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至大師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注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清靜無為的真常之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空洞虛無,至為微妙,完全不同于凡見的萬事萬物。天性純全,未被后天機智情欲鑿喪的上等之士聞之,必能領悟其奧妙,躬身以行。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天性半備的中等之士聞此道,雖能略知其中奧妙但較膚淺,半信半疑,因而若行若止,顧慮重重。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p>
下等之士,其天性全被七情六欲、機智巧詐而蒙蔽,不知進道修德,只想貪享世味,追逐名利,其心其行,背道而馳。因而,他們聞知恬淡無為的大道,根本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如果不被這般人嗤笑,就不足以顯示它的重大意義了。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關于上士聞“道”的勤行、下士聞“道”的大笑,于此立言明示:
明了大“道”的人,不露鋒芒,含藏內斂,不尚機智,庸庸愚愚,似無所知;對大“道”有進向的人自然無為,潛默自修,暗然自養(yǎng),事事不敢為天下先,處處以為已不足;講“道”之人,言行舉止,平常自然,于眾生同處,而絲毫不出風頭,無異常人。
“上德若谷,”
“無為”之德,謂之“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廣大之德,亦如谷之空虛一樣,能容能納而不見其德。
“大白若辱,”
徹底明白妙道之人,修內而忘外,不擇貴賤,不介是非,忘其尊卑,居下而自安。
“廣德若不足,”
有大德的人,謙虛自慎,常常感到自己德不足。
“建德若偷,”
建德之人,雖積德已厚,卻自以薄處。
“質真若渝,”
天真純素,真誠不妄之人,內心雖樸實敦厚,外貌如素體,可隨方就圓,順五色而變。
“大方無隅,”
端方正直的人,雖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卻似一大中至正之圓,無棱無角,不傷害他人。
“大器至大師兄,”
成大器的人,無不經(jīng)受長期磨煉,艱苦奮斗。姜尚直至八十余歲才輔佐文王滅紂興周,大展宏圖,功勛卓著。此乃“大器至大師兄”的典型例子。
“大音希聲,”
大“道”“聽之不聞”,猶“視之不見”,因而,最大的聲音是無聲,謂之“希聲”。
“大象無形,”
“道”無形象,“視之不足見”。因而,最大的物象是無形之象。
“道隱無名?!?/p>
虛無自然的真常之道,隱含在天地萬物之內,無名象可睹可聞。此謂“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道”雖無形象,下士聞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才得之以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598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