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叫“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yǎng)五臟六腑,養(yǎng)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還給予“瓊漿”“金漿”“金津”“玉液”“玉泉”“華池之水”等美稱,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養(yǎng)五臟六腑。李中梓在《醫(yī)院必讀》中說,祖先造字以千口水為“活”字,可見古人對口水作用的重視。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曹操問皇甫隆為什么一百多歲了還耳聰目明,體力不衰?;矢β』卮鹫f,蒯京活了一百二十歲還很壯實,靠的是清晨起床前叩齒和咽唾液,我是學了他的經(jīng)驗而長壽的。
李時珍認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則精氣常留,顏容形槁,眼明耳靈。相反,經(jīng)常吐唾液,則損精神,顏枯形槁。李時珍認為“唾精,乃人之精氣所化”,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fā),滑利關(guān)節(jié)孔竅等重要作用。
明代龔居中《紅爐點雪》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yǎng)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diào)暢,諸病不生。
清代名醫(yī)程國彭把津液稱作“華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人參果”等,認為“常以知舐上腭,合華池之水,充滿口中,乃正體£氣,以意目力送至丹田”,為“練津化精”之法。
以下省略N個舉例……總之,古代養(yǎng)生家的多個理論和實踐證明了唾液養(yǎng)生具有很好的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美容等效果。
唾液俗稱“口水”,又稱津液,是人口腔中的精華。它是由唾液腺分泌而來,人的口唇、頰、腭等處的黏膜下,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是人體的三大唾液腺,它們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對唾液腺都有導管與口腔通連。
中醫(yī)學認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币馑际峭僖簽槠⒛I所化,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脾為人體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臟之精,氣血之華,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zhì),對養(yǎng)生保健有著特殊的作用。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guān)的物質(zhì)。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過氧化物酶、粘液蛋白、磷脂、磷蛋白氨基酸、鈉、鉀、鈣、鎂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具有消化食物、殺菌、抗菌、保護胃粘膜等作用。唾液中含有一種使人保持年輕的激素,它能強化人的肌肉、肌管、骨骼、軟骨和牙齒等的活力。唾液中還含有一種特殊的唾液生長因子,能促進人體細胞的生長分裂,縮短皮膚傷口的愈合時間,具有保護皮膚的彈性的功能。某些鳥類的唾液腺很發(fā)達,它們以唾液將海藻粘合而造巢,如金絲燕所筑的巢,就是中國著名的滋補品“燕窩”。
唾液和人體臟器的關(guān)系:
1、唾液與腎的關(guān)系
《內(nèi)經(jīng)知要·卷上》說:“腎為水臟……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從水從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從千從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p>
唾由腎精化生,經(jīng)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jīng),從腎向上經(jīng)過肝,膈,肺,氣管,直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五臟化五液,腎為唾”之說。
腎生唾腎為水臟,主津液,即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泄代謝維持起著主宰的作用。腎之精氣充盛,唾液才能源源不斷地上澤口腔。另一方面,腎又有攝納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滲泄的數(shù)量,防止津液無故丟失。
唾液源于腎精,腎主骨,齒為骨之余。通過叩齒咽津,則能補養(yǎng)腎精。相反如將唾液吐出,則會損傷正氣。《云笈七簽》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煩”?!冬嵥殇洝氛f:“遠唾損氣,多唾損神”。李時珍告誡人們,若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
2、唾液與脾的關(guān)系
人們習稱的唾液包括涎與唾,又因“口為脾之官”“脾氣通于口”,故有人認為脾對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較為直接的。楊上善《太素》說:脾是太陰之脈,通過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為涎。脾開竅于口,脾之經(jīng)脈連舌布散舌下。涎為脾精脾氣化生,故說涎為脾之液。
咽唾對脾的作用咽唾對脾的運化功能起著促進作用。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食物的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與脾胃密切相關(guān)。而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潤澤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說。
3、唾液與心的關(guān)系
心主血脈,血液津液互化心主血脈,其在竅為舌。舌由心脈所系,以映氣血之榮枯。血液與津液都由飲食水谷經(jīng)精微所化生,具有滋養(yǎng)濡養(yǎng)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則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體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咽唾對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治療火邪熱毒之癥。《友漁齋醫(yī)話》說:“若遇心火上炎,臥不能寐,嗽津滿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數(shù)行,可除浮火(陰虛內(nèi)熱)?!薄侗静菥V目》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入舌下為神水,腎液流入舌下為靈液?!毙臑殛栔骰?,腎為陰主水。所以叩齒咽津能促進陰陽二脈之間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濟,陰陽相交。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下面介紹兩個咽唾養(yǎng)生的方法 :
方法一
1、叩齒:即全身放松,閉目、口唇微閉,心神合一,然后使上下牙齒有節(jié)奏的互相叩擊,叩齒36次為佳。
2、“赤龍攪天池”:即叩齒后,屈舌在口腔內(nèi)沿牙床外側(cè)作順、逆時針旋轉(zhuǎn)各36次。攪動時要放松舌頭,用力要柔和自然,攪舌時如把眼神加上效果更佳,即眼晴跟著舌頭一起轉(zhuǎn)。
3、舌輕舐上腭:剛好接觸上,要放松舌頭,不要用力頂,眼微閉,同時口腔、面部肌肉要放松。
4、古人認為人的舌下為玄膺,該處有兩竅,左名金津,右名玉液。意守金津、玉液(或舌下部位)會有津液生成。
5、鼓漱咽津。如果津液產(chǎn)生多時,即鼓漱三十六下,再用意念把津液分三口送至下丹田。
次數(shù)無硬性要求,計數(shù)有收意(神)的作用。
方法二
平時凡不說話時,持續(xù)“舌舐上顎”數(shù)分鐘,自可滿口生津,口味甘露。關(guān)于舌舐上腭……
1、起“搭橋”的作用。
按照經(jīng)絡(luò)理論,任、督二脈循環(huán)到“口”就被隔斷了,舌舐上腭能使任、督二脈接通,真氣才能上下運行。
2、起生津養(yǎng)生的作用
當舌舐上鄂時,常會感到口水涓涓而來、它是由三腺“舌下腺、頷下腺、腮腺”所分泌,是人體五臟精華隨脾氣上升而產(chǎn)生。
最后,我們要如何才能增加唾液?
1、按時飲水,這是確保分泌唾液的源泉。
2、吃飯時細嚼慢咽,這樣可以使口水不斷滋生,促進消化、清新口腔。
3、少吃煎炸炙煿、油膩厚味的食品。
(本文根據(jù)東方修煉學微信公眾號文章編輯整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5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孝道學人~關(guān)愛父母篇——體質(zhì)
下一篇: 最新研究:慢性瘙癢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