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全集 >> 易經(jīng)系傳別講《易經(jīng)系傳別講》下傳08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
孔子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易經(jīng)》這本書的學問,告訴我們些什么呢?“不可遠”。它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會適合我們的人生,也就是說我們隨時隨地都離不開它的范圍。換言之,它都在你的旁邊,像宗教家講的,上帝與你同在,這就是“不可遠”。
同時這個意思也是說,《易經(jīng)》這本書的學問是很淺近、很平凡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關系的學問,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的。所以我們不可向很深遠的方面去想,去求。換句話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可以“高推圣境”,不可以把圣人的境界高捧得太過了。因為圣人的境界也是很平易、很通達的。天地間越是了不起的學問,越是平易、平凡,這就是不可“高推圣境”的道理。
“為道也屢遷”,你如用呆板的法則學《易經(jīng)》,那就錯了?!兑捉?jīng)》這一門學問是活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沒有永恒不變的。所以懂了《易經(jīng)》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則隨時在變。這也就是fo學所講的“無?!?。宇宙間的事不可能有一刻不變的,變就形成了我們平常說的“時與運”的問題?!皶r與運”在卦里很重要,看一個卦象,變要看時空兩者的關系,時空是相對的,隨時都在變動。
其實也不僅《易經(jīng)》如此,一切學問都是一樣,尤其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動不居”,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間空間而變化,一切現(xiàn)象都在變化。你要識變、適變,因此學《易經(jīng)》、卜卦、算命,同樣沒有一個呆板的法則。如果有個呆板的法則,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對了,你的判斷一定不會準確的。
“周流六虛”,“六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合,也就是上下四方。東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間的空間。這個道理就是無處不充滿,也就是宗教家所講的神、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事實上無所在,無所不在充滿fajie,就是《易經(jīng)》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周是圓的,表示圓滿充實。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上下、下上是不一定的。比如說山地是剝卦,反過來地雷就是復卦了。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觀點就兩樣,現(xiàn)象就變啦?!吧舷聼o常,剛柔相易”,“剛柔”是陰陽,“相易”是變化,陰極陽生,剛極變柔。變來變去,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所以學《易經(jīng)》要特別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孔子告訴我們說“唯變所適”,我們后人把孔子的像畫得像個死人的樣子,尤其宋朝以后的儒家把孔子講得令人生厭。其實孔子非?;顫姡犊鬃蛹艺Z》上講的,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的?!盁o可無不可”多滑頭呀!他的道就是“不可為典要”,沒有一個確定的事,時間有變化,空間也有變化。所以學《易經(jīng)》的要記住下面“唯變所適”這一句話??聪蚰膫€方面變。懂了這個道理,如果你當個領導人,領導一個團體,第一天到職一看,就知道這個單位哪些地方非變不可。“唯變所適”,只有變才能使它進步。
這幾句話是這篇的結論。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一進一出有一定的法則。你懂了這個就知道宇宙萬物隨時在變,隨地在變。但是變有一定的法則,不是亂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要想到外面去,一定先要站起來,一步一步地走出去,這就是變中一定的法則。所以在變的中間,外卦、內卦、外在、內在都要知道。做人做事當知天地宇宙隨時在變,隨時都要戒慎恐懼。譬如說危險,危險就在不危險的里頭,但反過來,你看一駢不危險,卻隨時會有問題。所以要“外內使知懼”,知道危險。
“又明于憂患與故”,同時要明白《易經(jīng)》學問的精神,人隨時都要注意到憂患。人沒有一天是不生病的,如果有一天覺得很健康,便是生病的開始。大意一點就出毛病,人隨時都在憂患之中,所以要“明于憂患與故”,明白它的原因,它發(fā)生在哪里。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易經(jīng)》這一門學問,并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但它又是宗教,又是哲學,又是科學,同fo學的最高處有相通之處?!盁o有師保”,沒有人隨時隨地可以保護你,也沒有人可以指導你,人一切只有靠自己,時時刻刻知道恐懼“憂患”。如臨父母,就像隨時隨地都在父母的身邊一樣,那樣的恭敬,那樣的戒慎。實際上我們中華文化的人生哲學,這是這兩句話,但不是宗教性的?!兑捉?jīng)》的道理沒有這些宗教外衣。當然,我們做一個人隨時都在憂患中,沒有人可以依賴,只有靠自己,“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是一個總結。
同時也是說明,當一個卦辭用之于卜卦的時候,只有靠自己的智慧來判斷這個卦,不需要求pusa、求神,要靠自己的智慧。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關于《易經(jīng)》的判斷事務,不一定用卜卦,而是告訴大家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叫做“不可遠”。不要以為一定在卜卦的時候才能用這個法則,我們現(xiàn)在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舉一動都在卦中。開始這卦一動,“率其辭而揆其方”。研究《易經(jīng)》對《周易》這本書,一看它的卦辭、象辭、爻辭就可以知方,可以猜測研究它的方向。乍天它是不定的,但它有典常,“既有典?!?。千古以來學《易經(jīng)》的人很多,能不能達到最高的程度、最高的境界?這個不是靠pusa、求上帝的,就是在你自己?!捌埛瞧淙耍啦惶撔小?,這個是在于”人道“、人的力量,你有這個智慧,就搞通了。你如果不是這個人,你學了死板的《易經(jīng)》也沒有用,這道就虛行了,是假的、空搞一場、白搞一場。
這是《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八章的大概內容。后面大部分是判斷《易經(jīng)》,當然大部分是用之于人生哲學的。
《易經(jīng)》系辭下傳詩解6原始要終天地人文
題文詩:
易之為書,不可遠離,為道屢遷,變動不居,
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非為典要,
唯變所適.出入以度,外內知懼,明憂患故,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為書,
原始要終,慎終于始,以為質體.六爻相雜,
唯其時物.其初難知,其上易知,其本末也.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必備中爻.存亡吉兇,居德可知.智觀彖辭,
則思過半.二與四爻,同功異位,其善不同,
二爻多譽,四爻多懼,近君位也.柔之為道,
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三與五爻,
同功異位,三爻多兇,五爻多功,貴賤之等.
三五柔危,其剛勝邪?易之為書,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
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才之道.道有變動,
故曰卦爻;爻有等差,故曰效物,爻物相雜,
故曰之文,天文人文,其文不當,吉兇生焉.
【原文】(八)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①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②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③
〔注釋〕
①不可遠;指易道廣大悉備,言尚辭,動尚變,制器尚象,卜筮尚占,故曰不可遠。一說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可備一說。遷:徙。居:止。六虛:六位。虛是以實而言,位本無實;因爻而顯示,位未有爻曰虛。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
②典要:典常要道,即經(jīng)常不變的規(guī)則。適,往。此指“之卦”。如《乾》五變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使外內知懼:先儒眾說不一,莫衷一是, 朱熹 唯恐釋之有誤,未敢訓解,只寫下“此句未詳,疑有脫誤”。今列以下幾種觀點解釋:(一)出乾為外,入坤為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使知懼(虞翻語)。(二)行藏各法度不可違,使隱顯之人知具于《易》( 孔穎達 語)。(三)出入以一卦內外言之,兩體也,出者,自內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內來也,以是度內外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出入進退之理,使知戒懼;(朱震語)。(四)《易》雖不可為典要,而其出入往來皆有法度,卦之外內皆足以使人知畏懼(潘夢旗語)。(五)人入而在內,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為(蔡清語)。(六)出,謂升上,入謂降下。外者,上也;內者,下也。卦畫出而外,入而內皆以其度,或一體自易,或二體互易,六子八辟之所變。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變各九卦,如度之分寸,各有界限,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畫之出入以度,其出入動循禮法,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內之時,惕然知所畏懼(吳澄語)。(七)所系之辭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立于內外爻辭之間,使人皆知畏懼(來知德語)。統(tǒng)觀上下文義,朱震、吳澄之說為勝,即出入,指陰陽屈伸消息。出,自內到外,即往;入,自外到內,即來。內外:內外卦。
③故:事,原故。與:助詞。師保:古代負責教育輔導貴族子弟的人。臨:親臨。初:始。率:一本作“帥”。案《詩》“率時農夫”,《 文選 ·東都賦》注引《韓詩》作“帥時農夫”,《禮》注“故書帥為率”,《 儀禮 》注“古帥為率”,故二字互通。此訓率為循。辭:卦爻辭。揆:度。方:此訓為道。茍:若。道不虛行:易道不會憑空而自行。此言易道行于世皆圣人之功。
〔譯文〕
《 周易 》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xiàn)的道,經(jīng)常變遷,變動而不固定,周流于(卦的)六位,或上或下無常規(guī),陽剛陰柔相互變易,不可當成不變法則,唯有隨爻之變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陰陽)屈伸往來皆有法度,在外在內而使知畏懼,又明示憂患的原故,雖沒有師保教導,但如同在父母身邊。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辭而揆度其道義,(則《易》)也有典??蓪ぃ舨皇鞘ト耍U明此道),易道不會憑空行于世。
【原文】(九)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①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③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④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⑤
〔注釋〕
①原始要終:與《系辭上》“原始反終”相似,窮其事物之初,又要會事物之末。始,初。要,約。初爻代表事物之初,故稱“始”。終,終結。上爻代表事之末,故曰終。質:體?!?尚書 ·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無輕民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br>
②雜:陰陽錯雜。時物:指不同條件下的事物。時:時機。卦有卦時。爻有爻時。物:事。初:初爻。上:上爻,難知:初爻處下代表事之微,故曰難知。易知:上爻代表事物終結而彰明,故曰易知。本末:指初爻上爻。
③初辭:初爻之辭。擬:比類。卒成:事最后形成。終:上爻之辭。雜物指陰陽雜居。雜,錯雜。物,事,即爻不同代表事物不同。“爻有等,故曰物”。撰:一本作“算”,此當訓為論述。辨:別。中爻:指卦中四爻。
④噫:嘆詞。要:求。彖辭:即卦辭。二與四同功:二與四同為陰位同互一卦,有相同的功用。異位:指二與四處不同位置,二處內卦,四處外卦;二居中,四失中。近:就四而言,四多懼因近五之君。
⑤不利遠:陰不利于疏遠九五,此就二言之。柔中;二以柔居中。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五同為陽位,同互一卦,故曰同功,五居中在外卦,三失中而在內卦,故曰三五異位。勝:勝任。邪:不定之辭。
〔譯文〕
《 周易 》這部書,推原求末,以為體。六爻(陰陽)錯雜,代表不同時間的事物,其初爻(象征事物之始)難以知曉,其上爻(象征事物的終結,事情已經(jīng)明顯)容易知曉,(因為初爻、上爻)是卦的本末。初爻之辭擬成(事物開端),(上爻之辭象征)事物最后形成。如果雜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撰述(陰陽剛柔的)德性,辨別其是與非,則非中間四爻不算完備。噫!也要求存亡吉兇,則居(觀其象)可以知道。智者觀玩彖辭,則理解可以超過一半。二爻與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們的善吉不同,二多榮譽,四多畏懼,因接近(五之君位)。陰柔之道,本不利于遠離(九五),(二遠五)其大要歸于無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三爻與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兇險,五爻多功績,這是位之貴賤等級造成的。(三五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危險,而以陽剛則能取勝嗎?
【原文】(十)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①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②
〔注釋〕
①悉:全,都。材:一本作“才”,二者通。三才即天地人。
②道:三才之道。等:陰陽貴賤之差等:物,事物。此指陰陽二物,陽爻代表陽物,陰爻代表陰物。文:文彩。不當:謂陰物(爻)居陽位,陽物(爻)居陰位。
賁卦:關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譯文〕
《 周易 》這部書,廣大而完備,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zhèn)涮斓厝巳哦鴥蓛上嘀兀猿蔀椋ㄒ回裕┝?。六畫不是別的,是三才之道。道有變動,所以稱為爻。爻有不同等級,故稱為物,物(陰陽)相雜,故稱為文彩,陰陽兩爻不當位,所以吉兇產(chǎn)生。
內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督?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tǒng)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zhàn)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周易》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jīng)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擴展資料 很多人誤以為《易經(jīng)》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jīng)》。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jīng)的區(qū)別就是從屬關系上的不同,易經(jīng)包含了周易,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周易和易經(jīng)的區(qū)別在于:
相傳《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jīng)》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周易》以后,開始發(fā)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易經(jīng)》所畫的這幾個卦。其實易經(jīng)有三易之說。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易經(jīng)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