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歷代醫(yī)家都極為推崇。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通常情況下,只要飲食正常、營養(yǎng)充足,根本用不著藥補。從中醫(yī)的角度看.“藥補不如食補”是有一定道理的。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材,食物和中藥并無絕對的界限。諸如:龍眼、山藥、扁豆、大棗、百合、核桃等等,既可藥用,也都是食品。對于病后腸胃功能虛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補”。通過飲食調理,補養(yǎng)臟腑功能,促進消化和全身狀況的康復,往往能起到藥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對于一些骨折或骨科手術后的患者,醫(yī)生往往會非常注意他們的飲食。
患者會被告知補充能量,適當飲食。那么為什么這么強調吃呢?真的有人以食物為重嗎?
其實沒那么簡單,因為人經(jīng)常傷到骨頭就吃不好。但這是為什么呢?
1.和正常人相比有什么區(qū)別?
尤其是骨折后,身體對能量的需求與正常人有很大不同。
一般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消耗量非常高。
與沒有骨折的人相比,骨折患者往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因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增加,會刺激身體分泌大量激素。
當然,這些激素并不都是壞事,也有積極的一面,可以幫助身體增加分解代謝,使局部組織快速愈合,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而正是因為這些作用,才會出現(xiàn)蛋白質和脂肪的過度消耗,在這樣的條件下,體重會慢慢下降。
臨床上我們稱之為負擔平衡,其實是蛋白質流失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損失不一定是排泄出來的,也可能是身體消耗掉的。
特別是對于一些開放性骨折或外傷較大的患者,消耗會特別明顯。
2.對能量的需求增加。
可以說身體愈合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熱量和蛋白質,可以提供傷口自我修復的需要。
許多關于骨折愈合的研究發(fā)現(xiàn),骨折修復時需要大量的膠原和蛋白聚糖。
所以要及時補充能量,增加這些物質,對骨折愈合非常有利。
因此,如果患者未能及時補充此類物質,將導致骨折愈合延遲,甚至出現(xiàn)骨不連的癥狀,并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
3.食欲不振。
雖然身體需要很多能量,消耗很多,但是很多人骨折后不喜歡吃東西。
因為骨折后,很多醫(yī)生都勸病人剎車,就是不要走路。甚至很多下肢或脊柱骨折的患者都需要長期臥床。這種情況下胃腸道蠕動緩慢,導致食欲不振。
同時消化吸收功能也下降,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失調。
總之身體需要的能量越來越多,得到的能量卻越來越少。
很多骨折患者都會陷入兩難境地。他們應該怎么吃?
大家都知道要吃好,注意多樣性,但是具體怎么辦呢?
其實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多樣全面。
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基本概括了所有的飲食原則。
再簡化一點,其實還是要堅持四多三少。
四更:主食、蔬菜、水果、奶制品一定要多。
三少:少油,少肉,少油炸食品。
2.對于主食來說,碳水化合物可以達到總熱量的55%-60%,當然多一點可以達到70%,沒問題。
3.如果可能的話,攝入蛋白質也很重要。而蛋白質應該占所有食物的12%-15%。
4.鼓勵患者多吃水果和蔬菜,因為增加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消化和傷口愈合。
5.最好不要忽視早餐,即使是在活動和運動的過程中,也要適當補充能量,吃飯也可以考慮。
做到了以上幾點,幾乎是標準的飲食原則。
雖然骨折恢復時間很長,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飲食問題。身體能量多了,傷口才能快速恢復。
總結一下。
對于骨折或內固定的患者來說,熱量和蛋白質的需求很大。
一方面患者吃的少,另一方面患者用的多,所以很容易造成營養(yǎng)缺乏。
對于一些輕微創(chuàng)傷的患者來說,應激反應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小。在這種情況下,早期口服喂養(yǎng)應在沒有靜脈營養(yǎng)的情況下進行。
也可以選擇一些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但一定要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
但對于部分多發(fā)性骨折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尤其是開放性骨折患者,更要注意營養(yǎng)。
靜脈營養(yǎng)應在早期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及時給予。
只有在大量營養(yǎng)的支持下,才能保證蛋白質的平衡,有利于傷口愈合。
所以重疾患者一定不能抗拒靜脈營養(yǎng),這是救命之物。
總之,要注意患者的飲食,尤其是能口服的,還要適當考慮患者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做一些調整。
吃好,喝好,活得更好。
藥補的僅僅是營養(yǎng)物質,是強加的外來物質。而食物是我們自身消化的,利用程度比藥物高得多,所以食補比藥補好得多。
補虛有多種方法,藥補和食補是常用的兩種方法,但各有不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體現(xiàn)了飲食是維護健康的根本。
古代醫(yī)著《黃帝內經(jīng)》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也顯示了古人對飲食療法的重視。古代名醫(yī)張景岳亦稱“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之正氣”。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覺補不如氣補
保證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質來源,還是飲食——只有食物才能保證人體每日所需營養(yǎng)的全面供給,而藥物所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遠遠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事實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見的疾病和病態(tài)體質,都是可以通過食物有效改善的。
假若一個人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不好,往往會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渙散、頭痛、眩暈、肌肉酸痛,甚感疲勞。
一個人如果長期缺乏睡眠,處于過度勞倦的狀態(tài)中,機體就會產生耗氣傷血的病理變化,損及五臟。心勞則血損、肝勞則神損、脾勞則食損、肺勞則氣損、腎勞則精損,進而為許多疾病埋下禍根。
營養(yǎng)、氧氣和水,可以看作是身體生產能量的三要素。在這三要素中,與營養(yǎng)和水相比,身體可能更容易缺氧氣。人體從環(huán)境中攝取氧氣的能力,不足以保證身體一直處于有氧環(huán)境。如果把無氧呼吸放棄了,生命會面臨風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65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重癥肌無力患者常用的補氣藥粥
下一篇: 狂犬病知識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