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指古代的煉丹術,煉丹術是古代道家崇尚養(yǎng)生長壽,追求不死之道而發(fā)明的一種燒煉技術。這是集自然科學,生物科學,人體科學,以及化學變化的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技術。是因為道家對生命永駐的孜孜以求而實現的。
道家的“丹道”分為兩種,一種是用金石草木為藥物,以丹鼎爐灶為工具,用自然之火來燒煉的稱為外丹術,這是制藥化學的先軀,至今的中藥提煉技術仍然是這種方法,古代火藥的發(fā)明就是外丹煉制過程中發(fā)現的。
另一種稱謂“內丹”。內丹是以人身體為丹鼎爐灶,以自身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物,運用意念之心火來行文武燒煉,這是自古至今養(yǎng)生之道的上乘秘訣,對于出家為僧為道的人來說是成仙成佛的必由之路,具體的方法是從性命雙修,即清靜身心,抱元守一,參悟打坐開始。
如今養(yǎng)生的成就是從我國上古時代,人類與自然生命作斗爭的經驗的總結,也是古代修養(yǎng)者,通過觀察發(fā)現天地為何永存而萬物卻有生死,如何能夠效法天地,做個不老不死的人呢?古代高真大隱經過幾千年的修煉實踐總結了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是實現天人合一,發(fā)現人體特異性功能的科學結晶?!?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經》有《上古天真論》中賢人、圣人、至人、真人的不同養(yǎng)生境界,也有普通人如果能效法陰陽四季晝夜之理,和同于環(huán)境居處的適宜與否,飲食起居有節(jié)制有常度,不妄自勞碌作為,這樣的安其居,樂其俗,美其食,不羨慕,不忌妒,不慎恨,無有喜怒之偏,無有善惡美丑之別,淳樸誠懇,敬信慈讓謙和,自然使形體精神保養(yǎng)完備,活過百歲才離世而去。又若以酒為瓊漿玉液,不能節(jié)制而狂飲沉醉,以心猿意馬妄想為常態(tài),任性而行,悖理而為,說是道非,不論天理人情,起居不節(jié),耗散天真,必然早衰而夭亡。
軒轅黃帝向廣成子詢問極其高深玄妙的道(至道),廣成子說:至道的精妙,窈窈冥冥,至道的極處,昏昏默默。你只要作到不用眼看,不用耳聽,懷抱著自身的精神達到清靜的狀態(tài),形神將要歸于端正,一定要靜,一定要清。不要過度勞累你的形神,不要隨意搖動您的精氣,就可以達到長生。不要用眼睛看外界的色彩,不要用耳朵聽外界的聲音,心里不要把瑣碎的事情搞明白,如此這樣,您的神即可守護著形體,形體就可以長生了。謹慎地持守著您內在的精神,關閉與外在事物的聯系,外面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對自身的修養(yǎng)越不利。
《黃帝內經》不只是一本醫(yī)學經典,也更是一部養(yǎng)生學的寶典,醫(yī)學與道學是同根同源的,善養(yǎng)生的人,必然有一定的醫(yī)學基礎,懂醫(yī)理就必然明達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怎么從人的生理功能進一步去升化,去超越常人的生命狀態(tài)達到健康不病甚至于返老還童,所以自古道家就有十道九醫(yī),醫(yī)道通仙道之說。
關于內丹養(yǎng)生的理論,首先要了解人是從那里來的。《黃帝內經》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我們都知道生命直接來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兩性生殖之精的結合。關于“精”,《靈樞·本神》:“生之來謂之精”。又“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笨梢娋巧谋驹?。所以《內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一切有生命現象的物質,都是從水而化生。自然界里胎卵濕化,草木禽獸蟲魚,起先都是物與物精氣陰陽相交相合而成。好似巫山云雨,云氣凝集陰陽交合,必然是風雷雨電,霜雪冰雹。
《易經》地天交泰,為上下相當,陰陽和合,一派清明溫和之象,天地氣交,這是萬物滋生化成之象。所以三陽開泰,天地解凍,萬物復蘇,如春日之溫和,如人心之怡悅,萬物享通之意。又如水與火的關系,水氣上升,火氣下降,形成水火既濟之象,仍然是一派景星慶云的祥和之象,天地泰和萬物化育水火既濟身心安康。
《老子》是古代道學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總結概括了天道自然本原和規(guī)律,觀察了人世社會的情態(tài)和人生真諦,更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覺悟出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實情態(tài),發(fā)現生命的本原,探究出了內丹養(yǎng)生理論的最高境界,所以有人說《老子》是丹道(內丹)修煉的經典著作。老子也是從自然的本原去論證道學,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宇宙天地的生養(yǎng)也是因為有物渾然而成,渾然一炁,寂靜玄默,靜極而動,獨立而周行不殆,動靜相合,陰陽相抱,交互錯綜而孕育于先天,陽輕清而上浮,陰重濁而下沉,地天交泰,水火既濟,天地開辟,天地人物,五方五行,五色五味,自然化生,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的根本,在于遵從自然法則,也要把握自然法則,運用自然法則,從自然法則里學習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道理,使自身生命與自然的永恒匹配一起,與天地相始終。有欲以觀竅,無欲以觀妙。有欲與無欲,有情與無情,其間的對比就是善于養(yǎng)生的人與不善于養(yǎng)生的人的不同用心,有情是凡情,無情是大愛,是自然的天道,是按天地之大德而行的人,天之德是行健而君子以自強不息,地之德是厚重,即厚德載物,天地合德,運行不息和厚德載物就是我們尊從的大道。無欲無情可觀玄妙之處,有欲有情可知形竅之外。也即是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無情無心,而萬物自然盛長,而天地永恒不衰,萬物生化不息,人們有心有情,百歲光陰,如電光火灼,生死如夢幻泡影。
老子說“含德之厚”猶如初生的嬰兒,毒蛇猛獸不撕咬撲捉他,兇禽也不用利爪去傷害他,雖然骨弱筋柔但是卻能使小手握著堅固,不知雄雌交合之道卻能始終挺勃,這是內含的精氣至足完善的緣故,終日哭號而聲音始終不會沙啞,這是至和之津氣完全之故??!知道至和的則稱謂常,知道能常之故的則稱謂明,能使生命增益而達到長久的稱為祥,能自主使精氣達到和諧完全的,則稱謂生命力極其完強的人。如果不善于攝生,只是順應著自然的規(guī)律,事物到了壯盛的時期而自然地衰老,這是稱謂“不道”,即是不知道也不修道的人,不知道且又不修道的人,必然會過早地終老。
從自然生命規(guī)律來說:女子十四男子十六,天癸至,女子月事下,男子精氣溢瀉,標志著已經成年,陰陽和則能生子。過此之后為全身機能盛長期,女子到了三十五歲,男子到了四十歲,標志著全身機能體魄,精神到了極點,猶如中午的太陽,過了這個點就是太陽偏西,體能精氣逐漸衰減。在正午時分,就應該及早養(yǎng)生了。人們往往是身體盛狀之時,任性妄為,給自身增添了無窮的病因,一旦內在精氣衰退,正氣不足,病因顯露,內外之邪交困之時,才知道要診治,要養(yǎng)生。俗話說:人生就是一壺油,早晚油盡燈滅,生命則終結。所以道家內丹養(yǎng)生給人以接命添油,可重返春日和暖的生機,重塑生命的原點。 共2
內丹學中,歷代高真大德,都主張性命雙修,人之所以這么快地衰老,大多與情志因素有關。雖然《易經》八字命理學談到人的八字代表了一生的一切,性情與生俱來,為什么說“泰山易改,稟性難移”呢!實際天地生萬物,萬物各有一性情,即是說萬物各有其特異性,它的性情品質好惡與生俱來,也有其共同性,就是說萬物皆由陰陽化生,都稟受了原始之道性,推根求源,本為一家,讓萬物萬有回歸于道,返本還原體道了命了性,則自然之道性猶存。
然而人從童幼至于青壯,由無識成為有知,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經歷的人事,必然孕育了眾多的紛繁雜亂的情態(tài)。這些情態(tài)必然是內丹養(yǎng)生的最大阻礙,最大魔障,也是養(yǎng)生健康的重重關隘。最常見的也是對身體健康傷害最大的就是色欲關,如果沒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懷,而是與異性相處見色起淫心,雖然當時只是一念而已,但是這個信息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你的潛意識里了。既使沒有實際的行為,睡夢中,或者是一旦身體出現狀態(tài)就會有損傷。又有恩愛纏綿,有的在榮華富貴場中,受色身的牽絆;有的有財利和窮困的顧盼不能脫身;平時養(yǎng)就或者性情中具有的傲氣、嫉妒、暴燥、瞋恨;或者善弄口舌是非,議論人物;分別人我而有冷熱之差;有自性懶惰、畏難、懦弱、自暴自棄、志氣退化意為不久,產生患難之心;亦有自足自滿,自高自大,甚或夸揚,善用才智、詭詐、猜疑、妄想、輕慢于人物,且有陰惡之心;亦有故弄玄虛,善于裝飾,不懂裝懂,不知而假知,夸揚已能,不信因果,任性妄為;亦有困于因果生死場中,不能自拔;亦有六心無主,怕苦怕累,醉生夢死,虛度幻景為生;亦有追求速效,粗心大意而著于空無,或執(zhí)于有相。種種心思不勝枚舉,看似都是人生常態(tài),幾乎每個人都會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產生不同的心境,這些心境都是入道養(yǎng)生的關隘,若不突破他們必然不能前行。
還有中醫(yī)學中所說的七情,仍然是關隘魔難,這就是所謂的情志致病。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不同的情志變化對人體有不同的影響,中醫(y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猶傷肺、恐傷腎?!端貑枴罚喊俨∩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情志致病,先傷神氣,后傷臟腑和形體,致使氣機紊亂,經脈不和,臟腑功能失調。短則不適,久則重病。人的情性好惡仿佛與生俱來,不能改變,從生致死自然造就了這個人,只有老子說:“返者道之動”反其道而行,返歸于元始之初,混沌杳冥,昏昏默默之中,就是返本還元,人的原始之性都是圓陀陀活波波,《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閱歷,和自身的修養(yǎng)不同而有差異。
情志致病,使人體升降開合功能失常,氣血脈絡運行失調,臟腑的功能活動偏盛偏衰,氣血陰陽嚴重不平和,現代醫(yī)學所謂的四高、結節(jié)、囊腫、肌瘤、炎癥、癌癥,幾乎除了外感和外傷性病病之外,無一不是內傷情志。都是不正常的心理障礙,以及偏執(zhí)的思慮,或者胡思亂想,心胸狹窄,多愁善感,慎恨腦怒,畏恐驚懼等誘因。所以情志對人健康的傷害極大,或者熬夜及超負荷的勞動,種種不利于健康,種種耗損正氣,使人過早透支,過早衰弱,這些肯定是人為造成的啊!豈能是自然規(guī)律嗎?
情志病又是心理性疾病,應該從小做起,父母是第一老師,在學校更應該從小學教育入手。多吸取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從小就要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正能量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對自身,家庭,社會,人事,有一個設身處地的標準,做好自己,活好自己。利已利人,為我為人,不妨礙不影響他人,不給他人添麻煩,樹立一個自立,自強,自信的理念,做事要有一個信心,決心,恒心,才能事半功倍,理想有成。養(yǎng)生也是如此,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學習古代道家內丹學,更是要如此。
怎樣通過丹道養(yǎng)生達到祛病延年,返老還童的目的,全真北派丹法,始自鐘呂傳道,其弟子王重陽有“十五論”之說:
一要住庵,守常安分,二要云游,參訪問玄,
三要學書,師古窮理,四要合藥,學醫(yī)助道,
五要蓋造,遮形活計,六合道伴,志氣相投,
七論打坐,動靜有常,八論降心,靜定慧光,
九論煉性,緊慢得中,十配五氣,合和中宮,
十一混性命,形神合一,十二論圣道,積功累行,
十三超三界,心無慮念,十四論養(yǎng)身,法于無形,
十五離凡世,心中無塵。
《薩祖,練性歌》說:修養(yǎng)內丹,不同于一般的養(yǎng)生方法。首先是越早下手越好,趁年紀尚輕,精神氣血還沒有過度耗損之時,行慈悲儉約,不爭強好勝。急退步,習柔軟,隨著方圓就長短,動中取靜,忙里偷閑,煉性之人避免爭強好勝之心,不要人前逞能,祛私改過吃虧謙讓,心地坦蕩。行為無愧于心,任人貶辱,數說長短,心平氣和,似是風過,顏色不變,氣息不喘,心火下降,慧光和暖。貶辱完,賬勾點,事已畢,心不煩,此是煉性真效驗。
無明盡,罪苦滿,回頭莫把別人管。
舍皮囊,不顧臉,六門緊閉心火點。
訪名師,去學懶,污垢潔凈全不管。
身處物,不著眼,酒色財氣永不染。
不說長,不道短,紅塵世界一刀斬。
十二時,意不散,心與相同真性顯。
重積德,魔自遠,功行圓滿得自然。
總的來說要內心光明,心境通透,才能進入丹道養(yǎng)生的最佳境界里,這是修性的較高層次了。到了這個層次之后,還不能說就是最高了,歷代修真高隱里都是師徒相傳,法不聞六耳,就是口口相傳,不公開,即使到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化凡入圣之時,仍會有些須的思慮凡心掛礙。歷史上記載的有,張道陵傳其徒趙升,有七試之說;鐘離權傳呂洞賓有十試之說,這樣的大修行者,我們的祖師爺在出神入化之時,仍然恐其有潛在的凡塵念慮,恐怕耽誤了大事,故而師父要設計考察他們是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若果然是凡念消而道心固,就必然是一日千里,脫凡入圣,成就個不朽的金身,煉就個不死之人。那么說性命雙修,修性的理念明白了,又如何修命功呢?命功,顧名思議就是身體的機能潛能,孟子說過:“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仍是性命雙修的模板。
人的身心需要動靜和勞勉結合,內丹學也是如此,關系到身體的要多動,涉及于內心的需要多靜。動靜適宜,方可通達經脈氣血,調暢筋骨肌肉血脈胃腸。
具體的內丹養(yǎng)生,初其明理可以從《內經圖》說起,內經圖示:人在打坐狀態(tài),身端心正,收攏精神,收視反聽,心氣下沉,舌舐上腭,兩目垂廉,眼觀鼻,鼻觀心,男人心觀下丹田,女士心觀膻中,用意守即可,忽忘勿助,心氣下沉即是心火下降,溫暖下焦,可便腎水溫化,蒸騰的腎水通過河車運轉,再經過后脊椎的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到百會、前頂、印堂(上田),使口中生津,津滿即可下灌丹田,滋潤靈苗,這樣不斷地運轉,水升火降,水火既濟,地天交泰,一派春暖和氣,溫熙蒸騰,其樂榮榮,生機盎然。堅持下去,莫使懈怠,必然使人健康無病,活過天假之年的歲數,無疾而終,若想過百,或幾百、上千的壽命,必然要持之以恒,永運堅持下去與道為一,去體道修道行道方可。
(本文作者:北京白云觀道醫(yī)館館長李宇林道長)
共2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5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道教呼吸吐納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