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履霜,堅冰至
坤之爻象異于乾。以其純陰也。在卦位言。自初爻至上爻。其序同也。在氣數(shù)言。陽者上行。陰者下達。故自上而下。其道異也。而有先后天之分。體用之異。以先天無陰陽順逆之別。皆自下上。后天則反之。體用亦然。坤體至靜。無升降來往之辨。而其用、則隨乎乾。以成交合匹配之功。故乾道一、而坤道二。乾行易知而不明。坤行不測而甚顯。則以后天之氣。純依一陰一陽之道。后天之序。純本一奇一偶之?dāng)?shù)。故坤從偶而行陰、以合于乾。而六爻之象。乃有升降往來之別。六位之次。乃有順逆分合之殊。此言坤卦所當(dāng)知也。不獨坤爻如是。凡出于坤者皆從坤。亦猶出于乾者之從乾也。乾者至簡。而坤則繁。乾者至大。而坤則狹。欲明坤用。必通坤爻。爻雖自下起。而用自上始。位雖自初立。而行自高降。蓋卦爻首、象其物。有形者也。有拘者也。氣與數(shù)、則不可拘。道與理。則無定形。故坤之爻。有表里之殊。與來往之道。坤之位。有主客之殊。與順逆之序。各相銜接。以成變化。欲明其故。宜先以乾為準(zhǔn)。坤本不用。而用者、代乾者也。故坤之用。皆乾之用。則其本體在內(nèi)。而外所見者。皆同于乾。故爻仍與乾無殊。而序仍自下而上也。所要留意者。須知其間別有坤之序在。不得以表忽里。以客遺主也。其數(shù)皆含二類。其象皆包兩種。唯易以變化為重。故取從乾以論坤用耳。坤之大用。即六爻之象。坤之正道。即六位之意。此言卦爻。必以爻位為本。而言德用。則以坤卦意義為主也。動之先有靜。形之中有氣。往者有來。升者有降。隨乾者有異乎乾。交乾者有反于乾。此陰陽之所以分。乾坤之所以別也。以人象之。男女之謂也。以物象之。雌雄之謂也。其位有主客。故其制有內(nèi)外。其方有順逆。故其數(shù)有消息。其道有動靜。故其行有從違。其德有大小。故其用有廣狹。此坤之所以與乾之同異。而皆在六爻者也。
夫坤以陰為本。故爻名六。依河圖陰之序也。陰接陽序。始四終六。陰陽生成。數(shù)始于六。故坤爻六。恰符乾之九。九六之?dāng)?shù)。為三與二之比。即天地之?dāng)?shù)也。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故乾之策為二一六。坤之策為一四四。合共三百六十。為周天數(shù)。此即統(tǒng)天下之全數(shù)。而乾坤分得其三或二焉。故坤與乾。如二與三。即六與九也。六為坤數(shù)。亦為坤爻之名。亦為坤之始終數(shù)。以其為地數(shù)。而又成數(shù)也。天數(shù)奇。地數(shù)偶。生數(shù)在前。成數(shù)在后。天之所生。必待地而后成形。故坤爻六。明其代乾生成也。其初爻曰初六。是成物之最初時。亦陰氣之始凝時。乾以陽出地。坤以陰凝空。一升一降。自相對也。乾初九為陽始生。坤初六為陰始凝。亦相生相成之機。為一升一降之序。故坤之成象。自此爻始。而陰氣之行。亦自此爻起。
陰者主靜。陽者主動。陰之成形。有其質(zhì)也。陽之生氣。無其物也。故乾曰潛龍勿用。明陽氣之無形。而坤曰履霜堅冰至。明陰氣之有質(zhì)。氣散為生。質(zhì)凝為成。氣升為龍。質(zhì)凝而降。為霜為冰。陽生于下。故生而出于地。陰成于空。故凝而墜于天。霜者自露成也。冰者自雨水凝也。由陰之陽。則靜而動。剛而柔。聚而散。沉而升也。由陽變陰。則動而靜。輭而堅。分而合。高而落也。皆相反而相對。相違而相成。以陽則自寒而暖。陰則自熱而涼。陽則為風(fēng)為日。陰則為冰為霜。陽則飛騰而上。陰則凝聚而降。陽則周乎太虛。陰則止于一方。故風(fēng)日普及。冰霜有疆。陽龍不見。陰霜可量。乾德日廣。坤德以常。乾用玄妙。坤用潔朗。唯氣不同。唯象乃分。唯數(shù)不一。唯物殊名。故坤之初六。而象霜冰。因陰之始凝。乃見寒之將盛。因霜之在履。乃知冰之堅韌。因氣之既回。乃明形之有定。因德之有施。乃識受之可認(rèn)。故在坤道。以時成政。在地道。以方成令。在人道以順時為正。知幾為圣。人履大地而親坤。生于陽而成于陰。有天命之性。同地類之形。通于大氣。發(fā)于至精。感受至速。視聽唯明。因物而有知。因象而有情。因時而辨。因量而興。是謂并天地之道。為萬物之靈。故光合日月。氣貫陰陽。德彌天地。用備行藏。占坤之初六,有警于履霜。命日知幾其神。實為人事之臧。順地以合天。依坤道以孚乾行。有利貞以應(yīng)。閉藏之令。乃成不息而達元亨。此易辭之旨。為人道其總綱也。
象曰:初六覆霜,陰始凝也;馴致至其道
此申釋爻辭也。義固明顓。而所要者在人事耳。人事者、人自為之。自致之。天道至微。而有象可徵。地道至博。而有物可證。茍細求之。無不明矣。故曰馴致其道。至堅冰也。霜之初履。末見堅冰。而馴此以往。則堅冰之至必矣。故君子貴見幾也。天下之事。皆如是矣。有微則有著。有常則有變。履霜之微也。而能得堅冰之著。初冷之常也。而能測至寒之變。此天道自然。而在乎人之見幾。愚者昏昏。以為其偶然。智者則知其當(dāng)然。故智者視變?nèi)舫?。視微猶著。非其智也。知順時也。愚者昧焉。常以為變。著以為微。非其愚也。忘其時也。時與位俱。地與方俱。有其位。必知其時。居其地。必遵其方。茍忽之也。必遭其殃。故處常必知變。應(yīng)變必以常。見微宜審著。得著勿忘微。為順天道而履地。本坤德而用剛。以仁為守。以智為量。以明為愚。以柔自疆。此乃乾坤人用。而人道之所彰也。故象辭不舉天地之遠者大者。而獨示形于冰霜。不以數(shù)命之渺渺。而先象物之弛張。不述天時之默默。而即事理之柔剛。不及變化之冥冥。而首交謝之陰與陽。蓋地道主實。坤道有方。形者氣之表。物者理之綱。象者數(shù)之準(zhǔn)則。變化者天地之常。由今及乎往。猶一日之推遷。由近及乎遠。猶一歲之暑與寒。一歲四時。相為循環(huán)。一日一夜。晦明周旋。舂夏比其升騰。秋冬喻其沉潛。日早則陽之長。日夕則陰之延。凡日月之代謝。即氣數(shù)之變遷?;蝽樢噪S其后?;蚰娑悠淝啊;蜢o以盡化?;騽右猿刑?。是謂先天不違。后天順時。德之所立。用之所施。道包大小。氣達本枝。唯明坤順、以安貞廸吉。斯能乾健、而自強不息也。故坤道、人道之始。
初六、人事之則。處世如是。接物亦爾。行藏不易。可進可止。不畏于時。何害于己。此在見幾而作。所重于霜之初履。雌及堅冰之至。亦易賅其變矣。觀象玩辭。教在斯已。君子所懷。圣人所指。不俟終日。況其遠者。不待既變。況其已見。故君子有備無患、而何恤乎行止也。
易道至深。而人事則明顯。以其成象在外也。故坤卦爻。皆指事物。以承乾元之氣。為人物之生化。內(nèi)不可見。外皆有事物在。本一明一晦。一虛一實之義。見天下事物、莫不有主之者在也。人生有身、物也。而神主之。無神則雖有身。不得謂之人、即謂之人、亦死人。而不得謂之生也。世界亦然。如無神主之。則一死土耳。安有人物生化之可言哉。昧者、必物為主。而忘其真。是猶以死尸為生人也。坤象之所指事物、皆含有乾在,非坤所獨也。故其德用。一一以乾為準(zhǔn)。乾之不可見者。皆見于坤。龍不可見。而云雨則見于地。變化不可見。而霜成冰則見于時。由其可見、而溯其不可見。則天下無遁形矣。故坤之用。乾之用也。坤之德。乾之德也。以坤代乾。此之謂也。原文釋象。本作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后世錯誤、將象辭置于此.乃成履霜堅冰。陰始凝也,文義不貫。應(yīng)仍改正。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坤卦第二爻。居下卦之中。得坤位之正。坤以內(nèi)為正。與乾相對。乾以九五為正位。坤以六二為正位。一內(nèi)一外。一奇一偶。恰相匹配。而成交合。故坤以六二一爻為全卦主。而其德用見于此也。六二爻辭曰直方大。明坤之德也。以坤內(nèi)正乎位。外順乎時。時得位宜。德成光大。實其道之博。而用之弘。體之厚。而施之遠。居之安貞。而行之無強。守之有常。而至乎元亨。故直方大三字者、備其德、而昭共道。指其性情。而著其行也。蓋概乎內(nèi)外。包乎動靜。兼乎行藏。盡乎上下。無遠弗屆。無微弗及。遇時當(dāng)位。道通德立。生成見之事物。終始達乎一極。體用致于中和。消息成于無息。故曰直方大。而見于一切也。夫直者、內(nèi)有守也。方者、外有為也。大者、德有成。用有達也。以坤之順靜安貞。故直其內(nèi)。咸亨主利。故方其外。含弘光大。故大其名。博厚無強。故有斯稱。正位以為直。在其貞靜、而能順承。適時以為方。由其亨利、而達無強中正不失。以生成萬物。乃能光大。以宜于行。故必有其內(nèi)、以善其本。廣其外、以弘其用。然后沛然莫御。巍然獨峻。以成其大。此坤之德也。而唯人之至誠象之。人之至誠。不慊于心。不限于行。悠久不息乃底于成。此中庸之大化中和也。唯圣神及之。故直方大者成德之名也。誠明之功也。所謂浩然之氣。大剛以直者。即斯象也。直則無曲。方則成剛。大則悠遠。皆自致也。坤之六二。乃稱是焉。故其成德。非有為也。非所作也。自然而然。不慮不思。自至而至。如圣如神。是為至德。名猶無名。必至誠。乃能及焉。而非以力致之也。故曰不習(xí)。誠者自成。天道之行。豈待習(xí)乎。習(xí)則下矣。故曰已成。唯其已成。斯無不成。唯不及習(xí)。斯無利害之分。蓋超乎人事。出于情欲。純乎天性。一誠永誠。故無不利。謂至此既不待為。復(fù)無所不為。如川之流。如鳶在天。如魚潛淵。純乎自然。其德曰玄。無為之為。無名之名。天地至道。斯象之稱。故在乾曰九五。為天道之極。在坤曰六二。為地道之中。致中用極。其道無窮。是曰至善。唯誠可通。故比于圣神。越于天人。上天之載。無臭無聲。是謂成道。成猶無成者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此釋文所言。已明指其義。而要在一動字。蓋六二、坤正位也。必有德以見于外。方稱其位。有位無德。不得稱正。而有德者亦以位成。有德無位。不得成名。坤六二既有位矣。乃見其德。以其動也。靜則為道。動則成德。靜則為位。動則成用。有其中。乃形諸外。有其誠。乃見其功。故直而方者、推其內(nèi)外以致之外。行其道以施之事功。此所以謂之德也。夫直以方。天下所共見者。以其至德、而成天下。猶夫明明德之于天下也。必始于格致?;谡\正。而后推之治平。以達乎成人成物之功。致其中和位育之道。故不動而動也。非以動為動。故不動而動。坤本至靜。而六二以動名。此不動而成天下之至動也。以其本乾元之健。為資生之功。備順承之貞。致含弘之元亨也。故其動也、成于靜。為也、出于無為。而直也方也。天下之所以受其德也。非坤之為之也。其內(nèi)自直。其外自方。以其至凈。乃成至剛。以其至順。乃成至正。故直方者、非成于直方。其本于至哉之道。以成乎大哉之德。此所謂無成代終。以坤行乾之旨也。唯其如此。故稱地道。地者承天時行。以本無執(zhí)。乃能有守。以本無拘。乃能有成。故不假習(xí)。而無不利也。無不利者、言無利。亦無不利也。以非所利。故無利。以皆得其利。故無不利。心無所為。故無為。而無不為也。此所以為地道之光大也。地本不以光大稱。而光大者。以能含弘也。含弘者、順承乾健也。光大者、行地?zé)o強也。以其順承不息。故能光大無疆也,夫不習(xí)云者。言無息之功也。唯其有輟。乃待于習(xí)。不輟者、何用習(xí)乎。習(xí)猶學(xué)也。溫習(xí)也。以其末熟。乃貴習(xí)也。果自不息。功早熱矣。不習(xí)亦無所歉。故不待習(xí)而自利天下。以成其光大也。凡物之有光者。必以其精明。物之大者。必以其含弘。精明內(nèi)充。則發(fā)為光。含弘無盡。則名為大。坤之六二。內(nèi)充其精。外容其物。故曰光大。而成其直方也。人之成道達德也。亦如之。以其至誠無息。故上而高明。下而博厚。高明為光。博厚為大。光大之至。悠久無疆。此所以并天地、而稱三才。孚乾坤之用。而成君子之名也。故釋文之義。明人道也。明君子之行也。圣人之成道。至誠之成德。皆由此見之。而貴在不習(xí)也。夫貴習(xí)者常人也。末成者也。其時末至也。位末當(dāng)也。則唯孳孳焉于所學(xué)。兢兢焉于所行。以期于時至。而位當(dāng)耳。若夫至誠之圣。成德之君子。則非此比。坤之六二。不下于乾之九五。皆圣人之誠。君子之德。有位以資其用。有時以見其功。所謂至哉之道。光大之稱。尚何假于習(xí)乎。故不習(xí)者、猶不息也。古文音義通用。以習(xí)與息、本相因而成用也。鳥之飛也。必因其已棲。雛之飛也。必因其末慣。故習(xí)也。人之作輟無常。息游不時??只钠錁I(yè)。斯貴習(xí)也。皆為其德之末至。道之末成。不克成無息之功。至誠之圣。故不能無利害之爭。而成其無為之為。無慮之慮。此就最上者言。則不然矣。坤之六二。宜其大矣。坤卦、陰道也。地道也。凡位之當(dāng)否。時之宜否。視乎奇偶之?dāng)?shù)。內(nèi)外之序。升降之途。往來之地。以定其方。而卜其行。故先迷后得。西南東北。各有得喪也。其象則徵于爻。而辨于位。其義則具于辭。而昭于釋文。蓋圣人示教之旨。諸卦皆然。而乾坤獨詳。乾與坤無一不相對。則爻位之動靜恰相當(dāng)。人事之吉兇恰相反。乾主陽。而坤主陰。乾從天。而坤從地。故坤卦重內(nèi)重下。爻位貴偶貴順。此其常也。至其變。則視事而殊用。視地而殊方。各以時位為準(zhǔn)耳。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三系人爻。而重在人道。故其辭有指。其義尤深。卦辭曰含章可貞。此四字概見大意。坤道以順承天。以含弘為光大。以安貞為吉。以方為得失。以時為先后。履六三之地。行上下之間。居內(nèi)外之交。有剛?cè)嶂?。合順逆之道。而為人事之所處。其所患者、雜而不得其止。爭而致失其中。以柔履剛、而無益。以奇行偶、而難合。則必有害于其心。亂于其事。背
其道、而不協(xié)于德。乖其位、而無補于時。是以貴乎所用也。含者容也。章者文也??烧咭艘?。貞者正也。以陰從陽者。必能承陽。而不滿溢。此含弘之義也。故貴合。以陽交陰。必能相合。而無雜亂。此光大之義也。故貴章。以奇偶之?dāng)?shù)。有方之宜。則可否之決擇有別也。以匹敵之交。當(dāng)嫌疑之位。為內(nèi)外之妨。則有守貞之道也。故含則能承。載萬物而不狹。章則有文。交天地而不雜??梢孕杏谕?。貞以守于內(nèi)。斯坤之本用。為六三之要旨。而人道之所仿也。唯含章斯成其道。以及于物。唯可貞斯達其德。以通于天。物受其惠。天接其神。道至德成。乃為正位。乃成大用。于時曰宜。于方日當(dāng)。行而自達。為而自成。此六三之辭。先此四字。夫坤本地道。而屬于臣妻婦女之列。六三又近于天。而親于君父夫男之地也。故以所宜之位。定所行之方。用所得之時。從所合之主。則必有其功業(yè)。而符于此爻之貞也。故曰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以處位、宜從王。以處時、宜后成。以不得專主。故從王事。以不得先行。故無成有終。王事者、不必限于字面也。茍合君父夫男之主。而為其使令者。皆然也。而動者在己。不必皆求之也。故曰或也。若能自靜。則可貞之義。符安貞之吉也。若好于動。則攸往之義。孚牝馬之貞也。斯視其人之志焉。而所須知者。則在無成有終四字。蓋牝馬之行。必有先后也。地類之合。必有方與時也。先迷后得。得朋喪朋。各有當(dāng)也。坤以順承為本。故無成而有終。無者不自先也。有者代夫天也。非不成也。不自先行也。非有終也。承天而行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此申釋爻辭也。以時發(fā)。則誠能含章可貞。知光大。則誠能從王事。非含章。不能發(fā)。非可貞。不以時。非從王事。不及光大也。坤之光大。以含弘也。含弘者以順承天也。以陰從陽。而得陽之施。以地承天。而得天之與。故成其光大也。光大者發(fā)于天。見于地也。如日月之明也。天氣之和也。雨露之潤也。皆所以成坤之光大也。六三一爻。以地親天。以陰交陽。有可為也。而必知所先后。識其主從。辨其順逆。而后全其德用也。故君子處之?;虺龌蚍??;蛐谢蛑?。莫不以時。莫不有終。體坤之道。明六三之位。推地之德。而能含章可貞。茍從王事。亦必有終。以成其光大也。
易卦大例、以三四二五四爻為用。上初二爻不與也。蓋初在地下。上出天上。非人事所及。故下始二爻。上極五爻。三四居中。為人位本體。而二五則始終也。然此四爻。又分陰陽分合。既三五為陽。為一合。二四為陰。為一合。陽自下上順行、三至五。而以五為主。陰自上下逆行、四至二。而以二為主。故二五兩爻、為一卦內(nèi)外主位。而三四兩爻,為其臣仆。傳所謂二四同功異位。二多譽。四多懼。三五同功異位。三多兇。五多功。其義即由此辨。主臣既別。功業(yè)乃殊。二五多自主之權(quán)。三四處隨從之地。且三之勤勞。為五也。四之競業(yè)。
為二也。不得其主。則不見其月。故乾卦三四以人道為本。而首戒慎。先乾惕也。坤卦亦然。以坤之順承。尢寓代成之義。故三爻含章可貞。而以從主為光大也。含章者、得乾之道。為明之徵。不比乾三也。以坤卦爻陰。三為位陽。陰居陽位。坤得乾光。相交成文。相雜為章。爻顯位隱,故名含章。本坤順承。故曰可貞。以其行也。不比靜處。故曰可。以其從乾。故曰或從王事。以坤不自先。而爻不自主。故曰無成有終。終成乎五爻也。成為人功。勤為人用。此坤三爻之道。而克稱其光大也。而與乾九三。一主一賓。互通其意。一為己發(fā)。一為人謀。其所持有差。而所遇有別也。此坤六三爻辭之慨,而為人道所取則者。宜熟玩味之也。
坤爻異乾。一順行。一逆行。故也。因此分體用。及先后天。而為后天一切主。為人所履之道也。故地道在后天、同人道。在先天、同天道。人道亦然。在后天以地道為主。至歸先天。始同天道。既由乾坤二爻可見看也。不由地道無以行。不至天道無所歸。故人以天地之道之合為本。一半屬地。一半屬天。而合則成人。故人在乾坤之間。而行乎乾坤二卦之爻也。雖言地道。實即人道之抬。蓋人不能離地以生。不得不遵地道以行。此易教懸乾坤為則。而示人以所行與所成也。行地而成于天。由坤而歸于乾。體用俱全。始終一貫。乃曰道。即人生之路。自生至成道。莫不在此二卦六爻上下。故失子言之詳切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此言坤為陰、象地。在人象女。其位主內(nèi)。其用主納。其道主受承。其時主收藏。故其物象囊。囊以包藏物者。以地承天、而載萬物。代天、而生化萬類。其博且厚也。載物不遺不泄。乃稱包藏之義。而以囊名。言無所不包。無所不藏也。世間有形之物。莫能外地而生存。故萬物皆入于坤囊。而得其生化。猶人之生于母胞。禽之產(chǎn)于雌卵。皆囊之象也。既生之后。皮革以包其骸。巢室以居其身。亦猶囊也。而最著者。則存于地。履于地。棲息于土面以生。埋葬于土內(nèi)以沒。莫非潛游于囊之象也。故坤六四指其象。而加之名。以示坤之大用也。而`曰括囊者。則在六四一爻之象。四爻為陰、降也。與二爻相應(yīng)。由外之內(nèi)。上之下也。在外卦之始。居下卦之交。為氣之樞機。行之道路。故其所主為括。括者納也。結(jié)也。招之入、而塞其兌也。含之中、而歸諸坎也。此坤承乾。而初變之象。由先天而化后天之跡也。故六四有括囊之辭。而以見坤之用與變也。夫坤者主靜、而重在承受。主順、而本諸收藏。則括囊者。其分也。非出位。何咎。非要功。何譽。雖囊括天下。無責(zé)其貪。無諛其能。以行所無事。為而無為也。故不任咎譽也。不任咎譽。咎譽亦不至。則以坤之所為承乎乾也。生化之功。乾之功也。載育之德。乾之德也。不與功德。自無咎譽。以其安貞自處。含章以行。從王之勤。順天之至。乃其道也。乾之九三。首著乾惕之誡。九四繼明卑謙之行。坤乃承之。以成共慎。故無咎之名同于乾也。此六四爻辭之義。為坤言。即為人道也。
象曰:括囊無咎
坤以靜為動。以順承為功。故不自主。而仍不失其主。內(nèi)有守也。故外有為。其在外卦。純應(yīng)夫乾。而六四為始。純本乾惕之義。故其無咎。以慎而不害。此釋文之旨也。夫爻辭并稱咎譽。而釋文只重?zé)o咎者。則以六四之位。系承乾之地。為順逆之途。最易逢咎害。設(shè)不自慎。以為囊物之功大。而有陵乾之嫌。以為行地之無疆。而忘牝馬之義。則囊不約。而行無常。內(nèi)乖于安貞之吉。外失于含章之光。則為失位之占。而成過當(dāng)之象。此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貪天之功。而不知足。忘坤之義。而無所存。是其為咎害。皆由不慎也。故貴乎括囊也。有囊而能括之。乃有功而莫與爭。有德而莫與大。此其無咎。以能慎也。慎指括也。不害者。不害于乾也。括者因時而括。非能處泰持盈者不知也。蓋當(dāng)可以囊卷之時。安計括囊之急。則勢將陵主。功反為罪。常人處此。不免者眾矣。君子必慎之也。唯因勢之盛。則知氣之將消。唯因積之多。則知物之不任。唯因代乾之功大。則知安貞之貴。唯因承天之道光。則知靜順之宜。故慎者不在失志之時。而在得意之地。不害者、不指無功之際。而指大用之期。故居高不危。行疾不傾者。正見其慎也。勢大不逼。勛積不疑者。始成其不害也。坤者臣道也。妻道也。乃以知慎不害為先也。此釋文明指其象。而申其辭也。夫受人施者。必善保之。承人之旨者。必善將順之。代人而有為者。必志于成全。從人有行者。必底于光大。此括囊之不為咎譽也。而咎譽不加焉。蓋囊之必括也。勢也、即理也。六四之位。唯降以俯就二爻之高。必約而順氣之行。又值承乾之地。有富厚之物。乃必自守以保之。以孚其德。而成其功。故囊括不關(guān)咎譽。而成德不害于主也。明此義矣。則知六二之利。自斯得也。六二者。坤之正位。以六四為之用。其功德所至。則其道高美。而孚光大之象。以其行止之慎。功業(yè)之不害,乃成六二之直方大。以其括囊之時。咎譽之不與。乃育六二之不習(xí)無不利。蓋其德至、道自凝也。人之處此。尤貴乎德用。成德乃達道也。故坤爻之義。皆合乾爻之辭。而一一必證之事物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易經(jīng)證釋乾卦(01)詳解
下一篇: 易經(jīng)證釋小畜卦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