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原來有這么多的功效與作用
中醫(yī)世家
2023-08-05 09:36:22
可能有的人沒有聽說過知母是什么
,知母屬于一種草本植物
,可以作為一種中藥
,知母有很多的功效和作用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些知母的功效以及知母的作用
,讓大家對知母有更深的了解和認(rèn)識吧
。
知母

知母也叫毛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狀莖
,葉由基部叢生細(xì)長披針形,花莖自葉叢中長出
,圓柱形直立
,總狀花絮,成簇
,生在頂部成穗狀
。
知母的花是粉紅色的,還有淡紫色
,白色,知母的果實(shí)是橢圓形狀的
,里面有很多黑色的種子
,一般知母的花果期是6-9月。
知母中國各地都有栽培
,抗旱抗寒能力強(qiáng)
,干旱少雨的荒山、荒漠
、荒地中都能生長
,是綠化山區(qū)和荒原的首選品種,全年各季節(jié)都能播種
,主要是春播或夏播
。
知母的干燥根狀莖為著名中藥,性苦寒
,有滋陰降火
、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
。屬清熱下火藥
。
知母主要產(chǎn)自于河北地區(qū),知母有“毛知母”和“知母肉”的分別
。
中藥別名:兔子油草
、大蘆水、媽媽草
、蒜瓣子草
、羊胡子根
、地參等。
知母的功效
【功效】
清熱瀉火 外治外感熱病
,高熱煩渴
,內(nèi)治肺熱咳嗽,胃熱消渴
。
生津潤燥 肺燥咳嗽
,腸燥便秘,骨蒸潮熱
。
知母主要能治療溫?zé)岵?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高熱煩渴,咳嗽氣喘
,便秘等?/p>
用于外感熱病
,高熱煩渴,肺熱燥咳
,骨蒸潮熱
,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
用于熱病煩渴
本品甘寒質(zhì)潤
,善清肺胃氣分實(shí)熱,而除煩止渴
。用于溫?zé)岵⌒盁峥菏?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壯熱、煩渴
、脈洪大等肺胃實(shí)熱證
。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
用于肺熱咳嗽陰虛燥咳
本品功能清瀉肺火
,滋陰潤肺。用于肺熱咳嗽
、痰黃粘稠
,常配瓜蔞、大貝母
、膽南星同用
。
或陰虛燥咳、干咳少痰者
,多與貝母同用
,如二母散。
知母的藥用價(jià)值
藥材名 知母
拼音 ZHI MU
拉丁名 Rhizoma Anemarrhenae
別名 連母
、水須
、穿地龍
類別 清熱瀉火藥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
。
藥用部位 根莖
采收 春秋二季采挖。
加工 除去須根及泥沙
,曬干
。
性味歸經(jīng) 苦、甘
,寒
。歸肺、胃
、腎經(jīng)
。
功能 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
主治 用于外感熱病
,高熱煩渴,肺熱燥咳
,骨蒸潮熱
,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
。
應(yīng)用
1. 用于熱病煩渴
。本品甘寒質(zhì)潤,善清肺胃氣分實(shí)熱
,而除煩止渴。用于溫?zé)岵⌒盁峥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壯熱
、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shí)熱證
。常與石膏相須為用
,如白虎湯。
2. 用于肺熱咳嗽
,陰虛燥咳
。本品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
。用于肺熱咳嗽
、痰黃粘稠,常配瓜蔞
、大貝母
、膽南星同用;或陰虛燥咳
、干咳少痰者
,多與貝母同用
,如二母散。
3. 用于骨蒸潮熱
。本品又能滋腎陰
、潤腎燥而退骨蒸,故有滋陰降火之功
。用于陰虛火旺
,骨蒸潮熱、盜汗
、心煩等癥
,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yǎng)陰藥中
,以加強(qiáng)滋陰降火之效
,如知柏地黃丸。
4. 用于陰虛消渴
,腸燥便秘
。本品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
。用于內(nèi)熱傷津
,口渴引飲之消渴病,常與天花粉
、葛根等配用
,如玉液湯。用于腸燥便秘
,常與生首烏
、當(dāng)歸、麻仁同用
,又有潤腸通便之效
。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
;或入丸
、散。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潮
。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禁服
。
主 產(chǎn) 地 山西
、河北、東北
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條狀
,微彎曲
,略扁
,偶有分枝,長3~15cm
,直徑0.8~1.5cm
,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表面黃棕色至棕色
,上面有一凹溝
,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
,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
;下面隆起而略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diǎn)狀根痕
。質(zhì)硬
,易折斷,斷面黃白色
。氣微
,味微甜、略苦
,嚼之帶粘性
。
【英文名】 RHIZOMA ANEMARRHENAE
【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
、地參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干燥根莖
。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須根及泥沙
,曬干,習(xí)稱“毛知母”
;或除去外皮,曬干
。
【制法】
知母:除去雜質(zhì)
,洗凈,潤透
,切厚片
,干燥,去毛屑
。
鹽知母:取知母片
,照鹽水炙法(附錄Ⅱ D)炒干(每100斤加鹽2斤半用開水化開)。本品照上述[含量測定]項(xiàng)下的方法測定
,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 0.90%
。
【性狀】本品呈長條狀
,微彎曲,略扁
,偶有分枝
,長3~15cm ,直徑0.8~1.5cm,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
。表面黃棕色至棕色
,上面有一凹溝,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
,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的殘存葉基
,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而略皺縮
,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diǎn)狀根痕
。質(zhì)硬,易折斷
,斷面黃白色
。氣微,味微甜
、略苦
,嚼之帶黏性。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2g
,加乙醇10ml
,振搖后放置20分鐘,吸取上清液1ml,蒸干
,殘?jiān)恿蛩? 滴
,初顯黃色,繼變紅色
、紫堇色
,最后顯棕色。
(2) 取本品粉末2g
,加乙醇20ml
,加熱回流40分鐘,取上清液10ml
,加鹽酸1ml,加熱回流1 小時(shí)后濃縮至約5ml
,加水10ml,用苯20ml振搖提取
,提取液蒸干
,殘?jiān)颖?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
,加苯制成每1ml 含5mg 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7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苯-丙酮(9:1) 為展開劑
,展開,取出,晾干,噴以8% 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與硫酸溶液(7→10) 的混合液(0.5:5) ,在100℃ 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
,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同時(shí)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
,置錐形瓶中
,精密加乙醇25ml,稱定重量
,浸泡過夜
,超聲處理40分鐘,放冷
,再稱定重量
,用乙醇補(bǔ)足減失的重量,搖勻
,濾過
,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加鹽酸1ml,置水浴上用蒸氣緩慢回流1 小時(shí)
,放冷
,傾入小燒杯中,邊振搖邊滴加40%氫氧化鈉溶液至中性(溶液顏色由橙黃突變?yōu)槌燃t)
,用乙醇洗滌容器
,洗液并入燒杯中。用乙醇移至50ml量瓶中
,并稀釋至刻度
,搖勻
,濾過
,精密量取續(xù)濾液10ml置蒸發(fā)皿中,蒸干,殘?jiān)帽饺芙?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轉(zhuǎn)移至2ml 量瓶中
,并稀釋至刻度,搖勻
,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菝葜皂苷元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
,加苯制成每 1ml含0.5mg 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
,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
、對照品溶液2μl與6μl,分別交叉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苯-丙酮(9:1) 為展開劑
,展至7cm,取出,晾干
,再用同一展開劑進(jìn)行二次展開
,取出,晾干
,噴以顯色劑〔甲液: 取水25ml
,緩慢加硫酸50ml,放冷后
,再加乙醇25ml
,搖勻;乙液: 8% 香草醛無水乙醇溶液
。用時(shí)將甲液5份與乙液1份混合〕后
,在70℃加熱7~10
分鐘,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
,取出
,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描法)進(jìn)行掃描
,波長λS=443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jì)算
,即得
。
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1.0%
。
【性味歸經(jīng)】苦
、甘,寒。歸肺
、胃
、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
,生津潤燥
。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
,肺熱燥咳
,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
,腸燥便秘
。
【用法用量】 6~12g。
【注意】脾虛便溏者不宜
。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防潮。
【備注】
(1)用于溫?zé)岵?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高熱煩燥
、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shí)熱之癥及肺熱喘咳
、痰黃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
,中能清胃火
,故適用于肺胃有實(shí)熱的病癥。本品常和石膏同用
,可以增強(qiáng)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
(2)用于陰虛發(fā)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癥
。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
,故不僅能清實(shí)熱,且可清虛熱
。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
,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治陰虛火旺
、潮熱骨蒸等癥。又本品配養(yǎng)陰潤肺藥如沙參
、麥冬
、川貝等品
,可用于肺虛燥咳;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
、麥冬、粉葛根等品
,可用治消渴
。
(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
,中能涼胃
,下能瀉腎火。配以黃芩
,則瀉肺火
;配石膏,則清胃熱
;配黃柏
,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shí)熱
,又可退虛熱
,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內(nèi)熱
、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癥
,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fā)揮它的作用
。本品能潤燥滑腸
,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摘錄】《中國藥典》
知母
(一)概述
別名蒜瓣子草
、羊胡子根
、地參。
為百合科知母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狀莖
。性味功能:苦
、寒、清熱除煩
,潤肺滋腎
。主治煩燥口渴、肺熱燥咳
、消渴
、午后潮熱等癥。臨床常用藥
,不僅清肺火
,又能清胃火
,特別是清虛熱、胃陰熱等虛熱癥
。西北干旱半干旱
,建山川秀美工程是個(gè)好看的草。主產(chǎn)于山西
、河北
、內(nèi)蒙古。此外東北
、陜西
、甘肅、山東等省
、自治區(qū)也有分布
。
(二)植物特性
知母為多年生草本。全高60~130厘米
,葉由基部叢生細(xì)長披針形
,長33~66厘米?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ㄇo自葉叢中長出
,直立,圓柱形
,總狀花絮
,花淡紫色。果實(shí)長橢圓形
,內(nèi)有多數(shù)黑色種子
。根莖橫生于地下,略呈扁圓形
,上面密生金黃色長絨毛
。
(三)生長特性
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野生于向陽山坡地邊
。草原和雜草叢中
。土壤多為黃土及腐殖質(zhì)壤上。性耐寒
,北方可在田間越冬
,喜溫暖,耐干旱
,陳幼苗期須適當(dāng)澆水外
,生長期間不宜過多澆水,特別在高溫期間
,如土壤水分過多
,生長不良
,且根狀莖容易腐爛。土壤以疏松的腐殖質(zhì)壤上為直
,低洼積水和過勁的土壤均不宜栽種
。
(四)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向陽排水良好、疏松的腐殖質(zhì)壤上和沙質(zhì)壤上種植
,但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格
,也可用山坡、丘陵
、地邊、路旁等零散土地栽培
。每公頃施腐熟的廄肥45000千克
,加過磷酸鈣600千克,草木炭15000千克(如土壤偏酸
,撒點(diǎn)石灰粉既可作肥料
,又能調(diào)節(jié)酸度),撒入地內(nèi)
,深耕細(xì)耙
,整平后,做130厘米寬平畦
。
2.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根繁殖
。
(1)種子繁殖
播種分直播和育苗移栽,分春播和秋播
,以秋播(10-11月)為好
,翌年4月出苗,出苗整齊
。用于種子直接播種
,行距20厘米,育苗移栽行距10厘米
,開溝1.5~2厘米
,把種子均勻撒溝內(nèi),覆土蓋平
、澆水
。出苗前保持濕潤,約10~20天出苗
,每公頃播種量7.5~15千克
,育一公頃地可移栽10公頃地,春季或秋季移栽
。春播在4月初
,春播需要種子處理
,作種子的知母必須是3年以上知母結(jié)的種子,8~9月種子成熟后摘下
,在3月中旬前進(jìn)行種多處理
。把種子放在60℃溫水浸種8~12小時(shí),撈出晾干外皮
,再用濕沙:種子=2:1拌勻
。在溫暖向陽處挖坑,把種子放進(jìn)去
,蓋土5~6厘米
,上蓋薄膜,四周壓住
。溫度越高發(fā)芽越快
。當(dāng)多數(shù)種子芽伸出時(shí)即可播入大田。按行距26厘米開2厘米淺溝
,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
,覆土蓋平,稍加鎮(zhèn)壓后澆水
,出苗前畦內(nèi)保持潮濕
。約20天出苗,種子發(fā)芽率40%
,壽命2年
。
(2)分根繁殖
秋季植株枯萎時(shí)或次春解凍后返青前,刨出兩年生根莖
,分段切開
,每段長3-6厘米,每段帶有2個(gè)芽
,作為種栽
。按行距26厘米開6厘米深的溝,按株距10厘米平放一段種栽
,覆土后壓緊
。栽后澆水,土壤干濕適宜時(shí)松土一次
,以利保墑
。每公頃用栽1500~3000千克。為了節(jié)省繁殖材料
,在收獲時(shí)
,把根狀莖的芽頭切下來作繁殖材料,方法同上
。根莖加工藥用
。
3.田間管理
在苗高3厘米時(shí)
,松土除草,并間苗
。苗高6~9厘米時(shí)
,按株距6~10厘米定苗。苗期若氣候干旱
,應(yīng)適當(dāng)澆水
,生長期保持地內(nèi)疏松元雜草。定植后苗高7~8厘米時(shí)除草
,松土要淺
。發(fā)芽前追施馬牛豬糞、草木灰各1000千克
,磷酸二氫銨50千克
,追肥澆水1-2次。在分根的當(dāng)年或直播的第二年
,或者在苗高16厘米時(shí)
,每公頃追施過磷酸鈣300千克加硫酸鉸195千克
。在行間開溝
,施后結(jié)合松土把肥料埋下。7-8月正是知母生長旺盛季節(jié)
,每公頃噴1%硫酸鉀溶液1200~1350千克或0.30%磷酸二氫鉀溶液1500~1800千克
,兩周噴1次,連噴2次
,下午4~5點(diǎn)噴為好
。在有條件的地方,一年生苗松土除草后
,或生長2~3年的苗在追肥后
,每公頃蓋麥草、麥糠
、樹葉等物12000~15000千克
,順溝蓋,一年一次
,連蓋2~3年
,中間不翻動(dòng),有利于維生物的分解
,改變土壤結(jié)構(gòu)
,防止雜草叢生。除留種者外
,將花薹剪去
,促使報(bào)狀莖粗大
。第二年管理和第一年相同。
4.病蟲害防治
蠐螬:幼蟲咬食根部
,造成根部空
,斷苗。
防治方法:白天可在被害植株報(bào)處或附近土下3-5厘米處找到
。用燈光誘殺成蟲
,90%敵百蟲1000倍液澆灌根部,毒餌誘殺
。肥料充分腐熟
。
(五)采收加工
分根繁殖者2年,直接播種者3年收獲
。于10月上旬到地凍前
,或早春出苗前均可。刨出根狀莖抖掉泥土
,曬干或烘干
。干后去掉須毛即為毛知母,趁鮮剝?nèi)ネ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能沾水
,用硫磺?-4小時(shí)切片,再曬干或烘干為光知母
,也叫知母肉
。1.5~2千克鮮根可加工O.5千克干貨。
有關(guān)材料報(bào)道
,知母須根與根莖的重量為1:1
,且須根中有效成分含量達(dá)根莖的50%以上,故須根也可藥用
。由于知母皮占藥材的比重較高
,達(dá)15.6%,且有效成分和擬菌均高于毛知母和光知母
,故知母采收加工時(shí)以不去皮為宜
。藥理、植化分析為知母須根入藥及加工方法提供了科學(xué)依據(jù)
,應(yīng)引起臨床加工業(yè)的重視
。
----------------------------------------------------------------------
知母的傳說
從前有個(gè)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
,年輕時(shí)靠挖藥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