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羲黃大學(xué) >> 學(xué)術(shù)之聲 >> 百家論道

      易經(jīng)證釋謙卦詳解

      網(wǎng)絡(luò) 2023-09-22 18:10:27

      《易經(jīng)證釋》謙卦


      孔子《宣圣講義》

      謙卦上坤下艮

      。以卦象言。五陰一陽。與師比復(fù)剝各卦似
      。其往來為豫
      。其反為剝
      。其對為履
      。其取義同于泰
      。蓋坤在上而其下為陽
      。其初動也為復(fù)
      。其次則師。其次則謙
      。謙為內(nèi)卦之變
      。即坤卦之三爻變乾也。凡陽皆出于乾
      。故謙有似于泰
      。泰為坤乾合
      。謙為坤艮合。艮為少男
      。亦乾之體
      。故其象亦為天道下行。地道上升
      。陰陽交合之卦
      。而所異者。陽少陰眾
      。陰陽錯行
      。以陽為貴。而陰能順之
      。陰柔從順
      。而陽剛在下。不屈不撓
      。卑以自牧
      。不詭不隨。靜以自止
      。乃見道之象
      。成德之器。其德用至純
      。和利于天下而毋違
      。孚感于鬼神而毋戾。通于性命而不害
      。發(fā)乎情義而不執(zhí)
      。大而能化。虛而能容
      。生成之而無功
      。位育之而無為。蓋本乎天道
      。而能用其始
      。本乎地道。而能用其終
      。是能全覆載之德
      。齊始終

      之道者也。地道代天

      。無成有終
      。山道象地。知止有定
      。返本復(fù)始
      。以溯諸無始
      。全體達(dá)用。以至于大用
      。則謙卦之所以成象也
      。按諸古易。艮為連山之首
      。以立人道之極
      。夏后氏仿之。以治天下
      。坤為歸藏之首
      。以立地道之極。殷人仿之
      。以治天下
      。而謙兼之。是合二易之用
      。而成人道之本
      。人道在艮。人生有性
      。其德至靜
      ,艮止以靜。乃孚天性
      。與乾之天道
      。坤之地道。列為三才三極
      。以盡天下之道
      。而生成萬物。以建天下之極
      。而變化一切。故道始于虛
      。發(fā)于靜
      。行者先止。動者先定
      。乃本末之事也
      。艮為人道之本。萬物之始
      。于五行為上
      。德合于坤。土為生化之母
      。其象著于河圖洛書
      。無土無物
      。而人類亦無所生養(yǎng)存在。則世間之所賴者
      。厥唯土
      。坤司其體。艮主其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蛳然蚝蟆R曰扇f類
      。坤化坎以為水
      。艮因乾以為山。山水相連
      。以盡其力
      。而人物生養(yǎng)繁息。以至無窮
      。此皆坤艮之德
      。而謙兼之。故能通天地之道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庩栔纭6⑷说乐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謙卦本乾陽下屈之義

      。而明靜止制動。柔伏制強之道
      。此多謂為道家言
      。實則天地自然之理也。陰貴陽用
      。陽貴陰用
      。凡易卦合此例者為當(dāng)。反之則兇
      。故地天為泰
      。而天地成否。此圣人上察天時
      。下察地理
      。發(fā)揚微妙。制立中極
      。而以卦著為至教
      。懸為定則也。觀謙之用
      。尤可證明
      。謙以艮少男從坤母
      。艮猶嬰孩。和而英發(fā)
      。生育之始
      。純乎天真。無物欲之侵濡
      。保性情之正軌
      。故能順從母意。委宛安詳
      。如孩提之愛其母
      。與天澤履之乾兌相孚。老父少女
      。親愛之情
      。同出天性。無絲亳做作
      。其卑順不屈于勢
      。其和樂不鄰于詐。故在下而能大
      。居卑而仍尊
      。和易光明。醇善綿密
      。中無隔閡
      。以底于終。為人道最美最令之德
      。行諸遠(yuǎn)近
      。無不同化也。傳曰:謙輕而豫泰
      。輕者易也
      。和易能近。道德自然
      。不假人為故曰輕
      。即所謂輕而易舉之意。非不重也
      。以輕則無所容心。而出于至真

      以輕則無須用力

      。而成于自然。故謙非讓也
      。非退葸也
      。非為名也
      。非弋利也。性也
      。道也
      。順之至也。此謙為圣人之教
      。君子之行
      。而取法于坤艮之合者也。道通天地
      。德洽鬼神
      。功達(dá)中和。用成位育
      。而約之以誠
      。納之以性。即老氏所謂沖也
      。沖虛而全其德
      。故用之不窮。誠之至也

      謙卦為易道最精

      。易教最明之卦。取象于坤艮
      。坤為地
      。艮為山。山在地面
      。而反居地下
      。坤為順。艮為止
      。山止于內(nèi)
      。坤順于外。故名謙
      。則本于靜止與卑牧之義也
      。夫陽主動而性剛。以屈于靜順
      。而得其位
      。以自守不失。則卑而不辱
      。止而能進(jìn)
      。則君子之志也。順天之道。而下育萬物
      。本地之利
      。而中藏乾元。應(yīng)天之高明而上濟(jì)
      。成地之博厚而上升
      。合為人之悠久、以至誠不息
      。蓋已盡三才之道
      。孚神形之用矣。故謙本地道
      。以昭天道
      。而建人道。人道立
      。而謙道行
      。人德明。而天地之德著
      。在天為道
      。在人為性。在卦為謙
      。在人為誠
      。謙而能誠。人道之極也
      。故其用見于中爻
      。中爻者人爻也。九三六四
      。一陰一陽
      。而人道備矣。與謙比者曰豫
      。豫之異乎謙者
      。亦唯中爻。九四六三
      。陰陽相錯
      。乃成德之象。成功之日
      。與謙之有所建立者不同
      。謙進(jìn)而豫退。謙勤而豫怠
      。謙立而豫行

      謙輕而豫泰

      。謙為乾惕以成始終
      。豫則堂皇以治功業(yè)
      。謙返躬以致其道。豫推己以布其德
      。故謙內(nèi)而豫外
      。謙謙而豫豫也。其系在三四兩爻之陰陽
      。謙內(nèi)陽而外陰
      。故成道自內(nèi)。豫外陽而內(nèi)陰
      。故立功于外
      。斯背人之行也。而君子法謙
      。以謙之無待于外也
      。無待于外。故無入而不自得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尚锌芍埂D艽竽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治亂咸宜
      。德業(yè)并茂。稱天地之道而與之齊
      。孚剛?cè)嶂露鴼w于一
      。此謙之所以繼大有而克承其緒也。

      謙以五陰一陽

      。陽為主
      、而居三爻。亦陽位
      。有同于乾九三之朝乾夕惕
      。而辭曰勞謙。勞即乾惕勵也
      。乾以天行健
      。君子自強不息謙以勞。而君子有終
      。是艮之一陽
      。即乾之一爻。故彖曰天道下濟(jì)
      。艮為少男而象山
      。取義為止
      。止則有守。山則大生
      。皆陽德而陰用
      。剛體而柔外也。故乾道本之
      。天地之覆載生成
      。莫不如是。陽內(nèi)陰外
      。以成其大用此泰之象也
      。而謙亦然。謙之六五
      。與泰之六四
      。皆曰不富以其鄰。以其取義同也
      。陽貴陰賤
      。陽寡陰眾。道之正也
      。事之順也
      。故謙雖卑而猶光明。雖屈而能伸
      。止而能行
      。此天下之至順者也。在卦之象
      。與師比復(fù)剝均相似
      。而以爻位殊其用。故謙之與豫
      。為往復(fù)卦
      。其道亦往復(fù)也。反謙成豫
      。則大人之事
      。蓋謙不以位貴。不以時勝
      。不以物為用
      。不以人為才。悠然自得
      。以同于天地
      。此人道之極也。故無不利
      。為其行止無礙
      。用舍自如
      。則雖富貴不能加。貧賤不能少
      。而無所動于中
      。無所役于外。宜其有終也
      。是能體乾之光明
      。行坤之靜順。而如艮之不移不易
      。則其自立也固。自知也明
      。則其待己不越于道
      。馭物不違于情。此立誠之行
      。而止至善
      、明明德之旨也。故謙字首言
      。言為行之彰
      。言而信者、行必誠
      。誠者必謙
      。謙者虛也。虛則能容
      ,虛以靜
      。道之所寄。虛以容
      。德之所大
      。故圣人致虛靜以成其謙。人之行也
      。易始難終
      。唯謙有終。德之至
      。道之凝也
      。至德不名。凝道無物
      。成行者超物
      。達(dá)德者通神。謙之有終
      。豈獨人事哉
      。修之至也
      。而必細(xì)求于象。方知致力之要
      。莫外于一陰一陽之道也
      。則中爻之九三六四。蓋人道在是
      。天地在其上下
      。交錯往來。以成既濟(jì)之象
      。固不獨成德也
      。既濟(jì)三四二爻。亦本此象
      。熟讀之當(dāng)明其趣矣

      謙:亨。君子有終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卦彖辭

      。言謙卦全體大用也
      。謙以陽屈于下。陰伸于上
      。而交契無礙
      。得中和之義。忠恕之情
      。其得亨
      。能通一切也。謙本以一陽貫通六爻
      。故字從兼
      。兼則能通。亨而通
      。則謙之道
      。無往不宜。而以坤合艮
      。艮主終始
      。坤為代終。故曰有終
      。事之為始易
      。為終難。得于先者
      。多失于后
      。行于暫者。多阻于久
      。利于此者
      。滯于彼
      。達(dá)于外者。困于中
      。唯謙則無不宜
      。故克有終。有終則始不必言矣
      。故唯謙克全始終
      。艮以止而不移其志。坤以順而不滯于物
      。故亨且有終
      。斯君子之道也。稱君子者
      。為謙以德為基
      。卑而不屈。尊而不傲
      。處常變咸宜。遇治亂不易
      。故比之君子
      。君子以成德為行。謙者德之最弘
      。而用之最利
      。故稱亨。而君子以之始終也
      。夫謙道無求于物
      。而不忤物。無待于外
      。而能行外
      。為其道之全。而中之固也
      。道全則能盡物之性
      。中固則能包外之情。故行止自如
      。遠(yuǎn)近同順
      。揆之卦象。中互師比
      。則有眾也
      。交往豫泰。則自愉也
      。有泉則天下歸之
      。自愉則性道渾然
      。無憂無慮。天道之玄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蓜t可象。人道之大
      。故謙兼內(nèi)行外功
      。天道人事。無不利也
      。無不吉也

      《宗主附注》

      謙卦六爻皆吉。人皆知之

      。而何以吉
      。則未能盡解。不獨取其謙讓也
      。乃謙之卦象所召
      。卦以五陰一陽。陽居三爻
      。為人位之正
      。而上下皆陰。但就三四兩爻言
      。九三六四
      。恰孚一陰一陽之道。陽內(nèi)陰外
      。剛中柔表
      。本未兼賅。體用俱備
      。斯人道正軌
      。人之德性所見也。故有守有為
      。能進(jìn)能止
      。克剛克柔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缮炜汕:嫌跁r中之圣
      。而無可無不可也
      。人之言行。各有過不及。皆不合于用
      。故強弱異宜
      。智愚殊道。而謙則無此弊
      ,時有治亂
      ,有宜不宜。亂世為材者
      。治世為賊
      。治世為賢者。亂世為昏
      。出處不同也
      。而謙則兼其長。持己有方
      。接物無忤
      。事上有度。待下成德
      。故無地不吉
      ,無時不吉。乃道出于中和
      。德成于至誠
      。而修養(yǎng)止于至善者也。君子師之
      。以為成人成物之行。而達(dá)乎天地鬼神之德也
      。蓋三代之治
      。成于三易。而謙備焉
      。道之教主于性道
      。而謙者焉。此謙之所以為貴也

      捆求卦爻之象

      。當(dāng)自得之。

      彖曰:謙亨

      。天道下濟(jì)而光明
      。地道下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
      。地道變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
      。君子之終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彖辭

      。明君子有終之義
      。而見謙道之大也。謙之下卦艮
      。乃乾一體
      。乾主陽。九三一爻
      。即乾九三在坤之下
      。與泰相類。故曰天道下濟(jì)
      。光明者
      、以艮之止。而象山之崇
      。艮為少男
      。陽初長。如稚子嬰兒
      。得天之全
      。嗜欲不加。中心誠坦
      。故曰光明
      。而九三陽居陽位。不為群陰所蔽
      。而能乾惕自貞
      。亦光明之象。坤升于上
      。故曰地道卑而上行
      。陰卑陽尊。坤道自卑也
      。天道在下
      。而能上洽。地道在上
      。而能下交
      。交相和協(xié)。以成謙卦
      。虧者不令滿也
      。益者補不足也。天道下濟(jì)以益坤。故曰虧盈益謙
      。益為巽震合
      。以巽陰震陽。震陽之復(fù)
      。巽陰之長
      。故名益。亦取補益之義
      。傳曰損上益下為益
      。謙之乾屈坤下。即損上以益下也
      。變者
      、易也。改換也
      。流者
      、留也。傅與也
      。坤本靜順
      。而代乾、則為健動
      。地本卑下
      。而上行。則為流變
      。謙以地之上升
      。而艮之下、亦為陰爻
      。猶山之入地中也
      。地道既升。以變易原用
      。陰爻仍在下。以博益于艮之陽爻
      。是變易其盈而流與謙也
      。害者惡之也。福者喜之也
      。鬼神無質(zhì)
      。以陽為德。福善禍淫
      。即貴陽賤陰也
      。人道亦然。人之性也、與神通
      。惡盈好謙
      。亦以陽貴陰賤。

      天道下濟(jì)

      。以成其善
      。地道上行。以易其惡
      。故鬼神福謙
      。人道好謙。皆以謙之孚于道
      。合于性也
      。謙之為德。上有靜順之坤
      。以化其剛暴
      。則遇物同和。下有止健之陽
      。以固其守
      。則持己不忒。在卦象言
      。為盈虛適中
      。剛?cè)岷系馈6谪缘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雖卑而居上
      。則不踰越。雖尊而自下
      。則為光明自在
      。故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君子以之終成其德
      。故曰君子之終也。尊而光
      。指艮之一陽
      、貴而居下。尊也
      。而獨持其德光明也
      。卑不可鱖。指上卦之坤
      。本地道之卑也
      。而上行以代乾有終
      。則不可踰矣。就卦用言
      。謙以虛用
      。德以止成。道以順行
      。故謙之為謙
      。本天地之道。兼健順之德
      。而為人道之基
      。天道所益。地道所流
      。鬼神所福
      。人道所好。德之至也
      。道之至也
      。又謙卦以象得名。以名明用
      。前半所釋
      、象也。而明名之所由來
      。后半所釋
      、名也。而推用之所及
      。至天道云云
      。為象言。亦為名言
      。為名言
      。即為德用言也。盈者謙之反
      。有謙必有盈
      。舉盈以祝謙。實明謙之妙也
      。謙之異乎盈者
      。在能舍己從人。而不失其己
      。正以一陽之在下也。

      陽貴而止于一

      。不以多為勝
      。陽高而止于下
      。不以上為榮。而反協(xié)于象陰
      。以有余補不及
      。以適于中和之道。忠恕之行
      。為道則道凝
      。為德則德至。宜乎其能終也
      。終字亦含深意
      。必達(dá)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方為道之終
      。必至于四海之內(nèi)。無一夫不獲
      。方為德之終
      。故稱曰君子。明其道德之成也

      象曰:地中有山

      。謙。君子以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

      孔子《宣圣講義》

      此全卦象辭。明人道之謙

      。而申卦象之旨也
      。謙之為義。人多末得其解
      。恒以退讓為謙之訓(xùn)
      。實末知卦象者也。卦象以山在地中
      。乃謙之本旨
      。夫山本居地上者。今乃在地中
      。豈非戾于情乎
      。然其為謙者正在此。不獨不戾于情
      。且能超情以適性
      。蓋山地、象也
      。由象生義
      。則易之道也
      。地中有山。以居高者
      、自卑而就下
      。在下者、因勢而上升
      。于是謙旨乃明
      。謙道始大。謙之用有二大義
      。一
      。居高者謙而下于卑也。若非高而下者
      。非謙也
      。二。在下者因上之謙而能高
      。若非由此自高者
      。非謙也。故謙義歸于平
      。去其泰而于益也
      。捐其豐。而成于咸也
      。加其損而登于升也
      。極其剝而復(fù)于中孚也。故謙為平
      。平則無不平
      、地之有山。末平也
      。山下于地
      。平矣。人中有上位
      。末平也
      。上謙以就下。平矣
      。物有富盈
      。末平也。富以益貧
      。平矣
      。是謙志在平。而其道用之無窮
      。故君子以謙而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

      。裒者節(jié)其有余。益者補其不足
      。稱者量之使當(dāng)。平者均之使合于中道
      。其為用與履相對
      。履以天澤合。五陽一陰
      。君子以之辨上下
      。定民志。為求平也
      。謙以山地合
      。五陰一陽。君子以之裒多益少
      。稱物平施
      。亦為平也。二者道同而用殊
      。以位異也
      。故謙為人道。履為治道
      。謙行于人類無不宜
      。履行于天下無治。無他
      。得其平而已

      稱物平施。有為也

      。以謙之德
      。非自利而已。必利物以成用
      。蓋謙繼大有之后
      。大有為物之豐盈。乃人類和平與戰(zhàn)爭之樞紐
      。聚之于一
      。則戰(zhàn)爭起。散之于眾
      。則和平見
      。謙也者。散而求其平也
      。平則和矣
      。裒多以益寡
      。則寡者亦不患貧。稱物而平施
      。則物力皆得其用
      。此成物也。利物也
      。物之為用
      。已詳大有卦。而如何成用
      。則賴有物者之能謙
      。故稱字最要。稱者
      。如其量而遂其才也
      。唯稱則無棄物。無廢才
      。無傷于腐朽
      。而供一人之嗜欲。無敗于爭奪
      。而啟天下之干戈
      。故物得其平。而天下亦平
      。后世論者以唯物之說
      。倡共產(chǎn)之議。而反促人類之爭
      。蓋末明謙之道也
      。失道則為害。得道則成利
      。是以君子先求物之平而必本于道
      。施者既與也。施報之施同義
      。非以為恩惠也
      。而必使之有利。所謂惠而不費
      。則在因民之利利之
      。蓋本于謙之天道下濟(jì)。其德必光明
      。以下濟(jì)而能升地道之卑也
      。故用在利人。而非利己。然人利矣
      。物利矣
      。己安往而不受其利哉。世無經(jīng)濟(jì)之爭
      。國無貧富之怨
      。以其早為之計也。繼謙之后為豫
      。豫于事先
      。則有備無患。豫于事后
      。則安居樂業(yè)。故謙卦之反
      、即豫也
      。裒多八字
      。皆為豫謀
      。而實施其成物之道
      。且本大有萬物豐盈
      。而昭示其處物之法則
      。立人道之綱維也
      。履為禮教治平之源
      。謙為物我兼利之本
      。二者相須成用
      。天下永治
      。人類永安。豈獨一時之利
      。一人之便已哉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

      。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初六爻辭

      。明初爻之用也。謙之初爻
      。即艮之初六
      。艮本山也。山為止象
      。為靜義
      。為少陽之動。為有限也
      。而上合于坤以成謙
      。則異艮矣。蓋艮為土。坤亦土
      。兩土合則變
      。艮主靜。坤亦靜
      。兩靜會
      、則亦變。且艮為陽加陰
      。其體靜而氣升
      。其德土。而名山
      。其用止
      、而志崇。是其變也
      。先見于艮
      。故爻辭喻之涉川。謙謙者
      、以謙之君子而能謙也
      。愈謙愈退。而德愈進(jìn)
      。故謙謙有所行也
      。且遠(yuǎn)將至于無疆。則應(yīng)坤之牝馬行地之義矣
      。體止而用行
      。道靜而德動。心近而志遠(yuǎn)
      。身退而澤流無垠
      。此以艮而涉大川。且為吉也
      。世之物事
      。或體用不同
      。本末異致者
      。皆如此例。而謙以艮為體
      。以坤為用
      。艮始于下。坤成于上
      。故艮之德比坤
      。而類于牝馬之行也。古無大舟。為行之阻者
      。莫如大川
      。果大川可涉。則何往而不達(dá)哉
      。曰用涉者
      。明其象之非。而本末之異也
      。若象有涉水
      。而體用同。則曰利涉
      。謙固熟于山道矣
      。而反以求于下。則涉水亦吉
      。此即天道下濟(jì)之所為也
      。天一生水。天道下濟(jì)
      。水乃不為險。觀于卦象
      。二至四互坎
      。即水也。而三至五互震
      。即木也
      。合則雷水解之象也。木行水則為舟
      。解則無阻
      。故宜于涉川。此皆爻之變
      。而屬體用之差
      。本末之殊者。乃比之君子能渡大難
      。越大險
      。而無不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君子無不謙

      。而尤能卑以自牧
      。是謙之又謙也。牧如牧羊之牧。自牧者不待人之責(zé)
      。不因外力之迫
      。即克己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思阂詮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取卦象九三一爻。下濟(jì)以從五陰也
      。艮之三爻
      。二陰一陽。陽本居三
      。今謙之九三
      。反居坤之陰爻下。故有克己之義
      。而初六一爻
      。處位最下。是謙之又謙之象也
      。初與四應(yīng)
      。兩爻皆陰。亦謙謙之象
      。且下卦主升
      。而陰爻主降。初位為剛
      。而六主柔
      。宜升而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蓜偠?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是其卑以自牧。尤為明著
      。此全卦皆以謙名
      。而初六則稱謙謙也。然謙之主在九三
      。君子之位也
      。九三下交于初六。以成其謙
      。雖卑不辱
      。雖下不賤。仍不失為君子
      。而能用以行于天下也
      。釋辭雖不及涉川
      。其義已寓卑牧中。為卑能近水
      。牧能行險也
      。故謙謙君子。卒能致其德于無疆矣

      《宗主附注》

      謙卦辭旨最含蓄

      。乃周文王當(dāng)被囚之時。以測君王之怒不測
      。而臣節(jié)之全不易
      。既次序連山歸藏二易之舊。求于天遵人道中
      。得一至宜至善之途
      。則莫如謙。謙本于艮坤之合
      。而坤在艮上
      。則止于下、而不希崇高
      。靜于上
      、而不失柔順。以道自固
      。以德自全
      。則雖亂邦可居。危邦可入
      。故名曰謙。明其恬退之志
      。而能以人勝天
      。以邀吉利于神人。不逢災(zāi)害于時位
      。故六爻辭皆吉
      。示其無可無不可。隨遇皆安也
      。既況之君子
      。而曰謙謙。卑以自牧重言之
      。使人知所重也
      。夫謙之于人道。順乎天
      。得乎人
      。不以時為言
      。不以地為論。而無不吉
      。則其所持者至矣
      。而不外一謙。唯謙乃能兼人
      。唯卑乃能勝人
      。此老氏主柔靜之旨。古之圣人
      。皆用之以淑身濟(jì)世
      。不獨避一時之災(zāi)。一地之害己也
      。故先自下
      。以禮自待。禮自卑而遵人
      ,則取謙意也
      。謙履相對。其功同也
      。禮可以衛(wèi)身
      。可以保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园蔡煜隆6侵t之道
      。履之行
      。故禮先敬人。而謙先克己
      。二者其旨?xì)w一也
      。履言時位。以禮樂必自天子出
      。謙不拘時位
      。則盡人能行之。謙以陽行陰
      。以剛行柔
      。雖極崇高。而仍自卑
      。極貴富
      。而仍自屈。故守貞如一
      。而能亨于天下也
      。于此可見圣人愛人類
      。重天下之利。雖危亂之世
      。仍不忘于行道
      。謙為行也。故初爻即曰用涉大川
      。此謙之所以為亨也
      。學(xué)者于此。當(dāng)悟其辭趣
      。而明其用
      、不獨拘拘于自保也。

      六二:鳴謙貞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六二爻辭

      。明本爻之用。而見其所以吉也
      。鳴者有所告也
      。積于內(nèi)。而宣諸外也
      。六二居內(nèi)卦之中
      。近于九三。而蓄德待用
      。修道待時者也
      。位中而心志益謙。交近而發(fā)揚可期
      。故曰鳴謙
      。以謙自鳴。而外聞其聲矣
      。在謙爻六二上六
      。皆曰鳴謙。而二為最吉
      。則位正而爻當(dāng)也
      。正則有守
      。不失其節(jié)
      。當(dāng)則可大。不失其功
      。故六二之鳴
      。乃不鳴自鳴。愈見其聲之遠(yuǎn)也
      。夫鳴鳥之聲也
      。鳥以飛騰為志
      。以求友而鳴。鳴則志已得
      。其為哀鳴者
      。必失志也。上六失志而嗚
      。鳴之哀也
      。六二得志而鳴。鳴之樂也
      。蓋得近九三
      、有唱和之友耳。然六二位居中
      。而德主靜
      。乃不失其貞。貞者正也
      。謙之本也
      。以貞自守。固吉
      。況有良友之相契哉
      。故鳴謙貞吉。亦君子之志也

      象曰:鳴謙貞吉

      。中心得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

      。明六二之得志也
      。中心有得。不虛此行
      。則貞吉之占
      。分所宜也。上六之鳴
      。則為末得
      。恰與此異。蓋時位之殊也
      。雖無他害
      。有比于危亂時君子。究非治平之可擬也
      。然以其能謙
      。終無不利。足見謙之皆吉矣
      。中心二字
      。合為忠
      。忠恕之道也。能忠恕
      、則盡己矣
      。推之為忠信。能忠信則行乎蠻貊可也
      。是六二之吉
      。不獨為一人占也。

      九三:勞謙

      。君子有終
      ,吉。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九三爻辭

      。言本爻之占
      。并明全卦之大用也。謙卦以一陽居五陰之間
      。實即一乾爻參入坤卦
      。此乾爻、九三是也
      。故九三一爻
      。為全卦主爻。謙之大用所寄也
      。九三者
      。即乾九三。在乾之辭
      。曰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厲。無咎
      。而謙之辭
      。則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二者辭異而義一也
      。勞謙者。乾恫若厲也
      。有終吉者
      。無咎也。而義尤進(jìn)一層矣
      。蓋謙九三雖同于乾
      。而其鄰六四
      。則坤也
      。九三六四
      。合孚其德。不獨無咎
      。且占終吉
      。若乾九三則承九四。二爻皆剛陽
      。重剛失中
      。本有咎也。以君子朝乾夕惕
      。僅乃免耳
      。是謙九三、既無重剛之嫌
      。加以勞動之德
      。其獲于天者。固不止于免咎
      。故曰君子有終吉
      。此句與彖辭同。則以此爻主全卦也
      。其義已見前
      。唯九三之有終。兼人事言
      。則以勞謙也
      。勞謙正如乾惕若厲。乾惕為勞中謙
      。若厲為謙中勞
      。朝夕者始終也。君子朝夕不懈
      。自始至終
      。乾惕若厲。則為謙者至矣
      。故曰勞謙人事也
      。就天道言之。則勞為慰勞

      如勞來之義

      。天以君子之謙而勞之。俾有終吉也
      。故乾稱天道以勖人事
      。謙則重人事以明天道。二者雖同。而致力殊也
      。夫勞謙因自勞
      。而得天之勞。因自謙
      。而受人之謙
      。則勞者不倦。謙者不卑
      。其有終吉可知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

      。明終吉之實
      。而證勞謙之大用不虛也。天勞之
      。民服之
      。正由六勞謙。勞則與天之行健
      。同有不息之誠
      。謙則盡人之性德。合孚仁智之道
      。故得天者得福
      。成人者成己。此其所以有終也
      。有終含成功之意
      。天生地成。道生德成
      。言有終
      、已包生成矣。故爻辭曰有終吉
      。而釋文指明為萬民服也
      。夫謙者自下于人。非欲服人也
      。而其終則人咸服焉
      。是謙之成用。為自尊也
      。而曰謙者
      。正以謙之用。在人己同成
      。謙者我之謙
      。服者萬民之謙
      。人己同謙。此所以為成也
      。為終也
      。為吉也。大哉勞謙
      。直與天同道矣。

      《宏教附注》

      謙通天人之道

      。賅內(nèi)外之行
      。所取義。即在三四兩爻
      。而尤在九三一爻
      。九三皆陽。而居群陰中
      ,得位為守
      。順時以行。故可行可止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纱罂杉?xì)。無不自得
      。而能吐納天地
      。交錯陰鷗。取既濟(jì)之中心
      。爭交泰之德用
      。故在道為成性存存。在德為位育無疆
      。不獨以謙退為處世之要也

      又曰世人以謙為私德。為消極之行

      。徒避禍患于一時
      。忘情于國天下者。實末明謙用之傅大也
      。夫子詳為講解
      。使讀者知圣人之心。早巳防經(jīng)濟(jì)之爭
      。共產(chǎn)之害
      。而求物之平。大眾之利
      。于謙卦寥寥數(shù)語中矣
      。果細(xì)悟之。當(dāng)?shù)媒鉀Q今后糾紛之正道。

      六四:無不利

      ,撝謙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六四爻辭。言本爻之用也

      。六四為上卦之始
      。即坤卦之初。下與艮交
      。而成一陰一陽之象
      。蓋艮之上爻。當(dāng)乾九三
      。而此爻當(dāng)坤六四
      。二爻恰相偶。以孚一陰一陽之道也
      。且六四本坤柔之德
      。升而居上。柔道外著
      。為地道大行
      。以協(xié)于牝馬之義。行地?zé)o疆
      。以成其厚載之功
      。其德用最純。功效足稱
      。與九三相得
      。為人道之全。以合于仁義體用之性
      。是謙卦之大用
      。當(dāng)取則于三四中爻也。三為陽
      。主進(jìn)
      。主有為。故名勞謙
      。為體于行健不息之道也
      。四為陰。主退
      ,主自反
      。故名撝謙。為體于順承代成之道也
      。撝者猶揮也
      。發(fā)揮之也
      。猶為也。作為之也
      。撝以為退
      。則如使之下。撝以有為
      。則如致之成
      。皆取順守之義。率循之誡
      。不自主待而更張之
      。不因位勢而擅專之。故曰撝
      。撝古揮字
      。亦同偽
      。蓋明其聽指揮
      。而為人也。指揮者
      。令之則從
      。命之則承。以六四下與九三應(yīng)也
      。柔道也
      。為人者。無出入其度
      。常始終其職
      。以六四接九三之后。而代之昭垂于外

      陰道也

      。陰代陽、以施之于物也
      。柔秉剛
      。以推之于道也。不自主持
      。更何患乎害
      。不失軌度。更何往而不利
      。此六四撝謙
      。而占無不利也。各爻占辭多在下
      。而此在上者
      。實寓深意
      。蓋全卦之妙用。全在一陰一陽之交互
      。陽在上而居下
      。陰在內(nèi)而出外。而九三六四
      、又陽與陰之代表也
      。九三以順上而交陰。六四以倒承而應(yīng)陽
      。此象之自然
      。而辭亦如之。故九三終吉在下
      。而六四無不利在前也
      。夫六四之無不利撝謙。明其所在皆利
      。而致之也則為撝謙
      。蓋謙之用。至六四正當(dāng)發(fā)揮之時
      。光大之際
      。尤在能循守舊葉。推展前猷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

      。不違則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

      。言不違于九三之度
      。而常遵坤之順承代終之道也。在九三之時
      。以勞謙之功
      。得萬民歸服。是天下已定
      。大業(yè)已成
      。此后所需。守成也
      。率度也
      。不愆不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死K前烈而已
      。故重在撝謙。謙而撝
      。則不違其則
      。不戾其道矣
      。況六四居外卦之始。為推行之初
      。而章陰以比爻率之
      。有如大眾領(lǐng)柚。一爻之順
      。全卦咸從
      。一人之和。全體咸睦
      。故六四撝謙
      。其照應(yīng)全卦各爻者也。而其無不利者
      。正不以謙而以撝
      。撝則謙之用尤大。謙之德尤純
      。故曰三四兩爻
      。人道之本也。

      《宗主附注》

      謙以第三爻為主爻

      ,乃眾陰中一陽
      。陽少則貴
      。而居剛地
      。所謂重剛也,重剛雖不中
      。而在群陰中
      。則不害其德。且得六四之配
      。六四重柔
      。剛?cè)嵯嗪稀9视靡擞跁r
      。道著于位
      。此謙之所以為盛德也。乾九三與坤六四
      。兩者俱傭
      。以立人道。其為完善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砸娨印@ぶ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柔而不辱
      。乾反居下
      。則剛而不亢。二德皆兼
      。而當(dāng)三四人爻之位
      。人本居天地之中。內(nèi)守乾剛
      。外行坤柔
      。內(nèi)外交濟(jì)。以成其道
      。故謙之為人道
      。實本于此。而三四在數(shù)為七
      。在運為金與木
      。當(dāng)東西之會。得天心之復(fù)
      。于氣為和
      。于形為平。平和得中
      。以保持元陽

      永古不敝。而日升月恒

      。以進(jìn)其德
      。是人類之福。天地之常序也
      。無過不及
      。故無災(zāi)害。以久遠(yuǎn)達(dá)無盡
      。故無夭折
      。此天時之和。地利之中
      。人道仁義之備也
      。猶一歲之春秋。四方之東西
      。無極寒極暑
      。偏旱偏潦。故為平為直
      。而無患于變也
      。其致此者。全在九三六四兩爻之得當(dāng)
      。乾剛坤柔之合孚
      。而兼內(nèi)外仁智之同化也
      。讀者于此。當(dāng)細(xì)味之

      又曰

      、謙與泰類。故爻辭亦有相同處
      。然泰為坤乾
      。謙為坤艮。其氣數(shù)不同
      。德用亦異
      。謙六爻皆吉。而九三六四最為吉利
      。以居中爻
      。為人道之基也。九三以陽領(lǐng)陰
      。六四以陰從陽
      。凡卦皆以陽為主。陰為從
      。為順
      。反之為逆。謙之三四爻
      。順之至也
      。順則利矣。六四以無不利三字冠全爻
      。明其為至順至利也
      。撝有如臂之使肘
      。手之使指
      。指揮自如。意不違拗
      。亦順利之詞
      。撝從手從為。言如手自為之
      。事之易者
      。多以指掌反手為喻。以其動則有成
      。舉則有功
      。不勞不困。而能措置如意
      。故曰撝
      。恰與九三勞字相對
      。九三以陽動而求進(jìn)。故宜勞
      。六四以陰靜而志順
      。故利撝。勞為撝之先
      。撝為勞之果
      。此始終初成之事。人道實如是也
      。君子先難后獲
      。先勤后裕。先自勞苦
      。以進(jìn)其德
      。而后指揮順利。以成其業(yè)也
      。故九三為則
      、六四為不違則。九三為憂勤致力
      。以開其先
      。六四為和易順承。以守其成也
      。故謙道見于此二爻
      。而人己內(nèi)外。同定于此二義也
      。舊注多專于字訓(xùn)
      。而忘其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蚓杏谖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失其通。使謙卦之用莫明
      。易教之奧不著
      。故此次特指出之。讀者勿囫圇吞視之耳

      《宏教附注》

      六四爻辭最要

      。既無不利在前。撝謙在后
      。蓋無不利者
      、天道也。撝謙者、人事也
      。因天道而及人事
      。以見人之所以應(yīng)天者之為重也。易之立教
      。全系此旨
      。而謙六四特著其例。則以謙為人道之本
      。而人道尤以六四為先也
      。蓋創(chuàng)始固難。守成尢不易
      、得天固難
      。應(yīng)天尤不易。此義實圣人昭垂萬古
      。特諄諄于文字間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受伐

      。無不利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六五爻辭。言本爻之用

      、及其所宜也
      。在泰之六四爻曰。翩翩不富以其鄰
      。而謙六五亦曰不富以其鄰
      。以謙泰相類也。泰上坤下乾
      。陰升于上
      。謙上坤下艮。陰亦上升
      。其象同也
      。而泰三陰三陽。二氣均平
      。謙則五陰一陽
      。陽寡陰眾。是其異也
      。其同者。陽下濟(jì)以引陰上
      。陰得陽而居高位
      。陽自卑而為謙。謙者平也。平則均
      。均則同富貧
      。蓋即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之義
      。故曰不富
      。泰之不富。陰陽自平
      。無多寡之殊也
      。謙之不富。以陽濟(jì)陰
      。裒多益寡
      。成其平也。故泰為天道
      。謙為人道
      。又謙卦承大有之余。本富有也
      。天道忌盈乃受之以謙
      。謙則兼也。富以濟(jì)貧
      。貧以均富
      。而富者不自富。天下亦無貧矣
      。夫不富者
      。非貧也。乃不獨富也
      。何以不獨富
      。以其鄰也。鄰者近也
      。人各有近
      。推之至于人類。皆鄰也
      。皆均濟(jì)而得其益
      。則一人不富。天下無貧矣
      。此稱物平施之效也
      。物稱是也。施則不同
      。施于一人為富
      。施于眾鄰則不富
      。施于一方為富施于天下則不富。是物成用而人類同利矣
      。然不富以其鄰
      。正由鄰之望其富也。謙以利人為先
      。則凡末富者
      。皆宜先益之。使與同富
      。則不富者
      。正以其鄰不富故。而不肯獨富也
      。曷言鄰而不及眾
      。以由近及遠(yuǎn)。君子之施也
      。若徒言兼愛
      。而厚薄不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蚝裾叻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者反厚。是墨也
      。非君子之志
      。顧?quán)忞m近。而居不得無鄰
      。推之天下皆鄰
      。則天下皆莫能外。君子之施
      。固無垠也
      。取義于牝馬行地之象也。其行無疆
      。其始足下
      。是以其鄰者。近猶遠(yuǎn)也
      。且鄰字含憐惜意
      。近者目睹。則憐恤之心易生
      。故舉鄰為言
      。此義已見泰矣。唯泰陰陽兩均
      。不待裒益
      。故曰不戒以孚
      。而謙陰多于陽
      。必賴平施
      。故爻辭異也。稱物為致物于用也
      。平施為求人之成也
      。則宜有所褒貶。有所賞罰
      。有所予奪
      。以劑之于平。則強者抑之
      。弱者扶之
      。善者護(hù)之。惡者膺之
      。則利用侵伐
      、以期于太平。亦裒益之義也
      。物之所積
      。盜賊瞰之。富之所儲
      。淫佚滋焉
      。在我不獨享以濟(jì)人。在人或?qū)恳詣儽?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則為上者
      、不得不有所懲制也。故侵伐之不可以已
      。非為己也
      。六五居上卦之中。當(dāng)上位之任
      。誅有菲
      。討不戢。乃其職也
      。本謙之道。致謙之用
      。先能不富以示天下。而后責(zé)人獨私者
      。雖用侵伐。無害于謙
      。故無不利也。

      象曰:利用侵伐

      。征不服也。

      孔子《宣圣講義》

      此申明爻辭之義

      。而見侵伐非好用兵也
      。蓋六五以陰居正位。有如在上者柔謙以下人
      。而先自卑抑也。然柔者必濟(jì)以剛
      。謙者必守其節(jié)
      。六五雖柔而位當(dāng)也。雖謙而行正也
      。居正位者。法之所寄
      。司政令者威之所存
      。六五與九三相應(yīng)。得陽剛之輔
      。所謂三五同功也。故有侵伐之象
      。然侵伐必為征誅有罪
      。必以不服教命
      、而后用兵
      。以六五先能自謙
      。以公平示人
      。天下咸服其德
      。則無須于侵伐。茍有不服者
      。不克奉謙公之教
      。隨平施之化。則不得已而用之
      。其所向亦無不利也。誠以侵伐非為私也
      。將以成其平
      。非為暴也。將以成其謙
      。以平以謙。則何往而不利哉
      。謙卦至五上兩爻
      。皆有用兵征伐之辭。不外成其謙
      。而劑之平也。謙之終也
      。則天下同謙。有一末謙
      。謙末至也。平之成也
      。則人類同平
      。有一末平。平末至也
      。蓋征伐有所要焉。天道以生殺相成
      。人道以賞罰相濟(jì)
      。無他。一陰一陽之道也
      。剛?cè)嵯嗾{(diào)。寬猛相得
      。則道自成
      。而德益大。謙者柔道也
      。五上二爻。柔之極也
      。物極必變
      。用極必反。柔極必以剛濟(jì)之。謙極必以威成之
      。故謙卦有師之象
      。前亦言之矣。征伐之事
      。師卦之義也。師以坎合坤
      。亦五陰一陽之卦
      。而謙卦內(nèi)亦互師象。此用兵之合于象也
      。師與比反
      。謙倒互比。比之匪人
      。為盜寇之象
      。亦不服也。故用師以征伐之
      。為糾之于正也
      。正則定矣。天下正定
      。而人類安和。則侵伐之功
      。與謙卑同其用矣

      上六:撝謙

      。利用行師
      。征邑國。

      孔子《宣圣講義》

      此謙上六爻辭

      。言上爻之用。及謙卦之至極
      、其道且變也
      。上六當(dāng)謙卦之終。居最末之位
      。乃全卦之極也
      。而由內(nèi)外言之。乃推至無盡之域
      。猶地之極。以行之且窮也
      。謙以坤道行地?zé)o疆
      。至上六為坤之終。亦行之極
      。極則變。變則反
      。故上六之變
      。為豫之初也。謙豫為往復(fù)卦。謙反為豫
      。豫復(fù)為謙
      。謙之終。即豫之始
      。鳴謙之義
      。已見六二爻。皆以謙鳴示眾也
      。謙而鳴。韭德至矣
      。六二之鳴
      。以居內(nèi)卦之中。當(dāng)謙之正位
      。謙以自卑為德
      。內(nèi)正其貞。恰孚其德
      。是成德之始也。故在內(nèi)鳴
      。上六在外卦之未
      。謙德既大。天下望之
      。是成德之終也。故鳴于外
      。內(nèi)鳴者。求己已盡
      。尚末徵信于人
      。鳴之以詔人也。是為忠
      。上六之外鳴。則推已之義
      。近者已悅
      。遠(yuǎn)者且來。而猶或有末洽者
      。則鳴以廣其謙
      。是為恕。又上六乘六五之余
      。當(dāng)高位之地。宜以謙推之天下
      。無所不應(yīng)
      。若末應(yīng)者。求之己而已盡
      。是當(dāng)本六五行師侵伐之義
      。而討其不服
      。責(zé)其不謙
      。蓋謙之極。其用反柔為剛也
      。已見六五爻講義矣
      。而上六之鳴謙。正如鳴鼓而攻之
      。鳴則聲罪致討之意。又較六五之侵伐有殊
      。侵伐或明師
      。或潛襲
      。當(dāng)視所宜
      、以征誅之。若上六則不服者
      、罪已著。害謙者、眾所怒
      。唯有聲明其故
      。而出師征討也。故曰鳴謙
      。利用行師征邑國
      。邑國者屬國也
      。非所直治之國
      。在今日言。則遠(yuǎn)鄙之國
      。蓋其居遠(yuǎn)。不得親受政教之化耳
      。如昔諸侯國下之邑也
      。非天子自封。不直隸于王
      。故恒梗王化
      。而害于教令之普行。謙之不克及于天下
      。是謙之用末盡
      。謙之志末得。則居上者
      。以謙行謙
      。不得不用師以成謙。即所謂用柔成剛
      。用陰成陽也。謙之對師為互象
      。師用于外。謙用于內(nèi)
      。謙之末達(dá)于遠(yuǎn)者
      。必利用于行師。而申征討也
      。邑國之象本于坤
      。坤為土。凡率土者
      、莫非國
      。茍有國名。即當(dāng)率王教
      。雖非直治。而德用猶天之覆
      。地之載
      。無不被也。況國異而人同
      。謙者人道之本也
      。有不率人道者。人類之賊。必有天誅
      。則征討者、猶申天誅也
      。故謙之行師。為成謙之志也
      。志末得而后用師
      。用之而謙用愈大。故利用師以大謙
      。則謙道無不包被
      。無不率循
      。而天下人類。無不知謙之美且善
      。則鳴謙
      。實謙自鳴矣。

      象曰:鳴謙

      。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
      。征邑國也。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坤之上六
      。曰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師之上六
      。曰大君有命閉國承家。小人勿用
      。謙取坤而用師
      。故曰利用行師
      。任邑國
      。皆本剛?cè)嵯酀?jì)。內(nèi)外相成之義也
      。上六與九三應(yīng)
      。九三為剛。且為全卦主爻
      。上六應(yīng)之。故有行師征討之辭
      。上六以柔極反剛
      。而所居地位極高
      。征討之住不得辭
      。與六五之侵伐一義。而九三在卦之中
      。將全卦五陰隔絕
      。陰陽租從。而升降有別
      。陰在內(nèi)者易從
      。在外者難服。以處地殊也
      。故六二鳴謙
      。為順以往外之時。其志相得
      。上六嗚謙
      。為逆以推行之際
      。其志不得。以上六居極地
      。若不反
      。則將窮也。故釋文曰
      。嗚謙
      。志末得也。此與六二之中心得也一語
      。恰相照
      。同一鳴謙。而六二為得
      。上六為末得
      。蓋上六之志在外。不得于外
      。由外之不服也
      。六二在內(nèi)。內(nèi)已從矣
      。故無用師征之語
      。且謙之互師。在三爻
      。即二三四爻互坎
      。五上初爻互坤。合成地水師也
      。則三爻為內(nèi)卦之中
      。上爻為外卦之正。是已反初為終矣
      。故用師為反行
      。為逆推。以上六變居外中爻
      。內(nèi)與九三應(yīng)
      。成外柔內(nèi)剛之象。恰孚師卦
      。故曰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凡用互卦皆如此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驈纳匣?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驈南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謙從下互。則為水地比以四三二為上卦
      。而初上五為下卦矣。又互剝與復(fù)
      。剝則反艮居上。復(fù)則反震居下
      。皆一陽五陰卦相互之象也。一卦六爻
      。其互亦同
      。睢質(zhì)卦不變。如乾坤之類
      。無論如何移易。仍乾坤也
      。故謙卦可互師比剝復(fù)。而與豫反
      。豫亦與謙之互同。謙變則成豫矣
      。謙以五陰從陽
      。而陽自卑
      。故曰謙
      。言其本高而自下也。以艮之一陽
      。反在九三故也
      。豫則以雷地合
      。而九四為陽。以震之一陽本在下。今居上卦九四
      。是復(fù)于上
      。其倒卦即地雷復(fù)
      。亦取陽復(fù)之義。而地位有高下
      。則其所行有遠(yuǎn)近。所達(dá)有難易
      。復(fù)遠(yuǎn)豫近。復(fù)難豫易也
      。若與謙比。則謙遠(yuǎn)而難
      。豫近而易
      。皆以陽言
      。陽主升
      。以至于上爻為志也。故謙為不足
      。豫為有余。謙為貞
      。豫為利。即以謙之內(nèi)外言
      。亦為內(nèi)貞外利。而由卦德言
      。則內(nèi)為貞。外為悔
      。以利則易悔也
      。有余亦易悔
      。有余即過
      。過則悔也。故在六二曰貞吉
      。在上六曰利用
      。雖不及悔?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谧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蓋以謙之德能無過也
      。故必曰鳴謙。若離謙則有悔矣
      。雖用剛而利猶在。能始終于謙也。謙之為用大矣哉

      《宗主附注》

      謙卦至上六

      。己為謙道之終。而與豫相接
      。啟豫之用。即在此上六一爻
      。謙豫相反相成。一往一來
      。一逆一順。謙往豫來
      。謙逆豫順。謙以陽下濟(jì)
      。為往為逆。豫以陽復(fù)升
      。為來為順。往而逆者艱難
      。故必謙。來而順者便易
      。故名豫。謙以己從人
      。而自守不屈。乃能承大有之業(yè)以不渝
      。豫以人從己。而自裕不危
      。乃能全謙之德以交孚于天下
      。然謙為己
      。亦為人也
      。成敗利害。皆齊之于一
      。故有吉無兇
      。豫則成人以成己也。得失榮枯
      。各有所判
      。故憂樂恒視其德。吉兇亦半焉
      。此則用之有殊
      。而持之有別也
      。則由陽爻之在上與在下。所生成者不同也
      。在下則道長而常虛。在上則途近而易滿
      。虛以自警
      。則有備無患
      。滿以臨人
      。則多欲害德。豫之名豫者
      。圣人恐其過于逸豫。而忘其害
      。欲其時自惕勵
      。而有所豫也
      。豫則立
      。不豫則害。大哉豫乎
      。豈徒優(yōu)游暇豫之謂乎。故君子因豫而知戒
      。戒則復(fù)于謙矣。

      又曰謙為坤艮合。卦皆主靜

      。而說卦稱謙輕。入多末解其羲
      。輕者輕視一切物也。以性主靜
      。而氣常止。靜則寡欲
      。止則克己
      。故能輕諸利害
      。獨往獨來。不為物役也
      。又輕者
      。譬之輕車減從
      。無所牽累
      。行止自如
      。不求人重。而先自卑
      。不以名重。而豫自抑
      。雖浮游于天地。如一羽之莫沉
      。雖吐納于洪而無一毫之被捐
      。此即所謂輕也
      。輕則清。清則升
      。天之上浮而虛者
      、輕也。道之無往不入者
      、輕也。唯能磨礪至于純精
      。而后能超然高舉。不滯于俗
      。唯能剔洗至于極細(xì)
      。而后能修然直往
      。不拘于形
      。故曰化
      。中庸稱至誠能化
      。孟子稱圣人大化。皆必先有謙之德用
      。輕之道力。非一蹴可幾者也
      。大道若虛。大德無名
      。謙從地道之純靜。以習(xí)于虛
      。自山道之知止。以進(jìn)予大定
      。與fo教止觀定慧
      。同一法門
      ,又兼連山歸藏二易之妙用
      。以發(fā)為道儒兩家之至教。故字從言兼
      。兼指兼二易。通二教。連山易
      。原名兼山。言指致誠
      。孟子所謂知言。誠必始于言
      。故謙德非獨退讓也
      。乃人道根本
      。合天地之道。而得其中和
      。明性命之理
      。而通其妙竅者也。謙豈易言哉
      。試讀夫子講義。當(dāng)知其精蘊矣

      《宏教附注》

      謙為人道根本

      。而所取義由于易之謙卦
      。關(guān)于卦象卦辭者
      。皆至精要。并非徒釋卦也
      。乃指示謙德得名與成用之道。此本于連山歸藏二易原羲
      。而復(fù)經(jīng)文王推衍為辭。其卦合坤艮
      。即連歸二易之首
      。故包舉三易之全。定人生道德之本
      。無論為道為儒舉不能外此為自修及安人之備。故稱謙為吉卦
      。言其克孚天地人三才之德用。而能諧性情之正者也。


      道家經(jīng)典.C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09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悟真篇14章,中卷.七言絕句.37-40在線注解
      《悟真篇》14章 中卷.七言絕句.37-40三十七月才天際半輪明
      ,早有龍吟虎嘯聲
      。便好用功修二八
      ,一時辰內(nèi)管丹成
      。三十八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語實堪聽
      。若言九載三年者,總是推延款日程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盧國龍教授講《道德經(jīng)》第六十章 ?來源:赤城賓館微信作者:盧國龍時間:2016-08-30 09:18:24 繁體中文版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者
      道家養(yǎng)生功法及功家必備驗方
      道家主張遵循自然法則
      ,按照自然規(guī)律處理問題
      ,這是人與大自然和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道家養(yǎng)生功法更是人類用大自然來保護(hù)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
      。 子午功道家養(yǎng)生功法
      太乙寶誥(注解)
      太乙寶誥(注解) ?來源:道醫(yī)學(xué)官網(wǎng)整理作者:閔智亭時間:2014-01-22 14:05:52 繁體中文版 太乙寶誥⑴至心皈命禮
      。青華長樂界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道”
       一、"道”是生命的本質(zhì)自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
      ,人類就想知道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為什么會是這樣?生命 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
      ?對自然和生命本原的認(rèn)識,乃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易經(jīng)周易第60卦,水澤節(jié)原文卦辭爻辭卦象預(yù)測應(yīng)用詳解
      《周易》第60卦 水澤節(jié)第60卦■■ ■■■■■■■■■ ■■■■ ■■■■■■■■■■■■坎上兌下水澤節(jié)節(jié):亨
      。 苦節(jié)不可貞。初九:不出戶庭
      ,無咎。九二:不出門庭
      ,兇
      。六三:不節(jié)若
      ,則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