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真道教流傳和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李道謙是一位有過多方面貢獻的高道。他對全真道教早期歷史資料的輯錄整理,對全真道教義、教理的傳授,對教內(nèi)事務(wù)的管理,對全真道與當時社會中官民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對道教宮觀的修葺興建,乃至對教外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均做出了使教內(nèi)教外人士敬仰的業(yè)績。筆者在研究全真道教歷史時,對李道謙的生平事跡進行了一些研究與探討,擬以此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全真道教在元代的活動情況,同時通過對這位道教先賢業(yè)績的記述啟迪后人。
李道謙 (1219—1296) 字和甫,金、元時汴梁 ( 今河南開封市 ) 人。其父親李師孟為滿腹經(jīng)綸的飽學(xué)之士,但不喜仕途而隱居民間,金朝末年戰(zhàn)亂饑荒時,曾出資賑濟窮人,以人品高尚為鄉(xiāng)里人敬重,母親游氏亦支持丈夫的慈行善事。李道謙 7 歲時,即以六經(jīng)童子被舉薦于禮部應(yīng)神童試。金哀宗天興二年 (1233) 因不堪戰(zhàn)亂及世俗事務(wù)紛擾而出家,勤奮研習(xí)道教經(jīng)典及丹道秘訣,頗得其中精奧。蒙古乃真馬皇后稱制元年 (1242) 西游到陜西,拜全真道祖庭重陽宮住持通玄廣德洞真真人于志道 ( 善慶 ) 為師。于志道以其為道門賢才而器重,傾自己所學(xué)傳授李道謙。四年后李道謙隨于志道在陜甘弘揚全真道。蒙古海迷失皇后稱制二年 (1250) 于志道羽化,李道謙不負師教,依舊十分勤勉地弘道。翌年,全真道掌門真常真人李志常以李道謙代理重陽宮提點。蒙古蒙哥汗二年 (1252) 春,李志常奉憲宗之命赴重陽宮設(shè)醮祭祀并規(guī)劃營建道觀諸事,委派李道謙負責具體操辦,李道謙辦理得周全妥當,深為道眾佩服。蒙古蒙哥汗八年 (1258) ,任京兆路道錄,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升任京兆道門提點,至元九年 (1272) 赴京師任諸路道教提舉,不久辭職返回陜西。至元十四年 (1277) 任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兼領(lǐng)重陽宮事。至元二十五年 (1288) 永昌王遣使以師libai謁。至元三十一年 (1294) 元成宗即位,封李道謙為玄明文靖天樂真人,賜號崇玄大師。貞元二年(1296) 六月羽化。據(jù)道教典籍記載,李道謙羽化之后,“公私聞之,咸來吊祭,無不盡哀。葬之日,會者數(shù)萬人”①,足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李道謙生前著作甚豐,據(jù)《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有《祖庭內(nèi)傳》 ( 即《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 三卷,《七真人年譜》( 即《七真年譜》 ) 一卷,《終南山記》三十卷,《仙源錄》六卷 ( 即《甘水仙源錄》,后收入《道藏》為十卷 ) ,《簡溪筆錄》十卷,詩文五卷。
李道謙對全真道教的弘揚與發(fā)展最突出的貢獻,是他對全真道教史料的輯錄整理和對早期全真道教歷史的研究撰寫。
在全真道教的發(fā)展歷史上,李道謙是第一位系統(tǒng)輯錄全真道史料并進行研究撰寫全真道早期歷史的高道,《道藏》中收錄的《甘水仙源錄》、《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均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據(jù)《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記載,李道謙從在重陽宮任教職以后,“公行方見異聞勝跡,仙圣韶舉,必詳錄之為成書,以開示后學(xué)為己任?!笨梢?,他收集這些史料時,不僅僅是出于個人的愛好,而是站在弘揚全真道教,開示后學(xué)的高度來進行這一很有意義的工作的。在《甘水仙源錄序》中,李道謙回顧自己輯錄整理這些全真道早期史料的經(jīng)過時寫道,他入陜以后,在長達五十余年的歲月中,因教務(wù)事宜,見到過許多鐫刻著記載全真道教宮觀興建、道教活動和全真道高道事跡的碑石,“既經(jīng)所見,隨即記錄”,集少成多,終于編成《甘水仙源錄》一書,刊刻以傳之后世。在同一篇序文中,他還語重心長地寫道 : “如他日嗣有所得,繼之斯后,庶使向上諸師仙功道行不離幾席之上,得以觀覽者焉,亦可謂玄教盛事之一端也?!雹趶纳鲜鲇涊d可以清楚地看出,李道謙完成這些著述和史料的輯錄整理,歷時長達五十余年 ; 他期望這一事業(yè)后繼有人,并以進行這項事業(yè)為道教中的大事。李道謙不僅有遠見卓識,而且勤勉地身體力行,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甘水仙源錄》是有關(guān)全真道教早期歷史資料最豐富的碑文集。其所以取書名為《甘水仙源錄》,甘水者,取意重陽祖師在終南山下甘河鎮(zhèn)得遇高道點化,飲神水,受真訣,從此出家修道 ; 仙源者,意在使后學(xué)從其中的詩文記載得知全真道的創(chuàng)教淵源。此書編輯完成于元朝至元二十五年 (1288) ,其中包括 : 蒙古至元元年 (1264) 元世祖忽必烈敕贈王重陽為真君及馬丹陽等“全真七子”為真人的詔書 1 篇,全真道高道及居士生平事跡碑文 53 篇,道觀興建及活動情況的碑文 17 篇,祭文 2 篇,贊 7 篇,序 ( 引 ) 文 4 篇,跋、后序各 1 篇,詩 27 首。上述詩文中,李道謙撰文 5 篇,寫詩 1 首。文為 : 《甘水仙源錄序》、《終南山全陽真人周尊師道行碑》、《終南山圓明真人李煉師 ( 志源 ) 道行碑》、《終南山樓觀宗各宮同塵真人李尊師( 志柔 ) 道行碑》、《史講師 ( 洞玄 ) 道行錄后跋文》 ; 詩為《題甘河遇仙宮》。
對于《甘水仙源錄》的價值,陳垣先生曾給以很高的評價,他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書中指出,宋朝杜大 鑒于碑石史料不易傳世,編纂了名臣碑傳《琬琰集》,為學(xué)者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陡仕稍翠洝穭t可謂全真道教的《琬琰集》,但它又與杜大 所編《琬琰集》不同,杜編所收碑文大多采錄于諸家文集,而《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則大多直接來自碑石拓片。因此,從保存史料的意義上看,《甘水仙源錄》就更為難得和珍貴。 陳垣先生在該書中還寫道 : “吾纂《道家金石略》,即仿其體?!? 指《甘水仙源錄》的史料取材方法——引者 ) ③陳垣先生還非常謙遜的指出,《甘水仙源錄》的選錄標準,比自己更為精當。上述記載,一方面反映了作為著名歷史學(xué)家的陳垣先生治學(xué)十分嚴謹,同時也可以看出,《甘水仙源錄》的編纂與刊印的確對陳垣先生編纂《道家金石略》起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七真年譜》和《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是李道謙編纂的另外兩部有關(guān)全真道教早期史跡的著述?!镀哒婺曜V》記述從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 王重陽降生至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 丘處機羽化,其間 116 年間全真道教祖王重陽及“全真七子”馬丹陽、譚處端、王處一、丘處機、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的主要弘道事跡,其資料主要來自入譜高道的文集及諸家的著述傳記,如各家記載不同時,則以諸高道的文集為準,“蓋文集記錄之真,傳記所未詳也?!雹堋督K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公上、中、下三卷,記述與王重陽同在終南山下戶縣劉蔣村結(jié)茅修道的和玉蟾 ( 德瑾 ) 、李靈陽及其他全真道早期 35 位高道簡傳,傳主為 : 劉通微、史處厚、嚴處常、姚 、曹 、來靈玉、雷大通、劉真一、李大乘、趙九淵、蘇鉉、于通清、趙悟玄、段明源、柳開悟、任守一、楊明真、周全道、喬潛道、李沖道、趙九古、陶彥明、王志達、薛知微、陳知命、宋明一、呂道安、畢知常、尹志平、李志常、于志道、宋德方、綦志遠、李志遠、高道寬。這些高道的傳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全真道早期歷史必讀的典籍。
除上述著述外,李道謙還撰寫了《通微真人蒲察尊師 ( 道淵 ) 傳》⑤、《終南山宗圣宮石公( 志堅 ) 道行記》,⑥《樓觀大宗圣宮重修說經(jīng)臺記》、⑦《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真人內(nèi)傳》⑧,這些碑文亦從不同的側(cè)面記述了全真道教早期的活動和發(fā)展的歷史。
全真道教在元代非常興盛,原因是多方面的。李道謙與當時有聲望的官員與著名學(xué)者交往,請他們署名撰寫了記載全真道活動的碑文,借助這些人的社會影響以更好地弘揚全真道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碑文中,大多由李道謙寫出初稿,然后由有聲望的官員或著名學(xué)者增刪后署名 ; 有的碑文則由李道謙出面請名人撰寫。其中由李道謙先寫出初稿者如 : 安西王府文學(xué)姚隧署名撰寫之《洞觀普濟圓明真人 高君 ( 道寬 ) 道行碑》⑨,安西王府記室參軍薛友諒署名撰寫之《棲云王真人 ( 志謹 ) 開澇水記》⑩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魏初署名撰寫之《重修磻溪成道宮記》 ⑾、翰林待制知制誥兼修國史李謙署名撰寫之《弘玄真人趙公 ( 悟玄 ) 道行碑》⑿ 、陜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姚隧( 至元十七年起任此職 ) 署名撰寫之《有元重修玉清萬壽宮碑銘并序》⒀。至元二十四年(1287) ,李道謙因“全真七子”中唯獨王處一當時無碑傳,遂與高道賀志沖、李志真聯(lián)名請時任翰林直學(xué)上奉政大夫之職的姚燧 ( 至元二十四年姚任此職 ) 署名撰寫《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宗師道碑》⒁。李道謙的多方努力,的確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上述諸碑文中,以姚燧署名者最多,那么,姚燧為何許人也 ? 有必要簡要予以介紹。
姚燧在元朝不僅是一位名臣,而且是一位品格和節(jié)操高尚的著名學(xué)者?!对贰ひ輦鳌分袑懙?: “當時孝子順孫,欲發(fā)揮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傳信 ; 其不得者,每為愧恥。故三十年間,國朝名臣世勛,顯其盛德,皆燧所書。每來謁文,必其行業(yè)可嘉,然后許可,辭無溢美?!雹佑纱丝梢姡畹乐t借重姚燧的文名以弘揚全真道教,既說明了他有遠見卓越識,選人得當,同時也說明李道謙當時在教內(nèi)教外亦很有聲望,使姚燧這樣持論嚴謹?shù)膶W(xué)者也深為敬重。
李道謙還是一位很有造詣的書法家,篆、隸、楷書均佳。在《道家金石略》所收錄和記載的碑文中,《太清宮圣旨碑》、《全真教祖碑》、《題老君庵詩刻》、《跋高 古文道德經(jīng)》均為李道謙書丹,《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真人內(nèi)傳》為李道謙題額。時人王 州評價李道謙書法時指出,他的書法“遒偉有法,詢不虛也”⒃。
李道謙在培養(yǎng)道教人才方面亦頗有建樹,孫德彧十余歲出家后拜李道謙為師,李對其精心栽培,“授易、老奧義” ⒄ ,后來孫德彧成為全真教中著名的高道,元仁宗時受封為神仙演道大宗師、玄門掌教輔道體仁文粹真人,為全真道掌教。
對道教宮觀的興建與維修,李道謙亦傾注了心血,樓觀臺的下院玉華觀在他的指導(dǎo)下得以興建⒅,于志道曾居住的筠溪道院因他繼住而得以維修⒆。此外,對其它名勝古跡及文化設(shè)施的修建,他也盡力贊助,岐山周公miao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損壞,李道謙安排籌劃,使其翻修一新。長安城中新修孔子miao堂,李道謙承擔了近一半的修建經(jīng)費。他的上述事跡博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贊揚,“無貴賤長幼,識與不識,聞?wù)哔t之?!?⒇
尤其使教內(nèi)外人士敬佩的是,盡管李道謙聲譽甚高,他對自己卻律己甚嚴,終生學(xué)而不倦。“公純誠清粹,負氣正大,雖為道者師,不眩以誕,不擾以紛,不妄語笑,平居澹然,人英測其津 。終身未嘗廢書不觀,經(jīng)史百家,靡不周覽。晨起日課,取《道德經(jīng)》、《周易》恪誦一通,盛寒暑弗輟。重陽為宮,四方都會,園田殖產(chǎn),收入不少,而自奉菲儉,不減寒素。問學(xué)必踐履,許予必公是,疏財尚義,一錢須內(nèi)之宮努,掌者敬事,亦不敢肆私見欺?!保?1)這一段記載,真實而生動地說明了李道謙受到各方敬重的原因。
李道謙生平著作甚豐,但失傳者頗多,如《終南山記》三十卷、《筠溪筆錄》十卷及詩文五卷均失傳。詩只有極少量流傳,《全金元詞》雖載其詞 20 首,但編后按語寫道 : “宋元間道士姓李者頗多,以上詞未署名字,不知李真人確為誰,姑作道謙?!?(22)以此觀之,這些詞是否確實為李道謙所填,尚有待進一步考訂。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李道謙對全真道教弘揚和發(fā)展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對全真教史的輯錄研究和編寫,做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陳垣先生指出, 陳友珊先生撰寫《長春道教源流》一書時,因明朝以后史料缺乏而幾不成章,“深慨于道謙以后,無人繼述也?!保?3)留這一論述深刻地說明了李道謙在全真道歷史上的地位。
注 :
①⒇(21) 宋渤:《玄明文靖天樂真人李公道行銘并序》,載陳垣編纂《道家金石略》第 714 頁,文物出版社 1988年 6 月第 1 版。
②李道謙 : 《甘水仙源錄序》,胡道靜、陳蓮笙、陳耀庭選輯《道藏要輯選刊》 ( 六 ) 第 693 頁,上海占籍出版社 1989年 6 月第 1 版。
③(23)陳垣 :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 30—32 頁,中華書局出版, 1962 年 7 月新一版。
④⑤⑥《七真年譜》,載處同②第 667 頁,
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⒃⒄《道家金石略》第 626 頁,第 637頁,第 642 頁,第 634 頁,第 619 頁,第 620 頁,第 629 頁,第 701 頁,第 722 頁,第 718頁,第 454 頁,第 788 頁 。
⒂《元史》卷 174 ,中華書局標點本, 1976 午 4 月第 1版。
⒅ 王守道 : 《 玉華觀碑》,《道家金石略》第 724 頁。
⒆《筠溪道院記》,《道家金石略》第 610 頁。
(22)唐圭璋編 : 《全金元詞》(下)第 1250頁,中華書局1979 年 10 月第 l 版。
李道謙(1219年-1296年)字和甫,號天樂道人,賜號玄明文靖天樂真人。元朝夷山(今河南開封)人。年二十四,師事全真道士于志道,盡傳全真奧旨。居終南山重陽宮五十余年,歷職授提點重陽宮事、京兆道門提點、提點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事等。著有《七真年譜》、《甘水仙源錄》、《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筠溪集》、《終南山記》等。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與天師道結(jié)合了。在唐朝末年,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促使天師道傳統(tǒng)遂與上清道結(jié)合了。杜光庭在天臺山時是陶弘景的第七傳弟子,他對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鄧紫陽于江西創(chuàng)建起來。在之前的北宋時期,虛靖天師張繼先來青城山修習(xí)此派并開創(chuàng)地祇宗。唐宋時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煉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其中,清微派約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肚逦熍杀怼钒言礀|晉著名女冠魏華存與張陵、莊旭、許遜同視為清微派祖師。
實際上,此派之興當?shù)昧τ谀纤螘r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畢道、黃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宋代盛行的內(nèi)丹術(shù)與符咒術(shù)相結(jié)合。即所謂內(nèi)煉正氣,合天神之靈。
宋元以后,內(nèi)丹崛起,崔希范、譚峭、陳摶、張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煉道,還有李鈺得黃房公金丹之道,陳致虛得趙緣督傳北宋丹法。張隨居在青城山著有《參同契注》3卷;黃甫坦精醫(yī)道養(yǎng)生,為宋顯仁太后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觀道士唐道豐為成都知府辛諫議治愈風疾等。
黃舜申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見,后來元代又封他為雷淵廣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諸神多為三目。顯然來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趙公山的趙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個帥班。該派主張內(nèi)煉精神氣為本,符咒術(shù)為用,接近于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別還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稱為紫陽派。在北宋,天臺山道士張伯端來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傳授,著《悟真篇》,創(chuàng)立了此派,因張伯端號紫陽,所以又名“紫陽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煉方法上,主張先“命”、“后性”,與北宗不同。后來在元代,該派并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間,虛靖天師張繼先來到青城山,再興正一派于常道觀。同時,在道教中后來與天師道齊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來。
全真道,也稱全真派或稱律宗,與正一道同為元代以后道教兩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陽于山東寧海全真庵聚徒講道創(chuàng)立此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圓融”、“知心見性”和“獨全其真”。
在教規(guī)上,全真道與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葷腥,投師住庵為出家道士,養(yǎng)身習(xí)靜,脫欲界,積功德。全真道分為七派,青城山所傳為邱處機所創(chuàng)的龍門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興盛起來。據(jù)記載,全真教著名道士邱處機曾在隴州龍門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處機與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見后賜予他“神仙”的稱號,封他的爵位為“大宗師”,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后來,元世祖命提舉李道謙為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李道謙是著名的全真道士,自號“天樂道人”,賜號“玄明文靖天樂真人”,全真道于此時開始傳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龍觀道士吳碧于善辯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傳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當時高道張三豐也曾來青城山訪道求真,并留下碑刻,可惜所題之碑刻毀于動亂。
歷經(jīng)明末戰(zhàn)亂,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以此地為神仙都會,于靜坐談玄之余兼理務(wù),使青城山破敗的局面煥然一新。
西蜀觀察使司臬臺趙良璧遇陳于青羊?qū)m,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陳住持。至清代,李西月開創(chuàng)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無根樹注釋》、《道竅談》、《后天串述》、《三車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聞,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并《悟真篇》,封陳氏為“碧洞真人”。從此,青城山道系屬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下傳第十二代至易理論大師。
丹臺碧洞宗的傳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fù)本,合數(shù)永元明,至理忠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為懋,希微衍自寧?!?/p>
在1955年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臺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觀。張至益道長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廣交武林英杰,曾與海燈法師、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為友,同拜深通各門派內(nèi)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為師,學(xué)習(xí)道教的秘傳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宮、玉清宮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對道家內(nèi)丹真功及醫(yī)理、醫(yī)術(shù)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劉圓常、劉理釗和鄧理云等人。
其中,劉圓常醫(yī)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醫(yī)道和煉養(yǎng)功夫,成為青城山功夫卓著、醫(yī)術(shù)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雖然已經(jīng)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曹明仙還能識各類動、植、礦物上千種,所傳弟子為人治病也頗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許多,他們的存在都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發(fā)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5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朝香祝壽
下一篇: 重陽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