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間,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蕓蕓眾生,其事業(yè)取向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追求,是生存。人們在一世中不但追求生存,而且還希望在生存中愉快健康地生活。
自古以來,人們探討?zhàn)B生之道的極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價值的是道教。道教的養(yǎng)生之法,起源于黃老,歷史久遠。廣成子授黃帝以長生之道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保ā?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在宥》)
上段是高道廣成子傳授與黃帝的養(yǎng)生之法,而黃帝就依這一養(yǎng)生宗旨而成正果,同時根據(jù)他修煉成功之法,將修煉境界分為三等,即“真人(至人)”、“圣人”、“賢人”。雖有三種之不同,但均以順應天地陰陽之運度為宗旨,以食欲有節(jié)、起居有常、絕情去欲,使形與神俱(和)為中心思想。
到了春秋時代,老子仍遵依廣成子傳授黃帝“守一處和”這一養(yǎng)生理念,進一步在其著作《道德經(jīng)》中闡述了養(yǎng)生之道。如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在這里當神魂講,“魄”作精氣與身形講,這與《內經(jīng)》中講的“故能形與神俱”是同一道理。常人思慮過甚,七情逞狂,六欲放蕩,使人神志紊亂,魂不守舍,心腎不交,陰陽失調,所以老子讓人神形相守,魂魄交會,自然長生?!兜赖陆?jīng)》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和),以降甘露”,此處講的甘露是指不大不小的細雨,故稱甘露,是由天地陰陽相合(和),才能降細雨,滋潤萬物?!兜赖陆?jīng)》第五十五章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蕓蕓眾生,都在“和”的情理中生息,所以“和”是自然界唯一的真常之道。它最有生命力,所以稱做“?!?。人們知道“和”這個真“?!敝槔?,才算體悟了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如能常使人身中陰陽(元精與元神、心神與形體)抱一而不離,到此境界,自然日益增強本身生命。道教中人按照黃老以陰陽和諧及清靜身心的這一養(yǎng)生宗旨,撰著了龐大的經(jīng)典文獻,如號稱萬古丹經(jīng)王的《周易參同契》中,將人身之元精與元神合凝一意比喻相愛,也始終貫穿著“和”這一宗旨。到后來多少修煉丹經(jīng)或以坎離抽添作比,或用水火既濟作喻,或以嬰兒姹女作論,以及龍虎相須、神魂精魄、鉛汞合凝等,都屬假名易號,殊途同歸,均指人身的陰陽(元精與元神)相合而言。這一理念是養(yǎng)生的唯一宗旨,故在道教經(jīng)典中常出現(xiàn)這類論述。如《早壇·功課經(jīng)》中講的:“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仍突出了神與形不脫離與精氣相守的重要性。
到北宋時期,張紫陽真人著作了一部丹經(jīng)《悟真篇》。其書說:“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丹經(jīng)不解生。”沿至南宋時,重陽祖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又有發(fā)揮,而創(chuàng)立全真派。他將修煉功法,用一首詞作了概括:“大道長生門戶,幾個醒醒覺悟,鉛汞緊收藏,方始凝神澄慮,心慕,心慕,便趨蓬萊仙路”。既然使人身元精與元神合凝,是唯一修煉方法,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人身的元精與元神融合呢?必須掃除諸妄念,一念真誠才能達到此境界。所以道教經(jīng)典中先后將除情去欲的這一方法列入至要位置。前人恐其修煉者不重視,故列入必讀功課之內,讓修煉者早晚誦而持之。
早課《清靜經(jīng)》講:“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蓖瑫r又在《護命妙經(jīng)》強調說,要“清靜六根,斷諸邪障?!薄渡斓玫勒娼?jīng)》中也說:“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于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jié)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yè),百八十煩惱之業(yè),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引太和真氣,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乃節(jié)飲食者,驅遣鬼尸,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边@一段講得更具體。
下邊再講具體的操作功法。
一、先用大道“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給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和緩、寬松自如的環(huán)境。
無為與自然的法則意義何在?例如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均在陰陽升降、進退伸屈、消息盈虛中自然而然呈現(xiàn)出雷震風動、日暄雨潤、日之陰晴、月之圓缺、人之悲歡離合。萬物的聚散、四時運度、寒暑交替;萬物的長生、收藏,都是自然形成的。其中無有任何主觀意志、感情私心的有意作為。道的運動法則應于人身就是時時處處,在日常生活處事中,必須順從天道的自然法則。符合人們的自然常性,不宜自我突出、超常越份、任意妄為、鋒芒太露、故意造次、節(jié)外生枝、奸詐詭異、魯莽粗躁、悖理徇私、冒然進取、急功近利、注重感情、偏用私心、主觀意志。以上動態(tài)都是違背大道的“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無形中給自己造成時局背扭,環(huán)境緊張,人情乖戾,心煩氣躁。因此必須遵循大道的“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在日常處世為人的方面,時時順從天道自然運行之道,隨著人們的自然常情,對人與物保持謙虛、柔和、慈祥、善良。心中無存任何毀傷事物的心態(tài)動機,如此日久,在無形中給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自如、祥和安靜的環(huán)境。人如能常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生息,自然心曠神怡、心態(tài)平和、情志清泰,不求長生,自然長生。以上是談在日常處世交往方面,遵循大道“無為”與“自然”的運動法則,給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方便養(yǎng)生的好環(huán)境。
二、掃除諸妄念,給自身的天真本性建立一個常清常靜的境地。
《道德經(jīng)》說:“常無欲以觀其妙”?!肚屐o經(jīng)》中說:“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于空?!钡酱司辰纾酥`臺自然干凈,自身之“天性”自來歸宿,“元神”歸位。
三、調和飲食。
《黃帝陰符經(jīng)》中說:“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钡そ?jīng)中也常說:“調和飲食小接命?!庇纱丝梢?,上古仙真在養(yǎng)生過程中將調和飲食作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調和飲食的具體方法如何?
(1)飲食有規(guī)律,不可過量,是食常忍三分饑。
(2)五味均勻,生熟相宜。
(3)晚飯少食為佳。
四、調息。
現(xiàn)將調息之法例舉如下:
(1)《道德經(jīng)》第六章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2)《玉皇心印經(jīng)》中說:“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生根?!?/p>
(3)《呂祖百字碑中》說:
“養(yǎng)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p>
(4)《百句章》亦講:
“無念方為靜,靜中氣自平。
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
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
(5)其他丹經(jīng)中常講:“呼吸竅孔透天機”,呼吸日久似斷,真氣息息歸根,無為之中空又空,似乎無蹤無影。
由此可見,上古仙真在養(yǎng)生之道上具體操作功法都注重調息,最后調息到由有到無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到此境界,人身呼吸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正是后天氣接先天真氣。到此境界,人身魂魄自交,水火既濟,龍虎相制,精神相聚,性命合凝。有關道教的養(yǎng)身之道,自古迄今,千經(jīng)萬典,汗牛充棟,均以此為最高級、最為正確的修煉理論。真可謂“清靜真一為不二法門”。如漢時祖天師遵依這一妙法,絕棄后天的七情六欲,以致元精與元神二者合凝,達到性功的最高境界,證果成真之后,呈現(xiàn)出無窮的神功妙用。如“祈晴禱雨濟世界,治病驅邪救眾生”等不可思議的道妙。朝野欽崇,功德無量,門弟遍布。故闡立了正一法門,道教由此而振興天下。沿至金元之際,祖師王重陽以三教合一的理論為基礎,仍遵循“性”(陽)“命”(陰)雙修為宗旨,創(chuàng)立了全真派。隨后,登真成仙者不可勝舉,道教又得到了中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449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春季養(yǎng)生美食之野山菌
下一篇: 丹道養(yǎng)生修煉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