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梓童化書云:予之在朝也,以聞方外之言,辭榮而歸道。逢隱者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大圣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xí)之,可度生死,死而不亡,終成正覺。若能中道而廢,則猶能擇地而處,亦可為神仙。予于是歷觀漢、唐諸仙,多在此處超脫而去者,豈非化書所謂中道而廢耶?
又覽龍牙頌云:學(xué)道如鉆火,逢煙未可休。予又歷觀宋、元諸仙,多在此處戶解而去者,豈非龍牙所謂逢煙而休耶?
雖則仙去,然卻缺末后一段工夫,畢竟有些欠穩(wěn)處。猶傅大士云:僥經(jīng)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亦不知壽命有限而不及修耶,抑亦不知不得此法而不能修也。
命宗人只知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而止,竟遺了煉虛合道一段。
是以無上師曰:養(yǎng)得金丹圓似月,未免有圓還有缺。何如煉個太陽紅,三界十方俱洞徹。
蓋圣修詣極自是少此一段不得。緣丹經(jīng)子書皆不曾言及末后一著。唯李清庵曾說到這里。
如門人問:脫胎后還有造化么?
清庵曰:有造化在。圣人云,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脫胎之后,正要腳踏實地,直待與虛空同體,方為了當(dāng)。
又云:更有煉虛一著,當(dāng)于言外求之。其見趣可謂度越諸仙矣。
但不肯說個實際出來,云何煉虛,作何歸著,竟自朦朦朧朧虛應(yīng)過去。亦不知是不會祖師意而不能說耶,抑亦不知是怕泄漏天機(jī)而不敢說也。
故水丘子嘆曰: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舍舟楫。閱盡丹書萬萬篇,末后一句無人說。
蓋此秘藏心印,皆fofo授手、祖祖相承,迄至六祖衣缽止,而不傳諸fo,秘藏于茲塞矣。自此而下鮮有知者。故曰:七祖如今未有人。
直到吾師尹公,以其夙植靈根,更得教外別傳之旨。忽一日禪關(guān)參透,豁然貫通,而千fo秘藏又復(fù)開于今日矣。
故悟道偈云:把個疑團(tuán)打破時,千fo心華今在茲。下大竿頭取進(jìn)步,虛空真宰天人師。
我今又承師旨而得此法,如獲無價寶珠。即劍南和尚云:自從說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然fo之地步甚高,而必至于虛空本體。本體虛空方成無上正等在覺而入涅槃。
故邵康節(jié)曰:圣人與太虛同體,與天地同用。今人求其義而不得,乃噫之曰:體太虛之體以為體,用天地之用以為用。此言大似隔窗窺日,不過見其光影而已。若言體太虛之體以為體,便是有個太虛在而著于體矣,何以能太虛?若言用天地之用以為用,便是有個天地在而著于用矣,何以能天地?然而太虛其知有體乎?其不知有體乎?天地其知有用乎?其不知有用乎?太虛不知有體而天地之用在于太虛之體,天地不知有用而太虛之體在于天地之用。體其所體者體其所用也,用其所用青用其所體也。乃至于粉碎虛空方為了當(dāng),何以故?
益本體,本虛空也。若著虛空相,便非本體虛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虛空。故不知有虛空,然后方可以言太虛天地之本體,不知有粉碎,然后方可以言太虛天地之虛空。究竟到此已會窺破虛空之本體,但未得安本體于虛空中。
即華嚴(yán)經(jīng)云;法性如虛空,諸fo于中住。到這里自知道虛空是本體,本體是虛空。必須再加功而上,上勝進(jìn)進(jìn)不已,直到水盡山窮,轉(zhuǎn)身百尺竿頭。至必至于不生不滅之根源。終必終于不生不滅之覺岸。于中方是極則處。此處無他,不過是返我于虛,復(fù)我于無而已。返復(fù)者,回機(jī)也。
故曰:一念回機(jī),便同本得。究竟人之本初原自虛無中來,虛化之為神,神化之為氣,氣化之為形,順則生人也。今則形復(fù)返之為氣,氣復(fù)返之為神,神復(fù)返之為虛,逆則成仙也。
古德云:何物高于天,生天者是。何物大于虛實,運虛空者是。蓋大道乃虛空之父母,虛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天地廣大,故能生萬物;虛空無際,故能生天地;空中不空,故能生虛空。而曰:生天地、生萬物,是皆空中不空者之有以主之也。以其空中不空,故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毋謂空中不空,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天地之地,以主張?zhí)斓囟奖阒病H晡阒^空中不空,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zhí)斓囟奖阒玻忠嗄苌钊胩摽?,以主張?zhí)摽斩奖阒病?
夫空中不空者,真空也。真空者,大道也。今之煉神還虛者,尤落在第二義,未到老氏無上至真之道也。煉虛合道者,此圣帝第一義,即是釋氏最上一乘之法也。
華嚴(yán)經(jīng)云:雖盡未來際,遍游諸fo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
此法只是復(fù)煉陽神,以歸還我毗盧性海耳。所以將前面分形散影之神攝歸本體,又將本體之神銷歸天谷,又將天谷之神退藏于祖竅之中。如龍養(yǎng)額下之珠、若雞抱巢中之卵,緊緊護(hù)持,毋容再出,并前面所修所證者,一齊貶向無先國里。依滅盡定而寂滅之,似釋迦掩室于摩竭,如凈名杜口于毗耶。此其所以自然造化而復(fù)性命之而復(fù)虛空之之不可以已也。而復(fù)性命,而復(fù)虛空,至此已五變化矣。變不盡變,化不盡化,非通靈變化之至神也。
故神百煉而愈靈,金百煉而愈精,煉之而復(fù)煉之,則一爐火焰煉虛空,化作微塵萬頃冰。壺照世界大如黍米。少焉,神光滿穴,旸焰騰空,自內(nèi)竅達(dá)于外竅外,大竅九而九竅之中,竅竅皆有神光也。小竅八萬四千,而八萬四千竅之中,竅竅皆有神光也。徹內(nèi)徹外,透頂透底,在在皆有神光也。如百千燈照耀一室,燈燈互昭,光光相涉,而人也,物也,莫不照耀于神光之中矣。是則是已尤非其至也。
然不能塞乎天地之間,則未滿東魯圣人乾元統(tǒng)天之分量也。又?jǐn)可耥w光,銷歸祖竅之中,一切不染,依滅盡定而寂滅之。寂滅既久,則神光如云發(fā)電,從中竅而貫于上竅,大竅小竅,竅竅皆有神光也。光明洞耀,照徹十方,上徹天界,下徹地界,中徹人界。三界之內(nèi),處處神光。若秦鏡之互照,猶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歷歷齊現(xiàn)。而神也,鬼也,莫不照耀于神光之中矣。妙則妙已,尤非其至也。
然不能遍入塵沙fajie,則未滿西竺圣人毗盧遮那之分量也。再又?jǐn)可耥w光,銷歸祖竅之中,一切不染,依滅盡定而寂滅之,寂滅既久,而六龍之變化全,則神光化為舍利光矣。如赫赫日輪,從祖竅之內(nèi)一涌而出,化為萬萬道毫光,直貫于九天之上。若百千昊日,放大光明,普照于三十大千世界。而圣也,賢也,及森羅萬象,莫不齊現(xiàn)于舍利光之中矣。
故大覺禪師云:一顆舍利光熠熠,照盡億萬無窮劫。大千世界總皈依,三十三天咸統(tǒng)攝。
而舍利光既遍滿于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尤未盡其分量。又自三千大千世界中復(fù)放無量寶光,宜充塞于極樂世界。既而又升于袈婆幢界,又升于音聲輪界,復(fù)直沖于勝蓮華世界,得與賢勝如來相會也。
自從無始分離,今日方才會面。彼此舍利交光,吻合一體,如如自然,廣無邊際。
所以經(jīng)頌云:諸fo似一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fofashen入我體,我身常入諸fo軀。王祖弘忍云:一fo二fo千萬fo,總是自身無別物。昔年親種善根來,今日依舊得渠力。荷澤禪師云:本來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認(rèn)得渠。萬劫迷頭今始悟,方知zixing自文殊。
zixing清靜,便是無垢fo。zixing如如,便是自在fo。zixing不昧,便是光明fo。zixing堅固,便是不壞fo。各各諸fo,自身俱有。說亦不盡唯一性,爾性即是心,心即是fo。新fo舊成,曾無二體,以報身就fashen,如出模之像,像本舊成,一體無異。新成舊fo,亦無二形,以fashen就報身,如金成像,昔未成象金,故今成像,竟諸fo如已成像之金仙。眾生如未成像之金礦,成與未成,似分前后,則金體始終更無前別。
故圓覺經(jīng)曰: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jīng)無窮時,金性不壞。原此金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至于十方眾生,皆我金剛fo性。而天地萬物,咸囿我如來之fashen矣。到此地位,方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遍fajie是個如來藏,盡大地是個法王身。實際無差,與三世fo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日涅槃。fashen其大也,虛空且難籠其體,真心其妙也,神鬼亦莫測其機(jī)。窮未來際為一晝夜,盡微塵海為一剎那。前千古而后乎今,無不是這個總持,上乎天而下乎地,無不是這個充塞。
二祖慧可曰:囫囫圇圇成這個,世世生生不變遷。太上所以云:天地有壞,這個不壞。
這個才是真我,這個才是真如,這個才是真性命,這個才是真本體,這個才是真虛空,這個才是真實相,這個才是菩提道場,這個才是涅槃實地,這個才是不垢不凈,這個才是非色非空,這個才是自覺圣智,這個才是無上法輪,這個才是本性虛無、虛無實體,這個才是常住真心、隨心自在,這個才是fo之妙用、快樂無量,這個才是煩惱業(yè)凈、本來空寂,這個才是一切因果、皆無夢幻,這個才是生滅滅己、寂滅為樂,這個才是金剛不變、不壞之真體,這個才是無始不生、不滅之元神,這個方是不可量、不可稱、不可思議、無邊功德,這個才是清凈fashen、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毗盧遮那fo。
偈曰:天上天下無如fo,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fo者。
1、創(chuàng)立時間不同:儒創(chuàng)立于春秋末期;釋即佛教傳入中國約在后漢初期;道建立時間是東周時期。
2、創(chuàng)立人不同:儒教創(chuàng)立者是魯國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佛教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nèi))喬達(dá)摩悉達(dá)多創(chuàng)立的;道教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jù)《道德經(jīng)》(即《老子》)《南華經(jīng)》(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chuàng)立的宗教。
3、來源不同:釋是古印度傳入,釋和道都是中國本土宗教。
擴(kuò)展資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范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范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
明代儒、釋、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學(xué)者為中心,并由眾多名僧、方士參與其間,互相交游,互為影響,最終導(dǎo)致道、佛的世俗化以及儒學(xué)的通俗化。
參考資料:-儒釋道
親,只要你執(zhí)著了,你就是妄人,是癡人了?,F(xiàn)在這個年代講品牌,講證件,講知名度。
但是以前呢,真正有本事的人,哪些大賢人大圣人,都是看透一切放下一切的。所以他們對功名利祿看得很輕。但是很多大賢人大圣人是與世不爭的,所以留名下來就少了。
你知道道家的出發(fā)點什么嗎?很明確的告訴你,道家講的是修道。比起一般的人間糟蹋書,像什么小說之說,文學(xué)之類,詩經(jīng)之類,是遠(yuǎn)遠(yuǎn)不及的。這個道就是道德經(jīng)講的哪個道。道家人是做這些的。不像我們今天的人,上班,累,又不甘,怨,卻又不能與世不爭。所以天天折磨自己。浪費自己,摧殘自己。什么叫修道,修道就是煉丹,就是金丹大道,就是修煉自己的元神,達(dá)到元神出身,還虛入道。地神出體之后就是也有等級的。天仙,神仙,地仙。天仙最尊,但是無質(zhì)無形,可以入水火,穿金石,隨風(fēng)而行,上升九天,下達(dá)冥城。也許你不相信,但是中國的所有的仙都是修來的,都是由人而修來的。修這個的目的就是達(dá)到永生。元神不滅,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仙是道家的叫法,和佛家的佛差不多一個層次,這些都 是很抽象的。也許你不相信,也許你會感覺我在亂說八道,但是只要你看看道家的書籍【龍虎經(jīng)】【黃庭經(jīng)】【太乙金華】【周易參同契】【靈寶經(jīng)】【性命圭旨】這些都是道家的書,講的都是修煉金丹大道,目的都是修出自己的元神不受五行之約束。這些,才是真真正正的道家的思想和核心。我認(rèn)為這也是中國最偉大的科學(xué)最高深的學(xué)問。要是你不信,可以看看【道藏】,【道藏】講的都是修煉的方法和目的,都是以成仙成神為目的的。這一思想和追求,是最偉大最宏偉的追求。這才是正正的道家干的事。
好了,說了道家之后,我建議你看看佛經(jīng),道書佛經(jīng)都是古文來的,沒有一定的基礎(chǔ)是看不懂的。有一點建議是,千萬不要總是將道書上的注解當(dāng)是正見。這樣只會害了你。
最后,我來建議你看兩本書:一本是【太乙金華】,另一本是【性命圭旨】。要是你只看看文字,不修行的,專門用來背幾句以便出去賣弄,并當(dāng)此作為一個高尊的自認(rèn)為有學(xué)識的,建議你看論語,或者看歷史,因為真正道家講的,不是用于搬弄文字的,而是專門用來修煉,用自己經(jīng)歷來論證的。希望采納。。。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見干丹書。又稱“二五之精”,指由陰陽二氣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生命的本源物質(zhì),并具有調(diào)節(jié)與主宰生殖、生民發(fā)育的作用。
《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內(nèi)經(jīng)》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jīng)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張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確肯定此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秦漢及以后的道家多論元精,多指“氣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訓(xùn)》:“煩氣為蟲,精氣為人?!蓖醭洹墩摵?超奇》:“天稟元氣,人受元精”,而道教學(xué)者則肯定元精不僅僅是氣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識種子?!独献酉攵ⅰ罚骸八跃?,道之別氣也”,“精結(jié)為神,欲令神不死,當(dāng)結(jié)精自守。”張伯端《青華秘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而元精產(chǎn)”。柳華陽《金仙證論?正道淺說》:“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關(guān)鎖,其名雖然稱之曰精,其里本自無形,因靜中而動,言之曰元精矣”。又補注:“此精當(dāng)未動之先,里本虛無,有何精可名?因人靜極,陽炁從靜而發(fā)動,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虛《道竅談?先天直指》:“以言其精,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與陰陽之氣共生成。”李涵虛還把元精稱為至精,以與后天交感之精區(qū)分開來。這與陳致虛《金丹大要》中的解釋相同。
2
元神:常常與“元性”、“先天之性”混稱。意即父母媾精結(jié)胎成形之后,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xiàn)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tài)。氣功態(tài)下,人處于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tài)即乃元神所現(xiàn)。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dá)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tài)。
《黃庭外景經(jīng)》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薄睹}望》說:“內(nèi)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薄次湫g(shù)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于內(nèi),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后,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為具有神識的人所不同與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說就是一種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導(dǎo)位置的本性。換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虛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學(xué)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囂塵,心神凝寂,故復(fù)于真性,反于惠命?!边@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督?jīng)》又云:‘以輔萬物之自然?!镏匀唬次镏佬砸??!痹凇兜澜塘x樞?道性義》看來,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無一物,即真實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眾生皆與自然同也。也就是說元性是關(guān)于眾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為塵俗所動的寧靜本性。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雖然專論道教的修煉方法,其中說道:“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凈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fù)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眲傄簿褪钦f,人的心性以道為本,清靜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離了道,所以要“凈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體?;貧w“元性”也就是修煉的目的。
4,
元情:它屬于“義”,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發(fā)展的感性的具體表現(xiàn)??隙ㄈ藗兊淖灾饕庾R,強(qiáng)調(diào)個體性與平常心。強(qiáng)調(diào)“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師友載籍?!币簿褪钦f這種元情是無情之情,即不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張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榮辱的考慮、出處隨順自然,以求得個體生命的保全和自由發(fā)展,“達(dá)于情而遂于命”,反對違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說“上義”就是道情,它具有濟(jì)安扶危、助人為樂、處善聚緣、助弱扶危、果斷有力、利生舍己、排憂解難、扶生萬物等的一些表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都是明顯地超出了內(nèi)環(huán)境之外的具體實施和作為,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思想和觀念,可以說它就是行道的一種表現(xiàn),是行德的一種表現(xiàn)。由于有這些特點和特性,老子才在這里說“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這個“有以為”就是在實踐過程中雖然具備了上乘的義德,但是這些義德的表現(xiàn),還必須在后天的有為狀態(tài)中去進(jìn)行實踐,產(chǎn)生的能量又反饋到無為之中?!盀槎粸椋瑸槎袨椤?,兩者是一個有機(jī)的結(jié)合。先天占主導(dǎo)地位、后天占輔導(dǎo)地位的仁德以及義德,這兩者之間相比較,就有一種自然的差異性,把握好了這個差異性對我們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元情的重要特點就是善待萬物,我們都能善待萬物了嗎?義是否表現(xiàn)在我們的行為之中?如果沒有這些表現(xiàn),那么你的義德就是空的。所以透發(fā)于內(nèi)的仁德,行之于外的義德,兩者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要整體把握住,結(jié)合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結(jié)合自己內(nèi)環(huán)境的點點滴滴,進(jìn)行綜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識上的缺德,還是實質(zhì)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識上的提升,那就還需要行道、修德,通過行德來進(jìn)行改變和再造。
5,元氣:人身元氣又你“原氣”、“真氣”,是存在于體內(nèi)惟動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zhì)。氣功學(xué)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細(xì)細(xì)蘊蘊,生于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nèi)呼吸(潛氣內(nèi)轉(zhuǎn))的循環(huán)動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jīng)絡(luò)功能活動的原動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營衛(wèi)之氣、臟腑之氣、經(jīng)脈之氣等。氣功學(xué)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潛藏的內(nèi)氣,而后天之“氣”則著重指形于呼吸之氣(外呼吸),《難經(jīng)?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義簡稱為“氣”?!鹅`樞?刺節(jié)真邪》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允身者也”,此氣源于先天而養(yǎng)于后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xiàn)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后天之“氣”的區(qū)別。
元氣論認(rèn)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tǒng)一的物質(zhì)基礎(chǔ),“大人生廠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叭酥擞珊鯕狻保ň霸廊珪罚?“出入廢則神機(jī)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體通過元氣的調(diào)控作用,以維持內(nèi)環(huán)境及內(nèi)外環(huán)境間的陰陽平衡:有人從“場”論角度,認(rèn)為元氣是一種“動態(tài)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chǎn)生感覺,能聯(lián)系調(diào)節(jié)機(jī)體內(nèi)外環(huán)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xié)調(diào)。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臟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東
火 元神 禮 心 南
土 元氣 信 脾 中
金 元情 義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腎 北
研究五行性理,為養(yǎng)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臟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陽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擔(dān)當(dāng)力。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說酸話,作事不許人辯駁,多不孝,一生多難。好生怒氣,怒氣傷肝,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胸膈不舒,耳嗚牙痛。若想病好,必須撥陰取陽,問主意。以仁德存心,愛人愛物,戒殺。德能養(yǎng)性,行持日久,元性復(fù)初。 心臟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人。陽火性火,溫柔謙讓、明禮、?止合度。陰火性人,急躁、好爭理、喜夸張、好虛榮、貪而無厭,作事有頭無尾。有一分陰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傷心,心熱心跳,失眠?狂,音啞疔瘡。要想病好,問明禮。撥陰取陽,以禮存心,戒邪淫。禮能養(yǎng)心,行持日久,元神復(fù)初。 脾臟屬土,戊土為陽土,己土為陰土。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勤儉樸素,篤行道德。陰土性人,固執(zhí)死板、心量狹窄,蠢笨蠻橫。好怨人,怨人傷脾,膨悶脹飽,腹疼吐瀉,氣虛氣短,面黃懶惰。若想病好,問信實。撥陰取陽,抱住信實,認(rèn)因果,戒妄語。行持日久,元氣復(fù)初。 肺臟屬金,庚金為陽金,辛金為陰金。陽金性人,豪爽活潑,善交際、有義氣,敏捷果斷。陰金性人,殘忍嫉?,虛假好辯,諂諛輕佻。陰金性人多命薄,好惱人。惱人傷肺,氣喘、咳嗽、有各種肺病。若想病好,問響亮。撥陰取陽,要有義氣,找人好處,戒愛?。ūI)。行持日久,元情復(fù)初。 腎臟屬水,壬水是陽水,癸水是陰水。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靈手巧,擅精藝術(shù),肯低矮就下。陰水性人,愚魯、遲鈍、遇事退縮,多憂多慮,好煩人。煩人傷腎,腰腿酸痛,遺精淋癥,虛癌癱痿,疝氣郁結(jié)。若想病好,問柔和。撥陰取陽,認(rèn)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復(fù)初。 佛教戒殺,就是孔子講的仁字,仁是德,德能養(yǎng)性,是陽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氣,不動性(不發(fā)脾氣),立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yǎng)足元性。 佛教戒淫,儒家守禮,禮能養(yǎng)心,神足,是陽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禮達(dá)時,聰明過人,能化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yǎng)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講信,信是萬善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信能保氣,是陽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環(huán),能生萬物。行持日久,自然積足元氣。 佛教戒盜,孟子講義,大義參天,情理足,是陽金。?金性人果斷,是成仙的根。知人好處,有義氣,緣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講智,智能養(yǎng)腎,是陽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認(rèn)不是,認(rèn)不是生智慧,能養(yǎng)萬物,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嚴(yán)守戒律,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dāng)體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氣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撥陰取陽,實作實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說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實踐,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識別法 一個人是什么性,可以從形狀、面色、聲音、行態(tài)(?、形、色、聲音、行)幾方面來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長臉上寬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壓有聲;說話的聲音,直而短,齒音;生氣時,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帶殺氣。 火性人:身材圓胖,肩圓,棗核形臉上尖中寬;行動急速,走路上身搖擺;說話聲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紅臉;肉多橫紋,一生氣,面紅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圓臉、蒜頭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動沉重踏實;說話鼻音重,好生悶氣,生氣時面色焦黃。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齒白,顴骨高,臉形長方,身段不高,體材單薄;行動敏捷,說話聲音響亮,唇音;好惱人,生氣時面色煞白,惱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臉;重下頦,多肥胖,粗眉大眼,毛發(fā)深黑,行動緩慢,坐立時均好扶倚;說話聲音,慢長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氣時好哭。 把各種性情人的“形、色、聲音、行”記清楚,自能見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靈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則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覺照,洞徹十方。 心界的陽木,正直、有良心;陰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陽火,謙虛、明禮;陰火,爭理、貪名、好高愛利。心界的陽土,誠實、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陰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陽金,會找人好處,人情圓到;陰金,好分辯、嫉?心重、好惱人。心界的陽水,清靜、平和;陰水、憂慮、好煩人。 心界的陰陽,像太極的陰陽魚似的,互為消長。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腦膜上。愚人以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動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誠于中,形于外?!薄叭酥暭?,如見其肺肝然!”,這就是說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說,意念一動,浪傳十方。況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為什么性。作善事,就長善性。
元性:人生下來就附帶著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無法改變。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當(dāng)沒有時精神就崩潰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氣:出自腹中,氣不續(xù),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陽,現(xiàn)代稱荷爾蒙
性命圭旨是一本用心理學(xué)調(diào)節(jié)生理機(jī)能改變的意念改變物質(zhì)與人體生理提升把凡人升級為神仙的氣功神話書,氣功修煉這是強(qiáng)身健體防病調(diào)氣血流通經(jīng)絡(luò)排毒排病氣減病去病的人體按時間生理機(jī)能運轉(zhuǎn)技術(shù)調(diào)控導(dǎo)引氣血貫通病灶扶正排病是有的,氣功修仙不太可能的,你見過神仙了嗎?恐怕連鬼魂也沒有見過,有唯心嫌疑,妙想天開,道教氣功有比較實用的科學(xué)的書,例如氣功六字口訣配合五臟六腑的調(diào)控氣血來治病防病保健鍛煉身體健康快樂大本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131/611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