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理九人而陰陽得,何乎哉?”“夫人者,乃理萬物之長也。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dú)?;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圣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職在理財(cái)貨。”
“何乎?”“凡事各以類相理。無形委氣之神人,與元?dú)庀嗨疲世碓獨(dú)?。大神人有形,而大神與天相似,故理天。真人專又信,與地相似,故理地。仙人變化,與四時相似,故理四時也。大道人長于占知吉兇,與五行相似,故理五行。圣人主和氣,與陰陽相似,故理陰陽。賢人治文便言,與文相似,故理文書。凡民亂憒無知,與萬物相似,故理萬物。奴婢致財(cái),與財(cái)貨相似,富則有,貧則無,可通往來,故理財(cái)貨也。夫皇天署職,不奪其心,各從其類,不誤也。反之,為大害也。故署置天之凡民,皆當(dāng)順此。古者圣人,深承知此,故不失天意,得天心也。真人今寧曉此不?”“善哉善哉!”“吾是所言,以戒真人,不失之也?!?“唯唯?!薄靶信Γ ?/p>
“愚生今心結(jié)不解言,是九人各異事,何益于王治乎不也?”“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如此九事不合乖忤,不能致太平也。此九事,乃更迭相生成也,但人不得深知之耳,先圣賢未及陳之也,故久閉絕乎!然今一事不得,治不可平。”
“何也?”“太上皇氣太至,此九人皆來助王者治也。一氣不和,輒有不是者,故不能悉和陰陽而平其治也。其來云何哉?無形神人來告王者,其心日明。大神人時見,教其治意;真人、仙人、大道人悉來為師,助其教化;圣人賢者出,其隱士來為臣;凡民奴婢皆順善,不為邪惡,是乃天地大喜之征也。其一氣不和,即輒有不至者,云何乎?元?dú)獠缓停瑹o形神人不來至;天氣不和,大神人不來至;地氣不和,真人不來至;四時不和,仙人不來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來至;陰陽不和,圣人不來至;文字言不真,大賢人不來至;萬物不和得,凡民亂,財(cái)貨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職,此正其害也。今真人既欲救天亂氣,宜努力平之,勿倦懈,慎之?!薄拔ㄎā!?/p>
“氣得,則此九人俱守道,承負(fù)萬世先王之災(zāi)悉消去矣。此人俱失其所,承負(fù)之害日增。此九人,上極無形,下極奴婢,各調(diào)一氣,而九氣陰陽調(diào)。夫人,天且使其和調(diào)氣,必先食氣,故上士將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氣,是且與元?dú)夂?。故?dāng)養(yǎng)置茅室中,使其齋戒,不睹邪惡,日練其形,毋奪其欲,能出無間去,上助仙真元?dú)馓熘我?,是為神士,天之吏也。毋禁毋止,誠能就之,名為天士簡閱善人,天大喜之,還為人利也。”
“何謂乎哉?”“然此得道去者,雖不為人目下之用,皆共調(diào)和陰陽氣也。古者帝王,祭天上神下食,此之謂也?!?/p>
得此九人,能消萬世帝王承負(fù)之災(zāi)。此九人,上極無形,下極奴婢,各調(diào)一氣。故上士修道,先當(dāng)食氣,是欲與元?dú)夂秃?,?dāng)茅室齋戒,不睹邪惡,日煉其形,無奪其欲,能出入無間,上助仙真元?dú)馓熘我?,是為神士,為天之吏也。無禁無止,誠能就之,名天士簡閱善人,天大喜,還為人利也。夫得道去世,雖不時目下之用,而能和調(diào)陰陽氣,以利萬物。古者帝王祭天上諸神,為此神吏也。
“曾但天精神自下食耶?”“善哉,子言是也。然此人上為天吏,天精神為其君長,君與吏相為使,吏者職在主行。凡事,吏道人善有功,故君與其下,既下則說喜,故除人承負(fù)。吏不說,則道人有過于天,君吏俱不肯下臨人食,故過責(zé)日增倍。身尚自得重過,何能除先王之流災(zāi)哉?真人亦曉知此不耶?”“可駭哉!吾大怖惶,恍若失氣。今且過問天師,不意乃見是說也?!薄靶校优?。所說竟,當(dāng)去矣?!薄拔ㄎ??!?/p>
右簡閱九人竟其志無冤者平王治天因喜解其先王承負(fù)。
行事亦且畢不久?!罢嫒饲?,詳受教敕。”“唯唯?!薄白孕写说乐?,承負(fù)久故彌遠(yuǎn),積厄結(jié)氣,并災(zāi)委毒誠多,不可須臾而盡也。知力行是之后,承負(fù)之厄日少,月消歲除愈,何以知之乎?”
“善哉!子之難也,可謂得道意矣。然,明聽。行此之后,天下文書且悉盡正,人亦且盡正,皆入真道,無復(fù)邪偽文,絕去人,人自謹(jǐn)。其后生者尤甚,更相仿學(xué),皆知道,內(nèi)有睹,其身各自重愛。其后生者孝且壽,悉工自養(yǎng)老,顏色不與無道時等。后生者日知其至意,以為家也,學(xué)復(fù)過其先,日益就相厚相親,愛重有道人,兵革奸猾悉無復(fù)為者也,故承負(fù)之厄會日消去,此自然之術(shù)也。
□□萬不失一,是吾之文大效也,不可但茍空設(shè)善言也,親以征驗(yàn)起,乃與天地響相應(yīng),何可妄語乎?故文書前后出,非一人FDAB積難知情,是故吾道以誠也。子連時□□問,必樂欲知其大效。其效相反,猶寒與暑,暑多則寒少,寒多則暑少。
夫天地開辟以來,先師學(xué)人者,皆多絕匿其真道,反以浮華學(xué)之,小小益耶且薄,后生者日增益復(fù)劇,其故使成偽學(xué)相傳,雖天道積遠(yuǎn)。先為文者,所以相欺殆之大階也。壹欺不知,后遂利用之也,令上無復(fù)所取信,下無所付歸命,因兩相意疑,便為亂治。后生者后連相承負(fù),先人之厄會聚并,故曰劇也。天今冤是,故吾語子□□也。真人努力,自愛勉之。子乃為天除病,為帝王除厄,天上知子有重功?!薄安桓也桓?。”
右效行征驗(yàn)道知真?zhèn)卧E
“真人前。”“唯唯?!薄叭诵杏袔缀魏酰俊薄坝邪傩腥f端。”“不然也,真人語幾與俗人語相類似哉!人有四行,其一者或。”“何謂也?”“然,人行不善則惡,不善亦不惡為浮平行,壹善壹惡,為不純無常之行,兩不可據(jù),吉兇無處也?!薄吧圃?,行吉兇有幾何乎?有千條億端。”“真人之言,幾與俗人同。吉兇之行有四,一者,惑何謂也?”“然,凡事為行,不大吉當(dāng)大兇,不吉亦不兇為浮平命,一吉一兇為雜不純無常之,吉兇不占?!薄吧圃眨 ?/p>
“行天地之性,歲月日善惡有幾何乎?”“不可勝紀(jì)?!薄白右咽熳恚溲匝lF矣。天地歲月日有四行,一者不純,主為變怪?!薄昂沃^也?”“然,真人明聽。今天地歲不大樂當(dāng)大惡,不樂亦不惡為浮平歲,壹善壹惡為天變惑歲。令今日不大善當(dāng)大惡,不善亦不惡為浮平日月,壹善壹惡為惑行,主行為怪異災(zāi)。吾是但舉綱見始,天下之事皆然矣?!?/p>
“何謂也?”“然,天下之萬物人民,不入于善,必陷于惡,不善亦不惡,為平平之行,壹善壹惡,為詐偽行,無可立也,平平之行,無可勸,大善與大惡,有成名?!?/p>
“何故正有此四行乎?”“善哉,子之難問,可謂得道意矣。然,大善者,太陽純行也;大惡者,得太陰煞行也;善惡并合者,中和之行也;無常之行者,天地中和、君臣人民萬物失其道路也。故行欲正,從陽者多得善,從陰者多得惡,從和者這浮平也,其吉兇無常者,行無復(fù)法度。是故古圣賢,深觀天地歲月日人民萬物,視所興衰浮平進(jìn)退,以自知行得與不得,與用洞明之鏡自照,形容可異?!?/p>
“善哉善哉!今當(dāng)奈何乎?”“然,行守本,法天者,是其始也;法地者,其多賊也;法和者,其次也;無常者,其行未也?!?/p>
“今人何故乃得至無常之行乎哉?”“然,先人小小佚失之,其次即小耶,其次大耶,其次大失道路根本,更迷亂,無可倚著其意,因反為無常之行,便易其辭,為無常之年也。是明道弊未極也,當(dāng)反本。夫古者圣人睹此,知為末流,極即還反,故不失政也,而保其天命。故大賢圣見事明,是以常獨(dú)吉也,真人樂重知其信效耶?”“唯天師開示之耳?!?/p>
“行歲本興而末惡者,陰陽之極也;人后生者惡且薄,世之極也;萬物本興末無收者,物之極也;后生語多空欺無核實(shí)者,言之極也;文書多FDAB委積而無真者,文之極也,是皆失本就末,失實(shí)就華。故使天地生萬物,皆多本無末,實(shí)其咎在失本流就末,失真就偽,失厚就薄,因以為常。故習(xí)俗不知,復(fù)相惡,獨(dú)與天法相違積久,后生者日輕事,更作欺偽,積習(xí)成神,不能復(fù)相禁,反言曉事,故致更相承負(fù),成天咎地殃,四面橫行,不可禁防。君王雖仁賢,安能中絕此萬萬世之流過?
始失小小,各失若粟。天道失之若毫厘,其失千里。粟粟相從從聚,乃到滿太倉數(shù)萬億斛。夫雨一一相隨而下,流不止,為百川,積成四海水多。不可本去,故當(dāng)繩之以真道,反其末極還就本,反其華還就實(shí),反其偽還就真。夫末窮者宜反本,行極者當(dāng)還歸,天之道也。
夫失正道者,非小病也,乃到命盡后,復(fù)相承負(fù)其過,后生復(fù)迷復(fù)失,正道日暗,冥復(fù)失道,天氣乖忤,治安得平哉?人人被其毒害,人安得壽?萬物傷,多夭死。故比比敕真人傳吾書,使人人自思失道意,身為?。桓髯詰n勞,則天地帝王、人民萬物悉安矣。真人樂合天心,宜勿懈忽也?!?/p>
“唯唯。愿復(fù)問一疑:天師今是吉兇,曾但其時運(yùn)然耶?”“善哉,真人之難,得道意矣。極上者當(dāng)反下,極外者當(dāng)反內(nèi),故陽極當(dāng)反陰;極于下者當(dāng)反上,故陰極反陽,極于末者當(dāng)反本。今天地開辟以來,小小連失道意,更相承負(fù),便成邪偽極矣?!?/p>
“何以知之乎?”“以萬物人民,皆多前善后惡,少成事,言前□□哉!前有實(shí),后空虛。古者圣人,常觀視萬民之動靜以知之,故常不失也?!?/p>
“善哉善哉!愿復(fù)乞問一事。”“行言?!薄敖袢籼鞄熝?,物有下極上極。今若九人,上極為委氣神人,下極奴婢。下學(xué)得上行,上極亦得復(fù)下行不耶?”
“善哉,子之問也。今真人自若愚罔。未洞于太極之道也。今是委氣神人,乃與元?dú)夂闲尾⒘Γc四時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氣,天氣者受之于元?dú)?。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委氣神人寧入人腹中不邪?”“唯唯?!?/p>
凡圣皆有極,為無形神人,下極為奴婢。神人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即有神,氣絕即神亡。
“又五行乃得興生于元?dú)猓衲伺c元?dú)獠⑼聿⑿?。今五行乃入為人藏,是寧九人,上極復(fù)下,反人身不?”“善哉善哉!初學(xué)雖久,一睹此說耳?!薄叭唬訉W(xué)當(dāng)精之,不精無益也。”“唯唯。見天師言,夫天道固如循環(huán)耶?”“然,子可謂已知之矣。行去,有疑勿難問。”“唯唯。”
右簡天四行實(shí)本末太極以反政
太平經(jīng)沒有包含在《云笈七簽》中?!短浇?jīng)》現(xiàn)在在《正統(tǒng)道藏》不過只有五十七卷了。云笈七簽人稱小道藏。
云笈七簽的目錄如下:
《云笈七簽》目錄
001.目錄
002.序
003.卷一 道德部
004.卷二 混元混洞開辟劫運(yùn)部
005.卷三 道教本始部
006.卷四 道教經(jīng)法傳授部
007.卷五 經(jīng)教相承部
008.卷六 三洞經(jīng)教部
009.卷七 三洞經(jīng)教部·本文
010.卷八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釋
011.卷九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釋
012.卷十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
013.卷十一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二
014.卷十二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三
015.卷十三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四
016.卷十四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五
017.卷十五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六
018.卷十六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七
019.卷十七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八
020.卷十八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九
021.卷十九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十
022.卷二十 三洞經(jīng)教部·經(jīng)十一
023.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
024.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
025.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026.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
027.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028.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
029.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
030.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031.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
032.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
033.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
034.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
035.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
036.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
037.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
038.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
039.卷三十七 齋戒部
040.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
041.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
042.卷四十 說戒部三
043.卷四十一 雜法部
044.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
045.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046.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
047.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
048.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
049.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
050.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
051.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052.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
053.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
054.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
055.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
056.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
057.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
058.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059.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060.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
061.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
062.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063.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
064.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065.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
066.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067.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068.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
069.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
070.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071.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072.卷七十 金丹部八
073.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074.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
075.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
076.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
077.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
078.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
079.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
080.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
081.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
082.卷八十 符圖部二
083.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084.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085.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086.卷八十四 尸解部一
087.卷八十五 尸解部二
088.卷八十六 尸解部三
089.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
090.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
091.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
092.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093.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shù)要記部
094.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
095.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
096.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097.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
098.卷九十六 贊頌部·贊頌歌
099.卷九十七 贊頌部·歌詩
100.卷九十八 贊頌部·詩贊辭
101.卷九十九 贊頌部·贊詩詞
102.卷一百 紀(jì)傳部·紀(jì)一
103.卷一百一 紀(jì)傳部·紀(jì)二
104.卷一百二 紀(jì)傳部·紀(jì)三
105.卷一百三 紀(jì)傳部·傳一
106.卷一百四 紀(jì)傳部·傳二
107.卷一百五 紀(jì)傳部·傳三
108.卷一百六 紀(jì)傳部·傳四
109.卷一百七 紀(jì)傳部·傳五
110.卷一百八 紀(jì)傳部·傳六
111.卷一百九 紀(jì)傳部·傳七
112.卷一百一十 紀(jì)傳部·傳八
113.卷一百一十一 紀(jì)傳部·傳九
114.卷一百一十二 紀(jì)傳部·傳十
115.卷一百一十三上 紀(jì)傳部·傳十一
116.卷一百一十三下 紀(jì)傳部·傳十二
117.卷一百一十四 經(jīng)傳部·傳十三
118.卷一百一十五 紀(jì)傳部·傳十四
119.卷一百一十六 紀(jì)傳部·傳十五
120.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yàn)部一
121.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yàn)部二
122.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yàn)部三
123.卷一百二十 靈驗(yàn)部四
124.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yàn)部五
125.卷一百二十二 靈驗(yàn)部六
道部·卷二李昉
○真人上
《太上經(jīng)》曰:太微天中,有二十四氣混,黃雜聚結(jié),有名無氣,變化為真人。道之積成,托形立影,與時翱翔,有名無體,謂之真人。
《八素真經(jīng)》曰:若精勤得道者,皆當(dāng)書以蕊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
又曰:龍衣,鳳帔,虎帶,皆是群真所獻(xiàn)于帝皇。
《真誥》曰:中皇君者,天帝君之弟子也。生知長生之要,天仙之法,夙會玄感,于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經(jīng)、八道秘言之章,道成授書,為太極真人。
又曰:清虛真人于太素真人授三奔之道,桐柏真人修解劍之法,有太上奔日之文,得為下元真人。
又曰:不知回元隱道者,不得刻名上真。回元者,太上更新之日也。常以其日思存吉事。
又曰:虛妄者,德之??;華炫者,身之災(zāi);執(zhí)滯者,失之由;恥辱者,行之玷。遣此四者,然后可以向道耳。有淫炫之心,不可行上真之道也。昨見清虛宮正除落此輩人名,又考付三官推之,可不慎乎?紫微真仙之才,內(nèi)明外知,錄名太極,金書東州,內(nèi)累既息,積之勿休。
又曰:審道之本,則為上清真人。仙真妙方能盡梗概之道者,便為九宮真人。若各備具其道,則為太極真人。
又曰:練形于太陰,易貌于三官,授學(xué)化神,濯景易氣,俯仰四運(yùn),得為真人。
《金根經(jīng)》曰:天圖玉關(guān),主監(jiān)眾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天關(guān)上有六層玉臺,太上真人集宴之處也。
又曰:玉保青宮北殿上有金格,格上有金章、鳳璽、玉札、丹青、羽蓋、升仙法服,以給成真之人。
《大有經(jīng)》曰:玉華青宮有寶經(jīng)、玉訣,應(yīng)有為真人者授之。
又曰:《太上素靈洞玄經(jīng)》上化三真。又《大洞真經(jīng)》曰:道有三真,不可去身。紫霞變景,三光映真。
《大洞玉經(jīng)》曰:太無山中有洞宮玉戶,在峨嵋之上,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宮也。
又曰:云上清有宮,門有兩闕,左金闕,右玉闕,有羽衣守士。內(nèi)有玉芝流霞之泉,刻金題眾真飛仙之號。又云玉清中有太暉殿,玉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九真仙伯,上帝司禁之君。濯纓,帝川之池也。
又曰: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方岳真氣,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以致降于室。
《天洞真經(jīng)》曰:赤城朱窗,上清絕境,乃帝一內(nèi)宅,三真寶堂。
又曰:上清真人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登大帝滄浪山洞臺中雙 *** ,酣飲紫明芝液。
又曰:長生存神者,好山水之人仁,知動靜所依也。依仁者靜而壽,依智者動而樂,當(dāng)投簡送名,俾崇仁智,朱書白簡,移籍太清,發(fā)爐拜手,用青紙青絲,裹絡(luò)巖石上,詣水泛舟,中流讀簡,以名系之,必能降真也。
《上清九真中經(jīng)內(nèi)訣》曰: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
又曰:欲行九真之法者,齋戒凈室,并為天帝君所見記錄也。
《太真科》曰: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職位,都統(tǒng)玉真、太上真人,在五岳華房之內(nèi),非有仙籍,不得聞見,丹簡校定,名入南宮。
又曰:虛皇金闕,玉帝最貴最尊,號曰自然,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和光于人,似同而異,惟得道者乃能知之。
又曰:上清禹余天有三官真人,主治過刑煞伐、陰賊不軌、嫉害賢哲、心懷進(jìn)退、穢慢真人之罪者。
《玉清隱書》曰:玉名金格,當(dāng)為上真三天真皇佩神虎之符,在太極上位。上真則飛龍翼轅,中真則紫毛持節(jié),下真則太極參軒。
又曰:太微天帝君,命太微上真敕使群靈。
又曰: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又命太上真人開瓊珠之篋,出玉真隱書玄羽之經(jīng),以傳太微天帝之君。
《內(nèi)音玉字經(jīng)》曰:真人散香于玉廷。
又云:飛散百和之香,流五云之華,以觀飛天真人。
又曰:四極真人主卻庶籍,常炒噬真之車,校人罪錄。
又曰:九華真人治于南上宮中,校人功過善惡,三官列言。
又曰:天真皇人曰:諸天內(nèi)音,自然王字,其大梵隱語。上帝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足以開度天人。
《登真隱訣》曰:昆侖瑤臺,刊定真經(jīng)之所也。上品居上清,擬帝皇之尊。中品處中道,皆公卿之位。下品居三元之末,并大夫之流。三真品經(jīng),各有條次。
又曰:三昧真人乘風(fēng)云龍車,下衛(wèi)齋戒之士。太素真人群始學(xué)者惡夢之法,金華真人刻大洞上經(jīng)于天帝紫微宮玄琳玉殿東壁牖上,太虛真人說鴻鳥之經(jīng),太極真人誦王母之辭,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惡,妙行真人推劫會之?dāng)?shù)。
又曰:太極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會諸仙人于太極宮,刻玉簡記仙名。至春分之日日中,昆侖瑤臺,太素真人會諸仙人刊定真經(jīng)也。昆侖瑤臺是西母之宮,所謂西瑤上臺,天真秘文盡在其中矣。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定其真經(jīng)也。至立夏日日中,上清五帝會諸仙于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之功罪。至夏至日日中,天上三官會于司命河候,校定萬民罪福,增減年算。至立秋日日中,五岳諸真人詣中央黃房,定天下祀圖靈藥。至立冬日日中,陽臺真人會集列仙,定新得道人,始入《名仙錄》。至冬至日日中,諸仙詣萬諸宮,東海青童君刻其仙錄金書內(nèi)字。凡學(xué)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謝罪,罪名自除,克身歸善,以求長生神仙。秋分之節(jié),氣處清虛,太和正日也。眾真諸仙,是日聽訟,又刺奸吏,及部內(nèi)諸仙官并糺奏在處道士之功過及含生有罪應(yīng)死生者,故《仙忌真記》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無大小皆上聞。"此朱火丹陵宮仲陽先生之要言也。又云:此辭出《列紀(jì)》,是青童君迷古真人之言,以傳龔氏,言罪福纖介刻于丹城之籍也,伏匿之,善惡陰德之細(xì)功無不縷陳也。
又曰:上真人之道有七:弟一太上郁儀奔日文,二太上結(jié)鄰奔月章,三太上八素奔辰章,四太微飛天上經(jīng),五高上太洞真經(jīng),六金闕靈書紫文,七九真中經(jīng)也。上真之位為諸天帝,行則三七色節(jié),萬真前導(dǎo)。中真之道有六:大丹隱書、九真玄文、太上金策、方諸上經(jīng)、三皇內(nèi)文、紫書訣錄。中真之位,上清卿相之列也,紫毛持節(jié),玉帝參轅。下真之道有八:上清粕變、隱地八術(shù)、玄皇玉書、神州洞經(jīng)、紫庭中方、降錄黃道、素奏中章、上元玉書。下真之位,上清大夫之流,五色節(jié)旄,飛行倒景。
又曰:有得見圣列紀(jì)者,玄錄書名,奏之上清,位為仙卿。若能行金闕真事,則拜為大夫。此謂列紀(jì)重于紫文也。既見之,非真授佩而己,謂知其中經(jīng)目之輕重,求道之梯級,依此尋學(xué),故勝于守紫文之單事也。
《上皇玉錄》曰:二十四真人,有佩玉錄以行山川者,則河海上神奉迎啟道。
《靈寶隱書》曰:中極真人主卻庶籍;九華真人主九幽之下,宿對生死;太元真人授天之符,度長夜之魂;太極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司校大山死生之錄;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
《赤書玉訣經(jīng)》曰:凡月十四日,上帝真皇敕太一使者,下與北酆都伯使者同行天地,司察人神功過深淺,列言上官。又敕太一天神使者,下與三官司察天人善惡列言也。又遣九部刺奸,周行五岳三宮水府,條正鬼事,司人功過,列言上天。
《白羽經(jīng)》曰:太真丈人登白鸞之車,駕黑鳳于九源,自天己下,莫不范德。又太極真人有仙真相好者,要在慈心觸物,以輔相好,然后得仙矣。不能忍性,則仙相敗矣。故修道會真,必以精思為本神為本存,神入觀克以靜念為先。
《太劫經(jīng)》曰:上景真人將天下力士元洪水母決逆萬川。
《海空經(jīng)》曰:何監(jiān)者,天人之隱名,處玉樓之上列真仙之館。又高真者,體有真氣,玉眸詵詵。
《南真?zhèn)鳌吩唬鹤蚺c叔申詣清虛宮,校定真仙得失之事,近頓除落四十七人,復(fù)上三人耳。內(nèi)明真正乃良材也。九宮真人出入皆從黃闕絳臺,中間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臺闕者,以何非常之氣,真人往來者。
《太上正法經(jīng)》曰:九真者,九天之真氣凝而成也。上、中、下三真生于太清,是元始之澄氣也。各置宮室次弟,上清宮衛(wèi)之官,太上天道君,萬真之主也。居玉殿,造上帝之章,以為寶經(jīng),于玉清宮中,以度后學(xué)得真之士。
《三元品戒經(jīng)》曰:紫微宮有延生之儀格。又云,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陽之臺,總統(tǒng)上真之士。
景林真人曰:勤感累世,念真期靈,皇鑒其用思太極,注名玉禮,于是細(xì)書紫虛之宮,朱書東華之合,刻名上清,丹文錦籍。
《空洞靈章》曰:真人彈云璈,吹九鳳之簫,神州之笙,其音逸鄉(xiāng),流激千尋。
《后圣列紀(jì)》曰:上清金闕后圣君少好道,樂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宮,賜紫蕊剛丹鳳璽,得在上清中游太極,下治諸天,封掌兆民。
《仙志》曰: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但心拜而己,不形屈也。思真行道,通而無窮,顯驗(yàn)應(yīng)期,登真必速也。
《黑錄上篇》曰:圣真仙者,其行道德,俱宗太玄。
《戒文經(jīng)》曰:太上真人居仙府中,世人得仙者皆先過此。
《自然玉字經(jīng)》曰:粕寶林中有上真之游圃,真人之戲園。
《太霄瑯書》曰:元皇玉靈之胄,位登太真,理二儀于玄圃,掌玉錄于萬仙,總地司于五岳,領(lǐng)上真于三關(guān),上統(tǒng)無涯,下攝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隸。
又曰:太素三元君,稟靈和玉晨上氣,故結(jié)生虛無,含章秀景,機(jī)洞妙無,神齊廣暉,道周九玄,呼吸未兆,觸物對應(yīng),太上之凝結(jié)也。
《太上四明玉經(jīng)》曰:真仙之道,以耳目為主, *** 則目暗,廣愛則耳閉,此二病從中來而外奔也。非復(fù)有他,今令其聰明益易耳。但不為之,當(dāng)洗心絕念,放棄淫貪,所謂嚴(yán)其始矣。保利雙闕,啟徹九門,朝液泥丸,別為上真,視徹甚遠(yuǎn),聽于絕響,此真仙之高,不但明耳目而己。
《三洞珠囊》曰:高上玉清刻石隱銘曰:豐都山在北,內(nèi)有空洞,洞中有六宮,書創(chuàng)豎于宮北壁,制檢群兇,不使橫暴,生民學(xué)者得佩此刻石文,則北酆落名,南宮度命,為其真人。
《太平經(jīng)》曰:后學(xué)得道,各有品階,至于指極,圣真仙人。
《定真玉錄經(jīng)》曰:凡欲定心,當(dāng)授上皇民籍定真玉錄,此至要為學(xué)之先也。先能定心,仙名乃定,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
《太上經(jīng)》曰:玉清者,如玉堅(jiān)不可毀,凈不可污也。堅(jiān)淳無變,穢累都盡,一而無雜,故名為真人。
《太上丹簡》曰:凡學(xué)道居真人之位者,名入南宮。
《三五順行經(jīng)》曰:合德入道,號曰真人。太上遣四極真人,來迎授三天靈錄之文于上清宮。
《上清八景經(jīng)》曰:精思百日,真人降形也。
葛玄《五千文序》曰:精思遠(yuǎn)感而上遠(yuǎn),則太上遣真人下授希策之旨。又云: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nèi)觀形影,則神氣長有;體洽道德,則百神震服。
《大洞雌一篇》曰:金姿曜于東華,玉形悅于帝門,神映五老,騰躍三元,頂負(fù)寶曜,浮游九晨,分形散景,位為上真。
《升玄經(jīng)》曰:惟須忠直,尋道求真,改惡從善,得為真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