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 >> 學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十章

      網(wǎng)絡(luò) 2023-09-21 05:19:27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十章

      ?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7-01 15:35:55 繁體中文版

      原文: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注解:打開《道德經(jīng)》第十章

      ,迎面而來的是一連串的考問
      。這些考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習而不察
      ,而哲學家
      、思想家是些特別敏銳的人,總能在我們的習而不察之處起疑情
      ,發(fā)現(xiàn)某些不說不知道
      、一說嚇一跳的問題。問題的答案
      ,當然就隱藏在提出問題的動機之中
      ,只是提問的人偏喜歡引而不發(fā),所以
      ,提問動機中究竟蘊藉了什么樣的思想內(nèi)涵
      ,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

      第一問之所謂“營魄”

      ,也就是靈魂和肉體
      。靈魂與肉體是應(yīng)該保持渾融合一?還是應(yīng)該放任甚至催化其分離
      ?從異質(zhì)文明相互比較的角度來看
      ,確實是一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
      ,不同的宗教以及由之衍生出的哲學
      、思想傳統(tǒng),不僅會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而且會有不同的觀點立場
      。由《道德經(jīng)》所開創(chuàng)的,是道家道教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表述方式和立場

      在亞伯拉罕(或易卜拉欣)宗教中

      ,肉體很卑賤,因為那只是上帝摶土做成的兩個人形軀體,叫做亞當和夏娃
      ,而靈魂則極高尚
      ,因為那是上帝對著亞當和夏娃親自吹出的一口氣。由這口氣所創(chuàng)生的人類靈魂
      ,當然就成了人類走向天國的向?qū)?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從這個宗教傳統(tǒng)中衍生出的西方哲學
      ,順理成章地追求從自然王國走向自由天國
      ,自然被認為是靈魂受制于肉體的狀態(tài),而自由則是靈魂擺脫肉體束縛
      、獲得意志獨立的升華
      。按照這個宗教——哲學傳統(tǒng),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并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問題
      ,反倒是靈魂為何要在肉體中滯留
      ?為何要選擇與肉體混沌一團?才是需要窮詰的可疑之處

      中國沒有亞伯拉罕宗教那樣的傳統(tǒng)

      ,中國人的靈魂當然也就不是上帝的那口氣給吹出來的。圍繞靈魂與肉體的關(guān)系問題
      ,中國的宗教——哲學傳統(tǒng)不僅獨自展開過十分宏富的思辨
      ,而且積累了許多真切的生命體驗,只是在這個簡短的《道德經(jīng)》解說里
      ,我們無法展開來講
      ,姑且舉一個常見的比喻為例,相信善于舉一反三
      、見微知著的讀者諸君
      ,能夠從這個比喻中體會到中國思想的神韻。

      將肉體比作燈油

      ,將靈魂比作火
      ,就是一個常見的比喻,很簡單
      ,但靈魂與肉體的三重關(guān)系
      ,被這個比喻清晰地揭示出來。第一
      ,靈魂不可能脫離肉體而存在
      ,正如點燈不能沒有燈油;第二
      ,點燃生命的靈魂火種
      ,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所謂薪盡火傳是也,由此述而廣之
      ,則靈魂的創(chuàng)造物亦即文明
      ,可以由人類共享;第三
      ,不為點燈照亮黑暗
      ,就不需要燈油,所以靈魂是肉體存在的價值

      按照這個比喻的寓意來理解《道德經(jīng)》之問

      ,則靈魂與肉體在現(xiàn)實中固然呈現(xiàn)為相對的二物,一體一用
      ,有所區(qū)隔
      ,但在我們的主觀世界里,卻必須有意識地追求二者的渾融合一
      ,保持二者平衡一致的狀態(tài)
      ,否則,脫離靈魂的肉體會淪落為行尸走肉
      ,而脫離肉體的靈魂則會異化
      ,成為個人瘋狂和社會文明變態(tài)的誘因。

      嬰兒既柔軟

      ,也柔弱
      ,但保持著元氣的生生不息,所以在道家道教看來
      ,嬰兒的內(nèi)在生命力
      ,比任何一位肌肉健碩的壯漢都更強健。如何讓身體保持在“氣”的狀態(tài)呢
      ?道家道教發(fā)展出一系列的養(yǎng)生方法
      ,諸如吐納、導引
      、存思
      、內(nèi)觀、內(nèi)丹等等
      ,但練習這些方法的前提是
      ,必須意識到柔弱近乎元氣,而元氣近乎道
      ,所以柔弱是比壯碩更強健的生命狀態(tài)
      。《道德經(jīng)》的這一問
      ,可以說就旨在解決養(yǎng)生的前提問題

      “滌除玄覽”是道家所提倡的形而上玄思的方法,有學者稱之為“理性直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皽斐笔乔逑从芍R
      、經(jīng)驗等等積累而成的各種成見,“玄覽”是不用五官六識
      、不拘固有成見去感悟“道”的存在及其內(nèi)涵
      ,“無疵”是不留絲毫成見,以免一葉障目
      。這套玄思的方法
      ,既可以用來培養(yǎng)具有東方神韻的哲學家,也常見用來喚醒“妙萬物而為神”的宗教體驗

      愛國治民而無為

      ,是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張,因為后文還會多次重復(fù)出現(xiàn)
      ,所以這里就不展開敘述了。只強調(diào)一點
      ,道家之所謂“無為”
      ,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要像現(xiàn)在的某些官員那樣
      ,不給錢不做事
      ,給了錢亂做事,而是要放下主觀意志
      ,順任道理和民意去做
      。只要所做的事情在道理和民意之中,那么不管做了多少
      、多大的事情
      ,在道家看來都屬于“無為”境界。

      “天門開闔”指生死之際

      。世間的一切生命
      ,可以說都處于生死之際,生與死是同時存在的
      ,生的狀態(tài)就是死的過程
      。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冷峻,但卻是客觀的事實
      ,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改變不了什么
      ,而直面事實并且自覺選擇處慈守柔的生活方式,反倒可能延緩“物壯則老”的進程

      “明白四達”的人當然博學而聰慧

      ,但人之所以常犯錯誤,往往由于自以為明白,自以為萬般端緒盡在掌握之中
      。抱持著對于事理未能盡知的敬畏之心
      ,謙虛謹慎,雖然未必就不犯錯誤
      ,但可以少些
      ,尤其是那種主觀臆斷的錯誤。對于博學聰慧的人來說
      ,要真正做到這點確實很難
      ,但換個角度來看,越是博學的人就越能發(fā)現(xiàn)一個更大的未知世界
      ,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所以“明白四達”的人自視“無知”,是合乎邏輯的

      靜下心來體會《道德經(jīng)》的這一連串考問

      ,或許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調(diào)整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
      。畢竟
      ,愛讀《道德經(jīng)》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夠?qū)庫o致遠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8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
      ,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者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 子午功道家養(yǎng)生功法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東極妙嚴宮⑵。七寶芳騫林
      ,九色蓮花座⑶
      人的入靜法,連接丹田的靜心
      道教修煉最講一個“靜”字
      ,靜字貫穿修煉之始終
      。筑基煉己講“靜”,煉精化炁講“靜”
      ,煉氣化神講“靜”
      。道教認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
      ,是因人有妄心
      ,晝夜隨起隨滅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詳解
      《易經(jīng)證釋》中孚卦 孔子《宣圣講義》中孚上巽下兌
      。風行澤上
      。四陽二陰。與渙節(jié)之三陰三陽者異
      。節(jié)兌在坎下
      。中孚兌在巽下。渙巽在坎上
      。中孚巽在兌上
      。是中孚卦得渙節(jié)者各半。即以渙之上
      。合節(jié)之下也
      峨眉道家秘傳養(yǎng)生六字訣
      《養(yǎng)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曰:“凡行氣,以鼻納氣
      ,以口吐氣
      ,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納氣有一
      ,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
      、呼、唏
      、呵
      、噓、咽
      ,皆出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