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注解:本章出產(chǎn)的一句格言——和光同塵,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如果大家都踐行這個座右銘,那狀態(tài)當然很好,畢竟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共同體里面嘛,就應(yīng)該尊重他人的存在,何必飛揚跋扈,鋒芒畢露呢?弄得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弄得全社會都被籠罩在斗爭哲學的刀光劍影之下,所謂社會不就太動物世界了嗎?
由個人奉行和光同塵的格言,到大家一起和光同塵,這話題就有些意思了。按理說,某個人想要和光同塵,必定是先有光,而且與塵俗有些距離。磨砂玻璃和有色透明板都能發(fā)揮“和光”的作用,但必須先有那樣一個耀眼的光源,和光的作用才能夠發(fā)揮出來,那么個人要和光的光源是什么呢?用來和光的磨砂玻璃或有色透明板又是什么呢?同塵的道理也一樣,如果只是個凡人,本來就混跡塵世,干嘛還要拿捏這么句格言來囑咐自己呢?高逼格都是裝給別人看的,難不成還要裝給自己看?所以思想文化上的事情,總有許多有趣的地方,值得玩味。
從字面上來理解《道德經(jīng)》的大意,最應(yīng)該和光同塵的,也許是“知者不言”里的知者。所知何事?當然是道。知道卻不多言,那就與塵世和同了,道就是知者耀眼的光源、知者與塵俗的距離??梢抢^續(xù)追問,又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理解不大對勁,在道家的思想里面,真有那樣一個完全掌握什么是“道”的知者嗎?在《道德經(jīng)》里,我們顯然找不出這樣的知者,因為《道德經(jīng)》反復(fù)告誡我們,不要以為對于“道”可以有終極之知?!?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知北游》為了說明世上沒有這樣的知者,還專門編撰了一段寓言——泰清問無窮說:你知道嗎?無窮說:我不知。又跑去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又問:你所知的道,有什么含義嗎?無窮說:我所知的道,可以貴,也可以賤;可以集約,也可以散漫。泰清拿這事問無始說:無窮不知道而無為知道,哪個才對?無始說:自以為不知的理解很深,自以為知道的理解很淺;不知的深入到了道的里面,而以為知道的還在道的外面。
顯而易見,如果當真進入到道的里面,那么知識和語言就全都無效了,因為知識和語言是用來分辨感性世界各種事物的,而道是萬物合理性的總根源,沒有感性世界的種種分辨。這么說來,最應(yīng)該也是最需要和光同塵的人,其實不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知道者,而是我們這些尋常人,當然還有那些疑似知道者。尋常人各有各的性情,那就是各人自帶的生命之光,也各各都帶著不能與社會完全吻合的個性。至于疑似知道者,還多帶了些主見、主義、模擬體系的意識形態(tài)等等。所有這些人集體性地和光同塵,那就意味著第一,所有人都能發(fā)出自己的光;第二,所有個人的光都應(yīng)該與整體的光相和,不能特別刺眼,這也就是從特殊性升華到普遍性的“玄同”,而引導(dǎo)相和的磨砂玻璃,就是這個追求“玄同”的自我意識。這樣一種人各自我而整體“玄同”的境界,是不是很有些現(xiàn)代政治學所謂“公民社會”的味道?在這個意義上,所謂和光同塵應(yīng)該理解為生存權(quán)利和生存意志的自立并且自律。唯其自立并且自律,所以既不可被拉入某個陣營而“親”,也不可被排斥而“疏”;既不可被安排獲利,也不可被設(shè)局陷害;既不可因恩寵而富貴,也不可遭貶抑而貧賤。當這些權(quán)力游戲的道具全都失效后,一切和光同塵的人就都“為天下貴”,活得有尊嚴。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