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低血壓的原因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tài)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tǒng)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會影響換著的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疾病。
(1)原發(fā)性低血壓病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tài),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fā)性低血壓病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tǒng)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fā)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fā)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fā)于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yǎng)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二、老年人低血壓有哪些表現
1.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蜉^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xù)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tài)。
(1)體質性低血壓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體位性低血壓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fā)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
(3)繼發(fā)性低血壓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fā)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yǎng)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三、老年人低血壓如何治療
1.病因治療
對體質虛弱者要加強營養(yǎng);對患有肺結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緊治療;因藥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調整用藥劑量。如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后血壓下降過快而感到不適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調整給藥方法和劑量;對體位性低血壓患者,由臥位站立時注意不要過猛,或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壓引起摔跤等。
2.適當加強鍛煉
生活要有規(guī)律,防止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得更低。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適當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jié)功能,加速血液循環(huán),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fā)作,老年人鍛煉應根據環(huán)境條件和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散步、健身操等。
3.調整飲食
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回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低血壓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飲些淡鹽開水,或吃稍咸的飲食以增加飲水量,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從而可提高血壓;適量飲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興奮呼吸中樞及心血管系統(tǒng);適量飲酒(葡萄酒最好,或飲適量啤酒,不宜飲烈性白酒),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加快血流,促進心臟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四、老年人低血壓日常要注意的事項
血壓過高易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中風;而血壓偏低也可誘發(fā)腦血栓形成,也能導致中風,這是因為在血壓較低時,腦血流速度緩慢,甚至暫時停頓,使本身粘稠度偏高的血液易在已發(fā)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實上,極大多數腦血栓形成發(fā)生在老年人安靜睡眠時,因為這時老年人血壓偏低,血流緩慢。所以,有低血壓狀態(tài)的人也要時時提防腦中風。如出現頭暈、站立不穩(wěn)、甚至暈厥時應檢查血壓。收縮壓低于100mmHg則為低血壓,在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上述癥狀之后,應在積極防治動脈硬化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同時,防止和糾正低血壓,預防腦血栓形成。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慎用安眠藥很多老年人有失眠等癥狀,長期服用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等藥物,此類藥不但能抑制大腦皮層,也能使血壓降低,造成低血壓。
2.提醒各位注意:患有低血壓狀態(tài)的人若同時有營養(yǎng)不良,或一下子喝大量的酒,會使原本已低的血壓很快地下降。所以,低血壓的人平時應注意營養(yǎng)和保健,防止營養(yǎng)不良,生活中以少飲酒或忌酒為宜。
3.積極治療老年性低血壓。老年人因自身調節(jié)功能減退,常有低血壓發(fā)生,若平時常發(fā)生頭昏、黑朦、昏厥癥狀,應口服麻黃素或利他林藥物治療低血壓,以防止因低血壓而引起的腦中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014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巴旦木和杏仁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