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遼闊,有哪一處不顯示出變化的跡象呢?變化是普遍的。萬物繁雜,有哪一種不活躍在自得的狀態(tài)呢?自得是相同的。軍民眾多,有哪一個不隸屬于國王的旗下呢?國王是至高的。國王要具備人德,方可在位。國王要順從天道,方能成功。所以我說,遠(yuǎn)古的大酋長統(tǒng)率天下,無為而治,內(nèi)具人德,外順天道,如此而已。
順從天道,就是堅持道的觀點。輿論的傾向歪斜了,用道的觀點去糾正。君臣的關(guān)系混淆了,用道的觀點去澄清。政府的功能阻滯了,用道的觀點去理順。自然的生態(tài)失衡了,用道的觀點去調(diào)整。必須內(nèi)具人德,方能外順天道。所以,貫通宇宙的是道,貫通社會的是德,貫通萬物的是義。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這就是義。行政工作自上而下,這就是事。工作能力有所專長,這就是技。技,附麗于事。事,取決于義。義,受轄于德。德,符合于道。道,通行于宇宙間一切事物之中。所以我還要說,遠(yuǎn)古的大酋長照料天下,注重修德學(xué)道。他們自己廉潔無欲,所以百姓自給自足。他們自己瀟灑無事,所以萬物自盛自衰。他們自己沉靜無嘩,所以社會自守自穩(wěn)。
我理出頭緒,該這樣說:“國王無力,大道歸一,萬事順利,天下安謐。國王無欲,大德完善,百姓恬淡,鬼神稱贊?!?/p>
我們的先師老聃說:“道喲,你是浩浩高天,照看眾生。道喲,你是茫茫大地,接納百姓。當(dāng)權(quán)的君子,你們不死心,還想橫加干涉,那可不行。不做什么,讓萬物自己去創(chuàng)造,這是道。不說什么,讓真理自己去表白,這是德。尊重生命愛惜人,這是仁。求同存異放百花,這是大。不矯情以傲岸,不苦他人之所難,這是寬。吞萬物以大肚,懷有他人之所無,這是富。德的外化,化成紀(jì)律約束,這是紀(jì)。德有了,照著做,做出成績,這是立。道有了,順著走,走得全對,這是備。堅持自己的立場觀點,我視外界的硬奪軟纏,至死一貫,這是完。道,德,仁,大,寬,富,紀(jì),立,備,完,這十個方面,當(dāng)權(quán)的君子弄通了,他的雄心壯志就立得牢固了,萬民就去投奔他了。他這樣的君子,山有金礦不采,海有珠蚌不撈,手不摸觸錢囊,心不掛牽紗帽,壽高不辦喜筵,命短不須哀蛋,闊綽而不矜驕,貧窮而不潦倒。派他掌管財政,他不貪污,不設(shè)自己的小金庫。讓他統(tǒng)治天下,他不糊涂,不當(dāng)自己是大人物。在他看來,萬物同根生,死生一個樣?!?/p>
我們的先師老聃說:“道喲,你好比雪白的石英石,沉在深水亮晶晶,摸不著,看得清。銅不得道不成鐘,石不得道不成謦。正如鐘謦沉默,不敲不鳴,無聲的道喲,人不問,你不答,人不感,你不應(yīng)。萬物皆是客,沒有你,誰來作主人,天下誰來定。有那大德君子,為了永葆天真,官場俗務(wù)衙門事,恥于過問。他立足于道,智慧通神,所以遠(yuǎn)播德名,內(nèi)心生一感念,外界便有響應(yīng)。是道造成我們的肉體,無道,哪來七尺身。是德養(yǎng)成我們的靈魂,缺德,糊涂過一生。保持起碼的體魄,活夠應(yīng)有的年齡,立德做出了成績,學(xué)道弄通了理論,這不就是大德的人品。有那大德君子,地下隱沒,象一條秘密的陰河,一旦把地面的表土沖破,忽然噴成高柱,沛然流成大河。沿途百姓喜洋洋,歡呼追洪波。道喲,你那里黑茫茫,俗眼不見你的跡象;你那里靜悄悄,俗耳不聞你的聲響。唯有立德的君子,黑茫茫里看見了朝霞曙光,靜悄悄里聽見了和聲諧唱。道喲,你深奧又通俗,哺養(yǎng)萬物;你神奇又簡易,輸送精氣;你是空虛,最最沒有,卻能提供萬有,滿足萬物需求;你是變化,奔跑不停,卻能提供靜境,招待萬物安寢。”
黃帝視察北方邊境,北渡赤水,登昆侖山,南望中國,非常得意?;氐缴较滦袑m,發(fā)現(xiàn)胸前一串掛珠丟了,急得要命。黃帝說:“俺那玩藝兒是命根兒,是道的象征,怎丟得呀!”當(dāng)即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派人率領(lǐng)隊伍搜昆侖山,找回“道”。
黃帝吩咐大臣阿知,說:“你是知識分子,讀五車書,通萬國文。你領(lǐng)隊去找吧?!?/p>
阿知去了,沒有找到?;貋韴蟾妫骸拔矣弥R去找。百科全書翻遍,找不到那玩藝兒。”
黃帝吩咐大臣離朱,說:“你是視力冠軍,暗室察五色,百步觀針眼。你去找吧?!?/p>
離朱去了,沒有找到?;貋韴蟾妫骸拔矣靡暳θフ?。遙視透視用遍,找不到那玩藝兒。”
黃帝吩咐大臣叱吼,說:“你是辯論專家,能說會道。你去找?!?/p>
叱吼去了,沒有找到。回來報告:“我用辯論去找。邏輯術(shù)用了,推理法用了,嗓子喊啞了,還是找不到道的象征,那串掛珠?!?/p>
黃帝莫可奈何,叫象罔來。象罔是隱身人,他的名字譯成白話就是形象沒有,誰也看不見他的尊容貴體。黃帝說:“只好派你去試試了?!?/p>
象罔去,找到了。黃帝聞訊驚嘆:“怪哉!有形找不到,無形找到了。”
象罔說:“無找無,容易找?!?/p>
堯帝在位時,拜許由為師,常常請教。隱士許由的老師是嚙缺。隱士嚙缺的老師是王倪。隱士王倪的老師是被衣,又名蒲衣先生,也是隱士。
堯帝想讓位給許由,許由說笑話推掉了,還反唇相譏呢。堯帝又打嚙缺的主意,詢問許由:“你的老師嚙缺怎樣?他的修養(yǎng)可以坐天下吧?我想拜托他的老師王倪從旁促成,行嗎?”
許由說:“你這是拿天下去冒險!我的老師嚙缺,一聰二明三圣四智他都占全,謀略深遠(yuǎn),辦事果斷,稟性非凡。他敢用人為的力量捆死天生的自然,就象馬夫用(革酋)帶勒緊馬的臀部,所謂主觀戰(zhàn)勝客觀,人定勝天。百姓觸犯刑律,他只曉得嚴(yán)辦,而不曉得他倡導(dǎo)的聰明圣智正是萬惡之源。天下他來坐嗎?他用人力否定天然,有好戲看。第一幕是自我中心,打倒對立面,大家圍著他轉(zhuǎn)。第二幕是鼓吹智能,智多好做官,士人急得火燃。第三幕是擴充官府,自己找麻煩,累得寢食不安。第四幕是改造世界,主觀碰客觀,碰得青鼻腫臉。第五幕是號令四方,全民總動員,大家手忙腳亂。第六幕是陷入困境。矛盾堆成山,應(yīng)付各界請愿。第七幕是不幸逝世,天下又大亂,留下一個爛攤。天下他能坐嗎?我很了解嚙缺老師,確實稟性非凡,有凝聚力,有創(chuàng)造力,能做地方官,但是不能當(dāng)國王。作為國王,面對天下,他的主觀能動性大強了,是個典型的治理迷。治理走在前,動亂跟在后,因果關(guān)系??!什么治?那是百姓的禍?zhǔn)隆J裁蠢恚磕鞘菄醯某饠??!?/p>
堯帝游覽華山,車到山麓的華家莊。莊主是一位仙風(fēng)道骨的老頭兒,前來恭候圣駕光臨。
堯帝下車。莊主拱手行禮,說:“晦,圣人!請允許老夫致祝詞吧?!?/p>
堯帝微笑點頭。
莊主唱:“一祝圣人遐壽?!?/p>
堯帝皺眉說:“免了免了?!?/p>
莊主又唱:“二祝圣人巨富。”
堯帝搖頭說:“罷了罷了?!?/p>
莊主再唱:“三祝圣人多子多孫?!?/p>
堯帝瞪眼說:“不要不要?!?/p>
莊主說:“遐壽巨富,多子多孫,人人都盼望呀。獨有你不想聽,為什么?”
堯帝說:“多子多孫多顧慮。富了事煩,不得清閑。高齡不死討人嫌。這三點不利于個人道德的完善,所以不敢,不敢?!?/p>
莊主說:“我以為你真的是圣人,原來我看錯了。你只是普通的君子罷了,唉。聽我說吧。老天爺生下了萬民百姓,不論好好歹歹,總會給他一只飯碗。金碗鐵碗泥碗,碗總是有的嘛。子孫有碗可端,誰叫你去顧慮。富了,就當(dāng)財產(chǎn)不是你的,正好分給貧民,不就清閑了?真資格的圣人,想法和你的不一樣。他好比鵪鶉不擇居處,他好比雛鳥不擇口糧。他出游,滿天飛,不用官員迎來送往。社會生活正常,他居高位,也向大家攜手共進,臻臻日上。社會生活失常,他便退休,保持個人道德高尚,晦跡韜光。人生百年厭倦了,他便拋棄無聊的皮囊,讓靈魂解放,隨風(fēng)飄蕩,搭乘白云,飛向天堂,啊,那真正的故鄉(xiāng)。你怕的那三點,對他毫無損傷。什么高齡討人嫌,對他說來,此話荒唐!”
華家莊莊主說完便走。堯帝仿fo夢醒,急追上去,連說請問請問。莊主不回頭,走著說:“請打道回府吧。”
堯帝悵然若失,但見華山狀似一朵紅蓮含苞開放,映照朝陽。
伯成子高,姓伯成,名高,學(xué)道修德甚勤。從前堯帝在位,提拔賢士,伯成子高當(dāng)了侯爺。后來堯退位,讓給舜,伯成子高照當(dāng)不誤。再后來舜帝視察南方,死在蒼梧,治水有功的禹即了帝位,便是夏朝開國之君。伯成子高心頭明白,堯舜時代隨著樸素的民風(fēng)去了,文明時代跟著殘酷的血與火來了,便打報告辭職。不待批準(zhǔn),他已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躬耕南畝。
夏禹王既然是靠治水起家的,所以要貫徹論功行賞的政策。封官賜爵,得看你的成績表現(xiàn),賢不賢在其次。不過,伯成子高這樣的著名賢士,雖然無為無功,也得挽留在朝,免得輿論瞎說咱們功利主義。于是他老人家?guī)еS員親自去找伯成子高,真是求賢若渴。
伯成子高正在耕田。夏禹王下田去,站在下風(fēng)位置,自謙口臭,恭敬的說:“咱們的老前輩,堯爺在位時,封你當(dāng)諸候。天下傳給舜爺,你繼續(xù)當(dāng)諸侯。舜爺把天下傳給我,我還來不及登門拜望,老前輩你喲怎么就撂開擔(dān)子走了。好好的侯爺你不當(dāng),跑來耕田,是對我有意見嗎?老前輩呀,咱們談?wù)労脝???/p>
伯成子高說:“從前堯爺在位,以德為綱。他不獎賞誰,百姓自然矢勤矢善。他不懲罰誰,百姓自然戒驕戒悍?,F(xiàn)今你在位,以刑為綱。你動輒獎賞人,百姓仍然不仁不義。你動輒懲罰人,百姓仍然違法亂紀(jì)。以刑為綱,道德衰亡,動亂將會沒完沒了,是你帶的頭喲!呆在這里做什么?你快走吧,別打擾我的正經(jīng)事?!?/p>
伯成子高不理睬夏禹王,繼續(xù)耕他的田,小心翼翼,不漏耕一寸地。
最初有什么?有“無”。
任何“有”最初都沒有。
最初還有什么?還有虛無。
任何存在最初都還不存在。
既然沒有任何“有”,
哪有代表“有”的名稱呢。
既然不存在任何存在,
哪存在反映存在的概念呢。
到后來有了“有”,
這個“有”是宇宙。
宇宙就是大一。
宇宙只有一個,所以是大一;
宇宙混飩一團,所以是大一;
宇宙處處一樣,所以是大一;
宇宙未分大地,陰陽同一,所以是大一。
這個一,內(nèi)藏道,
尚未醒,在睡覺。
又到后來一分為二,道睡醒了,
于是一團渾沌裂成高天厚地,
于是陰陽矛盾促成元氣變化,
于是造成生物,一種到萬種。
是道造成萬物,
萬物便有所得。
得什么?得道。
萬物都有所得,
也就都具有自己的德。這是德。
萬物成形以前,
早在胚芽期間,
便已稟受天命,
從不間斷的支配一生。這是命。
陰陽矛盾,造成生命,
生命成長,各具形體。這是形。
萬物形體以內(nèi),都藏有自己的靈性。
靈性隨物種而不相同,
各自堅守獨特的規(guī)矩。這是性。
修養(yǎng)自己的靈性,
對照自身的德行。
要使德行完善,
洗凈人偽的污染,
還我無為的童心。
心中無為,沒有妄想,自然空寂。
心中空寂,沒有成見,自然博大。
人有博大的胸懷,
言談乃符合無心的鳥鳴,
行為乃符合無為的大道。
這種符合,絲絲入扣。
嚴(yán)守愚拙,不露智慧,
嚴(yán)守晦暗,不閃光芒。
所謂玄德,順乎天道,這就是了。
邏輯大師公孫龍的一位門徒,自稱圣人,來找孔子辯論,說要捍衛(wèi)他老師的堅白論。堅白論的核心命題是一塊石英石可以分析為一塊堅,一塊白,一塊石。他很雄辯的把孔子的論點一一駁倒了。還逼問:“誰是真圣人,你?我?”
事后,孔子煩悶,特來請教老聃。
孔子說:“有兩位先生討論堅白論,他們的主義簡直風(fēng)馬牛。這個說行的,那個說不行。這個說是的,那個說不是。雄辯的那個說,堅白絕對可以分析開來,此理不闡自明,好比日月經(jīng)天,抬頭就能望見。弱辯的這個說不贏。請你回答我,雄辯的那個該是圣人吧?”
老聃說:“你說的那個倒很象衙門里供職的小吏,工作勞累,心情緊迫,他那一技之長恰似一條繩子,把自己捆綁在辦公桌,想調(diào)調(diào)不走,想辭辭不掉,死了才給松綁。堅白論就是捆他的繩子,死了才得解脫。狗能防盜被拘留,捆在門口眼含愁,悲哉不自由。山中猿猴能騰跳,一條鐵鏈頸上套,進城逗人笑??浊鸢?,有些話你顯然從未聽過,也從未講過,我來告訴你吧。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有腦袋有腳板,就是不長心肝又缺耳朵。你同他們講理,他們無耳可聽取。你同他們講道,他們無心可開竅??吹靡姷氖侨诵危床灰姷氖翘斓?。集形與道于一身的,他門中間一個也沒有。他們與道無緣嘛。他們活動了,結(jié)果停止了。他們死亡了,結(jié)果新生了。他們作廢了,結(jié)果再起了。這些結(jié)果全是他們想不到的。努力求治治不好,是人為。無為而治治好了,是天道。忘掉人為,忘掉天道,也就是說,忘掉人事,忘掉天理,你能這樣,便能忘掉你自身了。所謂吾喪我,亦即如此。連自身的存在都坐忘了,你便冥合天道了?!?/p>
魯國動蕩不安,國王急于求賢,召見隱士蔣閭免,說:“請先生賜教?!笔Y閭免推辭。國王糾纏不放,再三請教。蔣閭免看見國王有誠意,便大膽鳴放說:“你自己不要奢侈,對下屬不要傲慢,帶頭實行恭儉吧。干部路線方面,那些在公無私的忠臣,你得提拔他們,可別再任人唯親啦。以上兩點落實了,百姓誰敢說二話?!闭f完了又覺得不太妥當(dāng),卻又想不起哪句不妥當(dāng)。國王再三道謝,還說以后要請他出山來,共濟時艱,振興魯國。
蔣閭免從王官回家后,拜訪隱士季徹,告訴此事,并復(fù)述了自己講過的每句話。
蔣閭免問:“妥當(dāng)嗎,那些話?”
季徹笑彎了腰,說:“先生那些說教,拿去匡正國王,好比螳臂擋車,頂個屁用!他若聽過了你的話,豈不睜眼跳崖。什么帶頭實行恭儉?你是教他示范表演罷了。什么提拔大公無私的忠臣?他修建了那么多的辦公大樓,想升官的正好表忠心,演無私。削尖腦袋想鉆大樓的家伙是那樣多喲,君臣都做假了,魯國能安定嗎?”
蔣閭免驚呆了,說:“免的見識淺薄,聽到先生的話,更茫然啦,倒希望你談個譜譜?!?/p>
季徹說:“大圣人坐天下,推動民心向善,是讓百姓建設(shè)精神文明,改變歪風(fēng)陋俗;是讓百姓泯滅殘暴意識,樹立對自己負(fù)責(zé)的觀念。做這一切,絕非官方一抓到底,而是有賴民間好自為之,就像人的天性自然流露,自己都說不出為什么會這樣。做到了這一切,大圣人便超過堯爺舜爺,何至于拜堯舜為大哥,顢頇的貶自己為老弟呢。他同堯舜平起平坐,可以心安理得,毫無愧意。”
子貢是孔子早期的學(xué)生,畢業(yè)后經(jīng)商,成了大富翁。他資助孔子辦學(xué),也到校講講課。有一次他帶著幾個學(xué)生自費旅游,從山東的魯國起程,到山西的晉國,再到南方的楚國。觀山玩水之外,沿途演說,宣傳儒家,順便摸摸商業(yè)行情。游了楚國,北返晉國路上,渡漢水,憩北岸的漢陰城外,路旁大樹卞,見老大爺正在灌菜園,累得喘氣。
子貢自言自語:“太落后了!太落后了!”
原來這老大爺在水井旁挖掘一條露天隧道,沿著斜面向下走去,直到井內(nèi)。盛滿一甕水,他抱在胸前,從隧道底下斜登上地面,灌飲菜蔬。瞧他〔石乞〕〔石乞〕勤勞,用力多而功效少,子貢滿懷憐憫,直皺眉頭。老大爺抱著水甕上上下下,忙個不停?!?/p>
子貢走到隧道出口,向井下說:“老大爺呀,你這樣未免太辛苦了?,F(xiàn)今有提水的機械裝置,一天灌溉百畦,用力少,功效多。老人家你不想改革一下嗎?”
老大爺井下抬頭望子貢,問:“什么樣的?”
子貢說:“井旁樹立兩柱。柱頂鑿眼,逗置橫梁。梁懸橫桿,一頭輕,一頭重。輕的這頭系長繩吊水桶,投下去,抽上來,利用杠桿原理提水,用瓢舀湯似的,又輕又快。這就是桔槔嘛?!?/p>
老大爺冷笑了,憤憤說:“客官,我記得我老師的教導(dǎo):使用機巧之器,必然會在行為方面做出趁機弄巧之事;多做趁機弄巧之事,必然會在意識方面萌生投機取巧之心。老夫修道養(yǎng)德,投機取巧之心在胸中扎下根,純潔的德生就會破壞了;純潔的德性一旦破壞,寂靜的靈魂就會動蕩了;寂靜的靈魂常常動蕩,玄妙的大道就會離棄了。你講的那玩藝兒,我不是做不來,而是覺得可恥,不愿意去做??!”
子貢暗自慚愧,啞口無言,低頭察看水井。
雙方僵持片刻,老大爺問:“客官是哪一界的人士?”
子貢小聲說:“孔丘的門徒。”
老大爺笑著說:“就是那幫人么?曉得了,曉得了。你也是他們那一幫的么?他們個個博學(xué),爭當(dāng)圣人,卻又互通聲氣,發(fā)言像喊號子,這一群唱嗨嗨,那一群唱嗬嗬,彼此幫腔,大合唱壓眾人,很團結(jié)哪!可又各自哀弦獨奏,罵天下皆昏昏,唯他一人清醒,用這副腔調(diào)打響知名度。你說說,是不是這樣的?你若脫胎換骨,忘掉你舊有的靈魂,拋開你現(xiàn)存的軀殼,離道也就不遠(yuǎn)了。你們愛高談怎樣治天下,是吧?你連自身都未治好,一肚子的投機取巧,還有空閑治天下嗎。你快快趕路去,別在這里耽誤我的正事了!”
子貢從菜園退回到路旁大樹下,招呼學(xué)生們繼續(xù)趕路。老大爺?shù)哪欠勗挻偎褪。顾员白员?,昂不起頭。這樣悶悶懨懨,走完三十里路,天晚投宿了,臉色才好轉(zhuǎn)。
一個學(xué)生問:“那個灌菜園的老大爺從前是干啥的喲?老師見了他,怎么低頭不說話,臉色都變了,整天不自在喲?”
子貢說:“我一直以為你們的老老師,我的老師,乃天下修道養(yǎng)德的第一人,不曉得還有另外的人啊。你們的老老師曾經(jīng)說,不論什么事,可做才做;不論怎樣做,成功便好。又說,做成一事可以走多種道,只有那用力少而功效多的道才符合圣人之道。現(xiàn)在我明白,老師說錯了。我從那位灌菜園的老先生身上看見,得道的人德性圓滿,德性圓滿的人行為完善,行為完善的人靈魂健全,靈魂健全的人所走的道符合圣人之道。檢驗圣人之道的標(biāo)準(zhǔn)應(yīng)該是靈魂健全,不應(yīng)該是功利。得道的人為自己選擇了平民的生活方式,不象咱們峨冠博帶,高人一梯;得道的人隨遇而喜,無所固執(zhí),不象咱們奔走國際,演說宣傳,還摸商業(yè)信息。得道的人精神境界遼闊,德性純,靈魂美,非功利,不取巧,不投機,不象咱們求名兼求利,動輒講效益。得道的人,例如那位灌菜園的老先生吧,不是自己的志趣,縱有好處,他也不去;不合自己的理想,縱有功效,他也不取。他那樣的人呀,你率領(lǐng)普天下的人給他以贊譽,贊得合乎實際,他也傲然不在意;你發(fā)動普天下的人給他以罵詈,罵得不合實際,他也爽然不答理。對他而言,社會的贊譽啦社會的罵詈啦固無益,亦無弊,不值一提。所謂德性圓滿的人,就是象他這樣的?!?/p>
又有學(xué)生間:“咱們該是什么人?”
子貢說,“咱們這些人喲,風(fēng)下小草,波上輕萍,一生不得安穩(wěn),搖罷浮沉,都隨命運。我來取個名吧,風(fēng)波之民?!?/p>
后來回到魯國,子貢向孔校長報告旅游見聞,談到漢陰城外抱甕老人拒用桔槔一事??鬃硬灰詾槿唬f:“遠(yuǎn)古至德之世,十二氏族之外,有個渾沌氏族,據(jù)說傾向保守。那個抱甕老人修學(xué)渾沌氏族之術(shù),所以尚古養(yǎng)德。尚古不錯,可是非今就錯了。他是知一不知二啊。養(yǎng)德不錯,可是棄技就錯了。他是治內(nèi)不治外啊。那些養(yǎng)純潔的德,修無為的道,回歸樸素,以性命為主體,保持靈魂寂靜的隱士,往往混跡紅塵,下次還會遇見,有什么好讓你一再吃驚的呀?至于渾沌氏族之術(shù)到底如何,我和你一樣的隔行如隔山喲,怎么弄得清楚。”
淳茫先生是大霧的化身。遠(yuǎn)望他,濃濃的,故名諄;近察他,空空的,故名茫。他從西陸的曠野飄向東海的大壑,到海濱遇見了宛風(fēng)先生。宛風(fēng)是龍卷風(fēng)的化身。他的身軀如羚羊的扭角,彎彎的盤旋著拔地而起,故名宛。宛風(fēng)游蕩東海,偶爾登上西陸,沿路惹禍。百姓怕他。他也喜歡百姓,笑他們是“橫目人”。
宛風(fēng)問:“你要去哪里?”
諄茫說:“去大壑?!?/p>
宛風(fēng)問:“去做啥?”
諄茫說:“玄妙的大壑喲,潮汐灌,灌不滿,壑底漏,漏不空。我要去皈依呀?!?/p>
宛風(fēng)說:“先生對橫目人不感興趣了吧?聽說有圣人在他們那里推行圣治。圣治是啥?”
諄茫說:“怎么你也問起圣治來了?設(shè)官行令要妥當(dāng)。提拔賢士用能人。了解百姓真實情況,按照他們的意向辦事。措施啦號召啦都要他們自己去實行,不要強迫他們。這樣;天下就歸順了。一旦國有大事,上峰只要招招手,揮揮指,全國就動員起來了。這便是圣治。”
宛風(fēng)說:“聽說那里出了德人。德人是啥?”
諄茫說:“修道養(yǎng)德境界很高的人,清靜不游想,行動不謀慮。任你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他都不介意,樂與眾人均沾利益,愿隨國民同臻富裕。偶爾道心妙悟,他悵然,好象小孩念母。想起還在紅塵,他茫然,好象孤客迷途。銀錢不亂花,自然有節(jié)余,不關(guān)心財務(wù)。飲食不考究,自然能夠足,不過問炊廚。這便是德人的模樣?!?/p>
宛風(fēng)說:“還想聽聽神人?!?/p>
諄茫說,“神仙在天上,肉身已消亡,化成一片光。明亮亮,空蕩蕩,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便是所謂照曠?;畹帽M性盡情,到哪里,都舒暢。有時飛翔天空,有時飄行地上。在他眼里,人間一切事情,歷史興衰,個人愛恨,完全是虛影。在他眼里,世上一切生命,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終久要歸根。根就是道。萬物一道,彼此混同,互相冥合,再也分不清,這樣的綜合體便是所謂混冥。”
商朝大暴君紂王的未年,姓姬名發(fā)的那小子,亦即后來的周武王,率兵伐紂王,在孟津宣誓,北渡黃河,直奔牧野,一場大戰(zhàn),解放了商朝的首都朝歌,奪得天下。朝歌圍城之戰(zhàn),慘不忍睹。此事距今千年,在下莊周哪能躬逢其盛。不過當(dāng)時確有兩位先生,一姓門名無鬼,一姓赤張名滿稽,在城墻外觀戰(zhàn)。二人目睹仁義大軍殺紅了眼,涉血潦以追敵,爬尸丘以登城,萬分恐怖。
赤張滿稽,跌腳不已,低聲喊:“爸喲!爸喲!媽喲!媽喲!”門無鬼不叫喊,只落淚。二人后來各自歸隱田園,自耕而食,常常碰頭話舊。
赤張滿稽說:“舜爺接管堯爺?shù)奶煜?,那時候不興這樣殺。論到德,姬發(fā)遠(yuǎn)不及舜爺喲!所以才有這樣恐怖的慘禍呀!”
門無鬼說:“姬發(fā)固然不是東西,舜爺也不見得有多好。他是在哪種情況接替了堯爺?shù)??是在天下太平時接的班,還是趁天下動亂時奪的權(quán)?堯爺晚年想讓兒子繼位,天下不是已亂了嗎?”
赤張滿稽不答,說要回去想想?;厝ズ笥纸Y(jié)交二三道友,縱談古今,觀點遂大變了。他后來與門無鬼碰頭時,高興的說:“上次你問得好?,F(xiàn)在我明白了。堯爺晚年,如果天下真的太平,大家都很滿意,做大臣的舜爺縱然工于心計,也無空子可鉆啊,哪能奪得天下呢。他同當(dāng)今圣上相比,手段不同而已,一個利用輿論搞禮讓,一個率領(lǐng)軍隊搞革命,同樣趁亂奪權(quán),同樣缺德。舜爺行醫(yī),專治獺瘡。是你身上長了疥蟲,癢得要命去求他的。你是瘌痢禿頭,他給你戴假發(fā),天下瘌了禿了,他的營業(yè)就興旺了。慈父臥病,孝子侍候湯藥,假裝愁眉苦臉。多事!平時盡心侍侯,讓老人家不病,豈不好些。天下弄亂了,圣人去接管,應(yīng)該感到羞愧,如果他真的是圣人?!?/p>
我又要侈談至德之世了。至德之世,亦即遠(yuǎn)古的大酋長時代,不必看重賢官,不必使用能吏,天下自治。酋長是一棵大樹,高枝在上。百姓是一群野鹿,游玩在下。相親相愛,不談?wù)撨@是仁。心術(shù)端正,不標(biāo)榜這是義。待人厚道,不表白這是忠。做事可靠,不吹噓這是信。自發(fā)互助,不認(rèn)為這是賜。所以他們走了長途而不載入史冊,做了大事而不拿去宣傳,所以我們說他們蒙昧,笑他們野蠻。
當(dāng)今社會,從官方到民間,賞識忠臣孝子,已成為世俗了。我想忠臣孝子起碼是正派人,不能吹吹拍拍,是吧?孝子不能吹拍雙親,忠臣不能吹拍君主。為人子的,為人臣的,不吹不拍,便是好樣的。雙親吩咐,不論對否,你都說對;雙親做事,不管好否,你都叫好。世俗會認(rèn)為你很不象樣。君主命令,不論對否,你都唱喏;君主行動,不管好否,你都頌圣。世俗會認(rèn)為你很不象樣??傊?,為人臣的,為人子的,吹了拍了便很不象樣了。做出這個結(jié)論所根據(jù)的原則是否普遍運用了呢?
世俗認(rèn)為是的,不論是不是,你都點頭;世俗認(rèn)為善的,不管善不善,你都鼓掌。放心吧,誰也不會恥笑。你是吹吹拍拍之徒。這就怪了。在他們心目中,世俗具有崇高的尊嚴(yán),勝過雙親與君主嗎?他們不是常常宣傳父最嚴(yán)而君最尊嗎?
誰笑鄙人吹拍有術(shù),我會當(dāng)場發(fā)怒。你呢,吹拍雙親,吹拍君主,還要吹拍世俗,吹吹拍拍過一生,頗不寂寞。但你,吹得有文采,拍得很藝術(shù)。文吹藝拍深受群眾擁護,所以你能升官致富,始終沒有人審查你吹拍犯罪,將你逮捕。相反,大家看你演出,峨冠長袍,搽胭抹粉,擠眉弄目,逗樂當(dāng)代,媚態(tài)可掬。你從來不承認(rèn)自己一貫阿諛,還聲明自己絕不是吹吹拍拍之徒。你和他們同臺,歌同腔,舞同步,還有臉鬧特殊,說自己是仙鶴,別人是家雞和野騖。透頂?shù)挠廾?!難得的糊涂!
察覺自己愚昧的還不太愚昧,曉得自己糊涂的還不太糊涂。太愚昧的,太糊涂的,至死不悟。三個旅伴,一個迷路,也能走到目的地,因為迷路的是少數(shù)。如果兩個迷路,就要枉受跋涉之苦,走不到目的地了,因為糊涂蟲占了大多數(shù)。當(dāng)今天下爬滿了糊涂蟲,我雖然在這里搖旗帶路,怎奈他們看不見啊,于事無補??杀默F(xiàn)實,可悲的孤獨。聽窗外,漆園秋風(fēng)搖萬木,此情向誰訴!
我向世俗訴嗎?俗耳聽不進古樂。鄙俚惡俗的小調(diào)《折楊柳》《花兒開》一唱,他們就舒心的哈哈笑了。我的高論,他們聽了,左耳進,右耳出,不掛在心上。真話不能出線,鄙話奪得冠軍。他們分不清真話與鄙話,分不清銅鐘與瓦缽,當(dāng)然走不到目的地了。我重復(fù)說一遍,當(dāng)今天下爬滿了糊涂蟲,我雖然在這里搖旗帶路,他們怎么能跟隨我走呀!明明曉得糊涂蟲們不跟我走,我還站在這里堅持搖旗,可見天下又增加一條糊涂蟲。最好還是撒手不管,不管就不管,誰去自討麻煩!
某先生患瘌痢禿了頭,形象難看極了,令人作嘔。他也曉得自己丑惡,所以家中不設(shè)鏡子。自從太太身孕有喜后,他日日憂心忡忡,若大禍之臨門。一日半夜,他被吵醒。女傭報喜:“太太生了男娃!”他急忙去產(chǎn)室,叫快快點燈來。燈來了,他擎著,手發(fā)抖,照嬰兒。不照小雀雀,專照小頭顱??匆姖M頭黑發(fā),乃仰天哈哈笑,歡呼:“不象我!不象我!幸好不象我!”
我寄希望于遙遠(yuǎn)的未來。但愿我們的后代不是糊涂蟲,不像我們。
高山紫檀,樹齡百年,被人砍倒,鋸成兩段。一段截成若干短塊,周圍削圓,中間鏤空,做成一套祭杯。杯上雕刻圖案,黃金鑲,翠玉嵌,石青填了梔黃染,美麗的斑斕,富貴的莊嚴(yán),供奉在宗miao的神案。另一段被遺棄,滾落山澗。澗水浸,悄悄的朽爛。同是紫檀,命運兩般,世人感嘆。何必感嘆,我看兩般其實是一般,同樣喪失了樹木的天性,同樣違反自然。
暴君夏桀,賊王盜跖,惡的大惡;孝子曾參,忠臣史魚,善的大善。事跡表現(xiàn)完全相反,其實完全相同,他們都喪失了人的天性,都違反自然。人類是活生生的紫檀!
人類天性的喪失,通過五條渠道。
一是五色,青黃紅白黑,炫迷眼睛,使人失去明察,損害靈視。
二是五音,宮商角徽羽,煩囂耳道,使人失去聰聞,損害靈聽。
三是五臭,膻(‘羊’旁)熏香腥腐,侵襲鼻孔,使人失去暢通,損害靈顙。
四是五味,酸棘甜苦咸,弄臟口腔,使人失去敏辨,損害靈舌。
五是社會上的是非得失,擾亂思心,使人失去靜穆,損害靈魂。
五條渠道害人不淺。但是楊子墨子這對冤家說那些都是得,不是害。他們互相爭出風(fēng)頭,這個叫嚷我得你失,那個吶喊你失我得,都想壓倒對方,推銷自己的主義。他們的那些得,明明是害,不是我所說的人類的正得,亦即正德。正德符合人類的天性,怎會使天性喪失呢?如果你得了,反而受困了,這算是得嗎?如果算是得,鳥被關(guān)入籠,也該算是得。你心中塞滿了社會上的是非得失,以及色彩啦音響啦。你頭上緊箍著皮帽,帽頂斜插羽毛。你身上緊套著官袍,袍的下擺觸地。你腰上緊束著牛皮革帶,帶上懸盒,盒插朝版。你的心被五害塞滿了,等于靈魂關(guān)入監(jiān)獄。你的身被箍緊被套緊被束緊,等于肉體五花大綁。身心皆受困了,你還作高瞻遠(yuǎn)矚狀,傲然宣稱:“我得啦!我得啦!”
這時候大街上有一名被捕的案犯,雙臂反縛,十指串捆。他認(rèn)為你說得很對,應(yīng)該向你學(xué)習(xí),所以跟著喊:“我也得啦!我也得啦!”
這時候,動物園虎豹齊吼:“我們也得啦!
【 #能力訓(xùn)練#導(dǎo)語】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內(nèi)容比較雜,具有隨筆、雜記的特點,不過從一些重要章節(jié)看,主要還是表現(xiàn)虛懷無為、隨應(yīng)自然、不受外物束縛的思想。下面是 無 分享的《莊子》:田子方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田子方》
【題解】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內(nèi)容比較雜,具有隨筆、雜記的特點,不過從一些重要章節(jié)看,主要還是表現(xiàn)虛懷無為、隨應(yīng)自然、不受外物束縛的思想。
全文自然分成長短不一、各不相連的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為我累耳”,通過田子方與魏文侯的對話,稱贊東郭順子處處循“真”的處世態(tài)度。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聲矣”,批評“明乎禮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體道無言的無為態(tài)度。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寫孔子對顏淵的談話,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東方而入于西極”那樣地“日徂”;所謂“日徂”即每日都隨著變化而推移。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達“至美至樂”的主張,能夠“至美至樂”的人就是“至人”;怎樣才能“至美至樂”呢?那就得“喜怒哀樂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第五部分至“可謂多乎”,寫了一個小寓言,說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第六部分至“故足以動人”,指出應(yīng)當(dāng)爵祿和死生都“不入于心”。第七部分至“是真畫者也”,寫畫畫并非一定要有畫畫的架勢。第八部分至“彼直以循斯須也”,寫臧丈人無為而治的主張。第九部分至“爾于中也殆矣夫”,以伯昏無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說明寂志凝神的重要。第十部分至“己愈有”,寫孫叔敖對官爵的得失無動于衷;余下為第十一部分,寫凡國國君對國之存亡無動于衷;兩個故事都說明,不能為任何外物所動,善于自持便能虛懷無己。
【原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1),數(shù)稱溪工(2)。文侯曰:“溪工,子之師耶?”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也;稱道數(shù)當(dāng)(3),故無擇稱之?!蔽暮钤唬骸叭粍t子無師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4)”。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5),緣而葆真(6),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7),使人之意也消(8)。無擇何足以稱之?”
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日:“遠(yuǎn)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9),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xué)者直士梗耳(10),夫魏真為我累耳(11)!”
【譯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旁,多次稱贊溪工。文侯說:“溪工,是你的老師嗎?”田子方說:“不是老師,是我的鄰里;他的言論談吐總是十分中肯恰當(dāng),所以我稱贊他?!蔽暮钫f:“那你沒有老師嗎?”子方說:“有”。文侯說:“你的老師是誰呢?”田子方說:“東郭順子?!蔽暮钫f:“那么先生為什么不曾稱贊過他呢?”田子方回答:“他的為人十分真樸,相貌跟普通人一樣而內(nèi)心卻合于自然,順應(yīng)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虛寧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合符‘道’,便嚴(yán)肅指出使之醒悟,從而使人的邪惡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學(xué)生的能夠用什么言辭去稱贊老師呢?”
田子方走了出來,魏文侯若有所失地整天不說話,召來在跟前侍立的近臣對他們說:“實在是深不可測呀,德行完備的君子!起初我總認(rèn)為圣智的言論和仁義的品行算是最為高尚的了,如今我聽說了田子方老師的情況,我真是身形怠墮而不知道該做什么,嘴巴像被鉗住一樣而不能說些什么。我過去所學(xué)到的不過都是些泥塑偶像似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東西,至于魏國也只是我的拖累罷了!”
【原文】
溫伯雪子適齊(1),舍于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蔽崧勚袊?2),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3),吾不欲見也”。
至于齊,反舍于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4),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5)?!背龆娍?,入而嘆。明日見客,又入而嘆。其仆曰:“每見之客也(6),必入而嘆,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糁娢艺?,進退一成規(guī)、一成矩(7),從容一若龍、一若虎(8),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9),是以嘆也?!?br>
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10),亦不可以容聲矣(11)。”
【譯文】
溫伯雪子到齊國去,途中在魯國歇宿。魯國有人請求拜會他,溫伯雪子說:“不行。我聽說中原國家的讀書人,明瞭禮義卻不善解人心,我不想見他們”。
去到齊國,返回途中又在魯國歇足,這些人又請求會見。溫伯雪子說:“先前要求會見我,如今又要求會見我,這些人一定是有什么可以打動我的?!睖夭┳佑谑浅鰜斫右娏诉@些客人,可是回到屋里就嘆息不已。第二天再次會見這些客人,回到屋里又再次嘆息不已。他的仆從問道:“每次會見這些客人,必定回到屋里就嘆息不已,這是為什么呢?”溫伯雪子說:“我原先就告訴過你:“中原國家的人,明瞭禮義卻不善解人心。前幾天會見我的那些人。進退全都那么循規(guī)蹈矩,動容卻又全都如龍似虎,他們勸告我時那樣子就像是個兒子,他們開導(dǎo)我時那樣子又像是個父親,因此我總是嘆息不已。”
孔子見到溫伯雪子時卻一言不發(fā)。子路問:“先生一心想會見溫伯雪子已經(jīng)很久很久了,可是見到了他卻一句話也不說,為什么呢?”孔子說:“像他那樣的人,目光方才投出大道就已經(jīng)在那里存留,也就無須再用言語了。”
【原文】
顏淵問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1),而回瞠若乎后矣(2)!”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3),不比而周(4),無器而民滔乎前(5),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惡(6),可不察與!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萬物莫不比方(7),有目有趾者(8),待是而后成功(9),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10)。吾一受其成形(11),而不化以待盡(12),郊物而動(13),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14)。知命不能規(guī)乎其前(15),丘以是日徂(16)。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17),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18),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19)。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20)。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br>
【譯文】
顏淵向孔子問道:“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xué)生只能干瞪著眼落在后面了!”孔子說:“顏回,你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顏回說:“先生行走,我也跟著行走;先生說話,我也跟著說話;先生快步,我也跟著快步;先生辯論,我也跟著辯論;先生奔跑,我也跟著奔跑;先生談?wù)摯蟮?,我也跟著談?wù)摯蟮?;等到先生快步如飛、腳不沾地迅速奔跑而學(xué)生干瞪著眼落在后面,是說先生不說什么卻能夠取信于大家,不表示親近卻能使情意傳遍周圍所有的人,不居高位、不獲權(quán)勢卻能讓人民像滔滔流水那樣涌聚于身前,而我卻不懂得先生為什么能夠這樣?!?br>
孔子說:“唉,這怎么能夠不加審察呢!悲哀沒有比心靈的僵死更大,而人的軀體死亡還是次一等的。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隱沒于最西端,萬物沒有什么不遵循這一方向,有眼有腳的人,期待著太陽的運行而獲取成功,太陽升起便獲得生存,太陽隱沒便走向死亡。萬物全都是這樣,等候太陽的隱沒而逐步消亡,仰賴太陽的升起而逐步生長。我一旦稟受大自然賦予我的形體,就不會變化成其他形體而等待最終的衰亡,隨應(yīng)外物的變化而相應(yīng)有所行動,日夜不停從不會有過間歇,而且竟不知道變化發(fā)展的終結(jié)所在,是那么溫和而又自然地鑄就了現(xiàn)在的形體。我知道命運的安排不可能預(yù)先窺測,所以我只是每天隨著變化而推移。我終身跟你相交親密無間而你卻不能真正了解我,能不悲哀嗎?你大概只是明顯地看到了我那些顯著的方面,它們?nèi)家呀?jīng)逝去,可是你還在尋求它們而肯定它們的存在,這就像是在空市上尋求馬匹一樣。我對你形象的思存很快就會遺忘,你對我的形象的思存也會很快成為過去。雖然如此,你還憂患什么呢!即使忘掉了舊有的我,而我仍會有不被遺忘的東西存在”。
【原文】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1),方將被發(fā)而干(2),然似非人(3)??鬃颖愣?4),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5),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崩像踉唬骸拔嵊涡挠谖镏?6)?!?br>
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7),嘗為汝議乎其將(8)。至陰肅肅(9),至陽赫赫(10);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11);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jì)而莫見其形(12)。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13),死有所乎歸(14),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15)。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游是(16)”。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17),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笨鬃釉唬骸霸嘎勂浞健?。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18),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19)。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20),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21),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22)!棄隸者若棄泥涂(23),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24),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25)?”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26),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27)!微夫子之發(fā)吾覆也(28),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br>
【譯文】
孔子拜見老聃,老聃剛洗了頭,正披散著頭發(fā)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動不動的樣子好像木頭人一樣。孔子在門下屏蔽之處等候,不一會兒見到老聃,說:“是孔丘眼花了嗎,抑或真是這樣的呢?剛才先生的身形體態(tài)一動不動地真像是枯槁的樹樁,好像遺忘了外物、脫離于人世而獨立自存一樣”。老聃說:“我是處心遨游于渾沌鴻濛宇宙初始的境域?!?br>
孔子問:“這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老聃說:“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閉而不能談?wù)?,還是讓我為你說個大概。最為陰冷的陰氣是那么肅肅寒冷,最為灼熱的陽氣是那么赫赫炎熱,肅肅的陰氣出自蒼天,赫赫的陽氣發(fā)自大地;陰陽二氣相互交通融合因而產(chǎn)生萬物,有時候還會成為萬物的綱紀(jì)卻不會顯現(xiàn)出具體的形體。消逝、生長、滿盈、虛空、時而晦暗時而顯明,一天天地改變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為,卻不能看到它造就萬物、推演變化的功績。生長有它萌發(fā)的初始階段,死亡也有它消退敗亡的歸向,但是開始和終了相互循環(huán)沒有開端也沒有誰能夠知道它們變化的窮盡。倘若不是這樣,那么誰又能是萬物的本源!”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宇宙之初、萬物之始的情況?!崩像趸卮穑骸斑_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至美’、‘至樂’了,體察到‘至美’也就是遨游于‘至樂’,這就叫做‘至人’??鬃诱f:“我希望能聽到那樣的方法?!崩像跽f:“食草的獸類不擔(dān)憂更換生活的草澤,水生的蟲豸不害怕改變生活的水域,這是因為只進行了小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huán)境,這樣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就不會進入到內(nèi)心。普天之下,莫不是萬物共同生息的環(huán)境。獲得這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而又混同其間,那么人的四肢以及眾多的軀體都將最終變成塵垢,而死亡、生存終結(jié)、開始也將像晝夜更替一樣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擾亂它,更何況去介意那些得失禍福呢!舍棄得失禍福之類附屬于己的東西就像丟棄泥土一樣,懂得自身遠(yuǎn)比這些附屬于自己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況且宇宙間的千變?nèi)f化從來就沒有過終極,怎么值得使內(nèi)心憂患!已經(jīng)體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曉這個道理。”
孔子說:“先生的德行合于天地,仍然借助于至理真言來修養(yǎng)心性,古時候的君子,又有誰能夠免于這樣做呢?”老聃說:“不是這樣的。水激涌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對于德行,無須加以培養(yǎng)萬物也不會脫離他的影響,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陽與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著修養(yǎng)呢!”
孔子從老聃那兒走出,把見到老聃的情況告訴給了顏回,說:“我對于大道,就好像甕中的小飛蟲對于甕外的廣闊天地啊!不是老聃的啟迪揭開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原文】
莊子見魯哀公(1)。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2)”。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3),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4),知天時;履句屨者(5),知地形;緩佩玦者(6),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7),何不號于國中曰(8):‘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于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9)。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zhuǎn)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10),可謂多乎?”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學(xué)的人?!鼻f子說:“魯國很少儒士?!濒敯Чf:“全魯國的人都穿著儒士的服裝,怎么說儒士很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儒士戴圓帽的知曉天時;穿著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帶用五色絲繩系著玉玦的,遇事能決斷。君子身懷那種學(xué)問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裝;穿上儒士服裝的人,不一定會具有那種學(xué)問和本事。你如果認(rèn)為一定不是這樣,何不在國中號令:‘沒有儒士的學(xué)問和本事而又穿著儒士服裝的人,定處以死罪!’”
于是哀公號令五天,魯國國中差不多沒有敢再穿儒士服裝的人,只有一個男子穿著儒士服裝站立于朝門之外。魯哀公立即召他進來以國事征詢他的意見,無論多么復(fù)雜的問題都能做出回答。莊子說:“魯國這么大而儒者只有一人呀,怎么能說是很多呢?”
【原文】
百里奚爵祿不入于心(1),故飯牛而牛肥(2),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3),故足以動人。
【譯文】
百里奚從不把爵位和俸祿放在心上,所以飼養(yǎng)牛時牛喂得很肥,使秦穆公忘記了他地位的卑賤,而把國事交給他。有虞氏從不把死生放在心上,所以能夠打動人心。
【原文】
宋元君將畫圖(1),眾史皆至(2),受揖而立(3);舐筆和墨(4),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5),受揖不立,因之舍(6)。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7)。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br>
【譯文】
宋元公打算畫幾幅畫,眾多的畫師都趕來了,接受了旨意便在一旁恭敬地拱手站著,舔著筆,調(diào)著墨,站在門外的還有半數(shù)人。有一位畫師最后來到,神態(tài)自然一點也不慌急,接受了旨意也不恭候站立,隨即回到館舍里去。宋元公派人去觀察,這個畫師已經(jīng)解開了衣襟、*露身子、叉腿而坐。宋元公說:“好呀,這才是真正的畫師?!?br>
【原文】
文王觀于臧(1),見一丈夫釣(2),而其釣?zāi)?3);非持其釣有釣者也(4),常釣也(5)。
文王欲舉而授之政(6),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7),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8)。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9):“昔者寡人夢見良人(10),黑色而?(11),乘駁馬而偏朱蹄(12),號曰(13):‘寓而政于臧丈人(14),庶幾乎民有瘳乎(15)!’”諸大夫蹴然曰(16):“先君王也(17)?!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18)?!敝T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19),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20),偏令無出(21)。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22),長官者不成德(23),螤斛不敢入于四境(24)。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25);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wù)也(26);螤斛不敢入于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27),北面而問曰(28):“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yīng)(29),泛然以辭(30),朝令而夜遁(31),終身無聞。
顏淵問于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32)?又何以夢為乎(33)?”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而又何論刺焉(34)!彼直以循斯須也(35)?!?br>
【譯文】
文王在臧地游覽,看見一位老人在水邊垂釣,可是他身在垂釣卻不像是在釣魚,不是手拿釣竿而有心釣魚,釣鉤總是懸在水面上。
文王一心要起用他并把朝政委托給他,可是又擔(dān)心大臣和宗族放心不下;打算就此作罷放棄這個念頭,卻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得不到天子的恩澤。于是大清早便召來諸大夫囑咐說:“昨晚我夢見了一位非常賢良的人,他黑黑的面孔長長的胡須,騎著一匹斑駁的雜色馬,而且四只馬蹄半側(cè)是紅的,他對我大聲呼喊說:‘把你的朝政托付給那位臧地的老人,恐怕你的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了痛苦拉!’”諸位大夫驚恐不安地說:“這個顯夢的人就是君王的父親!”文王說:“既然如此,那么我們還是卜問這件事吧?!敝T位大夫說:“這是先君的命令,君王還是不必多慮,又哪里用得著再行卜問呢!”
于是迎來了這位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給他。典章法規(guī)不更改,偏曲的政令不發(fā)布。三年時間,文王在國內(nèi)遍訪考察,見到各地的地方勢力集團全都紛紛離散,各級長官不再樹立夸耀自己的功德,不同的斞和斛不再能進入國境使用。地方勢力集團全都紛紛離散,也就政令通達上下同心;各級長官不再樹立夸耀個人的功德,也就政務(wù)相當(dāng)勞績統(tǒng)一;不同的斞斛不再能進入國境使用,諸侯也就不會生出異心。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師,以臣下的禮節(jié)恭敬地向他問道:“這樣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嗎?”臧地老人默默地不作回應(yīng),抑或漫不經(jīng)心地予以推辭,早晨文王向他征詢意見而夜晚他就逃跑了,從那以后就再也聽不到他的消息。
顏淵向孔子問道:“文王難道還未能達到圣人的境界嗎?為什么還要假托于夢呢?”孔子說:“閉嘴,你不要再說!文王算得上最完美的圣人了,你怎么能隨意評論和指責(zé)呢?他也只不過是短時間內(nèi)順應(yīng)眾人的心態(tài)罷了?!?br>
【原文】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1),引之盈貫(2),措杯水其肘上(3),發(fā)之,適矢復(fù)沓(4),方矢復(fù)寓(5)。當(dāng)是時,猶象人也(6)。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7),非不射之射也(8)。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9),臨百仞之淵(10),若能射乎?”
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11),足二分垂在外(12),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13)。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14),神氣不變(15)。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16),爾于中也殆矣夫!”
【譯文】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的本領(lǐng),他拉滿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發(fā)出第一支箭,箭還未至靶的緊接著又搭上了一支箭,剛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這個時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動也不動的木偶人似的。伯昏無人看后說:“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還不是無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腳踏危石,面對百丈的深淵,那時你還能射箭嗎?”
于是伯昏無人便登上高山,腳踏危石,身臨百丈深淵,然后再背轉(zhuǎn)身來慢慢往懸崖退步,直到部分腳掌懸空這才拱手恭請列御寇跟上來射箭。列御寇伏在地上,嚇得汗水直流到腳后跟。伯昏無人說:“一個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上能窺測青天,下能潛入黃泉,精神自由奔放達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終不會改變。如今你膽戰(zhàn)心驚有了眼花恐懼的念頭,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難了嗎?”
【原文】
肩吾問于孫叔敖曰(1):“子三為令尹而不榮華(2),三去之而色(3)。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4),子之用心獨奈何?”
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5)?亡乎我(6);在我邪?亡乎彼。方將躊躇(7),方將四顧(8),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9)!”
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10),美人不得濫(11),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12)。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jīng)乎大山而無介(13),入乎淵泉而不濡(14),處卑細(xì)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15),己愈有?!?br>
【譯文】
肩吾向?qū)O叔敖問道:“你三次出任令尹卻不顯出榮耀,你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的神色,起初我對你確實不敢相信,如今看見你容顏是那么歡暢自適,你的心里竟是怎樣的呢?”
孫叔敖說:“我哪里有什么過人之處??!我認(rèn)為官職爵祿的到來不必去推卻,它們的離去也不可以去阻止。我認(rèn)為得與失都不是出自我自身,因而沒有憂愁的神色罷了。我那里有什么過人之處??!況且我不知道這官爵是落在他人身上呢,還是落在我身上呢?落在他人身上嗎?那就與我無關(guān);落在我的身上嗎?那就與他人無關(guān)。我正心安理得優(yōu)閑自在,我正躊躇滿志四處張望,哪里有閑暇去顧及人的尊貴與卑賤啊!”
孔子聽到這件事,說:“古時候的真人,最有智慧的人不能說服他,最美的女人不能使他yín亂,強盜不能夠搶劫他,就是伏羲和黃帝也無法跟他結(jié)為朋友。死與生也算得上是大事情了,卻不能使他有什么改變,更何況是爵位與俸祿呢?像這樣的人,他精神穿越大山不會有阻礙,潛入深淵不會沾濕,處身卑微不會感到困乏,他的精神充滿于天地,將全部奉獻給他人,自己卻越發(fā)感覺到充實富有?!?br>
【原文】
楚王與凡君坐(1),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2)。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無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3)。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br>
【譯文】
楚文王與凡國國君坐在一起,不一會兒,楚王的近臣一次又一次報告凡國已經(jīng)滅亡。凡國國君說:“凡國的滅亡,不足以喪失我的存在。既然‘凡國的滅亡不足以喪失我的存在’,那么楚國的存在也不足以保存它的存在。由此看來,那么,凡國也就未嘗滅亡而楚國也就未嘗存在了?!?/p>
【 #能力訓(xùn)練#導(dǎo)語】《天下》的主旨既是《莊子》一書的導(dǎo)言,又是中國最早的哲學(xué)史學(xué)史。下面是 無 分享的《莊子》:天下原文譯文。歡迎閱讀參考!
《天下》
【題解】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疤煜隆敝钢袊纳鐣!短煜隆返闹髦技仁恰肚f子》一書的導(dǎo)言,又是中國最早的哲學(xué)史學(xué)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學(xué)術(shù)問題有道術(shù)和方術(shù)之分。道術(shù)是普遍的學(xué)問,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學(xué)術(shù)則是具體的各家各派的學(xué)問,這種學(xué)問都是各執(zhí)一偏的片面的學(xué)問。在“其明而有數(shù)度者”段中,闡述了莊子對儒家學(xué)派的看法,認(rèn)為儒家主要是明傳《詩》、《書》、《禮》、《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后世”段中,說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學(xué)派的學(xué)說。對墨家的非樂、節(jié)用、兼愛、節(jié)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辯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贊同。因為墨家的這些思想與莊子的輕物思想有一致之處。在“不受世俗牽累”段中,介紹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的白心的觀點。在“公而不黨”段中,著重介紹了彭蒙、田駢、慎到的思想。在“以本為精”段中,介紹了關(guān)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們的道的觀點和謙下的處世態(tài)度,稱他們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敘述了“歷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題,反對了名家的詭辯。莊子在書中雖然也吸收了一些諸如方生方死的對立轉(zhuǎn)化觀點,但總體上他是與惠施的觀點相反的。
【原文】
天下之治方術(shù)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shù)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痹唬荷窈斡山??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shù)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shè)于中國者,百家之學(xué)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xué)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shù)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fēng)而說之。為之大過,已之大順。作為《非樂》,命之曰《節(jié)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xué)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闇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制洳豢梢詾槭ト酥溃刺煜轮?。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yuǎn)矣!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fēng),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笔购笫乐?,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毕嗬锴谥茏樱搴钪?,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jīng)》,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yīng),以巨子為圣人。皆愿為之尸,冀得為其后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宋銒、尹文聞其風(fēng)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diào)海內(nèi)。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毕壬植坏蔑?,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币詾闊o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nèi)。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fēng)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后鄰傷之者也。"奚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斷,與物宛轉(zhuǎn);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fēng)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焙黎钕嗯c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xué)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fēng)囗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wù)咭病?br>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fēng)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guān)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yīng)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盁o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jì)。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雖未至于極,關(guān)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fēng)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環(huán)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yīng)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被菔┮源藶榇?,觀于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有尾?;鸩粺?。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yīng),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菔┤找云渲c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shù)?!蹦戏接幸腥搜?,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fēng)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yīng),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弱于德,強于物,其涂襖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譯文】
天下搞學(xué)術(shù)的人很多,都認(rèn)為自己的學(xué)問達到了頂峰。古代所謂的道述,究意在哪里?回答說:“無所不在?!眴枺骸吧裼珊味担棵鲝暮味??”回答說:“神圣自有其由來,王業(yè)自有其成因,都淵源于一?!?br>
不離根本,稱為天人。不離精純,稱為神人。不離本真,稱為至人。以天為宰,以德為根本,以道為門徑,能夠預(yù)示變化,稱為圣人。以仁布施恩惠,以義作為道理,以禮規(guī)范行為,以樂調(diào)和性情,溫和慈愛,稱為君子。以法律為尺度,以名號為標(biāo)志,以比較為驗證,以考核來判斷,等級之?dāng)?shù)像一二三四那樣明白,百官以此為序列,以職事為常務(wù),以衣食為主旨,生產(chǎn)儲藏,關(guān)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養(yǎng),這是養(yǎng)民的常理。
古代的圣人是很完備的?。『嫌谏衩?,效法自然,養(yǎng)育萬物,澤及百姓,以天道為根本,以法度為末節(jié),六合通達而四時順暢,無論小大精粗,其作用無所不在。古時候的道術(shù)和法規(guī)制度,很多還保存在傳世的史書中。保存《詩》《書》《禮》《樂》中的,鄒魯一帶的學(xué)者和縉紳先生們大都知曉?!对姟酚脕肀磉_志,《書》用來記載事情,《禮》用來規(guī)范行為?!稑贰酚脕碚{(diào)和,《易》用來說明陰陽,《春秋》用來正名分。其散布于天下百設(shè)立于中國的,百家之學(xué)還常常引用它。
天下大亂,賢王不顯,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見而自我欣賞。譬如耳目鼻口,它們各有其功能,但卻不能互相通用。猶如百家眾技,各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如此,但不完備和全面,都是孤陋寡聞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離破碎,很少能具備天地的完美,相稱于神明之容。所以,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發(fā)揮,天下的人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shù)。可悲?。“偌腋餍衅涞蓝换仡^,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學(xué)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純真和古人的全貌,道術(shù)將被天下所割裂!
不以奢侈影響后世,不糜費萬物,不炫耀禮法,用規(guī)矩自我勉勵,以應(yīng)付社會的危難,這是古代道術(shù)的內(nèi)涵之一。墨翟、禽滑厘對這種道術(shù)很喜歡,但他們實行得太過分,局限性太大。提倡非樂,主張節(jié)用,生不作樂,死不眼喪。墨子倡導(dǎo)博愛兼利而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睦相處;又好學(xué)而淵博,不立異,不與先王相同,毀棄古代的禮樂。
黃帝有《大韶》之樂,堯有《大章》之樂,禹有《大夏》之樂,湯有《大蓡》之樂,文王有《辟雍》武王、周公作《武》樂。古代的喪禮,貴賤有儀法,上下有等級,天子的棺槨七層,諸候五層,大夫三層,士兩層?,F(xiàn)在墨子獨自主張生不歌樂,死不服喪,只用3寸厚的桐木棺而沒有槨,作為標(biāo)準(zhǔn)。以此來教導(dǎo)人,恐怕不是愛人之道;自己去實行,實在是不愛惜自己。墨子的學(xué)說盡管是成立的,然而應(yīng)該歌唱而不歌唱,應(yīng)該哭泣而不哭泣,應(yīng)該作樂而不作樂,這合乎人情常理嗎?生前辛勤勞苦,實行起來簡單薄葬,這種主張?zhí)量塘?。使人憂勞,使人悲苦,實行起來是很困難的,恐怕不能夠成為圣人之道,違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雖然獨自能夠做到,但對天下的人卻無可奈何!背離了天下的人,也就遠(yuǎn)離了王道。
墨子稱道說:“從前禹治理洪水,疏異江河而溝通四夷九州,大川300,支流3000,小河無數(shù)。禹親自持筐操鏟勞作,匯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連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風(fēng)里來雨里去,終于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為了天下還如此勞苦?!睆亩购笫赖哪撸嘤毛F皮粗布為衣,穿著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為準(zhǔn)則,并說:“不能這樣,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稱為墨者?!?br>
墨翟、禽滑厘的用意是很好的,具體做法卻太過分。這將使后世的墨者,以極端勞苦的方式互相競進。這種做法亂國有余,治國不足。盡管如此,墨子還是真心愛天下的,這樣的人實在是難以求得,即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舍棄自己的主張,真是有才之士?。?br>
不為世俗牽累,不用外物矯飾,不苛求于人,不與眾人發(fā)生矛盾,希望天下安寧使人民活命,生活上以飽暖為滿足,以此來表白心愿,這是古代道術(shù)的內(nèi)涵之一。宋鈃、尹文對這種道術(shù)很喜歡,制作了形狀像華山一樣的帽子以表示上下均平主張,應(yīng)接萬物以不帶偏見為先;談?wù)搩?nèi)心的思維,稱之為心理活動,以柔和的態(tài)度投合別人的喜歡,以調(diào)和天下,希望樹立上述主張作為行動的主導(dǎo)思想。受到欺侮不以為恥辱,調(diào)解人民的爭斗,禁止攻伐平息干戈,將天下從戰(zhàn)火中拯救出來。用這種主張周行天下,但他們?nèi)匀徊煌5貙裾f,所以說人們都討厭而他們還是硬要宣揚自己的主張。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替別人考慮得太多,為自己打算得太少,說:“我們只想要5升米的飯就夠了?!辈粌H先生們吃不飽,弟子們也常常處在饑餓之中,但他們?nèi)匀徊煌煜?,日夜不休,說:“君子不苛刻計較,不使自身被外物所利用。”認(rèn)為對天下沒有益處的,與其提示它不如禁止它。以禁攻息兵為外在活動,以清心寡欲為內(nèi)在修養(yǎng),無論從大的方面說還是從細(xì)微的方面說,他們的所為也就到些為止了。
公正而不阿黨,平易而無偏私,排除主觀的先入之見,隨物變化而不三心二意,沒有顧慮,不求智謀,對萬物毫無選擇地隨順,和它一起變化,這是古代道術(shù)的內(nèi)涵之一。彭蒙、田駢、慎到對這種道術(shù)很喜歡,以齊同萬物為首要,說:“天能覆蓋萬物卻不能承載,地能承載萬物卻不能覆蓋,大道能包容萬物卻不能分辨。”知道萬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說:“選擇則不普遍,教導(dǎo)則有所不及,大道則無所遺漏。”
所以慎到拋棄智慧去除己見而隨任于不得已,聽任于物作為道理,他說:“強求知其所不知,就會為知所迫而受到損傷?!彪S便任用人,而譏笑天下推崇賢人;放任不羈不拘形跡,而非議天下的大圣。刑罰之輕重,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而相應(yīng)地變化,拋棄了是非,才可以免于刑罰。不依賴智巧謀慮,不瞻前顧后,巍然獨立。推動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后退,像飄風(fēng)的往返,像羽毛的飛旋,像磨石的轉(zhuǎn)動,完美而無錯,動靜適度而無過失,未曾有罪。這是什么原因,沒有知覺的東西,就不會有標(biāo)榜自己的憂患,不會有運用智謀的牽累,動靜合于自然之理,所以終生不會受到毀譽。所以說:“達到像沒有知覺的東西就行了,不需要圣賢,土塊不會失于道?!焙澜軅兿嗷コ靶λf:“慎到的道對活人沒有用而只適用于死人,實在怪異?!?br>
田駢也是這樣,受學(xué)于彭蒙,得到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師說:“古時候得道的人,達到了無所謂是非的境界。他們的道術(shù)像風(fēng)吹過一樣迅速,怎么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常常違反人意,不受人們所尊敬,仍不免于隨物變化。他們所說的道并不是直正的道。然而,他們都還大概地聽聞過一點道。
以無形無為的道為精微,以有形有為的物為粗鄙,以積蓄為不足,恬談地獨自與神明共處,這是古代道術(shù)的內(nèi)涵之一。關(guān)尹、老聃對這種道術(shù)很喜歡,主張建立在常無與常有的基礎(chǔ)上,以太一為核心,以柔弱謙下為外表,以空虛不毀傷萬物為實質(zhì)。
關(guān)尹說:“自己不存私意,有形之物各自彰顯。動如流水,靜如平鏡,反應(yīng)如回響。忽然如無有,寂靜如清虛。相同則和諧,有得則有失。未曾爭先而常常隨順別人?!?br>
老聃說:“知道雄強,持守雌柔,愿成為天下的溝壑;知道明亮,持守暗昧,愿成為天下的山谷。”人人都爭先,獨自甘愿居后,說承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務(wù)實,獨自甘愿守虛,不使斂藏所以有余,多如高山堆積。他立身行事,從容不迫,無為而嘲笑機巧;人人都求福,獨自甘愿委曲求全,說姑且免于受罪。以深藏為根本,以儉約為綱紀(jì),說堅硬的易于毀壞,銳利的易于挫折。常常寬容待物,從不侵削別人,可以說達到了頂點。
關(guān)尹、老聃??!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
寂寞無形,變化無常,死死生生,與天地并存,與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羅萬物,不知歸屬,這是古代道術(shù)的內(nèi)涵之一。莊子對這種道術(shù)很喜歡,以虛遠(yuǎn)不可捉模的理論,廣大不可測度的言論,不著邊際的言辭,放縱而不拘執(zhí),不持一端之見。認(rèn)為天下沉濁,不能講莊重的話,以危言肆意推衍,以重言體現(xiàn)真實,以寓言闡發(fā)道理。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于是非,與世俗相處。他的書雖然奇?zhèn)s宛轉(zhuǎn)隨和,言辭雖然變化多端卻奇異可觀。他內(nèi)心充實而思想奔放,上與造物者同游,下與忘卻死生不分終始的人為友。他論述道的根本,博大而通達,深廣而暢達;他論述道的宗旨,和諧妥貼而上達天意。然而,他對于事物變化的反應(yīng)和解釋,沒有止境,不離于道,茫然暗昧,未能窮盡。
惠施的學(xué)問廣博,他的書多達五車,道術(shù)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dāng)。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nèi)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zhuǎn)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huán)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為一體?!?br>
惠施認(rèn)為這些是大道理,炫耀于天下而引導(dǎo)辯士,天下的辯士也樂于和他辯論。雞蛋有毛;雞有三只腳;郢都包有天下;犬可以變?yōu)檠?;馬有卵;青蛙有尾巴;火不熱;山有口;車輪不著地;眼睛看不見東西;物指的概念不相稱,相稱也沒有止境;龜比蛇長;矩不方,規(guī)劃出的不圓;鑿孔不能圍住榫頭;飛鳥的影子未曾移動;疾飛的箭頭有不走也有不停的時候;狗不是犬;黃馬、驪牛是三個;白狗是黑的;孤駒不曾有母;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遠(yuǎn)也截不完。辯士們用這些辯題與惠施相辯論,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這些好辯之徒,迷惑人心,改變?nèi)艘?,能夠用口舌?zhàn)勝人,卻不能服人之心,這是辯者的局限?;蒽访刻炜克闹腔叟c人辯論,專門和天下的辯士一起制造怪異之說,這就是他們的根本。
然而惠施口若懸河,自認(rèn)為最能干,說天地果真就偉大嗎!惠施有雄心而沒有道術(shù)。南方有個名叫黃繚的怪異之人,問天地為什么不墜不陷,風(fēng)雨雷霆是怎么回事?;菔┖敛煌妻o地接受提問,不加思索地應(yīng)對,廣泛解說天地萬物,滔滔不絕,沒完沒了,還嫌說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異的說法。把違反人之常情的事說成是真實的,想通過辯贏別人而獲取名聲,所以與眾不合。輕視道德修養(yǎng),努力追逐外物,他走的是歪門邪道。從天地之道來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蟲那樣徒勞。對于萬物有什么用處!做為一家之說還可以,如果能進一步奠崇大道,那就差不多了!惠施不安于道,分散心思于萬物而樂上不疲,終于以善辯出名??上О?!惠施的才能,放蕩而不行于正道,追逐萬物而不知回頭,這就像用聲音去追逐回響,用形體和影子況走一樣??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1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