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陽祖師名翱,自號云牙子,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閑居養(yǎng)性”,嘗“游于長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鉛汞之理、龍虎之機焉”。
真一子彭曉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序》中記其事跡云:“真人魏伯陽者,會稽上虞人也,世襲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潛默,養(yǎng)志虛無,博贍文詞,通諸緯候,恬淡守素,唯道是從,每視軒裳如糠秕焉。不知師授誰氏,得《古文龍虎經(jīng)》,盡獲妙旨,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密示青州徐從事,徐仍隱名而注之。至后漢孝桓帝時,公復傳授與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中華文明之淵源,首推《周易》,《周易》為六經(jīng)之首。《道德經(jīng)》為老圣所著,為道家所宗。祖師道成后,懼丹法湮泯,大道無傳,故假借易之爻象,《陰符》之天道,作《周易參同契》以闡述老圣丹道之理。認為天道、易道與丹道一理,與性命之學同源。被后世公認為修煉丹道的重要典籍之一,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
《周易參同契》因“寫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 故“露見枝條,隱藏本根”,宋大儒朱熹愛其文,研讀此書廢寢忘食,嘗云“文章極好,蓋后漢之能文者為之”。又說:“魏伯陽《參同契》,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然沒有真師指授,故于下手處,不甚了了,蓋貫通其文需明師之傳訣也。后朱熹托名鄒?,著《參同契考異》,又自號為空同道人,取空自羨慕《參同契》旨歸之意。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對最古老的道家煉金術著作的最重要的注釋之一,卻出自朱熹的手筆?!?/p>
與理學大家朱熹不同,后世得道門真?zhèn)髦百t者”,卻觀之其文燦然,了如指掌,如陸西星、陳致虛、朱元育祖師等。諸真得訣后修煉有成,為《參同契》作注,延續(xù)中華道脈,故其文入《道藏》。
《周易參同契》“詞韻皆古,奧雅難通”,雖“文字鄭重說” ,但又擔心“世人不熟思”,故書中又說了讀此書之方法,“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睹”。 故必須反復閱讀,千遍萬遍,達到熟背如流,才能有所領悟,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熟讀《周易參同契》的基礎上,還必須深思之,“思之務令熟兮,反復視上下”, 如此“揣揣索其緒兮”, 才能“得其門戶”, 學人又當勉于修德,以為凝道之基,因為“天道無適莫兮,常傳與賢者”。
今從讀書心得的角度,說明《周易參同契》可讀可解。吾教南宗張伯端祖師有心得一篇存世,名曰:《讀》。
其文曰: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一自虛無質(zhì)兆,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兇悔吝茲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顧易道妙盡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文。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搽x為男女水火,震兌乃龍虎魄魂。守中則黃裳元吉,遇亢則無位無尊。既未慎萬物之終始,復姤昭二炁之歸奔。月虧盈,應精神之衰旺;日出沒,合榮衛(wèi)之寒溫。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猶設象以指意,悟真意則象捐。達者惟簡惟易,迷者愈惑愈繁。故之修真之士,讀《參同契》者不在乎泥象執(zhí)文?!?/p>
吾教南宗為南宋時期形成的道教內(nèi)丹派別,其傳法譜系為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后白玉蟾祖師收彭耜為徒,耜傳蕭元瑞。蕭元瑞,名廷芝,元朝著名道士,仿紫陽真人《讀》而作心得一篇,名《讀作》,文存《中華道藏》十九冊之《修真十書?金丹大成集》。
其文曰:
“炁含太極,道立玄門。日摶月,而易行其中;月持日,而易藏其用。水騰浮,作離中汞;火降沉,為坎里鉛??布{戊兮月魄烏飛,離納己兮日魂兔走。戊己為爐,而烹煎日月;坎離為藥,而點化魄魂。日合五行,月隨六律;門通子午,數(shù)運寅申。復臨泰壯夬乾兮六陽左旋,姤遁否觀剝坤兮六陰右轉(zhuǎn)。百八十陽兮日宮春色,百八十陰兮月殿秋光。月不自明,因日而呈其彩;日之有耀,遇月而發(fā)其光?;槭艺?,交顯精神,長教玉樹炁回根,不使金華精脫蒂。姹女捉烏吞玉兔,嬰兒驅(qū)兔吸金烏。自震庚兌丁而乾納甲壬,由巽辛艮丙而坤藏乙癸。上弦數(shù)八兮砂中取汞,下弦數(shù)八兮水內(nèi)淘金。青龍是木,木產(chǎn)火中;白虎是金,金生水內(nèi)。七八十五兮坎離交,九六十五兮乾坤合。自子至巳,先進陽火;自午至亥,復退陰符。七八者,少陽少陰之數(shù)存;九六者,老陰老陽之數(shù)寓。二八十六兩兮中全卦氣,五六三十日兮妙運天輪。屯蒙常起于朝昏,既未無愆于晦朔?;秀彼薪鸩欢ǎw揚火里木難收。金木間隔既殊途,水火調(diào)和歸一性。七返返本,九還還元。結(jié)就玄珠,煉成至寶。不神之神所以神,調(diào)息定息至無息。二十四氣,體天之消息;七十二候,隨時而卷舒。唯能得象忘言,不在執(zhí)文泥象。悟之者簡而且易,迷之者繁而愈難。即《周易》象而參考之,自然契合,獨魏伯陽之著詳矣,宜究精微?!?/p>
歷史進入到新時代,我國政通人和,經(jīng)濟繁榮,宗教信仰自由,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追慕祖師之風,先圣之道,弘揚道教文化,中國道協(xié)主編了《中華道藏》,又開展了玄門講經(jīng)活動,深入經(jīng)藏,吾教志士,歡欣鼓舞。
張伯端、蕭元瑞兩位祖師皆道門南宗,南宗先命后性,而北派先性后命,均為性命雙修之道。今以龍門派道末之學,以古體續(xù)寫心得,雖水平淺薄,然為往圣繼絕學,為讀書人之理想,故仿二位祖師而作讀后感,如能對學道之士有所啟迪,則心愿已足,又以此求教于方家。
文曰:
先天真一之炁,居于混沌之中,號為先天,名為太極。吾教據(jù)此而立教外別傳之旨。
日月縱合為易,橫合為明,日藏月內(nèi)為丹。日為離,離中陰爻為己土,為后天真陰之炁,號為真汞、火中木、金烏、日魂;月為坎,坎中陽爻為戊土,為先天真陽之精,稱為真鉛、水中金、玉兔、月魄。
水騰浮,是因為離中汞之作用,為下手采藥之功;火降沉,是因為坎里鉛動精生,為一陽初動、無孔雙吹之功。水火歸于中宮,陰陽二炁凝結(jié),而為大還丹。
“烏飛”為太陽移到明月中,一陽初動。“兔走”為明月又上柳梢頭,采藥之功。
戊己為中宮,為爐,而烹煉水火,坎離為藥,點化魂靈魄圣。
五日為一候,一月為六候,與六律相匹配。日為后天炁,含后天五行之精華。
戊己之門(玄牝之門,中宮)通子(真炁穴)午(絳宮),一竅兩分。
水長生于申,火長生于寅,丹士數(shù)次采藥,歸于中宮。
復、臨、泰、大壯、夬、乾,效上半年春生夏長;姤、遁、否、觀、剝、坤,比下半年秋收冬藏。
丹家三年之火候,筑基、溫養(yǎng)、哺乳之功,所謂筑基用陽精、溫養(yǎng)退陰炁、哺乳調(diào)神出殼,名之為百日筑基、十月懷胎、三年哺乳。
日發(fā)其光,月反射其光,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如坎離二卦之精神。
“玉樹”為外陽,其根在中宮,外陽一動,活子時至,長教元精回其根,莫使外泄脫其蒂。
金烏玉兔相互吞啖,嬰兒姹女相見甚歡。
初三震出庚,象活子時之一候。十五圓甲,象活子時之二候,采藥之時。
乾納甲壬,坤藏乙癸,兌納丁,巽納辛,艮納丙,震納庚。坎納戊土為上弦之八,為水中金,離納己土為下弦之八,為砂中汞。二炁相合,正合金丹重一斤,卦氣因此而全。
青龍東方木火,白虎西方水金,四象兩家歸中宮。十五月圓,下手采藥,坎離交媾,歸于中宮,入于混沌,蟄藏以結(jié)丹。三十為晦,日月合璧,溫養(yǎng)又待陽生。
一日之火候,由子至巳進陽火,陽精由會陰至泥丸,由午至亥退陰符,神水甘露退陰炁,歸于中宮而溫養(yǎng)。
七八為少陽少陰之數(shù),效之于春秋二分,九六為老陰老陽,比之為夏冬二至。
一月之中妙運坎水,以濟老枯,重返童顏。
一日用二卦,始于屯蒙,終于既未。朝屯者,云雷屯,陽精隱于混沌之中,暮蒙者,山下出泉,甘露由泥丸、玄膺下降入中宮。
元精為水中金,隱于杳冥混沌,其候難測;真汞為火中木,難收由于己不煉,己煉純熟,如北極星之不動。
金木雖相隔八萬四千里,在人體中真炁穴、絳宮僅相距八寸四分,以真意黃婆調(diào)和歸于中宮,號為七返九還。
七返者返本,九還者還元,成就乾(純陽)體,結(jié)成神丹,凝為至寶。
妙運天輪(月)象藥(元精)之升降,元精出爐,比之為白虎虎嘯出窟,以真意取之,以真意運之,化為甘露,凝為舍利。
“不神”者,“藥不遠兮采不難,說破人須失笑”,欲得其旨,須訪明師。
“神”者,采得元精大藥,“雖愚昧小人,行之立躋圣地”。
“調(diào)息”者,“息”為自心。調(diào)心定心至于采藥時無心,見色不動為純熟。
一年之四時,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應,隨時而采藥,如體天之消息。天應之星,地應之潮,人應之春,天、地、人三才,應丹道之自然。
天道、地道、人道、易道與丹道一理,悟之者簡而易,吾道不繁。迷之者迷而惑,不知真訣。
達者得象忘言,只尋身內(nèi)陽生之藥;昧者執(zhí)文泥象,不知成佛作祖之機。
獨《參同契》窮究丹道,學士應究其精微之處。
張伯端祖師慨嘆“今之學者,有取鉛汞為二炁,指臟腑為五行,分心腎為坎離,以肝肺為龍虎,用神炁為子母,執(zhí)津液為鉛汞,不識沉浮,寧分主客,何異認他財為己物,呼別姓為親兒,又豈知金木相克之幽微,陰陽互用之奧妙?是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結(jié)還丹,不亦難乎?”蓋“初年學道所親,無非理性之士”,要明丹經(jīng)之奧,必訪明師,得訣后刻苦修真。白玉蟾祖師曾作《云游歌》,記述訪道之艱辛,然與陳泥丸祖師“一朝邂逅廬山下”,“翠閣對床風雨夜,授以丹法使還元”。 又道成后“心酸世上幾多人,不煉金液大還丹”。學士豈不為自身之性命,多辨識明師之真?zhèn)?,而走遍天下訪道乎?如是“以信之一字為入道之階,勤之一字為入道之本,以無之一字應物,以有之一字凝神,久久行之,天使圣師為子發(fā)蹤指示矣!學道之士思之”。
愿以此與同道共勉!
(本文作者:盧理湘 載于《論道》2013年夏季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7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冬季幼兒保健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