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是臨床常見病癥,筆者采用針刺養(yǎng)老穴治療落枕收效滿意,簡介如下:
取穴:1.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頭的橈側緣上,與尺骨小頭最高點平齊的骨縫中就是此穴。2.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掌心轉向胸部,手指滑入的骨縫中就是此穴。
針刺方法:患者端坐位,醫(yī)者斜刺該穴0.5~1寸,用快速進針捻轉法,提插進針強刺激,留針15~2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1~2次即可。
病案舉例:周某,男,34歲,2005年11月12日初診。患者自述一夜醒來即感頸項僵直疼痛,活動難以自如,求余針治。經診查為落枕,針刺養(yǎng)老穴,提插進針20分鐘,留針10分鐘,旋刻頭項即可活動自便,痛感亦消。
落枕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低不適,使頸部筋肉長時間被過分牽拉所致。亦有因頸部扭傷,或感受風寒,以致局部經脈氣血阻滯而成頸項強直者。養(yǎng)老穴是手太陽經的郄穴,可調氣活血,舒筋散寒,通絡止痛,故可用于經脈循行部位的急性疼痛,而落枕恰在此位,收效神速不難理解。
(1)腕部進針點及主治:腕部進針點共6個,約在腕橫紋上二橫指(相當于內關、外頭穴)一圈內。從掌面尺側起直到橈側起到尺側,依次順序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每一點治療同一區(qū)的病癥(見圖)。
上1:在小指側的尺骨緣前方,用拇指端按壓的最凹陷處.
主治前額部頭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經痛、面腫、前牙痛、流涎、咽炎、氣管炎、惡心、嘔吐、心臟病、高血壓;眩暈、盜汗、寒顫、失眠、癔病、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等。
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即內關穴部位。
主治顳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頜下腫痛、胸痛、胸悶、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
上3:靠橈動脈的外側,主治高血壓、胸痛。
上4:手心向內,在拇指側的橈骨緣上。
主治頭頂痛、耳痛、耳鳴、耳聾、下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肩周炎(肩關節(jié)前部痛)、胸痛。
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關穴”的部位。
主治顳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周炎(肩關節(jié)外側部痛)、上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上肢運動障礙(癱瘓、肢顫、指顫、舞蹈癥)、肘關節(jié)痛、腕和指關節(jié)痛、手部凍瘡等。
上6:小指側尺骨緣背。
主治 6區(qū)病癥,如后頭痛、枕項痛、脊柱(頸胸段)痛。
(2)踝部:踝部進針點及主治:踝部進針點共6個,約在內、外踝高點上三橫指(相當于懸鐘、三陰交穴)一周處。從跟腿內側起向前轉至外側跟腿,依次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每一點治療同一區(qū)的病癥
下1:靠跟腿內緣:主治上腹部脹痛,臍周圍痛、急性腸炎、痛經、白帶多、遣尿、陰部瘙癢癥、足跟痛等。
下2:在內側面,靠脛骨后緣。主治肝區(qū)痛、少腹痛、過敏性腸炎等。
下3:脛骨前緣向內一橫指處,主治膝關節(jié)(內緣)痛等。
下4:脛骨前緣與腓骨前緣的中點,主治股四頭肌酸痛、膝關節(jié)痛、下肢感覺障礙(麻木、過敏)、下肢運動障礙(癱瘓、肢顫、舞蹈病)、趾關節(jié)痛等。
下5:在外側面,靠腓骨后緣。主治關節(jié)痛、踝關節(jié)扭傷等。
下6:靠跟腱外緣。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骶髂關節(jié)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痛、腳前掌痛等。
查明了癥狀在身體的區(qū)域后,就可在踝部和腕部選取同一區(qū)的進針點。以胸骨末端和兩側肋弓的交接處為中心,劃一條環(huán)繞身體的水平線稱橫線,相當于橫膈的位置。橫線以上的病癥針腕部,橫線以下的病證針踝部。一般來說,1區(qū)的病癥針上1,下1,2區(qū)的病癥針上2,下2 ,余類推;左側病者針左側,右側病者針右側;各癥狀同時存時,如其中有痛,可首先根據疼痛所在的區(qū)選取進針點。
臂干線:環(huán)繞三角肌緣至腋窩。
股干線:前方為腹股溝,后方為髂嵴。
【器械】
30號或32 號1.5寸毫針。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病名·落枕 4.1 落枕的病因病機 4.2 落枕的癥狀 4.3 落枕的治療 4.3.1 方藥治療 4.3.2 針刺治療 4.3.2.1 體針治療 4.3.2.1.1 治則 4.3.2.1.2 處方 4.3.2.1.3 方義 4.3.2.1.4 隨證配穴 4.3.2.1.5 操作 4.3.2.2 耳針療法 4.3.2.2.1 選穴 4.3.2.2.2 方法 4.3.3 艾灸治療 4.3.3.1 方一 4.3.3.2 方二 4.3.3.3 方三 4.3.3.4 分型治療 4.3.3.4.1 風寒阻絡 4.3.3.4.1.1 癥狀 4.3.3.4.1.2 方一 4.3.3.4.1.3 方二 4.3.3.4.2 氣滯血瘀 4.3.3.4.2.1 癥狀 4.3.3.4.2.2 選穴 4.3.3.4.2.3 灸法 4.3.3.4.3 落枕伴有惡寒頭痛等癥狀的對癥治療 4.3.3.4.4 注意事項 4.3.3.4.5 醫(yī)案 4.3.4 推拿療法 4.3.4.1 選穴 4.3.4.2 操作方法 4.3.4.3 醫(yī)案 4.3.4.4 注意事項 4.4 落枕患者日常保健 5 經外奇穴名·落枕 5.1 拼音 5.2 代號 5.3 落枕的別名 5.4 出處 5.5 落枕穴的定位 5.6 取法 5.7 穴位解剖 5.8 功效與作用 5.9 主治病癥 5.10 配伍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文獻摘要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落枕的穴位 2 治療落枕的方劑 3 治療落枕的中成藥 4 落枕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落枕 1 拼音 luò zhěn
2 英文參考 stiff neck [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名詞(2004)]
Luozhen (Ex22)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XUE8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落枕:1.病名;2.經外奇穴名。
4 病名·落枕 落枕(stiff neck[1])為病名[2][3]。是指以頸部疼痛,頸項僵硬,轉側不便為主要表現的頸部軟組織急性扭傷或炎癥[1]。見《外科證治全書》卷三。落枕又稱失枕[4]、頸部傷筋[3]、失頸、項強[2]、錯枕[5]。
輕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遷延數周[6]。
落枕可因勞累過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枕頭高低軟硬不適,使頸部肌肉長時間處于過度伸展或緊張狀態(tài),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風寒濕邪侵襲,或因外力襲擊,或因肩扛重物等導致[6]。
落枕是因睡眠姿勢不當或睡時受風寒侵襲造成頸部經絡阻滯、氣血失暢、筋脈拘緊而強痛的一種肌肉痙攣疾病[7]。
落枕多見于中老年人,往往是頸椎病的反映,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輕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數周不愈。
4.3.1 方藥治療 因外邪所致者可內服蠲痹湯;外傷所致者,宜復元活血湯;日久不愈者,宜六味地黃丸[2]。
4.3.2 針刺治療 取阿是穴、落枕穴、后溪、懸鐘等穴為主[3]。先刺阿是穴,不留針;針手足部穴時,可令患者輕輕轉動頸部,收效較快[3]。如針后加艾灸、拔罐,或輔以推拿、熱敷等法,均可提高療效[3]。
4.3.2.1 體針治療 4.3.2.1.1 治則 調氣活血,舒筋通絡
4.3.2.1.2 處方 落枕穴 壓痛點 后溪 懸鐘
4.3.2.1.3 方義 后溪,懸鐘為循經取穴,可疏調太陽,少陽經氣,解痙止痛;落枕穴為經驗穴。
4.3.2.1.4 隨證配穴 惡寒頭痛—風池、合谷,肩痛—曲垣、肩髃,背痛—肩外俞、天宗。
4.3.2.1.5 操作 毫針刺,瀉法。先刺落枕穴或懸鐘,輕輕捻轉,囑患者活動頸項,一般疼痛當即緩解,再針近部諸穴,并可配合溫針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4.3.2.2 耳針療法 4.3.2.2.1 選穴 頸 頸椎 肝 脾 神門
4.3.2.2.2 方法 毫針刺,中強度 *** ,捻針時囑患者徐徐轉動頸項,每次留針30~60min,每日1次。
4.3.3 艾灸治療 4.3.3.1 方一 [5]
取穴:落枕、天柱、大椎、阿是穴。
配穴:背痛者加養(yǎng)老穴;頭痛惡寒者加風池穴。
灸法:采用燈火灸法,每穴1壯,每日1次,連灸3日。
4.3.3.2 方二 [5]
取穴:天柱、肩外俞、懸鐘、后溪穴。
配穴:背痛者加養(yǎng)老穴;頭痛惡寒者加風池穴。
灸法:采用艾條懸灸,每穴灸10~15分鐘;或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4.3.3.3 方三 [5]
取穴:健側外關、列缺、懸鐘、風池、大椎穴。
灸法:采用艾炷無瘢痕灸法,外關、大椎穴每次灸4~6壯,列缺、懸鐘穴每次灸4~8壯,風池穴每次灸2~4壯,每日1次。
4.3.3.4 分型治療 落枕一般分為風寒阻絡和氣滯血瘀兩型[7]。根據臨床癥狀治療方法如下:
4.3.3.4.1 風寒阻絡 4.3.3.4.1.1 癥狀 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可伴有向同側上肢放射,俯仰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后仰為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疼痛,局部壓痛,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7]
4.3.3.4.1.2 方一 [7]
選穴:落枕穴、阿是穴、后溪、懸鐘、大杼。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5分鐘以上,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4.3.3.4.1.3 方二 [7]
選穴:阿是穴、風池、肩中俞、后溪。
灸法:艾條回旋灸,每穴10~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諸證消失即止。
4.3.3.4.2 氣滯血瘀 4.3.3.4.2.1 癥狀 癥狀反復發(fā)作,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部位固定,轉動不利,肌肉痙攣酸脹,多在勞累、睡眠姿勢不當后發(fā)作,舌暗,可見瘀點,苔白,脈弦澀。[7]
4.3.3.4.2.2 選穴 阿是穴、肩中俞、膈俞、血海、氣海[7]。
4.3.3.4.2.3 灸法 艾炷隔姜灸,將生姜切成2毫米厚的生姜片,然后在生姜片上扎出10個以上分布均勻的小孔,上置如黃豆大小艾炷,點燃艾炷,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每穴5~7壯,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癥狀消失后鞏固1~2次。[7]
4.3.3.4.3 落枕伴有惡寒頭痛等癥狀的對癥治療 落枕常伴有惡寒頭痛等癥狀,臨床上加用以下方法[7]:
選穴:合谷、外關。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以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4.3.3.4.4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注意疼痛部位保暖,避風寒,調整好睡眠姿勢以防加劇疼痛[7]。
4.3.3.4.5 醫(yī)案 袁某,男,36歲,1979年8月9日初診。主訴:頸項偏右側疼痛2日。病史:昨晨起床時,發(fā)現頭不能向左右旋轉,第七頸椎至第三胸椎偏向右側的肌肉酸痛,伴有全身不適。服用止痛片疼痛不減,而來針灸治療。檢查:大椎、身柱、肩外俞壓痛明顯。頭不能向左側轉動,右肩胛骨內緣輕度浮腫,頸椎、胸椎端正,未見塌陷、外突或向左右傾斜,苔白,脈弦數。辨證:落枕。治則:舒筋活絡,通經脈,止痛。選穴:阿是穴(大椎、身柱、肩外俞)、左肩井、肩中俞、懸鐘。灸法:取俯臥位,先用艾條灸大椎穴20分鐘,再取右側臥位,灸左側懸鐘、肩井穴各20分鐘,頭頸左右旋轉自如同前。
4.3.4 推拿療法 推拿療法適用于偶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后仰為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者[6]。
4.3.4.1 選穴 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6]。
4.3.4.2 操作方法 [6]
(1)患者取坐位,醫(yī)者立于其后,用輕柔的左右結構:?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施術約3~5分鐘。
(2)用拿法提拿頸椎旁開1.5寸處的軟組織,以患側為重點部位,并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松。
(3)囑患者自然放松頸項部肌肉,術者左手持續(xù)托起下頜,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頸略前屈,下頜內收。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并緩慢左右旋轉患者頭部10~15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jié)。搖動旋轉之后,在頸部微前屈的狀態(tài)下,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力度,手法要穩(wěn)而快,手法的力度和旋轉的角度必須掌握在患者可以耐受的限度內,切忌暴力蠻勁,以防發(fā)生意外。
(4)術者按揉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每穴30秒鐘,手法由輕到重。然后輕拿頸椎棘突兩側肌肉。最后可在患部加用擦法治療。
4.3.4.3 醫(yī)案 患者,男,25歲。主訴頸背痛,頭不能左右看,不能仰俯,活動即痛,頸項強直2天。遂以上法治療,治療完畢即感頸項部輕松,各方向活動不受限,疼痛明顯減輕。后鞏固治療兩次,痊愈。[6]
4.3.4.4 注意事項 推拿治療落枕的過程中,手法宜輕柔,切忌施用強 *** 手法,防止發(fā)生意外[6]。
(2)經常發(fā)生落枕的人應到醫(yī)院做頸部檢查[5]。
(3)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患處,緩解疼痛[7]。
(4)可配合局部 *** ,改善局部循環(huán)[7]。
5 經外奇穴名·落枕 落枕為經外奇穴名[4]。別名項強[4]。落枕即落枕穴。
落枕穴為經外奇穴名[3]。出《新醫(yī)療法手冊》。即外勞宮(EXUE8)。后人又稱為項強穴[8]。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指寸)凹陷中[8]。
luò zhěn xué[9]
《新醫(yī)療法手冊》名為落枕穴。
落枕穴位于手背中央,與掌心勞官穴相對處[10]。
落枕穴位于手背,當第二、三掌骨間隙的前1/3與中1/3交點處,或平指掌關節(jié)后0.5寸取穴[4]。一說位于天容與天柱穴連線之中點[4]。
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指寸)凹陷中[8][11]。
落枕穴在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jié)后約0.5寸處[9]。
落枕穴
落枕穴
落枕穴
俯掌,于手背第2、3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約0.5寸凹陷處取穴[1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2骨間背側肌[9]。
穴區(qū)神經,血管: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分布;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布[9]。
有第二掌骨間肌,正當掌背神經,動、靜脈,指掌側總神經,動、靜脈和掌深弓,尺神經掌伸支的分支[4]。
主治落枕,偏頭痛,肩臂痛,胃痛等[4]。
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9]。
落枕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8]。
頸項?。郝湔恚i椎病[11]。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11]。
手?。菏直臣t腫,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11]。
兒科病: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腹痛泄瀉[11]。
其他病:偏頭痛[11]。
落枕配外關、風池、合谷、太陽,治偏頭痛[11]。
直刺或斜刺0.5~0.8寸[9]。
一般直刺0.3~0.5寸[8]。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11]。
直刺0.5~1寸[10]。
5.11.2 灸法 可灸[11][8]。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10]。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fā)痛。
6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1584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是什么導致了白塞氏綜合征
下一篇: 落枕主要原因在于缺鈣