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東漢末年,張陵創(chuàng)立道教。隨著道教的繁衍發(fā)展,相關的傳說也在不斷的產(chǎn)生、豐富。在全國各地的道教流傳地域中,傳說內(nèi)容最為豐富,數(shù)量最為龐大的,當數(shù)張?zhí)鞄煱采砹I(yè)的龍虎山地區(qū)。本文就將對這些豐富的傳說內(nèi)容加以分析,并深刻剖析“箭跺式”人物張?zhí)鞄煹乃囆g形象。
二、龍虎山張?zhí)鞄焸髡f的內(nèi)容以及藝術特色初探
龍虎山張?zhí)鞄煹膫髡f雖然數(shù)目龐大,但是每個故事內(nèi)容在其本質(zhì)上有著共同的敘事機制以及類似的藝術特征。
(一)多元化的口頭敘事文學——歷史與文學、宗教信仰與世俗情趣的交融滲透
民間傳說往往有一個內(nèi)在的傳說核,而這個傳說核是一個客觀實體,而整個敘事是以傳說核為中心展開的。民間傳說的這種特點意味著它注定成為是溝通歷史和文學的橋梁。龍虎山張?zhí)鞄煹膫髡f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首先,歷史上確有張?zhí)鞄熯@個人物,張?zhí)鞄熤傅澜痰膭?chuàng)立者張道陵以及與其一脈相承的后世子孫。居于龍虎山的每一代張?zhí)鞄煻加凶谧V可尋,有名有姓,真實的人物給整個傳說增加了現(xiàn)實感與歷史感,不會因其魔幻超現(xiàn)實的色彩而類似神話般遙遠虛幻。其次,整個龍虎山張?zhí)鞄焸髡f體系是以龍虎山地區(qū)為據(jù)點,每個傳說的發(fā)生都有確切而現(xiàn)實的地點,大部分傳說都有山川風物為其支撐,即使傳說中有很多幻想色彩,人們面對著就在眼前的怪石、奇象,仍然會覺得這似乎是“可信的”。地點和人物的確定,具體物體的支撐,使得張?zhí)鞄焸髡f在大量的文學藝術加工下依然能夠脫離神話性質(zhì)的虛無色彩,保持著厚重的歷史感與現(xiàn)實感,實現(xiàn)歷史與文學的結合與統(tǒng)一。
同時,龍虎山張?zhí)鞄焸髡f雖然是屬于道教思想的范疇,但是這類傳說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宗教思想模式,具有了社會批判意義。傳說中有大量的世俗生活圖景,表達人們現(xiàn)世的生活態(tài)度與主題。中國實行政教分離,傳統(tǒng)的佛教、道教都具有寬容大度的作風,因此民眾十分靈活自由地選取宗教題材來創(chuàng)作口頭文學與通俗文學,表達宗教、非宗教以及反宗教的主題。例如這則關于三教爭地故事:張?zhí)鞄?、孔圣人、如來佛都看中了龍虎山這塊寶地,爭執(zhí)不下,有鳳鳥停留三人賭約,猜中鳳凰停處是何寶物者永占此地張?zhí)鞄煵路ㄓ殑?,孔圣人猜筆墨紙硯,如來佛猜佛珠蓮臺,天師勝出,得占寶地。民眾仿佛是以一種戲謔的、隔岸觀火的情感來看待三教爭奪主導地位的斗爭。故事中的人物,張?zhí)鞄?、孔圣人、如來佛都脫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外衣,全部都世俗化、人格化。龍虎山張?zhí)鞄煹膫髡f將宗教教義與世俗情感相聯(lián)系,不僅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同時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就宗教學、宗教史的價值而言,它有助于我們認識張遒陵所代表的正一道在中國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間的深遠影響。張?zhí)鞄熢趶墓诺浇?、從南到北的中國大地上,深受民眾敬仰,民眾津津樂道他斬妖驅邪的故事,表達出倚賴和期望這位活神仙來幫助自己對付自然界與社會上邪惡勢力的普遍心態(tài)。在張?zhí)鞄熒砩?,既有歷代天師的影子,更是廣大民眾宗教心理的生動體現(xiàn)。從他們對張?zhí)鞄煹木囱觯憩F(xiàn)出作為符箓派的正一道和下層民眾的密切關系。同時由于這類傳說都是由民眾創(chuàng)作口頭的,極富民間世俗色彩,往往也能夠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狀況,幫助學者們研究多樣化的民間歷史文化。
(二)社會實用功能——道德勸誡和倫理規(guī)范
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樣,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鷺文》就是它對世人的道德訓誡。就《太上感應篇》所提倡的二十項善行和反對的一百五十項惡行本身來看,大多數(shù)是對民間淳樸道德規(guī)范的認可,有些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如“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都是以教義的形式對人們進行道德勸誡和倫理規(guī)范。
在龍虎山張?zhí)鞄熜≌f中同樣寄予了當?shù)厝巳宋囊?guī)誡的要求。例如《無蚊村》的傳說,這里的張?zhí)鞄熍c民間凡人無二,奉守著“百事孝為先”的倫理觀念。孝道是儒家極力推崇的,儒家的孝觀念對民間有很大的影響,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以孝為主題的傳說。即使在這則講述道教教主故事的傳說中,人們也忘不了儒家的孝,體現(xiàn)出我國民間文化中儒道混合的特色。在這則傳說中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張?zhí)鞄熌赣H之口說出的“學道者,應以德為本,德乃道之根”。在我國,民間傳統(tǒng)心理一直是排斥純粹的宗教修煉的。相反,在老百姓看來,真正能修道成功的只有通過“積德”來完成。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道教、異土移植的佛教還是其它在中華大地傳播的宗教,功德圓滿都是每個修煉者成功的不二法門。這則張?zhí)鞄焸髡f折射出了我國典型的民眾心態(tài)。
三、具有典型意義的箭垛式人物——張?zhí)鞄熜蜗蟮乃囆g分析
張?zhí)鞄熓且詮埖懒甑脑退鶆?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廣泛概括意義的道士形象,是融注道教理想與民眾意愿的活神仙。龍虎山流行的天師傳說中,張?zhí)鞄熓且粋€“箭垛式人物”,勞動人民在這個形象上加上一個又一個傳奇,使之性格特征不斷飽滿、豐富。這是在一定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借助神奇幻想對天師形象進行夸張?zhí)摌嫷漠a(chǎn)物,傳說中的張?zhí)鞄煵粌H是一個宗教人物,更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
(一)人格與神格、平民與權威的統(tǒng)一
張?zhí)鞄熜蜗缶哂袕碗s多樣性。傳說中的張?zhí)鞄熅哂邪肴税肷竦奶卣?。他是食五谷、通人情的人,具有和善可親、疾惡如仇、關懷百姓疾苦的人性品格。他同百姓一樣感受著世俗的人間煙火,有著大眾的普遍情感,并且時刻體察百姓疾苦。然而,同時他的身上又體現(xiàn)著神格特征。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儼然是玉皇大帝派駐龍虎山,統(tǒng)領人間鬼神精怪的“鬼王”,太白金星、觀音菩薩等等是他家的??停恍﹥瓷駩喊驹谒磉吔邮茯屒舱J罪受罰。他最動人的故事是驅除興妖作怪禍害百姓的鬼怪精靈,為民消災造福。一些地方妖魅逞兇,往往不須張?zhí)鞄熡H臨,只要請到上清宮一道神符,妖魅即刻聞風而逃,顯示出天師的巨大權威。鬼怪精靈自然是虛構的幻想形象,用科學眼光加以探究,它們不過是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對于威脅人類生存的自然與社會暴力的象征性反映,而與這些邪惡勢力作斗爭并最終取得勝利的張?zhí)鞄熅统蔀榱巳藗兎纯剐皭罕┝Α幦∽杂尚腋5膭?chuàng)造精神的外化。處于重重壓力之下的大眾也把張?zhí)鞄熤貥嫗橐粋€有能力在自己面臨災害時給予希望與保障的并且樂于施以援手的世間神仙。在張?zhí)鞄熯@個人物形象人格與神格并存,體現(xiàn)著人們對完美“救世主”形象的期待與要求。
張?zhí)鞄煵粌H是人格與神格的統(tǒng)一,同時也是平民化與權威化整合。龍虎山天師傳說的張?zhí)鞄煂τ诋數(shù)厝嗣駚碚f不僅是和善可親的鄰里,同時也是為民謀利的肝膽俠士,在他的身上有著平民化的一面,但同時他也代表著一種權威化的道教首領形象。人們稱他為“鬼王”,不僅在傳說中展現(xiàn)了他統(tǒng)領人間眾多鬼神精靈的法力與權威,還賦予他以威嚴莊重的長者的風度。如對前來天師府訪問的故舊,他和藹可親,寬厚相待,然而在他身邊端茶送水、看門掃地的竟是一些兇神惡煞,這就于平易中透出令人敬畏的神秘和威嚴。百姓將其形象權威化,不僅是對法力的肯定和推崇,同時也暗示著存在于人民大眾集體無意識中的權力崇拜現(xiàn)象。中國是一個權力至上的官宦社會,權利所帶來的巨大效益以及森嚴的等級制度讓人們無形中產(chǎn)生了一種權力崇拜心理。為了符合受眾的審美心理,張?zhí)鞄熥鳛橥昝赖牡澜倘宋镄蜗蟆⒆鳛榈澜探y(tǒng)領舵主,就必須集神秘、威嚴于一身。民眾按照自己的審美要求打造了張?zhí)鞄煹男愿窈托蜗?,而使其成為中國宗教人物藝術畫廊中最具光彩和意蘊的形象。
(二)封建政府與下層民眾的橋梁——以階級立場觀照張?zhí)鞄熜蜗?/span>
之前的研究一味將張?zhí)鞄煹男蜗髠髌婊?、色彩化。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歸現(xiàn)實,那就是張?zhí)鞄煹碾A級立場問題。道教與封建政府、農(nóng)民起義有著曲折復雜的關系。下面就將給予具體的論述。
道教創(chuàng)立之初為了吸納大量道徒,其旗幟和道義是以反封建、追求平等、共同富裕為主的。《太平經(jīng)》中說“天地施行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認為萬物應同樣收到天地的養(yǎng)育。又說“或積囤億萬,不肯周窮救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狈磳蹟控斘?,為富不仁。詛咒這樣的富人“與天為怨,與地為咎,與人為大仇,百神憎之”。①眾生平等的社會政治觀點,標榜神奇無比的法術,使得早期道教常常為農(nóng)民起義所利用,同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相結合。但是,封建統(tǒng)治者絕對不會置這樣一支龐大的力量于不顧。統(tǒng)治者一方面極力打壓,另一方面招降使其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附庸。道教組織要繼續(xù)存活發(fā)展下去必須與封建政府取得某種妥協(xié),向官方靠攏。自張盛以后,其居于龍虎山天師府的后代們不斷對龍虎宗正一道進行改造和變革以適應封建政府的需要。表現(xiàn)為:其一,提倡忠孝,進一步吸收儒家倫理道德,以使天師正—道更能適合統(tǒng)治者的要求。其二,是打起“佐國佐民”的旗號,以求得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民眾的信奉。
在這種改造之下,天師道漸漸完成由民間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轉變。“由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實行兩面政策的結果,原來的符篆與丹鼎兩大派別經(jīng)過改造以后,也逐步融合起來,民間道教也逐步變?yōu)楣俜接玫墓ぞ??!?/span>②而張?zhí)鞄熯@個稱號也是經(jīng)過了皇帝的親自冊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zhí)鞄煶袚藴贤ǚ饨ㄍ醭c底層大眾的橋梁作用,成為了一種緩和階級矛盾的工具。他即是維護民眾權力的,站在民眾立場上殺妖初魔的道仙,同時又是權威化的封建勢力的象征。例如,《蓮花石》的傳說,張?zhí)鞄熅鸵苑饨ㄐl(wèi)道士出現(xiàn)。鎮(zhèn)妖的寶劍成了壓制自由的大棒,靈驗的法術成了摧殘幸福的檄文。張?zhí)鞄熖幵诮橛诠俜脚c民間的中間地帶,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
三、結語
龍虎山地區(qū)的張?zhí)鞄焸髡f因其豐富性、生動性、文化性而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藝術瑰寶。其傳說內(nèi)容折射出民間文化無窮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內(nèi)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則凝集了人民的種種心理訴求。目前,相比與道教的其它領域,例如八仙傳說、張三豐傳說,學界對龍虎山和天師府研究依舊顯得比較薄弱,而本文只是以筆者拙見對龍虎山地區(qū)天師傳說做了一個初步的、淺層的研究。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學者、專家對其加以研究,挖掘出其中的瑰寶魅力!
注釋:
①太平經(jīng)一百七十卷.
②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02頁.
參考文獻:
[1] 郭樹森,朱林,賀紹恩.天師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
[2]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道教與傳統(tǒng)文化.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年版.
[3] 周沐照,倪少才.道教與龍虎山傳說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劉守華.張?zhí)鞄焸髡f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國道教,1995年1月.
[5]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化.中國道教,1988年2月.
[6]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故事傳說.思想戰(zhàn)線,1983年2月.
[7] 劉守華.中國道教傳說的文化價值.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11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16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zhí)鞄熤黝I的“三山符”
下一篇: 張?zhí)鞄焸髡f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