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解:這章是《道德經(jīng)》里最難弄的章節(jié)之一,所以歷代注家的分歧很大,單一句“十有三”,就傳下來兩種完全不同的解讀。一種是韓非子的《解老》、河上公的《道德經(jīng)章句》等,認(rèn)為“十有三”就是十加三,人體的上七竅下二竅加上四肢,剛好十三,是決定生死的關(guān)鍵。另一種解讀以王弼的《老子注》為代表,認(rèn)為“十有三”就是“十分有三分”,十分之三。一套深邃的哲學(xué),卻搞不定這么簡單的數(shù)字,也算是文化上的奇觀了。
既然看法相左,那么站在任何一方看過去,都會認(rèn)為對方的解釋說不通。如站在“十三”的角度看“十分之三”,三個“十有三”加起來等于十分之九,還剩十分之一呢?哪里去了?還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說求生的人占總?cè)丝诘氖种?,找死的人也占總?cè)丝诘氖种龁??這叫什么話?所以十分之三的解釋說不通。道教界的老前輩陳攖寧先生,寫過一篇《﹤老子﹥第五十章研究》,就曾提出諸如此類的詰問。
而站在“十分之三”的立場上看,“十三”也有問題。如果說四肢九竅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器官,因此決定著生死,那么“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又如何解釋?是說四肢九竅動起來就會走向死亡嗎?這好像是對的,可要是四肢九竅全都不動呢?不是直接就死掉了嗎?可見“十三”也不通,說不過去。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這樣兩種解釋,都不圓滿,但我們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解釋框架,所以只能擇一而從。兩相比較,我傾向于選擇“十分之三”,因為這種解釋不那么生拗,而且整體上也更符合《道德經(jīng)》的思想邏輯。
《道德經(jīng)》的思想邏輯從“出生入死”開始。但“生”從哪里出?“死”又入到哪里去?《道德經(jīng)》不耐煩詳說,都省略簡化了,需要我們自己予以補充。怎么補充?四肢九竅的說法是《道德經(jīng)》本身所沒有的,強行補進(jìn)去,未免生拗,而按照《道德經(jīng)》的敘述,萬物出生入死,本來就有那么一道門戶,也就是第六章所說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意指萬物生生不息的化機。用“玄牝之門”的化機來補充“出生入死”,則所謂“出生入死”就很好理解了,意即從“玄牝之門”的化機中出來,呈現(xiàn)為特殊的個體生命,是“生”;重新進(jìn)入“玄牝之門”,復(fù)歸于化機,而特殊的個體生命消逝,是“死”。生與死是個體生命進(jìn)出化機之門的兩極標(biāo)志,援用《莊子》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方生方死”,一個個體生命出生了,相應(yīng)的化機就死了;反之亦然。但這樣的兩極,只是生死轉(zhuǎn)換的完成標(biāo)志,并不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是一個此消彼長、相互交替的過程。在現(xiàn)代,這個過程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名稱,叫“新陳代謝”,幾乎對所有人來說都已經(jīng)是一種常識了,無須贅述。值得強調(diào)的一點是,個體生命的生死,是自然化機的新陳代謝,正如體內(nèi)細(xì)胞的生死是個體生命的新陳代謝一樣。
按照這樣的理解,則所謂“攝生”、“養(yǎng)生”云云,實際上就是要延長新陳代謝的過程,過程越長,生命就越長。如何延長呢?有些人為了健康長壽,攝入大量的營養(yǎng)品、保健品;又聽說哪些山珍海味可以滋補,就千方百計弄上自己的餐桌;結(jié)果補成“三高”,又必須吃藥打針動手術(shù),自然的新陳代謝全都紊亂了,“富貴病”患者們就只好相互同情。看看近些年人們滋補出的毛病,再想想老子說過的話,“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好像老子對我們的時代做過望聞問切的考察,而且診斷奇準(zhǔn)。
診斷是準(zhǔn)了,那么處方呢?《道德經(jīng)》的處方大概可以分兩層來理解。一是保持“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的新陳代謝節(jié)奏,要與自然大化的化機維持等值交換,能還回去多少,就攝取多少,不要像現(xiàn)在的養(yǎng)生風(fēng)潮那樣,先是暴飲暴食,腦滿腸肥,然后又去找地方“辟谷”,因為對自己的身體太在意,結(jié)果就弄出一輪又一輪的瞎折騰。二是“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要知道天地間萬物,都有其合理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不侵入犀牛、老虎的地盤,不在犀牛、老虎饑餓時挑釁,尊重萬物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也就規(guī)避了以戰(zhàn)爭為極致的沖突,規(guī)避了可能受到的傷害,安享天年。
按照“十分之三”的思路來解讀,還剩下一個問題,即《道德經(jīng)》沒說的那十分之一到哪里去了?是怎么回事?這個問題古人已經(jīng)絞盡腦汁想出來了,就不麻煩我們自己費盡功夫吧。北宋蘇轍《老子解》說,“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簡單點說,剩下的那十分之一哪里都沒去,她是一切生命與“玄牝之門”之間不可改變的聯(lián)系。如果按照道教的教義來理解,也就是一切生命所秉受的“一點元陽”,是生命之所以會發(fā)生、會進(jìn)入生死流程的原動力。個體生命盡管都是短暫的,但又都承載著這永恒的“一點元陽”,所以我們要意識到,我們從來就未曾離開過“玄牝之門”的化機,我們?nèi)怏w和精神意志的獨立,永遠(yuǎn)都只能是相對的。而追求絕對,很可能就是“動之死地”的開始。
附《詩譯道德經(jīng)》
(圖文轉(zhuǎn)載自大道家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六章
下一篇: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五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