符號的象征可以把感情和思維表達發(fā)泄出來,表達發(fā)泄的聚焦點無疑是作品的主人公形象。這一大眾創(chuàng)造的主人公形象不但可以使某個創(chuàng)造者亦即某個個體的感情思維得以宣泄表露,同時也可以使一個群體的——通常是這一形象流傳地的群體——生活體驗、思想意念、好惡喜憎、坎坷遭遇得以表達出來。
由此可見,張?zhí)鞄焸髡f中的鬼怪精靈雖說是虛構的幻想形象,但并非全無依憑的想入非非。用現(xiàn)代科學眼光加以探究,它們不過是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對于感到陌生、威脅人類生存的自然與社會暴力的象征性反映。同樣的,與這些邪惡勢力作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張?zhí)鞄熅筒辉偈悄莻€高高在上、肅穆敬容的道教教主,也不是那個恪守規(guī)矩的二品官員,而是人們反抗邪惡暴力、爭取自由幸福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外化。如同人們將史有其人的包拯進行改造一樣,處于重重壓力之下的封建社會的大眾也把張?zhí)鞄熃o重構了,在他們的腦海中張?zhí)鞄熓且粋€有能力在自己面臨災害時給予希望與保障的并且樂于施以援手的世間神仙。
(二) 和善可親的鄰里
在民間傳說中,張?zhí)鞄煵坏且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仙人,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例如出自江西貴溪的傳說《母教天師》:“傳說張?zhí)鞄焷睚埢⑸叫薜罆r,凡事不管,門戶不出,專心在道觀修行,想盡快成真登仙”。一天,他母親來到道觀勸他施法降雨,以解百姓干旱之苦,被天師以“百姓遭難,乃天意所為,孩兒不能有違天命”拒絕。母親無奈,只能以自己“就要渴死了,快拿水來”為借口,促使張?zhí)鞄熍e起青龍寶劍,在石山上劈出一道泉,解除了當?shù)氐目嗪?。這里的張?zhí)鞄熍c民間凡人無二,奉守著“百事孝為先”的倫理觀念。孝道是儒家極力推崇的,儒家的孝觀念對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以孝為主題的傳說。即使在這則講述道教教主故事的傳說中,人們也忘不了儒家的孝,體現(xiàn)出我國民間文化中儒道混合的特色。這則傳說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張?zhí)鞄熌赣H之口說出的“學道者,應以德為本,德乃道之根”。在我國,民間傳統(tǒng)心理一直是排斥純粹的宗教修煉的。相反,在老百姓看來,真正能修道成功的只有通過“積德”來完成。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道教、異土移植的佛教還是其它在中華大地傳播的宗教,功德圓滿都是每個修煉者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則張?zhí)鞄焸髡f折射出了我國典型的民眾心態(tài)。
有些傳說還突出地描繪了他通情達理、關心民眾疾苦的品格。例如《郝夫子天師府救烏龍》中講,明嘉靖時,戶部給事中郝敬到天師府做客,看見柱子上鎖著一年輕人,年輕人告訴郝敬它是烏龍?zhí)樱蜻`反天意降雨被鎖在天師府受罰,請郝敬幫它求情。郝敬向天師求情放了烏龍?zhí)?,天師十分通情達理,覺得郝敬的話有道理,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奏請許可后,把烏龍?zhí)臃帕?。另一則傳說《張?zhí)鞄熗蝶}》中講,一天,張?zhí)鞄熒咸烊マk事,看到天上有許多鹽磚,想起百姓沒有鹽吃,就跟玉帝要,玉皇大帝不給,天師就偷了四塊回去。后來玉帝發(fā)現(xiàn),派天兵天將來追天師,情急之下,天師把鹽磚扔進海里了。后來天師回到人間,就告訴百姓把海水拿來曬鹽,從此,百姓就吃上鹽了。
從上面幾則傳說當中可以看出,在百姓眼里,張?zhí)鞄熓且粋€具有普通人情懷的親切的鄰家長者,他通情達理、和善可親,既疾惡如仇又關懷百姓疾苦。我們知道,傳說中的人物是一個“箭垛式人物”,人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愿望乃至于一些美好的祝福都歸功于這類人物。
(三) 剛愎兇橫的法師
與道教典籍、文人筆記中的張?zhí)鞄熜蜗蟛煌?,民間傳說中的張?zhí)鞄煶嗽诙鄶?shù)情況下以正面形象出現(xiàn),還在某些故事里扮演反面角色。這類故事主要是附著在地方上的山川風物傳說,例如《蓮花石》、《云錦石》、《尼姑背和尚》等篇就是如此。當那些由動植物精靈幻化而成的女性真心實意來人間追求愛情時,當那些真心相愛的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美滿的婚姻時,張?zhí)鞄煈阎娺M行干預,人們就不能不把他作為扼殺青年男女正當愛情婚姻的封建邪惡勢力來看了。
在這類傳說中,張?zhí)鞄熕缪莸男蜗蠖际欠饨ㄐl(wèi)道士。他成了封建禮教的化身,滿口仁義道德,所打的旗號也是冠冕堂皇——除妖為民,實際上卻是一個氣量狹小、睚毗必報的小人。除妖的寶劍成了壓制自由的大棒,靈驗的法術成了摧殘幸福的檄文,張?zhí)鞄熞惨虼硕梢粋€為民除害的法師蛻變成大眾所唾罵的對象。雖然最后的結果是追求幸福與自由的人們被代表封建正統(tǒng)勢力的張?zhí)鞄熃o鎮(zhèn)壓了,但他們也以自己的行動以及毫不屈服的決心傳遞出人們的渴望。蓮花仙子不愿被捉,情愿將自己的畢生功力化為一簇燃燒生命的火焰,(《蓮花石》)大眾的激情也在這簇火焰中得到了宣泄;《僧尼峰》中尼姑至死也不肯放下自己的愛人而逃走,最終這對情侶以化石的方式達到了他們生死相依的愿望。這不是理想的失敗,相反,它以最有力的手段回擊了世俗那壓抑人性的社會規(guī)則。那么,這時的張?zhí)鞄熡秩绾瘟四??往往是一個胡子被燒、氣得大叫大跳又無計可施的雜毛老道出現(xiàn)在人們的口頭文學中。
通過對這些傳說中張?zhí)鞄熜蜗蟮氖崂?,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敘述者從不同的敘述立場出發(fā),建構出不同的張?zhí)鞄熜蜗?。但仔細揣摩之下,發(fā)現(xiàn)這些形象折射出敘述者在塑造時的一種共同情結——俠義情結。
俠義情結的核心是對“俠”的贊美和向往。所謂“俠”,他必須具備兩點:一是“俠”者的胸懷,必須有悲天憫人、引天下之責在我的“仁義”的精神,即他在道德倫理上是“善”的;一是“俠”者必須擁有實現(xiàn)其救濟弱小、維護天道的能力,即他在實現(xiàn)途徑上是“真”的。
與之相對應的,傳說中張?zhí)鞄煿矔r態(tài)的存在著兩種身份:一個是作為法力通天的神仙而存在的虛構身份,一個是作為以“佐國扶命,養(yǎng)育群生”為己任的天師道教主而存在的真實的身份。張?zhí)鞄熂仁巧裣?,又是凡人的雙重身份為世人所追求的俠義精神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性。
張?zhí)鞄熓峭ㄟ^修煉成仙的,修煉的原則之一就是“修德行”。因此,張?zhí)鞄煘榘傩粘屝埃瑸榘傩掌砀l?,為百姓治病消災??梢哉f傳說中的張?zhí)鞄熓恰吧啤钡?。(當然,有些傳說中的張?zhí)鞄煵⒎侨绱?,例如民間傳說中我就專門就張?zhí)鞄熥鳛椤皟春莸姆◣煛边@一形象作過分析。但存在于三種文本形態(tài)中的大多數(shù)張?zhí)鞄焸髡f反映出來的則更多的是其作為人們希望與力量代言人這一正面形象。)
張?zhí)鞄熥钌瞄L的莫過于諸如畫符念咒等仙術,以及規(guī)模宏大的“齋蘸”儀式,這也就成為他行俠仗義的手段,張?zhí)鞄焸髡f中天師作法救民的記載比比皆是。這是因為一方面,道教是以法術見長的宗教,它不僅將我國自古流傳的方技術數(shù)包容無遺,而且匯聚了民眾想象力的精華,形成一套宗教禮儀和齋蘸程式,本身具有很強的神秘色彩,而張?zhí)鞄熕鶊?zhí)掌的正一教派恰恰是道教符篆派的代表;另一方面,這些法術長久地存在于鄉(xiāng)野道教活動中,己經(jīng)成為民眾熟悉和信賴的禳災去病的方式。因此他們很自然地將這些法術作為實現(xiàn)俠義精神的重要手段,既有神奇性又有可信度。在傳說中只是根據(jù)需要隨意將法術的功用放大了些或縮小了點,正是這些附著著正義之氣的張?zhí)鞄熢趥髡f中顯示著超凡的能力,滌蕩著世間的不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面對著強大的異己力量(社會的壓迫以及自然、疾病災害的侵襲),他們需要有人協(xié)助他們戰(zhàn)勝這一切,他們借用思想力量的偉大來補償實際力量的渺小,因此他們塑造出傳說中法力通天的神仙人物,企圖利用神力掃除異己力量,了卻現(xiàn)實中驅散不去的壓抑的陰影。因此,將有著“善”的品性且神力無窮的張?zhí)鞄熍c他們心中渴望出現(xiàn)的“有能力、能夠除暴安良、救助身處弱勢的人們的英雄形象”相結合就成為最佳選擇之一。于是,在這些傳說當中,張?zhí)鞄煶蔀閭b義情結的外化符號——一個名符其實的仙俠,形成了充滿了宗教色彩的俠義情結。
張?zhí)鞄熞运摹罢妗迸c“善”為世俗的俠義精神的實現(xiàn)提供了廣闊的場景,成功地完成了俠義精神的外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張?zhí)鞄焸髡f是促進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相互結合、相互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即是說,張?zhí)鞄焸髡f是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交匯點。另一方面,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的階層劃分是比較清晰的,尤其是“士”們與“農(nóng)、工、商”三個階層之間在文化認同上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也就是我前文所說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qū)別。在很多場合下,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而導致二者的文化文本大相徑庭。但俠義情結的普適性使得二者之間有了交匯的可能,無論是作為精英文化的代表者的文人士大夫們還是作為大眾文化或者說是草根文化的表達者的普羅大眾們都認可甚至贊美俠義精神,具有俠義情結。成為俠義情結的一個顯化符號的張?zhí)鞄熥匀痪统闪司⑽幕c大眾文化相碰撞而產(chǎn)生的絢爛的文化火花。
當然,張?zhí)鞄焸髡f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內涵并非僅僅是國人的俠義情結這一點,如前文所述,從各種天師形象分析來看,可以探討的文化內涵很多,例如宗教領袖或英雄人物的“感生異貌”文化觀念、中國倫理關系中的“師生關系”、神權與皇權或者說宗教傳播與世俗政權的關系、地方風物的神仙附會等等。本文限于篇幅及本人學識水平僅就俠義情結這一點進行了探討,對其它一些文化內涵則匆匆略過,未遑細論。
第三章 張?zhí)鞄焸髡f的敘事分析
歷史是敘述的歷史,歷史人物是被敘述的人物,以我國的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為例,歷史學者孫江等人的研究向讀者描繪了一幅南宋以降由官方主導的岳飛敘述的變遷“路線圖”:華夷之辨的代言人到忠臣孝子的定格再到反滿譜系的中堅。這一系列主題的變遷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岳飛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的岳飛”,“敘事”與“歷史”貌合神離。這在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身上都可以得到驗證,傳播時間越久、傳播地域越廣的人物體現(xiàn)的越為突出,張?zhí)鞄熐∏∈沁@么一個很有趣的人物形象——前文已經(jīng)解說過,張?zhí)鞄煵⒎悄硞€張姓天師的尊號,而是自張道陵開始傳承了六十三代的張?zhí)鞄熯@一群體的集體代名詞,漢末至民國,近兩千年的時間傳承足夠其容納各種形式的敘述。并且在前面章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詳細分解過張?zhí)鞄焸髡f,其流傳地域及社會階層范圍都是極為廣泛的——雖然不同于孔子世家自漢以后就被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尊為圣人,張?zhí)鞄熓兰矣械氖腔始覂苑獾奶鞄煟械膭t是自號為天師,但無論是道教的神圣敘事、官方的正統(tǒng)敘事(正史)、中國社會精英文化的代表者文人的敘事還是民間的大眾敘事系統(tǒng)都自然地用“天師”稱號來指代這一特殊群體。
一、敘事類型分析
文學作品中的敘事一般可分為民間敘事和文人敘事兩大類。民間敘事的敘述者是廣大民眾,基本上用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播;文人敘事的敘述者是各類知識份子,其傳播方式主要是書面的、文字的傳播。但本文研究對象——張?zhí)鞄焸髡f,卻有其特殊性。作為道教中最顯赫的教派的世襲領袖人物,道教典籍中有許多有關張?zhí)鞄煹膫髡f,因此,在對張?zhí)鞄焸髡f進行敘事分析的時候有必要加入宗教徒的神圣敘事。下面我將從神圣敘事、文人敘事及民間敘事三大類型切入進行分析。
(一) 神圣敘事
所謂神圣敘事,主要是指由宗教教徒個人或集體對自己所信奉的教派、教義、教主所做的理解、加工、改造等表述活動及其結果。神圣敘事的主體一般而言都是虔誠的宗教徒。有時,一些宗教領袖本人也是神圣敘事的始作俑者,例如佛經(jīng)當中眾多的由佛祖本人講喻的佛經(jīng)。本文所要分析的張?zhí)鞄焸髡f中亦有不少是歷代張?zhí)鞄熥约旱挠H力所為。
神圣敘事最突出的特征即在于它具有或者說它被賦予了“真實性”?!罢鎸嵭浴北憩F(xiàn)為在神圣敘事過程中,敘事的表述者與接受者(并非聆聽者)對表述的內容是無條件認可其為“真”的,被“他者”所理解為超現(xiàn)實的表述內容——張?zhí)鞄熥兓f端、降妖除魔、呼風喚雨、開山截流——在他們看來都是客觀實在的(“他者”則將之目為“傳說”)。因此,神圣敘事的張?zhí)鞄焸髡f都無一例外地要交代清楚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時間、地域,乃至于參與人物以及現(xiàn)在所能尋覓的證據(jù)以供人們驗證。
第二個特征是唯一性。唯一性則表現(xiàn)為對于相同的內容的表述必須是統(tǒng)一的,無論是主體框架、發(fā)展軌跡,還是情節(jié)結構,甚至于表述語言、局部細節(jié)都是相同的。這一特點與民間敘事截然不同?!懊耖g敘事是老百姓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的方式而存在,口頭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與此相關則有易變(不穩(wěn)定)、易散失、往往無主名、允許集體增刪并因增刪者地域民族不同而形成多個版本(地域性異文)、廣為流傳而在流傳中發(fā)生種種變異(歷時性異文)等特點?!?/span>24表現(xiàn)在張?zhí)鞄焸髡f這一特定目標上則是: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雖有不同的載體——相同內容的張?zhí)鞄焸髡f常見之于不同的道教典籍中,例如“張?zhí)鞄熍c十二玉女”、“張?zhí)鞄熜薜馈?、“青城山治鬼”等故事都可在不同的道教?jīng)典中看到——但其內容卻表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有些典籍中的某則傳說可能刪減了一些細節(jié),但不會出現(xiàn)有細節(jié)不一致的情況。
神圣敘事的第三個特征便是世俗性。例如:
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明年召見仕智殿,命書趙天君符,恍惚有神虎哮吼之聲,英宗嘉嘆;命建祈晴醮于朝天宮,檄召雷神,有巨鷹藍距赤翅,挾大風而唳,攫檄排云去,觀者駭然,應時晴霽;代宗景泰改元,入賀,命建保鎮(zhèn)國祚醮于大德觀,有天花云篙之瑞;命建金箓、黃箓二大醮于靈濟宮,有卿云覆壇、鸞鶴群至之瑞;八年春入朝,英宗登寶座,輒有影響,命書符劾之,明旦有異鳥斃氈下。又御奉天殿聞空中如木石墜壓聲,命禳謝,其聲遂絕。
這樣的表述是符合道教徒尤其是“正一派”道徒的敘事主體身份的,在他們眼中或者說“他們的張?zhí)鞄煛睉撌且脖仨毷且粋€掌握著通過畫符施法就能通天達地的神仙人物。同時,我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于宗教的態(tài)度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雖說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派別,且在早期太平道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就一直對皇權自動地采取了依附的態(tài)勢,沒有象佛教那樣出現(xiàn)過“三武滅法”的慘劇,但對于世俗權力的惶恐之感卻是深深地嵌入到了每個道教徒的思想深處的。正一道這個傳承近二千年的道教派別的有識之士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反映到他們的敘事作品——張?zhí)鞄焸髡f中,就是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焽栏胥∈刂粋€人臣的本分。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模糊地分辨出神圣敘事的主體們那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營造出天師神鬼莫測的法力及周邊環(huán)境(神仙本體),試圖說明“他們的天師”的地位超然性,借此抬高道教的整體地位;另一方面,張?zhí)鞄煯吘褂质鞘浪咨鐣囊粏T,在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他也必須依附于皇權而存在(世俗個體),因此,傳說中的張?zhí)鞄煵坏貌粚覍医邮芑实鄣娜蝿?,為之驅妖除怪、祈福禳災?/span>
(二) 文人敘事
所謂文人敘事,其敘述者是各類知識份子,其傳播方式主要是書面的、文字的傳播。文人敘事主體往往是以個體面目出現(xiàn)的。與道教徒們的神圣敘事不同,文人敘事即使是集體編著,也是單個的相加,它更多地表現(xiàn)出強烈的個人意識,其表述的過程與表述的結果都是有著自覺的藝術追求的。當然,它們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共性,也就是封建文人的文化要求。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是文人“求實”、“求雅”、“求趣”的產(chǎn)物。
例如《紀袁樞遇仙始末》:
康熙庚辰,正月二十六,錢塘厚生袁樞,字惠中,夢一長須斑白者,自稱崆峒道人,邀以入山,修煉三載,可證仙籍。且戒其弗泄;即寤,即與同人言及之。次夕復入夢云:“再泄吾言,當令汝啞?!背科?,若有人促之行,至一畝田,果見所夢道人,拉之同往。倏忽已至關外,樞以親老固辭。道人投藥一丸,憂然入腹,遂不能言。遇友引歸,舉家惶怖。中丞張公廉得之,知為觀風所拔士,詢其始末,樞具以筆對。憐其貧,捐奉十金與之。遂下有司,捕獲大索,十日不得。其父具呈,乞移咨江西天師府。七月十七日,方得天師移覆,外給治啞符二道,并仰浙江杭州府城隍司公文。中丞公亟傳樞,親赍公文,詣廟焚之。歸即先吞一符,覺遍體煩憊,骨節(jié)有聲。夜夢一人,手持城隍諭單,上書“二十六日于堂,傳袁生員面諭?!敝疗冢瑥蛪羝湟肷袷?。燭光中,見神冠服危坐曰:“已遣金甲神往請真人矣?!鄙夙?,見道人偕金甲神至,城隍延之賓坐。道人向樞曰:“因汝有厄,故罰啞一年?!背勤蛟弧疤鞄熚膬?,令其能言。若仍啞,何以覆命?!钡廊嗽唬骸凹忍鞄焸髅粷M一年,亦宜半載為期。然此后仍當慎言耳?!彼烀畾w。至二十八日,又吞一符,以天師符內囑間七日再服故也。八月初一日子時,夢人令其發(fā)聲,即語言如常。屈指果即半載。赴戟門謝中丞,公曰:“天師來札云,為汝建壇作法,煉一金甲神來,三日有驗,今信然矣?!逼涫骂H涉怪,為儒者所不道。然昔人謂城隍之神,與山川社稷壇等,歲時致祀,以示國家懷柔百神之意,不必實有其人也。乃袍服酬對,與人世達官無異。又世外仙人,惝恍難信,而樞親見之于城市中,城隍目為真人,必非妖魁可托。至天師爵身相丞,數(shù)千年來,自誅泗外,鮮與比盛,今以其移覆中丞公書觀之,則封號亦不為幸致也。然非中丞公重士恤災,委曲救拔,亦安能使天師建醮遣神若是哉。又樞語余云:“方啞時,友人母病,意中欲有所叩,忽信筆書云:‘丁丑丁丑,二人相守,玉兔東升,大家撒手?!淠钢炼〕笕粘髸r歿,至今不知其所以然也。”尤足詫異云。25
與道教徒們的“真實性”追求不同,“文人的張?zhí)鞄煛睂嵱衅淙?,但更重要的必須是與他們一樣有著高雅興致同時又是非常有趣的張?zhí)鞄?。中國是個信史的國度,文人一直遵循的是“無征不信”的“實錄”原則,甚至發(fā)展到將神話“史化”的程度——孔圣人的“夔一足”之辯,司馬遷的“三皇五帝世家”都是例證。表現(xiàn)在對張?zhí)鞄煹谋硎錾暇褪莻髡f開篇即有確切的時間地點及人物,例如上篇傳說的開頭:康熙庚辰,正月二十六,錢塘庠生袁樞……表面上,這與神圣敘事的“真實性”特點并無不同,但兩者的出發(fā)點是不同的。神圣敘事中要求的是絕對的真實,這種真實,講述者與接受者都無條件的采納。而文人敘事的出發(fā)點則是求雅、求趣,用志人之法以志怪。因此,雖然在文人敘事中對“實”的要求體現(xiàn)的比較突出,但文人傳記張?zhí)鞄煿适拢饕埸c卻是如何將張?zhí)鞄焸髡f得饒有趣味,迎合文人讀者的需求。
相對于求實,文人敘事更大的特點是求趣。文人志怪,雖有出于“發(fā)明神道之不誣者”目的,但更多的則是滿足“雅愛搜神,喜人談鬼”的文人趣味追求。歷代文人士大夫,在卸下儒家精神所模塑的兼濟天下的精神重擔之后,往往會任由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馳騁于“小道”,張?zhí)鞄焸髡f之類的志怪志人作品在宋明以后的大量出現(xiàn)正是這種需求的集中釋放。因而,我們讀到的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煻疾⒎鞘且粋€食古不化、冷漠無情的宗教領袖,而是頗有情趣的人間法師。例如《咫聞錄》中的《治狐》,《履園從話》中的《張氏怪》,袁枚《子不語》中所記載的《歸安魚怪》。其故事亦是委婉曲折,引人入勝。仍以上篇傳說為例,袁樞奇異變啞,張?zhí)鞄熒衿婢戎危瑔〔∩衩畹媒?,說者娓娓道來,聽者回味無窮,實是文人敘事的經(jīng)典之作,較之“聊齋”也不遑多讓。
(三) 民間敘事
所謂民間敘事,一是指民眾的日常敘事,一是指民眾的藝術敘事。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出于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個人在群體中,出于交往的需要,都離不了敘事這一行為方式。而民眾的藝術敘事,則形成民間傳承的種種精神產(chǎn)品,神話、傳說、故事、敘事詩、諺語、民間小戲等等?,F(xiàn)實生活的平凡,往往使民眾忘記自我甚至失去自我,而他們在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中,卻能獲得自我尊重、自我成就的滿足,于是在幻想中重新找回了自我。
在張?zhí)鞄焸髡f中,民間敘事最大的特征就是世俗性。主要表現(xiàn)在民間敘事以內容反映民眾心理、民眾思想和趣味為旨歸。民間敘事則是在傳播擴展與代代相承中聚合眾力而成,民間敘事的藝術加工,更多的是反映了集體無意識。作為民間敘事的敘述主體,民間大眾表現(xiàn)出迥異于道教徒與文人的價值取向,這是“他們的”張?zhí)鞄煛C耖g敘事中的張?zhí)鞄煶蔀榇蟊娦睦淼娘@化,這從幾個方面得以驗證:一部分口頭敘事中的張?zhí)鞄熓且粋€足智多謀、法力高強又有求必應的法師。在這里,張?zhí)鞄熓敲耖g大眾理想的、智慧以及力量的化身,體現(xiàn)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例如:
《鰱魚套》講述了張?zhí)鞄煍貧Ⅵ桇~精的事跡。鰱魚套是武漢市保留至今的一個地名,“據(jù)說從前有條鰱魚精常年在這里興風作浪,危害過往船只和百姓安寧,人們拿它沒辦法,就將牲畜丟進江里祭它。鰱魚精越鬧越兇,后來,人們只好每年把一對童男童女丟進江中,這樣才得平安。不知有多少無辜伢崽為此葬身江心,弄得人心惶惶。人們一狀告到官府,官府也沒法,只好派人請鬼王張?zhí)鞄焷頂匮?。張?zhí)鞄焷淼仅桇~套,仔細觀察了這個回水灣,一眼看到水底有一條鰱魚精。他找了個會潛水的痢痢崽,叫他下江去斬妖。痢痢崽是個凡家俗子,如何斬得妖!張?zhí)鞄熅徒o他一把斬妖劍,斬妖的辦法也講給他聽了。痢痢崽帶上斬妖劍,一頭扎進水里,把劍刺進龍宮門口一個白胡子老頭頸上后,轉身就跑。剛剛跑上岸,江里頓時翻江倒海,掀起一陣狂浪。原來白胡子老頭就是鰱魚精,被刺傷后,痛得亂翻亂滾,不一會,就死了。風平浪靜后,只見一個鰱魚頭漂出水面,滿江血水。從那以后,這里就平靜了。后來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做鰱魚套?!?/span>26位于長江之濱的武漢,在歷史上不止一次被滔滔洪水所吞噬。斬妖不用說出自虛構,故事中所講的舊時代被洪水所困擾的民眾從軟弱無力地祈求魚精施恩到期望張?zhí)鞄煀^勇斬殺水怪的心態(tài)轉變,卻具有很強的歷史感。
一部分傳說中的張?zhí)鞄熡质前傩盏挠白?,從張?zhí)鞄熒砩先藗兛吹搅俗约海蛘哒f他們表述著自己,例如:張?zhí)鞄熜薜赖墓适?,張二與其它民間傳說中主人公一樣,勤勞善良、百折不撓,最終爭取到了幸福。
民間敘事第二個特點是顛覆性。例如,一部分張?zhí)鞄焸髡f是在對張?zhí)鞄煹姆粗S中完成了人們的集體幻想,張?zhí)鞄煶闪藟褐啤⑵茐乃诵腋5姆?,也因此成了被取笑諷刺挖苦的對象。人們在加工、改造、傳播此類傳說時獲取了整體的歸屬感和力量,法力高強的張?zhí)鞄煷藭r只不過是只紙老虎,例如《蓮花石》、《云錦石》、《僧尼峰》等篇就是如此。在這類傳說中,民間敘事表現(xiàn)出與主流觀點的矛盾性,在主流話語中被肯定的執(zhí)掌宗教神權的天師這一正面形象到了民間敘事中就成為一個窮兇極惡的法師。當然,民間敘事與主流話語在相當程度上又是互補的,主流話語所塑造的張?zhí)鞄熓敲耖g敘事創(chuàng)造的藍本,而民間敘事的許多作品極大的豐富了主流話語語境的張?zhí)鞄熜蜗蟆?/span>
民間敘事的顛覆性還表現(xiàn)在民眾創(chuàng)作心理上的逆相建構性。例如《授法救白蛇》:白蛇被法海鎮(zhèn)壓雷峰塔底,其妹青蛇向天師求救;初時天師見它是妖,堅決不允,誰知青蛇忽然以長輩身份壓服天師,天師只得助其修煉;最終青蛇歷經(jīng)三關,并借得天師兵力,打敗法海,救出白蛇。在這則傳說中,高高在上的張?zhí)鞄熎鋵嵾€是妖怪的后輩。其中凸顯的是我國民眾對于許多神圣人物的一種逆相建構的認識心理——越是地位尊崇的神圣人物在一些民間敘事作品中越是被極力地貶低并加以嘲諷。張?zhí)鞄焸髡f是如此,其它宗教題材中也有相類似的反映,如《西游記》中孫悟空就曾嘲笑佛祖是妖怪的外甥事實。這些傳說中,往往是妖怪理直氣壯而仙佛們則是理屈詞窮。民間口頭文學的這一做法,撕下了那些宗教領袖神圣莊嚴的面具,還原了他們世俗甚至可鄙的一面,也從側面反映出大眾心理。
本節(jié)內容從敘事主體角度切入,將張?zhí)鞄焸髡f作了不同敘事類型的分析。乍看之下,似乎各種敘事類型的張?zhí)鞄焸髡f之間是涇渭分明。其實,雖說三種敘事類型的張?zhí)鞄焸髡f都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其文本也大不類同,但無論是哪種敘事類型,哪類敘事文本,它的指向或者說中心只有一個,那就是張?zhí)鞄熯@個被符號化了的道教人物。因此,不同敘事類型的張?zhí)鞄焸髡f在某種程度上說又有著許多相合之處。其一,除開當下直接搜集到的民間口頭故事,絕大部分張?zhí)鞄焸髡f的傳承是通過文人筆墨完成的。文人敘事作品自不必言,神圣敘事作品也多是通過文人之手將之敷衍成文,傳誦至今的。而古代的民間敘事實際上也是寄居在文人敘事的文本中才得以傳承至今的。對于古代的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來說,此種寄居更幾乎是唯一的存在方式,脫離一定的文本,我們將無從了解以前的民間敘事。其二,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張?zhí)鞄焸髡f,既是傳說,那么可以說目前文中所引種種文本,或者說進行探討的各種敘事其最初形態(tài)應該都是民間立場的,只不過其后又有宗教徒及“好事”文人錄載、改編甚至自創(chuàng)了一些張?zhí)鞄焸髡f,但這并不能完全褪去張?zhí)鞄焸髡f的“傳說性”——民間敘事的特點。其三,張?zhí)鞄煴旧硎且蛔诮倘宋铮杏嘘P他的傳說都不能無視他作為道教領袖的身份,無論是神圣敘事、文人敘事還是民間敘事都先天地帶上了染有宗教色彩的有色眼鏡。整體而言,神圣敘事、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表現(xiàn)在張?zhí)鞄焸髡f這個獨特的個體上,三者是異質的,又是互補的,更是交融的,是敘事范疇內客觀存在的“三角”,非常復雜而微妙地相互滲透與交叉著。
二、敘事結構分析
我國學者楊義認為:“中國人對結構分成兩個層面來看:一是結構之道,一是結構之技。西方的結構主義的很多議論實際上還停留在結構之技的層面上,而中國人更重視結構之道對結構之技的支配作用。這樣談論結構,我們才能理解結構的多層性和整體性,才能理解結構同文化與人的內在關系?!?/span>27因而在進行敘事結構的研究時,我將從“結構之道”和“結構之技”之間的關系入手,結構之道是深層結構,結構之技是表層結構。
張?zhí)鞄焸髡f的敘事結構不能被視為是某一單獨的存在,事實上,目前所搜集的張?zhí)鞄焸髡f是一個融合了神圣敘事、文人敘事與民間敘事的混合體,因此,在進行結構分析的時候,也有必要分類述說。
(一) 張?zhí)鞄焸髡f的神圣敘事結構
首先我們來看其作為神圣敘事或者說是宗教敘事的敘述結構。神圣敘事的結構之道都在于演繹道教的人生哲學,宣揚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等宗教教義。與此相適應,其結構之技則極力渲染得道之不易。例如,《神仙傳·張道陵》是一篇典型的神圣敘事作品,根據(jù)這一結構之道,傳說的前半部分選述張道陵得道之難,后半部分再述張道陵先后七次考驗趙升:
七試者,第一試,升到門,不為通,使人辱罵,四十馀日露宿不去,乃納之。第二試,使升于草中守黍驅獸,暮遣美女非常,托言遠行,過寄宿,與升接床明日又稱腳痛下去,遂留數(shù)日,亦復調戲,升終不失正。第三試,升行道忽見遣金三十餅,升乃走過不取。第四試,令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升衣服,惟不傷身。升不恐,顏色不變,謂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為非,故不遠千里來事神師,求長生之道,妝何以爾也,豈非山鬼使汝來試我乎?”須臾,虎乃起去。第五試,升于市買十馀疋絹,付值訖,而絹主誣之,云未得償,升乃脫已衣買絹而償之,殊無吝色。第六試,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頭求食,衣裳破敝,面目塵垢,身體瘡膿,臭穢可憎,升愴然為之動容,解衣衣之,以私糧設食,又以私米遣之。第七試,陵將諸弟子登云臺絕巖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旁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于時伏而窺之者二百馀人,股戰(zhàn)流汗,無敢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圣師在此,終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澳藦纳献詳S投樹上,足不蹉跌,取桃實滿懷。而石壁險峻,無所攀緣,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二三丈引升,升忽來還,乃以向所留桃與之。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笑而言曰:“趙升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北娙私灾G,惟升與王長默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嘆悲涕。惟升二人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于不測之淵,吾何以自安?!蹦司阃渡矶拢龎櫫昵?,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見升、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還。歸治舊舍,諸弟子驚悲不息。后陵與升、長三人皆白日沖天而去,眾弟子仰視之,久而乃沒于云霄也。初,陵入龍虎山合丹半劑,雖未沖舉,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試,以度趙升,乃如其志也。28以詳細的結構之技來映襯深邈的結構之道,正是這篇傳說的內在結構安排。
相對于文人敘事和民間敘事而言,神圣敘事的結構之技還有一形而上的內在邏輯——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遵循著國人的審美心理,依照著“圓形結構”這最符合人們審美理想的文化心理結構來表述著張?zhí)鞄煶上傻膫髌?,并通過歷代天師的類似經(jīng)歷重復著這一敘事之道。例如,幾乎每代天師傳說的敘述都遵循著“奇異出生”、“少異多才”、“斬妖除魔”、“得道仙化”這個人生循環(huán)的過程(有些比較突出的張?zhí)鞄焸髡f中可能會有諸如“神人異相”、“傳道收徒”等環(huán)節(jié)的表述)。這種潛隱的圓形結構對應著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具有廣泛豐富的適應性和包羅萬象的生活涵容力,也因此而被張?zhí)鞄焸髡f的神圣敘事所包納。
(二) 張?zhí)鞄焸髡f的文人敘事結構
再來看文人敘事當中的張?zhí)鞄焸髡f,應該來說,目前搜集的有關張?zhí)鞄焸髡f文人敘事作品主要集中在文人筆記小說中。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言小說形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jīng)相當成熟,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便是其代表,發(fā)展到后世,各自都形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張?zhí)鞄焸髡f則恰好是橫跨這兩大類型,一方面,張?zhí)鞄燆尮沓墓适率侵竟中≌f的最愛,另外,歷代天師中又不乏風雅之士,他們的傳聞又成為志人小說的最佳素材。
從敘事結構來看,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雖然都是“粗陳梗概”,但由于其深層結構有所不同,所以其表層結構還是有區(qū)別的。簡單來說,志怪小說類別中的張?zhí)鞄焸髡f的“深層結構”是要證明張?zhí)鞄熌醚值裙之愔碌恼鎸嵖尚?,便決定了其特定的“表層結構”:將這些富有奇異色彩的的怪異之事當做真實的事件用史家之筆記錄成文,因而偏重于記事。因而在敘事結構上便以證明某事的真實性為旨歸,其最常見的模式為:事件——解釋——證明。在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往往開頭就是“某地某人”,而且一些人物還都是當時的有名人物,例如《夷堅志》中的《蔡京孫婦》這則傳說,其所記載的就是宋代權貴太師蔡京家的故事,這類做法就使讀者一開始就對故事內容的真實性有所肯定。在接下來的奇談異事的敘述中又往往與人情世故相聯(lián)系,寓幻于真,讓人在被其描繪的幻想情節(jié)所吸引的同時又不否認其現(xiàn)實性,最后在結尾中又加上一段作者自認的事理分析,拉上一二證明者“以發(fā)明神道之不誣”。
志人小說的“深層結構”是為了品評人物,從而決定了其特定的“表層結構”:注重“言語應對之可稱者”,因而偏重于記言。張?zhí)鞄焸髡f中志人的篇數(shù)所占不多,且重要集中在其與皇帝的交往記載。這類傳說,人物的言語對話都是記載的重點。故事或許非常簡單甚至不成其為故事,但卻一定要把人物的言談話語突出出來。而且人物最精彩的言語往往放在全篇的結尾處,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例如《皇宮對答》這則傳說,開頭以概述的方式介紹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然后寫其十二歲時奉詔晉見,宋徽宗以龍虎是否得見問之,其答以虎則常見,龍則今睹。最后又以“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符堯舜足矣”幾句話作為結束,給人印象最深的也正是這幾句話,大有曲終奏雅的韻味。
(三) 張?zhí)鞄焸髡f的民間敘事結構
張?zhí)鞄焸髡f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屬于民間傳說,是歷代群眾口頭集體創(chuàng)作的虛構作品。它以口頭方式在群眾中傳播,依靠有藝術才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講述人傳承。其結構之道就在于表現(xiàn)大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態(tài)度——渴望幸福生活,天道酬勤,付出才有回報,當然還有對社會惡勢力的痛恨和鄙視等等。因此,在敘事方式上,它往往采用程式化的敘事方式去強化這一結構之道,穩(wěn)定情節(jié),增強記憶,讓傳說在眾多人的傳承中基本保持原貌不變,更讓其中的核心即結構之道通過此種敘事得以加強和升華成為民眾的深層意識。
一般來說,民間敘事的張?zhí)鞄焸髡f結構完整,線索清楚。敘事多為單線,層次分明,層層展開,注意連續(xù)。張?zhí)鞄焸髡f中的《怒斗白果精》,白果精借水——天師母親受騙——白果精陰謀得逞——張?zhí)鞄熍钒坠坠ㄊ苷D。情節(jié)完整而引人入勝,大不同于文人敘事中的只言片語式的人物剪影,也不同于神圣敘事中的聲勢浩大而無內容。這則傳說中就用了民間敘事的經(jīng)典結構“三段式”。除此以外,在其它細節(jié)描述上也采用三段式的手法——入門有三道關卡,斗法時有三場爭勝等。
另外,民間敘事為了突出結構之道,其中的人物、情節(jié)往往是類型化和定型化的。例如,民間敘事中的人物關系往往是正反面人物,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的對比關系。這種結構有利于在對比中刻劃人物,表現(xiàn)主題。張?zhí)鞄焸髡f則用張?zhí)鞄熍c對手相對比(對手之中有法師也有妖怪),通過反面人物來映襯出張?zhí)鞄煹牡佬g高強,品行高尚等特點。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往往同樣或類似的事情要反復三次、五次、七次,如張?zhí)鞄焸髡f中的“七試趙升”就重復多達七次。情節(jié)的每一次重復都對展開故事、描寫人物、表現(xiàn)主題起一個強化和深化的作用。張?zhí)鞄焸髡f這種基本固定的結構,定型化的人物、情節(jié),能使傳說講述家們很容易掌握,從而用它來“舊瓶裝新酒”,以不變應萬變地去演義新的傳說。因此,我們在閱讀或聆聽張?zhí)鞄焸髡f的民間敘事文本時難免會產(chǎn)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除去妖怪的不同,其情節(jié)演變甚至是語言表達都有很多重復之處,這在龍虎山山川風物傳說中表現(xiàn)的最為明顯,例如《云錦石》、《蓮花石》等。甚至于現(xiàn)在如果有人有興趣去龍虎山做傳說搜集工作的時候,依然能夠發(fā)掘許多此類傳說的不同版本。
三、敘事語言分析
由于張?zhí)鞄焸髡f的敘事主體各異,導致張?zhí)鞄焸髡f的敘事類型各異。因為張?zhí)鞄焸髡f敘事類型的差異,張?zhí)鞄焸髡f的敘事風格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例如,神圣敘事的張?zhí)鞄焸髡f字斟句酌、莊重典雅:文人敘事則娓娓道來、溫文爾雅;而民間敘事卻土洋結合、雅俗共賞。
(一) 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語言分析
前文已經(jīng)分析過,在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熓且粋€莊重威嚴的道教教主形象,他的言行舉止都必須符合這一身份,其表述語言就自然要為體現(xiàn)這一要旨而服務。
首先就是神圣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都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出濃郁的幻想色彩。如《歷代天師傳》中記載張?zhí)鞄熃磿r“檄召雷神,有巨鷹藍距赤翅,挾大風而唳,攫檄排云去,觀者駭然,應時晴霽”,“有天花云篙之瑞”,“有卿云覆壇、鸞鶴群至之瑞”,將張?zhí)鞄熥鞣ㄐv得神乎其神。
其次,神圣敘事中,張?zhí)鞄煹难赞o表達都是非常的典雅方正、古樸莊重的,雕章酌句中可以看出文本表述刻意將張?zhí)鞄熕苣樽诮淌最I的努力。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張?zhí)鞄煵嫉赖难哉Z板正、用詞講究:“……人生有會則離,有生則死,死者精神冥冥,不可復還。惟昔軒轅味道,松喬食霞,并白日飛升,永劫無窮,不亦美乎?……”如果我們參照以其它宗教經(jīng)典,則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其中的相似處:言語之間將布道者與受道者距離拉開,同時又以循循誘導之詞激發(fā)受眾的想象力,以布道者為中心凝聚大家的注意,不知不覺中把宗教教義灌輸給聽眾。
對于中國的道教傳說中神圣敘事,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緊緊依賴于世俗政權而獲得自身崇高位置的道教派別,無論是什么時候,都必須嚴格遵循世俗權利所規(guī)定的表述界限。例如對張?zhí)鞄煹姆Q呼,以《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的張道陵傳說為例,文中張道陵的稱呼有“天師”、“真人”、“正一大法師”三種共計54次,其中稱呼其為天師的僅有一次,即開篇“天師真人姓張氏……”,“正一大法師”三次,其余時候張道陵均被以“真人”稱之。這與文人敘事及民間敘事大不類同:文人敘事中既有以“真人”稱呼,也有以“天師”稱呼;民間敘事當中則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是以“天師”相稱。神圣敘事、文人敘事、民間敘事中“天師”稱號出現(xiàn)的多寡也為我們揭示了張?zhí)鞄焸髡f所暗含的集體潛意識:天師世家的這一“天師”稱號本有犯忌之嫌,雖有一些帝王認可,但更多的帝王則是特意只尊其為“某某真人”而已。這一點對于道教徒來說是不可忘卻的,但對于封建文人來說則無傷大雅,而民間大眾則無所顧忌。
(二) 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語言分析
文人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運用的是長期以來文人通用的所謂“古文”語言。當然,文言也有多種語言風格。表現(xiàn)在張?zhí)鞄焸髡f這一特殊題材上,其語言特點是保持了文言體式的基本規(guī)范,適應文人敘事的要求,采用了唐宋以來古文辭日趨平易的一格,又揉合進了一些口語因素,其中人物的語言尤為顯著,于是形成了敘述語言平易簡潔,人物語言則靈活多樣的特點,并在敘事狀物寫人諸方面達到了真切曉暢而有意味的境界。
在文人筆下,張?zhí)鞄焸髡f敘述語言較一般的文言淺近,行文洗練而文約事豐。一些篇幅較短者,都不過二三百字,卻完整地寫出了一種人情故事,又富有諧謔之趣。例如《朱道人試法》
“姑蘇有朱道人,精符咒,所謂丹風翔金鼎,蒼龍戲玉池,六甲風雷,一壺天地,變化直俄傾間耳。一夕,張?zhí)鞄熯撂鞖馇缋?,倏起罡風,船隨波上下,顛簸異常。真人將令牌一拍,召值日神駕云拏訪。其時元妙觀朱道人,偶仿杯水芥舟之樣,戲以竹葉為舟,浮在水碗,手捻筆管,吹水不住,一葉扁舟,盤旋不已。神在云中覘之,回來稟云,是朱煉師試法。天師即遣神赍名片擲下。道人見之,呼吸遂停。真人坐舟,亦覺風平浪靜矣?!?/span>29
全文僅195字,卻將張?zhí)鞄熍c朱道人比試法力一事寫得搖曳多姿,妙趣橫生。從朱道人自恃法力高超,做法戲弄天師寫起,繼之寫張?zhí)鞄熖┤幌鄳?,“遣神赍名片擲下”,又以道人見名片而停法結尾,故事情節(jié)完整,交代清晰,人物雖無言語卻性格特征顯現(xiàn),實是文人敘事之高妙所在。
篇幅長者故事委曲,情節(jié)有伸縮、詳略之別,略寫能盡致,詳作刻畫描摹也沒有閑字閑筆。用文言句式,卻明白如話;文字極凝練,卻層次分明地寫出了人物動態(tài)、情狀。
除去敘述語言外,張?zhí)鞄焸髡f中人物語言所占比重也比較大,并且因人因事而多樣化。在保持文言基本體式的限度內,人物語言有雅、俗之別。雅人雅語,不妨有人掉書袋,例如《諧鐸》中所載“上清宮除妖”這則故事中就有“而人乃于富貴中求奇士,是猶向蓮花帳底買符箓也”;俗人語、婆子語帶生活氣息,時而插入口頭俚詞俗語,其中也有莊、諧之別。這都增強了文人筆記的可讀性,進一步拉大了與神圣敘事之文風的距離,更富有生活氣和趣味性。
(三) 民間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語言分析
民間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語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通俗。
一般而言,民間文學都具有通俗性的特點。因為它是人民口頭創(chuàng)造、口頭流傳的文學。因此人們總是從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語匯中,或富有民族傳統(tǒng)色彩的語匯中,選用那些人們最熟悉、最習用、最尋常的詞語,做為創(chuàng)造材料,達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老嫗能解,極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的目的。
形成通俗性風格的第一因素是運用了民間通俗詞匯。
如:臉紅脖子粗/捅了馬蜂窩/聰明反被聰明誤/打下十八層地獄/掃帚星/狐貍精/螃蟹精/白眼張/老禿驢/爹老子/草包/軟蛋/小子/黑古隆冬/鬼頭鬼腦/起早摸黑/隔墻有耳/坐吃山空/偷雞摸狗/打磕困/看熱鬧/鐵了心/發(fā)點財/趕個早/徒子徒孫/龍王/土地公/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趙公元帥
上述詞語有的是慣用語,如“臉紅脖子粗”、“捅了馬蜂窩”等;有的是口語詞,如“狐貍精”、“小子”等;有的是俗成語,如“鬼頭鬼腦”、“偷雞摸狗”;有的是民間流行的歷史傳統(tǒng)詞語,如“龍王”、“土地公”等。這些特定詞語口語性明顯,具有鮮明的形象色彩,在民間廣泛流傳,長期存在,幾乎家喻戶曉,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構成通俗性風格的第二因素便是口語句式的靈活運用。
1、正是由于口語句式多用之于日常生活,特別是口頭對話,所以在形體上通常是簡短的,在句子成分上,很少用長修飾語,在句法結構上,比較起來很少用關聯(lián)詞語。如:
這十朵蓮花,有一朵是白蓮花,九朵是紅蓮花。白蓮花最大,是姐姐,紅蓮花,都是她妹妹
《蓮花石》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年輕人。女的叫慧貞,是仙巖尼姑庵的尼姑。男的叫妙正,是七星廟里的和尚。
《尼姑背和尚》
這些語句樸素自然、平實無華,有的甚至就是大白話,不加任何修飾,使用起來,倍感流暢。
2、由于口語句式經(jīng)常是在特定的鮮明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的,因而與書面語句式比較起來,口語句式就常常表現(xiàn)為省略句、無主句、獨語句等一些特殊句式。
張?zhí)鞄煯嬃艘粡埛?,放在嘴邊一吹:“著!?/span>
《天師斗法》
皇上聽了連連點頭稱道:“好!好!好!”
《天師府的名菜》
“看到了!”廖家后生老老實實回答。
《當不成皇帝做神仙》
上述獨語句、無主句較書面語句式常用單詞或短語充當句子成分,顯得異常的活潑明快。
構成通俗性的第三個因素是使用通俗淺近的比喻。如:
負責“正乙宮”基建的法官名叫張四福,也急得象癩蛤蟆碰到了蛇一樣,裝著一肚子氣到處亂蹦。
《魯班建宮》
走到財神趙元帥像前,雙腳下跪,頭像雞吃米般不斷上下磕去,口中連續(xù)不斷念道:“財神呀,保佑我,請賜寶貝于我……”
《龍虎山天師賜寶帽》
這些比喻不僅給人一種形象的感受,引起人們廣泛的聯(lián)想,而且明白易懂,表現(xiàn)出通俗淺近的特點來。比喻的喻體大都是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無須解釋。
構成通俗性的第四個因素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方言的運用。人們在感受到地方色彩的同時,也明顯地體會到了其口語化、通俗化的特點。
如:
哇——說
唔——你
么哩——什么
去戲——去玩
冒得——沒有
娘崽——母子
崽仂——小青年
叫緊——很猛烈
打磕困——打盹
爹老子——爸爸
落過雨——下雨
困著了——睡著了
方言雖土腥味十足,卻古樸自然,是原汁原味的民眾生活用語。這些方言聽起來親切,無論思想上或心理上都易于與之產(chǎn)生共鳴。另外這些方言還增添了傳說的地方色彩與鄉(xiāng)土氣息。
當然,除去通俗之外,民間敘事中的張?zhí)鞄焸髡f還有其它諸如語言的整齊美、語言的豐富性等民間口頭文學的外部特征,但限于篇幅,此處不做詳談。
結語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卿希泰先生曾指出道教對我國封建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生活、民族關系、農(nóng)民運動等各個方面,都曾產(chǎn)生過極為深刻的影響。而張道陵正是中國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然而在目前興起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熱”中,對于這位創(chuàng)始人的研究遠遠不及其他宗教領袖,甚至其他宗教人物。
至于對以他為原型的張?zhí)鞄焸髡f的研究更是幾乎空白。無論是道教經(jīng)籍中的道教傳說,還是筆記小說中的文學敘事作品,抑或是民間傳說中的口頭敘事作品,都成為被學者們遺忘的角落。目前我所見到對張?zhí)鞄焸髡f有專門研究的國內學者只有劉守華先生,另外江西貴溪文化館周沐照先生作為一名群眾文化工作者,出于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收集了許多張?zhí)鞄焸髡f,并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事實上,作為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融合下的產(chǎn)物,張?zhí)鞄焸髡f中可資挖掘的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等有較高意義的文化價值因素非常豐富。就宗教學的價值而言,它有助于我們認識張道陵所代表的天師道在中國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間的深遠影響。另外,有些民間傳說還可以補充歷史文獻之不足,給我們研究張?zhí)鞄熀偷澜涛幕峁┖駥嵉幕A。就民俗學的價值而言,張?zhí)鞄焸髡f就象一面多棱鏡,從中可以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諸多特點。例如民眾心態(tài)、民俗事象、民間信仰等等。就人類學的價值而言,張?zhí)鞄焸髡f中的核心——張?zhí)鞄熜蜗笫且粋€符號象征體系,研究這一符號象征體系有助于我們把握傳播、接受這些傳說的人們的心理、社會結構。
鑒于張?zhí)鞄焸髡f研究的嚴重匱乏現(xiàn)狀以及張?zhí)鞄焸髡f本身所含有的豐富文化價值,我選擇了張?zhí)鞄焸髡f作為我的研究對象。本文首先通過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爬梳工作,對記錄張?zhí)鞄焸髡f的歷史文獻和現(xiàn)代口頭資料做了類型歸納,并對各種類型的張?zhí)鞄焸髡f文本進行概述,以求盡可能展現(xiàn)各種文本的內容特征。其次,本文將分析不同文本中的張?zhí)鞄熜蜗螅接懨恳环N形象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最后,本文將對張?zhí)鞄焸髡f的不同類型文本做出敘事分析,從而深入研究其所體現(xiàn)的敘事特征。但是由于本人學識的有限性,目前本人只能從以上角度做淺顯的初步探討,希望能對長期被忽視的張?zhí)鞄焸髡f的研究產(chǎn)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注釋:
1 【法】安娜·塞德爾,《西方道教研究史》P22,蔣見元 劉凌譯,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
2 鐘肇鵬主編,《道教小辭典》P25,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3 郭樹森主編,《天師道》P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4 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第六冊)P104,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6月第一版。
5 張金濤主編,《中國龍虎山天師道》P183,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6 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籍選刊》(第六冊)P104,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6月第一版。
7 張金濤主編,《中國龍虎山天師道》P202,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8 同上,P185。
9 同上,P197。
10 同上,P203。
11 同上,P183。
12 同上,P185-187。
13 同上,P198-199。
14 同上,P208。
15 同上,P182-183。
16 同上,P177。
17 同上,P180。
18 同上,P180。
19 同上,P197。
20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發(fā)凡》,《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
21 張金濤主編,《中國龍虎山天師道》P193,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22 同上,P198。
23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P5-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二版。
24 董乃斌、程薔,《民間敘事論綱(上)》,《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25 張潮,《虞初新志》卷十七,《筆記小說大觀》第14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
1983年10月第一版。
26 劉汎搜集整理,《仙人爹講的故事》,咸寧市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1987年編印。
27 楊義,《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8 (清)婁近垣編撰,《龍虎山志》P43,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9 (清)許秋垞,《聞見異辭》卷二,《筆記小說大觀》第24冊,江蘇廣陵古籍刻印
社出版,1983年10月第一版。
參考書目:
1、《道教史》許地山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2、《道教史發(fā)微》潘雨廷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3、《中國道教史》任繼愈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4、《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張金濤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二版
5、《西方道教研究史》安娜·塞德爾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6、《天師道》郭樹森主編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7、《道藏要籍選刊》(第六冊)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6月第一版
8、《江西通志》(清)謝曼等修:陶成等纂 清朝雍正十年刊本 影印本 臺灣:成文
出版社1989年3月第一版
9、《龍虎山志》婁近垣編撰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10、《道教小辭典》鐘肇鵬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11、《道教與龍虎山傳說》周沐照、倪少才搜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
12、《張?zhí)鞄熋芈劇繁П泳幹∠愀厶祚R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98年9月香港第一版
13、《筆記小說大觀》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3年10月第一版
14、《孔子傳說的文化審美研究》陳金文著 齊魯書社2004年5月第一版
15、《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王平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16、《道教與民俗文學》劉守華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17、《中國民間目連文化》劉禎著 巴蜀書社1997年7月第一版
18、《民俗學概論》鐘敬文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19、《簡明民間文藝學教程》葉春生著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1992年6
月第一版
20、《神話何為》呂微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年12月第一版
21、《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梅新林著 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出版
22、《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吳光正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版
23、《文學:從元素到觀念》楊文虎著 學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4、《佛教與中國文學》孫昌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25、《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溫端政、周薦著 書海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6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zhí)鞄焸髡f文化內涵探究及人物形象分析···
下一篇: 道紀之《時間簡史》與《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