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泥丹灶費工夫,煉藥須尋偃月爐。
自有天然真火侯,何須柴炭及吹噓。
前弦之后后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
來得歸來爐內煅,煅成溫養(yǎng)似烹鮮。
兔雞之月及其時,刑德臨門藥象之。
到此金丹宜沐浴,若還加火必傾危。
歐冶親傳鑄劍方,莫邪金水配柔剛。
煉成便會知人意,萬里誅妖一電光。
北宋張伯端,天臺人也。少無所不學,浪跡云水。晚傳混元之道而未備,孜孜訪問,遍歷四方。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陸龍圖公詵,鎮(zhèn)益都,乃依以游蜀,遂遇劉海蟾,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修煉功成,作《悟真篇》行于世。
嘗有一僧,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shù)百里間,頃刻輒到。一日,與紫陽相遇,雅志契合。紫陽曰:“禪師今日能與同游遠方乎?”僧曰:“可也?!弊详栐唬骸拔锹?。”僧曰:“愿同往楊州觀瓊花?!弊详栐唬骸爸Z?!庇谑?,紫陽與僧處一凈室,相對瞑目趺坐,皆出神游。紫陽才至其地,僧已先至。繞花三匝,紫陽曰:“今日與禪師至此,各折一花為記?!鄙c紫陽各折一花歸。少頃,紫陽與僧欠伸而覺。紫陽云:“禪師瓊花何在?”僧袖手皆空。紫陽于手中拈出瓊花,與僧笑玩,紫陽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亦間見矣?!弊详査炫c僧為莫逆之交。后弟子問紫陽曰:“彼禪師者,與吾師同此神游,何以有折花之異?”紫陽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钡茏釉唬骸拔??!?br>紫陽常云:“道家以命宗立教,故祥言命,而略言性。釋氏以性宗立教,故祥言性而略言命。性命本不相離,道釋本無二致。彼釋迦生于西土,亦得金丹之道。性命兼修,是為最上乘法,故號曰金仙。傳大士詩云:‘六年雪嶺為何因,只為調和氣與神。一百刻中為一息,方知大道是全身?!婋x正陽亦云: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出凡龍。以此知,釋迦性命兼修分曉。其定中出陰神,乃二乘坐禪之法,奈何其神屬陰,宅舍難固,不免常用遷徙。一念差誤,則透靈別殼異胎,安能成佛?是即我教第五等鬼仙也。其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入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于投胎奪舍而已。其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故神仙不取。釋迦亦云:‘惟以佛乘得滅度,無有余乘。’又曰:‘世間無有二乘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爾?!屽戎蝗《耍次医讨蝗」硐梢?。奈何人之根器、分量不同,所以釋氏說‘三乘之法’;道家分‘五等仙’、三千六百旁門法也。鐘離真人云:‘妙法三千六百門,學人各執(zhí)一為根。豈知些子神仙訣,不在三千六百門?!苏屽人^‘惟一佛乘得滅度’之意也 ?!?道教丹道論著,內丹丹經(jīng)。
《悟真篇》,北宋張伯端著?!兜啦亍肥珍浀摹段蛘嫫贩财叻N。書目如下:
一、《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集慶空玄子戴起宗疏。
二、《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五卷。紫賢薛道光、子野陸墅、上陽子陳致虛注。
三、《紫陽真人悟真篇直指詳說三乘秘要》一卷。無名子葆光。
四、《紫陽真人悟真篇拾遺》一卷。
五、《悟真篇注釋》三卷。象川無名子翁葆光注。
六、《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
七、《修真十書》卷二十六所收之《悟真篇》五卷,葉士表、袁公輔、象川翁、無名子注。
合上七種以觀,可見《悟真篇》風行于宋元。當時的注解必不止此,今則分合而成此七種,流傳于明初而收入《道藏》。自北宋以來,《悟真篇》歷受學者推重。但佛者、近佛者,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zhèn)尾⒋妫?文字頗多出入。 道教內丹修煉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期以來深受研究者的注意。北宋道士張伯端在熙寧八年(1075年)所作的《悟真篇》是漢代魏伯陽《參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經(jīng)著作,可以說同為丹經(jīng)之祖,是道教內丹丹法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其丹經(jīng)地位與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相仿。全書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包括七言四韻16首,絕句64首,五言1首,續(xù)添西江月12首。總結了北宋以來的內丹方術,繼承了鐘離權、呂洞賓的性命雙修學說,并且對陳摶《無極圖》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思想作了進一步發(fā)揮。
16首七言律詩為總論,指出修煉內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徑,各種旁門小術難以得道成仙。并且指出了內丹修煉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64首絕句詳細講述了內丹修煉的過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撿藥物,后明火候。
1首五言說明功法的全過程。12首西江月多重復前面詩詞的論述。
卷末還附有《歌頌詩曲雜言》32首,認為通過修養(yǎng),可以達到虛寂無為,返本還原,與道體合一之境界。
(此書序各本均有同異。宋夏宗禹《講義》本,翁象川淵明無名子《注解》本,清朱元育《闡幽》本,明陸西星《外史》本,均未收此序;清董元真《正義》本有刪節(jié),自注云 “稍節(jié)從陶氏本”;《十書》、《注疏》、《三注》、《直指》、等則收全部序文,但亦互有出入。清末劉師培《讀道藏記》曰:“張氏自序舊本,僅七律十六、五 言一、絕句六十四,詞十二,別無他篇附入,與夏宗禹《講義》本相同?!睍邪耸皇自娫~,象九九之數(shù),則為純道教理論。但注家對此序眾論紛歧,疑是參半。即以十種版本而論,有五種無此序,包括《道樞》,有一種有大刪節(jié)?!吨敝浮贰度ⅰ贰蹲⑹琛穬热菹嗤?,均載參考《傳燈錄》及 “擊竹而悟”之事,《十書》則未錄此段。此種不同之處,蓋因注者觀點不同,近佛者錄佛經(jīng);近道近儒者刪禪語(如董德寧底本等);純道者則不錄;調和者錄象征性數(shù)句(如十書,似皆以己意增減,皆非原有之句。)至于全刪此序,則實際對其真?zhèn)螒岩?。如翁葆光、陳致虛、陸西星等,因序文內容和《參同契》《悟真篇》等純道家義理與道家文化本位立場相違,所以不加采錄。朱元育為龍門正宗,對其真?zhèn)我菜萍討岩?,所以《道藏輯要》亦無此序。
大部分教內人士與學者認為此書序與部分為偽或在宋金元道教虛弱時與其他道教資料一同被修改竄入,如古靈寶經(jīng)本有極為鮮明的“文化本位立場”。然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論戰(zhàn)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統(tǒng)治者燒毀《道藏》即已被刪改殆盡,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直到敦煌道藏被發(fā)現(xiàn)才得已重現(xiàn)。但如果把《悟真篇》改的面目全非譬如修命的部分被改成佛教的,那后世重修道藏的時候一定會發(fā)現(xiàn)修改。故把部分換詞,如道、仙被換成佛;真人被換成如來;道性被換成佛性、禪性;丹被換成禪等等流傳于世。 《嘉泰普燈錄》中“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jīng)”故事的編撰具有相當?shù)募夹g含量:此故事雖寓有“佛高于道”之意,但對此故事情節(jié)的虛構卻并非完全空穴來風,而是在專門研究了道教內丹學的基礎上精心編撰而成,因此對包括一些道教徒在內的讀者均具有較大的迷惑性,不少道教徒都信以為真,呂洞賓參黃龍、張伯瑞參佛經(jīng)竟被流傳了下來,以至“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被視作呂洞賓名言而在道教界廣為傳播,如《道緣匯錄》、《呂祖全書》、《西游真詮》等明清道教典籍均載有此事。而被篡改的悟真篇序與雜詞則被載人《道藏》。可見其故事的影響力廣泛受到當時宗教界的承認,很多道教徒都信以為真,不知察覺而潛移默化的維護傳播此說;元代廢道 ,道經(jīng)損失嚴重 ,粗略統(tǒng)計,共闕794種2500卷,相當于半部明《正統(tǒng)道藏》被燒毀。明代重修《道藏》時,向各地區(qū)征集經(jīng)書 ,編纂者把被修改的部分誤以為是三教合一之作而載入道藏,也是情有可原。)(后世佛教徒謗呂祖參黃龍、張祖參佛書,請點擊呂祖參黃龍可見。)
夏日田園雜興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年代】南宋
【作者】范成大
【內容】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
[注釋]
①梅子: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麥花:蕎麥花。蕎麥是一種糧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種,生長期很短?;榘咨虻t色,果實磨成粉供食用。
③籬落:籬笆。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遮攔的東西。
④蛺(jiá)蝶:蝴蝶。
[簡析]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天長了,農(nóng)民忙著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nóng)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nóng)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nóng)事正忙,農(nóng)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自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吳縣)人。與楊萬里同榜進士。先做地方官,后來一度做參知政事。曾出使金國,全節(jié)而歸。晚年隱居石湖。他是位愛國詩人,也寫過大量的田園詩。其詩語言清新自然,風格溫潤委婉。與尤袤、陸游和楊萬里并稱“南宋
四大詩人?!?br>
[編輯本段]古詩原文
滁州西澗
唐朝詩人: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讀音注意:韋應物 應:一二聲
澗邊生 澗:四聲
[編輯本段]古詩譯文
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鳴叫,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但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編輯本段]故事注釋
1.滁州:今安徽滁州,詩人曾任州刺史。
2.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庫。
3.獨憐:獨愛,一種對幽草的獨情。
4.春潮:春雨。
5.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6.橫:指隨意飄浮。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急急地涌來,
渡口無人船只隨波浪橫漂。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
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jié),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
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憂傷之情懷。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jīng)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本篇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作者游覽至滁州西澗,(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蔼殤z”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韋應物先后做過“三衛(wèi)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賞析]: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區(qū),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后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并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詩的前兩句,以“幽草”“深樹”寫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寂靜,而“生”和“鳴”兩個字,又在靜中透出動感。詩的后兩句寫傍晚時雨中景色,動中有靜?!耙岸蔁o人舟自橫”,表現(xiàn)了一種荒涼寂靜的意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
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說卒于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衛(wèi)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后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編輯本段]詩歌意境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jié),而嫉高媚;后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
表達心情:
全詩表達了作者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編輯本段]相關例題
(1) 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么情感?最能體現(xiàn)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
情感:喜愛 體現(xiàn)情感的字是:憐
(2)后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chuàng)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橫
意境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創(chuàng)設出一種孤寂、閑適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這首詩用了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認為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卻無意于黃鶯,表現(xiàn)出詩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無人,水急舟橫的景象里,蘊涵著一種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
(4)作者用哪句詩句表達了堅守節(jié)操的志向?
答: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5)最后一句中哪個動詞用得極妙,又妙在哪里?
“橫”這個字用的妙,舟自橫寫出了當時舟的狀態(tài),也寫出了當時作者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當時想要辭官隱退,卻又被逼無奈又無法辭官,詩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
[編輯本段]絕句簡介
絕句來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大唐。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lián)句”?!段男牡颀垺っ髟姟匪^“聯(lián)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于世,創(chuàng)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也。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lián),或截前二聯(lián)或后二聯(lián),或是中間二聯(lián)。另外一種說法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xiàn)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fā)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這里我們就把兩種絕句分開來討論。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宋】楊萬里
天邊綠錦織云機,全幅青羅作地衣。
此是農(nóng)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編輯本段]絕句分類
絕句按字數(shù)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渡漢江
[唐]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顧,時是誤拂弦。
···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五言絕句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編輯本段]七言絕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相關詩句范例如下: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①。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跟律詩一樣,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②。例如: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③。
···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ぁ?br>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④。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例如: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⑤。
回鄉(xiāng)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摧。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⑥。
···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
絕句原則上可以不用對仗。上面所引八首絕句當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對仗的。
現(xiàn)再舉兩個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塞下曲(第二首)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lián)。上面所引的絕句已有一首(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后》)是在首聯(lián)用對仗的,現(xiàn)在再舉兩首為例: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郿塢(第二首)
[宋]蘇軾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
但是,尾聯(lián)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象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lián)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lián)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上面所引王之渙《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下面再引兩個例子,一個是首聯(lián)半對半不對,一個是全篇完全用對仗:
塞下曲
[唐]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撸粤粢患涮焐?。
絕句四首(第三首)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lián),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lián),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lián),首聯(lián)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lián),尾聯(lián)不用對仗。
二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F(xiàn)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
····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
不合律句。尾聯(lián)與首聯(lián)不粘。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暗钋啊本洳槐M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③泊,入聲。煙,平聲。④比,上聲。西,平聲。⑤恐,上聲。天,平聲。⑥不,客,入聲。何,平聲。⑦看,平聲。
[編輯本段]詩詞及賞析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
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
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遲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huán)境。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tǒng)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xiàn)“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xiàn)象。后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tài),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tài)顯得悠閑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這首詩意境優(yōu)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jié)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志南的生活狀態(tài)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么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敝祆浼べp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弊宰ⅲ骸爸^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tài)?!?《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xiàn)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笨疾焓吖S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lián)系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wǎng)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shù)卣f:“詩僧之詩所以自別于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么,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tài)的蔬筍氣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chuàng)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準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jīng)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點評〗
這首詩以色彩鮮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風光反襯詩人強烈盼望歸家的心情,抒
發(fā)了作者長久旅居他鄉(xiāng)的感慨。
〖鑒賞〗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 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 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 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
唐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鑒賞〗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一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fā),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jié)嫩芽初發(fā)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一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此著一“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一說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但我卻以為此說不甚如意??煞襁@般理解更好一點:上兩句已點明,當時節(jié)全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這給人就有一處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仿如潤含了感受,這不更能寫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嗎?而“西嶺”則不妨理解為詩人看到帶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繼而以那西嶺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見之雪。但詩人為何以這“千秋雪”代窗上這上年的殘雪呢?詩人失落多年的運用,使所表達的意境更廣遠。上文我已簡單述了杜甫寫作此詩的處境,當年,杜甫已久離朝廷飄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機。
卷十、七言絕句
=============================
《回鄉(xiāng)偶書》作者: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早發(fā)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江南逢李龜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
《滁州西澗》 作者: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月夜》 作者: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春怨》 作者: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宮詞》 作者: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注解】:
1、聞夜漏:這里指夜深。
【韻譯】:
高入云天的玉樓,奏起陣陣笙歌;
隨風飄來宮嬪的笑語,與它伴和。
月宮影移,只聽得夜漏單調嘀嗒;
卷起水晶簾來,我似乎靠近銀河。
【評析】:?這首宮怨詩,與其他宮怨詩的不同處,是采用對比的手法。前二句寫聽到玉樓笙歌笑語;后二句寫自己鎖閉幽宮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顯露。
=============================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注解】: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shù)氐纳椒濉?br>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
3、蘆管:笛子。
【韻譯】: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
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
【評析】:?詩意在抒寫邊防將士之鄉(xiāng)情。前二句寫月下邊塞的景色;三句寫聲音,聞見蘆管悲聲;四句寫心中感受,蘆笛能動征人回鄉(xiāng)之望。全詩把景色、聲音,感受融為一體,意境渾成?!短圃娂o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
=============================
《烏衣巷》 作者: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解】:
1、烏衣巷:南京,晉朝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
2、朱雀橋:今江蘇省江寧縣,橫跨淮河。
【韻譯】: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
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
【評析】:?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這首詩據(jù)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嘆賞良久?!弊杂衅渖钜馑?。
=============================
《春詞》 作者: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shù)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
2、蜻蜓句:暗指頭上之香。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
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shù)花朵,遣恨消憂;
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評析】:?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妝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妝初成,艷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shù)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豐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
《后宮詞》 作者:白居易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注解】:
1、淚濕:猶濕透。
2、恩:指皇帝對她的恩愛。
3、熏籠:薰香爐子上罩的竹籠。
【韻譯】:
淚水濕透羅巾,好夢卻難做成;
深夜,前殿傳來有節(jié)奏的歌聲。
紅顏尚未衰減,恩寵卻已斷絕;
她獨倚著熏籠,一直坐待天明。
【評析】:?詩是代宮人所作的怨詞。首句寫夜來不寐,夢想君王臨幸;二句寫忽聞前殿歌聲,君王來幸無望;三句寫紅顏猶在,君恩已斷之苦;四句寫再幻想君王可能來幸,于是斜倚熏籠,坐待至天明,終成泡影。語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摯而多層次,細膩地刻劃了失寵宮女千回百轉的心理狀態(tài)。
=============================
《贈內人》 作者: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巢。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注解】:
1、禁門:宮門。
2、紅焰:指燈芯。
【韻譯】:
暗淡的月光移過宮門和樹木,
明眸媚眼只看那宿鷺的巢窠。
孤燈斜影看她偏頭拔下玉釵,
挑開燭芯的紅焰救出了飛蛾。
【評析】:?詩意在寫宮女靜夜的孤寂無聊;先寫宮門森嚴,時光飛逝;次寫麗質不寵,艷羨宿鷺;再寫斜拔玉釵,豐姿裊娜;最后寫剔焰救蛾,使其重生。雖是無意,卻頗有情。有感于自身深鎖宮禁,恰如飛蛾撲焰,大有憐蛾自憐的情感。全詩造意深曲,耐人尋味。
=============================
《集靈臺·其一》 作者:張祜
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簾來。
【注解】:
1、太真:楊貴妃為女道士時號太真,住內太真宮。
【韻譯】:
旭日光輝斜照華清宮旁的集靈臺,樹上紅花一朵朵地迎著朝露綻開。
昨夜玄宗剛在這里為楊玉環(huán)授?,太真滿面笑容地進入珠簾受寵來。
【評析】:?這兩首詩是諷刺楊玉環(huán)姊妹的專寵。第一首諷楊玉環(huán)的輕薄。楊玉環(huán)原系玄宗十八子壽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為女官,號太真,后來大加寵幸,進而冊封為貴妃。集靈臺是清靜祀神所在,詩人指出玄宗不該在這里行道教授給秘文儀式。并指出貴妃在這時“含笑”入內,自愿為女道士,配合默契,掩人耳目,足見其輕薄風騷。
=============================
《集靈臺·其二》 作者:張祜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
【注解】:
1、虢國夫人:楊貴妃三姊的封號。
2、平明:天剛亮時。
【韻譯】:
虢國夫人受到皇上的寵恩,
大清早就騎馬進入了宮門。
只嫌脂粉會玷污她的美艷,
淡描蛾眉就進去朝見至尊。
【評析】:?第二首諷虢國夫人的驕縱風騷。虢國夫人是楊玉環(huán)的三姊,嫁給裴家,是當時名聲極壞的人。她并非“后妃”,卻“承主恩”,而且“騎馬入宮”“朝至尊”。自恃美艷,不施脂粉,足見她的輕佻,也可見玄宗的昏庸。?這兩首詩語言頗為含蓄,看似是褒,實則是貶,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
《題金陵渡》 作者: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蘇邗江縣南邊。
【韻譯】:
在鎮(zhèn)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樓,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憂愁。
月光西斜的時候江潮剛剛退落,
隔岸幾點星火閃爍可能是瓜州?
【評析】:?詩寫偶見的江上清麗夜色。首句點題,次句抒發(fā)感慨;三、四句寫因懷愁而難眠,推窗遠望,斜月朦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閃爍。全詩畫面清麗宜人,但卻難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為是寫鄉(xiāng)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確實難斷。我們暫且欣賞這清美寧靜的夜景吧。
=============================
《宮詞》 作者:朱慶余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注解】:
1、瓊軒:對廊臺的美稱。
【韻譯】:
百花盛開,宮院卻寂寂地緊閉大門;
俏麗宮女,相依相并佇立廊下賞春。
滿懷幽情,都想談談宮中憂愁的事,
鸚鵡面前,誰也不敢吐露自己苦悶。
【評析】:?這首宮怨詩,構思獨特,新辟蹊徑。一般宮怨詩,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宮女。但這首詩卻寫兩位宮女,足見失寵者并非一人。詩從寫景開篇,以景襯情,以熱襯冷。百花盛開的陽春,應是熱鬧非凡,然而宮門卻寂寂鎖閉。宮女賞春,本是歡欣樂事,然而久已失寵,感懷無限,心中郁悶,極愿互吐,卻恐鸚鵡饒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無遺。
=============================
《近試上張水部》 作者: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注解】:
1、舅姑:公婆。
【韻譯】:
洞房里昨夜花燭徹夜通明,
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
打扮好了輕輕問郎君一聲:
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評析】:?朱慶余曾得到張籍的賞識,而張籍又樂于薦拔后輩。因而朱慶余在臨應考前作這首詩獻給他,借以征求意見。?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如此精心設問寓意自明,令人驚嘆。
張籍在《酬朱慶余》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鏡湖的采菱女,不僅長得艷麗動人,而且有絕妙的歌喉,這是身著貴重絲綢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話,流譽詩壇。
=============================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作者: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注解】:
1、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句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閑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韻譯】:
太平時有閑情逸興,是無能之人;
喜歡孤云悠閑,也喜歡和尚清靜。
我想手擎旌麾,遠去江海的吳興;
再登上樂游原,遙望太宗的昭陵。
【評析】:?詩表達了作者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之情。以登樂游原起興,以望昭陵戛止。熱愛祖國,追懷盛世之情自在,為國捐軀,抱負未能施展之意自見。簡煉深刻,沉郁含蓄。
=============================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解】:
1、折戟沉沙:斷了戟沒入沙中;戟:一種武器。
2、東風:東吳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營要借助東風。
3、周郎:周瑜,吳軍統(tǒng)率。
4、二喬:吳國二美女,大喬嫁給吳國國君;小喬嫁給周瑜。
【韻譯】: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
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zhàn)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
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評析】:?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zhàn),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
《泊秦淮》作者: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蘇省溧水縣,貫穿南京市。
2、商女:賣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樹后庭花》,后人亡國之音。
【韻譯】:
煙霧彌漫秋水,月光籠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邊酒家。
歌女為人作樂,那知亡國之恨?
她們在岸那邊,還唱著后庭花。
【評析】:?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尸,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
《寄揚州韓綽判官》作者: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注解】:
1、迢迢:形容遙遠。
2、玉人:指韓綽,含贊美之意。
【韻譯】:
青山隱隱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時令已過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揚州二十四橋,月色格外嬌嬈。
老友你在何處,聽取美人吹簫?
【評析】:?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lián)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lián)是借揚州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處在東南形勝的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玉人吹簫取樂呢?意境優(yōu)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
《遣懷》作者: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注解】:
1、落魄:漂泊。
2、楚腰:楚靈王好細腰的典故。這里均指揚州妓女。
3、青樓:指妓女居處。
【韻譯】:
飄泊江湖生活潦倒,常常載酒而行。
放浪形骸沉溺美色,欣賞細腰輕盈。
十年揚州不堪回首,竟是一場春夢;
留連青樓,只落得個薄情郎的聲名。
【評析】:?這是作者回憶昔日的放蕩生涯,悔恨沉淪的詩。首句追敘揚州生活:寄人籬下。二句寫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以“楚王好細腰”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兩個典故,形容揚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淪之深。三句寫留連美色太久,十年冶游,于今方才省悟。四句寫覺醒后的感傷,一生聲名喪失殆盡,僅存青樓薄幸之名。自嘲自責,抑郁詼諧。?《全唐詩話》說,吳武陵看了杜牧這首詩,即以他的《阿房宮賦》向崔郾推薦,杜牧于是登第。
=============================
《秋夕》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br>
【注解】:
1、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2、輕羅:柔軟的絲織品。
3、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4、天階:露天的石階。
5、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
【韻譯】: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
我手執(zhí)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涼;
臥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評析】:?這是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fā)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椗惆l(fā)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評曰:“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兩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br>
=============================
《贈別·其一》作者: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處女,后因稱十三四歲女子為豆蔻年華。
【韻譯】:
姿態(tài)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
卷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評析】:?這兩首詩是詩人在大和九年(835),調任監(jiān)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時,與妓女分別之作。?第一首著重寫其美麗,贊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tài),妙齡豐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大有“除卻巫山不是云”之概。語言精萃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蕩然肺腑。
=============================
《贈別·其二》作者: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金谷園》作者: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寄令狐郎中》作者:李商隱
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為有》作者:李商隱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隋宮》作者: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瑤池》作者:李商隱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嫦娥》作者: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賈生》作者: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瑤瑟怨》作者: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馬嵬坡》作者: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已涼》作者:韓翎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金陵圖》作者: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隴西行》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
《寄人》作者: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雜詩》作者:無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修真十書
一,《雜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題張伯端作),《還源篇》(題石泰作),《丹髓歌》,《庭經(jīng)》(題陳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圖》《修仙辨惑論》、《謝仙師寄書詞》和《謝張紫陽書》等?!督鸬に陌僮帧芬晕逖栽姸?,《還源篇》以五言詩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詩三十四首論述內丹旨要,《庭經(jīng)》以長歌形式詠內丹,《金丹火候圖》以多幅圖式,“設象以明大道之奧”,《修仙辨惑論》則為白玉蟾與其師陳楠設問答以論丹道?!吨x仙師寄書詞》,是白玉蟾獲其師陳楠寄書后之答詞;《謝張紫陽書》,是白玉蟾感概張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書皆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資料。
二,《金丹大成集》。
南宋彭耜弟子蕭廷芝撰。包含幾種類型著作:一以《無極圖》《天心圖》《玄牝圖》《既濟鼎圖》等十圖,解說金丹的修煉。二以詩、歌、賦,論述內丹,有《橐籥歌》《樂道歌》《金液還丹賦》《金液還丹論》及七言絕句八十一首等。三以問答形式解說何謂“金液還丹”、“鉛汞”、“火候”、“真一”、“動靜”等內丹名詞八十九個。四為《崔公入藥鏡》《呂公沁園春》的注解。
三,《鐘呂傳道集》。
題鐘離權述,呂洞賓集,華陽真人施肩吾傳。皆鐘、呂二人對論丹道的記述,有《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等十八題。是內丹的重要典籍。
四,《雜著捷徑》。
收有《翠虛篇》(題泥丸先生陳樸傳);煙蘿子《體殼歌》、《內觀經(jīng)》;崔希范《天元入藥鏡》;曾慥《勸道歌》、《臨江仙》;《鐘離八段錦》、《呂公縛心猿詩》及《呂真人小成導引法》等內丹和養(yǎng)生著作。
五,《悟真篇》。
北宋張伯端撰。由詩八十一首、《西江月》十二首及禪宗歌頌三十二首組成,為內丹重要著作。此書收有葉士表、袁公輔、無名子、象川翁之注。
六,《玉隆集》。
南宋白玉蟾撰。一為對南昌西山和臨江閣皂山宮觀所作的碑記,有《閣皂山崇真宮昊天殿記》《玉隆宮會仙閣記》《涌翠亭記》《心遠堂記》《牧齋記》等。二是為凈明道祖師及所尊仙人所作的傳記,有《旌陽許真君傳》《續(xù)真君傳》記許遜,《逍遙山群仙傳》記吳猛、陳盱烈、周廣、時荷等十二真君,《諸仙傳》記蘭公、諶母、胡惠超等,另有《御降真君冊造表文》記宋代冊封許遜的幾通文誥。此外,尚有幾首贈友人詩。
七,《上清集》。
白玉蟾撰。一為游記與題詞,如《游仙巖記》《云窩記》《駐云堂記》《題三清殿后壁》《題丹樞先生草庵》等。二為詩、歌、曲、賦,如《九曲雜詠》《九曲棹歌》《云游歌》《快活歌》《必竟恁地歌》《滿江紅·詠武夷》《念奴橋·詠雪》《水調歌頭·修煉》《懶翁齋賦》等。三為贊、疏、醮詞,如《朱文公像疏》《贊文公遺像》《自贊》《化修造精舍疏》《為武夷道眾奏名傳法謝恩醮詞》等,純屬雜文。
八,《武夷集》。
亦為白玉蟾之雜著,包括詩、歌、題詞、雜記等,如《重建止止庵記》《贊歷代天師》《先生曲肱詩》《懷仙吟》《見鶴吟》等。另有幾通上奏天神的奏章,為白玉蟾兼行五雷法時所寫。
九,《盤山語錄》。
為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謹與門人論道的語錄。涉及道德修養(yǎng)與內丹修煉等多方面的問題。
十,《黃庭內景五藏六府圖》。
題"太白山見素女胡愔撰"?!墩y(tǒng)道藏》洞玄部靈圖類載此書,題“太白山見素子胡愔撰”,文字略有異同,為同書之異本。前有序,末署大中二年戊辰(848)。為早期煉養(yǎng)著作。分述肺、心、肝、脾、腎、膽等五臟之修養(yǎng)法、治病法、導引法、吐納法等。所述五臟之生理、病理、多與醫(yī)理合。
十一,《黃庭內景玉經(jīng)注》,
梁丘子(唐玄宗時人白履忠)注?!饵S庭內景經(jīng)》蓋魏晉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十二,《黃庭外景玉經(jīng)注》,
梁丘子注。《外景經(jīng)》蓋成書于魏晉,亦主述存思諸神,梁丘子注,不分章。 總上可見,《修真十書》所收道教著作甚多,多為內丹專著。于中可見丹法由西山、悟真兩系,發(fā)展演變而至白玉蟾為大成的軌跡,是研究道教丹道理論和丹法的基本資料。雖然所收諸書大都在其他文集中可以找到,但也有僅見于此書者,如崔希范《天元入藥鏡》、葉士表、袁公輔《悟真篇注》、蕭廷芝《金丹大成集》等,彌足珍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